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貨幣主義對匯率的影響理論

貨幣主義對匯率的影響理論

發布時間:2021-07-06 11:55:28

⑴ 貨幣政策對匯率的影響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的供求關系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這些政策在影響宏觀經濟的同時,必然要影響到匯率的走向。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會因為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目標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政策側重點。
1、寬松性與緊縮性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的供求關系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當中央銀行認為經濟處於衰退期時,就會採取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方式,或者同時降低央行的基準利率,以刺激商業信貸行為,實現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而如果經濟過熱,中央銀行就可能減少貨幣供應量,或者同時採取加息的措辭,以此來減小通貨膨脹的壓力,保證經濟的正常穩步發展,因為過快的經濟增長會產生大量的經濟泡沫,或者產生過多的銀行潛在不良信貸,為將來的經濟發展埋下隱患。
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會有不同的貨幣政策傾向,中央銀行會綜合考慮經濟運行各方面的因素,決定時採取寬松性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比如2004年之前的十幾年間,由於美國經濟出現了明顯增速減緩甚至部分行業的衰退跡象,且還受到了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拖累,為了刺激經濟復甦,美聯儲在2001年後經歷了連續13次降息,將美聯儲的基準利率從6.50%降低到了1.00%,其中多次採用了50基點的降息幅度,1.00%的利率水平在六大非美貨幣中都只能算低息貨幣;直到2004年6月,美國經濟復甦的跡象愈發明顯,為了控制美國經濟復甦過程的正常發展,同時抑制美國房價的走高壓力,美聯儲開始宣布加息,這一加息就是連續17次,每次25基點,直到2006年的8月9日才暫停加息,而基準利率已經提升到了4.25%,較開始提升利率之前的1.00%翻了4倍多。
美聯儲這十幾年間向我們展示了典型的寬松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對美國經濟也起到了美聯儲預想的效果。但是並不是所有央行的政策都那麼管用,日本由於在10年內出現了4次明顯的經濟衰退,銀行遭遇信貸危機(銀行有錢不敢放貸,企業需要貸款卻貸不到),此時,即便是日本央行在1999年將日元的基準利率降低到了零利率,也最終沒能對日本經濟產生明顯的刺激,直到2004年下半年,隨著美國經濟的率先復甦,才帶動日本和其他經濟體經濟步入復甦,日本央行也在2006年的3月宣布結束寬松性貨幣政策。

2、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最重要的職能是穩定貨幣匯率,但在本幣與外幣的比率中,不同國家的中央銀行也會因為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選擇性採取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強弱貨幣政策。
幾十年來,最堅持強勢貨幣政策的貨幣莫過於美元,即便是在經濟衰退期,美國政府雖然有時候不得不在實質上採取了一些非強勢貨幣的手段,但20多年來,總的來說美國財政部長和美聯儲主席都是偏向於支持強勢美元政策的。在口頭上,美國官員一致都是堅持強勢貨幣政策不變的,因為只有強勢的美元貨幣政策,才能在經濟衰退期盡量穩定留在美國的大量國際游資,不至於因為經濟衰退而給美國經濟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同時,由於美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能源(比如石油等)、勞動密集型日用品(如內衣、紡織品等)和低值易耗品等,美國採取強勢貨幣政策有利於國內消費者購買到更廉價的商品。過去幾年,我們在關注外匯新聞的時候,經常性地可以聽到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已經於2006年年初退休)支持強勢美元的報道。
而最堅持弱勢貨幣政策的貨幣莫過於日元,由於日本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日元的弱勢有助於日本企業在海外有更好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每當日元持續上漲的時候,日本央行和財務省官員經常站出來講話聲稱要干預外匯市場日元的走勢,特別是在2003年,日元和其他非美貨幣一致上漲的時候,日本央行多次對日元的走勢進行了實質性的干預,干預資金至少超過20萬億日元,這還只是日本央行已經承認的部分干預數據。而對於大家不怎麼關注的挪威克朗,實際上是弱勢貨幣政策另一個代表。

