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

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

發布時間:2021-07-08 08:33:15

1. 如何理解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命帶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再帶動社會經濟發展。因此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社會建設的強大杠桿。

2. 什麼是經濟杠桿

經濟杠桿是社會主義社會自覺地運用經濟規律的作用,調動和調節社會再生產過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使之按照最大的經濟效果,最符合生產目的的方向運動的經濟范疇。 經濟規律的作用是通過一定的經濟范疇來實現的。因此,運用經濟規律只能通過運用相應的經濟范疇為手段來實現。當然,經濟范疇並不都具有經濟杠桿的性質,不是所有的經濟范疇都是經濟杠桿,只有那些在經濟管理中可以用來作為調節和調動生產總過程和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按一定方向或目的運動的經濟范疇才是經濟杠桿。所以,也可以說經濟杠桿是作為經濟管理的經濟手段的經濟范疇。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經濟杠桿是有著廣泛的作用,一類是調節作用,一類是推動(或調動)作用。 調節作用,是指在生產總過程中發揮調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例如,在經濟管理中利用價格杠桿,提高某些短線產品價格可以促進這些產品的生產,降低長線產品的價格可以減少該產品的生產。在流通中,通過提高供不應求商品的價格可以減少需求,降低供過於求的商品價格可以限制生產,這就是調節供求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 推動作用,是指在生產總過程及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調動人們改善經營管理,歷行節約,講求經濟效果的作用。 不同的經濟杠桿不論其作用是相同的或不相同的,往往有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作用。比如,利用價格杠桿調動企業合理地利用能源,對煤定低價,對石油定高價以推動企業少用石油,但同時也就產生了另一個作用,就是低價將限制生產,高價鼓勵生產的作用,煤炭價格定低了勢必減少煤炭生產的收益甚至造成虧損,從而打擊煤炭生產的積極性,而石油價高造成石油企業得到額外的收益,造成石油企業虛假的經濟效果掩蓋經營中的浪費,不利於加強經濟核算制。這是一種副作用,如果我們在利用價格杠桿調動人們節省石油的同時,配合以稅收杠桿,對石油課以高稅把其額外所得收回來,對煤炭課以低稅或免稅將其損失補上,這樣就可以把非因企業原因造成的經濟效果增或減消除掉,消除利用價格杠桿發生的副作用,相互補充,取長補短。 經濟杠桿的作用是強大的,是經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經濟手段。但是,在經濟管理中單純運用經濟杠桿是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的,經濟杠桿必須和經濟動力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經濟利益是人們結合起來進行生產的紐帶,是推動人們努力發展生產、提高生產經營的經濟效果的經濟動力。因此,要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必須與經濟利益結合起來。 經濟杠桿的調節手段 社會主義的經濟杠桿比較重要的有: 價格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價格是最有效的調節手段。在計劃經濟中自覺地利用價值規律,主要是要正確運用價格杠桿,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規定有科學根據的價格水平、商品比價和各種差價(見商品差價),並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通過價格與價值的一致或背離,調節生產經營活動,保證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稅收 稅收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合理規定不同稅種和稅率,通過對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徵收的稅金額的調節,來影響引導和控制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活動,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可以通過不同稅種的建立、稅目的增減和稅率的升降,調節不同部門、企業的利潤水平,從經濟利益上鼓勵國民經濟需要的行業和產品發展,抑制乃至淘汰無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行業和產品。 信貸是國家有計劃地動員和分配閑置貨幣資金的一種形式。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對不同部門和企業,在發放信貸資金和規定利息率方面實行區別對待的政策,以引導不同部門、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沿著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方向發展。同時,信貸還是國家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有力手段。 工資、獎金作為實現按勞分配的形式,直接關繫到勞動者個人的物質利益。通過工資形式的正確選擇、工資差距的合理確定以及獎金的正確發放,以調節社會勞動的分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通過匯率變化對輸出和輸入的影響,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提高匯率意味著降低用外匯表示的輸出價格,提高用本國貨幣表示的輸入價格,因而產生刺激輸出和限制輸入的效果;反之,降低匯率就會產生減少輸出和增加輸入的效果。同時,匯率的變化,又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國內的物價水平,在合營企業中還會帶來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資產價格的變化。因此,正確運用匯率杠桿可以促進國家建設的進程。