⑵ 在貨幣主義的匯率決定理論中,與本幣價值負相關的變數是

B,
外國國民收入的增加會導致本國貨幣的貶值。

⑶ 根據貨幣主義匯率理論,本國相對於外國實際利率下降,導致本幣幣值下降。為什麼

比如原來一美元兌換八塊錢…現在一美元兌換六塊錢…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下降…是不是相當於美元貶值了

⑷ 貨幣匯率的影響因素

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根據其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對比關系來決定的.因此,在一國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就會減少,其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於是其對外比價也會下跌.當然如果對方國家也發生了通貨膨脹,並且幅度恰好一致,兩者就會相互抵消,兩國貨幣間的名義匯率可以不受影響,然而這種情況畢竟少見,一般來說,兩國通貨膨脹率是不一樣的,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貨幣匯率上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為它的影響往往要通過一些經濟機制體現出來:
(1)商品勞務貿易機制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該國出口商品勞務的國內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勞務的國際價格,從而削弱了該國商品,勞務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影響出口和外匯收入.相反,在進口方面,假設匯率不發生變化,通貨膨脹會使進口商品的利潤增加,刺激進口和外匯支出的增加,從而不利於該國經常項目狀況.
(2)國際資本流動渠道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必然使該國實際利息率(即名義利息率減去通貨膨脹率)降低,這樣,用該國貨幣所表示的各種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下降,導致各國投資者把資本移向國外,不利於該國的資本項目狀況.
(3)心理預期渠道
一國持續發生通貨膨脹,會影響市場上對匯率走勢的預期心理,繼而有可能產生外匯市場參加者有匯惜售,待價而沽,無匯搶購的現象,進而對外匯匯率產生影響.據估計,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往往需要經歷半年以上的時間才顯現出來,然而其延續時間卻較長,一般在幾年以上. 利率高低,會影響一國金融資產的吸引力.一國利率的上升,會使該國的金融資產對本國和外國的投資者來說更有吸引力,從而導致資本內流,匯率升值.當然這里也要考慮一國利率與別國利率的相對差異,如果一國利率上升,但別國也同幅度上升,則匯率一般不會受到影響;如果一國利率雖有上升,但別國利率上升更快,則該國利率相對來說反而下降了,其匯率也會趨於下跌.另外,利率的變化對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影響還要考慮到匯率預期變動的因素,只有當外國利率加匯率的預期變動率之和大於本國利率時,把資金移往外國才會有利可圖,這便是在國際金融領域中十分著名的國際資金套買活動的利率平價理論。
最後,一國利率變化對匯率的影響還可通過貿易項目發生作用.當該國利率提高時,意味著國內居民消費的機會成本提高,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同時也意味資金利用成本上升,國內投資需求也下降,這樣,國內有效需求總水平下降會使出口擴大,進口縮減,從而增加該國的外匯供給,減少其外匯需求,使其貨幣匯率升值.不過在這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利率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是短期的,一國僅靠高利率來維持匯率堅挺,其效果是有限的,因為這很容易引起匯率的高估,而匯率高估一旦被市場投資者(投機者)所認識,很可能產生更嚴重的本國貨幣貶值風潮.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期,里根入主白宮以後,為了緩和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復甦,採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大幅度提高利率,其結果使美元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持續上揚,但是1985年,伴隨美國經濟的不景氣,美元高估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從而引發了1985年秋天美元開始大幅度貶值的風潮. 一國中央銀行所持有外匯儲備充足與否反映了該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穩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匯儲備的高低對該國貨幣穩定起主要作用.外匯儲備太少,往往會影響外匯市場對該國貨幣穩定的信心,從而引發貶值;相反外匯儲備充足,往往該國貨幣匯率也較堅挺。
例如:1995年3月到4月中旬國際外匯市場爆發美元危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柯林頓政府為緩和墨西哥金融危機動用了200億美元的總統外匯平準基金,動搖了外匯市場對美國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能力的信心. 匯率波動對一國經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各國政府(央行)為穩定外匯市場,維護經濟的健康發展,經常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干預的途徑主要有四種:
①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
②調整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③在國際范圍內發表表態性言論以影響市場心理;
④與其他國家聯合,進行直接干預或通過政策協調進行間接干預等.這種干預有時規模和聲勢很大,往往幾天內就有可能向市場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當然相比較目前交易規模超過1.2萬億的外匯市場來說,這還僅僅是杯水車薪,但在某種程度上,政府幹預尤其是國際聯合干預可影響整個市場的心理預期,進而使匯率走勢發生逆轉.因此,它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匯率的長期趨勢,但在不少情況下,它對匯率的短期波動有很大影響.

⑸ 匯率理論的理論內容

(一)價格不變貨幣模型
二戰後,Mundell和Fleming把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引入經典的IS-LM模型,提出了靜態 Mundell-Fleming模型。該模型是商品價格剛性的假定前提下通過貨幣市場均衡得出的匯率決定模型,有一定意義。然而價格不變的假定與現實明顯不符,這使得該模型的實際運用價值有限。
(二)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20世紀70年代,弗蘭克·穆薩和貝爾森假定商品市場價格調整是及時和完全的,資本市場是高度發達和充分流動的,因此購買力平價成立,同時利率平價也成立,進而運用典型的貨幣主義分析方法,得到商品價格完全彈性條件下的兩國間匯率決定模型。該模型突出了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和變動中的作用。然而,該模型關於商品價格完全彈性的假定同樣不符合現實,因而該模型在許多場合通不過檢驗。
(三)黏性價格貨幣模型
1976年,Dornbusch提出了黏性價格貨幣模型。他假定,資本市場完全流動,資產可完全替代,短期內商品價格調整不具備完全彈性,因而購買力平價只有在長期內才能成立,而短期內匯率可以偏離長期均衡值,偏離幅度受市場首先是貨幣市場失衡和預期等因素影響。按照該模型,資本市場對經濟中的各種內外沖擊會做出瞬間反應,而產品價格存在粘性,因此匯率變動短期內存在「超調」現象, 這就一定程度地解釋了短期中匯率偏離由購買力平價決定的長期均衡匯率的現象。該模型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的Mundell-Fleming模型」。但遺憾的是,在許多場合,其對現實匯率的預測和解釋仍顯得偏差較大。
(四)REDUX模型
20世紀80年代,宏觀經濟學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是構造出了一個具有堅實微觀基礎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從而開創了「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共同提出了REDUX模型,這是一個跨期 (Intertemporal)均衡分析模型。該模型假定所有產品價格都遵循一價定律,從而本國與外國價格指數存在購買力平價關系,然後再將微觀經濟學中的個人效用函數引申到本國典型家庭終生效用函數、消費函數及價格指數中,通過最優消費、產出和貨幣持有量均衡保證家庭效用最大化,最後通過跨期分析尋求穩定狀態值,進而得出名義匯率的市場均衡值。按照該模型,均衡的名義匯率決定於兩國(對數形式的)各自均衡的貨幣供給之差以及兩國各自均衡的消費需求之差。 REDUX模型經過後人的改進後,對短期匯率的預測有一定準確性,而且其得出的「長期而言貨幣中性,超調的匯率會逐漸向長期均衡值靠攏」的結論對長期中名義匯率的走勢也有一定解釋力。但總的而言,該模型對匯率運動的解釋力還不能令人滿意。
我們不難看出,上述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模型與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相比,越來越傾向於用一般均衡分析代替局部均衡分析,用動態分析代替靜態分析,用側重存量分析代替側重流量分析,而且假定前提越來越貼近現實,因而對名義匯率的解釋力、預測力越來越強。但遺憾的是:總的來說,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對於名義匯率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仍然存在較大誤差。

⑹ 匯率決定理論有哪些有什麼分類

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兩種貨幣實際所代表的價值量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回,並在下列主要因素影答響下,匯率不斷變動。
(1)國際收支:其中外貿收支對匯率變動起決定性的作用。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貿收支直接影響外匯供求。
(2)通貨膨脹:既直接關繫到貨幣本身實際代表的價值與購買力,又關繫到商品的對外競爭能力與對外匯市場的心理影響。通貨膨脹減緩,本幣匯率就上漲;反之則下跌。
(3)利率水平對資本的流動的影響:一定條件下,高利率水平可吸引國際短期資金流入,提高本幣匯率;低利率則反之。80年代前半期美元堅挺,即美國實行高利率政策的結果。
(4)各國的匯率政策:匯率政策雖然不能改變匯率的基本趨勢,但一國根據本國貨幣走勢,進一步採取加劇本幣匯率的下跌或上漲的措施,其作用不可低估。
(5)投機活動: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外匯投機活動。有時能使匯率波動超出預期的合理幅度。
(6)政治事件:國際上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對匯率的變化也有重大影響。

⑺ 簡述匯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主義學說

美國貨幣主義學派提出,其特點是強調貨幣市場在匯率決定中的做用,認為匯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而不是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匯率由貨幣市場的貨幣存量來決定,當貨幣存量供求達到均衡的時候,匯率就達到均衡。該理論認為,匯率應該是浮動的而非固定的,因為固定匯率將會使得控制貨幣總量成為不可能,而後者可以自動影響到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到匯率。20世紀70年代之後,運用貨幣主義理論的分析方法,逐漸形成了匯率決定資產市場論,主要包括國際貨幣主義匯率模型(價格柔性模型)、匯率超調模型(價格粘性模型)及金融資產組合理論等。

⑻ 匯率的理論有哪些,通貨膨脹對匯率如何影響

1.要的匯率的理論有:購買力平價理論,該理論認為已過的匯率將傾向於使在國內購買貿易品的成本等於在國外購買這些商品的成本,以及通貨膨脹率搞的國家將傾向於使其貨幣貶值;休謨(人名)的調整機制,此理論基於價格的數量論(宏觀經濟學中一種分析整體價格水平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經濟中的整體價格水平與貨幣供應量成比例;

2.通貨膨脹會使匯率上升,即本幣貶值;但若是對內貶值的幅度於對外貶值的幅度,則可構成外匯傾銷的條件,促進出口。一個例子是:一戰前,德國馬克對美元的匯率是1美元等於4馬克,假設當時德國國內價值3.5馬克的某商品在美國市場上賣1美元,則德國出口商向美國出口該商品可獲得0.5馬克利潤。一戰後,德國馬克急劇貶值,假設德國馬克對國內市場上的商品貶值為原來的2000萬分之一,而對美元則貶值到4000萬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市場物價不變,德國出口商雖然在國內要用7000萬(3.5*20,000,000)方能購買該商品,但是在美國市場商賣得的一美元卻可換16000萬德國馬克(4*40 000 000),這就是通貨膨脹引起的外匯傾銷。

⑼ 什麼是貨幣學派的匯率理論

其代表人物有 哈里·約翰遜 (Harry Johnson)、 蒙代爾 等。

⑽ 貨幣主義匯率理論從什麼理論發展而來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是要通過對貨幣供給量的調節來調節利率,再通過利率的變動來影響總需求的貨幣政策。在這種貨幣政策中,注重利率的作用及其調控。其直接目標是利率,最終目標是總需求,調節貨幣量是手段。通過對貨幣量的調節來調節利率,進而達到調節總需求的目標。現代貨幣主義提出了貨幣政策主張即「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規范。所謂「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就是排除利息、信貸流量、超額准備金等因素,以一定的貨幣供給量作為惟一支配因素的貨幣政策

閱讀全文

與貨幣主義對匯率的影響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晶豐明源股東信息 瀏覽:673
金融服務許可 瀏覽:878
美圈控股集團董事長 瀏覽:460
創始股份截止 瀏覽:162
外匯論文 瀏覽:412
車貸金融公司顯示風控 瀏覽:434
珠海銀隆股東 瀏覽:179
比亞迪金融有限公司怎麼樣啊 瀏覽:8
2016年7月港元匯率 瀏覽:184
小米貸款人工認證不過 瀏覽:436
寧波銀行嘉興分行理財好嗎 瀏覽:83
支付寶穩健型理財產品是什麼 瀏覽:553
廣州騰信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521
公司增加註冊資本股東 瀏覽:79
恆升集團董事長是誰 瀏覽:118
上海發貴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38
河南農信貸款 瀏覽:936
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合作 瀏覽:576
銀行理財基金到期怎樣贖回 瀏覽:928
法蘭克福外匯交易市場 瀏覽: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