3. 為什麼說競爭和信用是促進資本集中的有力杠桿

在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的進程中資本可變部分相對減少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引起了資本構成的變化

上一節,我們在資本構成不變的情況下,比較抽象地考察了資本積累。這一節,則把資本構成這個重要因素加進來,考察它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的變化。

一旦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即分工和機器這些造成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奠定下來,積累就會引起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發展反過來又成為積累的最強有用的杠桿,二者互相促進。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引起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因為工人用來勞動的生產資料量,如機器、工具、設備和原料等等,隨著他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所以,「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為勞動的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第683頁;第319頁)也就是表現為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

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又會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表現為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也就是表現為,資本價值的不變部分靠犧牲它的可變部分而增加。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規律,其作用會表現在商品價格構成的變化上,即表現為由勞動資料轉來的價值部分比重的增大,由可變資本組成的價格部分比重減少。因此,通過各國或一國不同時期的商品價值的比較分析,就可以證實這一規律的存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一般是由積累引起的。因此,商品價格構成的變化歸根結底與資本積累增進有關。

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只能近似地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使勞動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增加;另一方面,又會使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它的實物量相比,相對減少。例如,從前一個工人,在一個12小時的工作日中,能把10斤棉花紡成紗。現在,勞動生產率提高,在同樣時間內,他可以把100斤棉花紡成紗。但同時棉花的價值也下降了,從前10斤棉花價值10元,現在100斤棉花價值20元。這個工人所消費的棉花量增長了9倍,而其價值卻只增長一倍。可見,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它的實物量並不是按同比例增加的,而其增加要慢得多。因此,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差額,雖然會隨著它們轉化成的生產資料量和勞動力的量之間的差額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增大的程度要小得多。

在積累增進引起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雖然使可變資本部分的相對量減少,但是它的絕對量仍可增加。當然這要以總資本更快增長為前提。

資本積累和特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互相促進的結果,引起資本構成的加速提高

在第四篇中,馬克思已經闡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以大規模的協作為前提。但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中,要進行大規模的協作,我們知道需要有最低限額的單個資本。因此,「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第685頁;第320頁)關於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馬克思在十一章有一段話可供參考。「歷史地說,資本主義的協作形式是同農民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不管是否具有行會形式)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對農民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來說,資本主義協作好象不是協作的一個特殊歷史形式,而協作本身倒好象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固有的並表示其特徵的歷史形式。」(第371—372頁;第200頁)這種積累馬克思稱為原始積累,因為它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歷史結果,而是這種生產的歷史基礎。在下一章將對這種積累進行研究,這里只把它當作既定的起點。我們看到,在資本積累的基礎上造成了發展生產力的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生產力的發展則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從而增加資本積累的要素。因此,發展生產力的方法同時是增加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增長又是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擴大生產規模的基礎。可見,資本積累和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間,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這兩種經濟因素互相推動的復合關系,引起資本構成的不斷提高,從而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同不變部分相比越來越小。

資本的積聚

積累是資本增大的基礎,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則是資本增大的形式。積聚指的是由積累造成的資本在單個資本家手裡的集中和增大。「每一個資本,都是生產資料的或大或小的積聚,並且相應地指揮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勞動軍。」(第685頁;第321頁)積累擴大了生產資料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從而也就擴大了生產規模和協作、分工以及使用機器這些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法的基礎。因此資本的積聚也會引起資本構成的變化。社會總資本的增長是許多單個資本增長的結果。但是,單個資本在增長的同時,也會發生分裂,分為幾個獨立執行職能的資本。從而資本家的人數也有所增加。「在這方面,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分產起著重大的作用。」(第686頁;第321頁)這種分裂又削弱了資本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因此,這種和積累等同的積聚,有兩個特徵:

第一,積聚,受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

第二,分散,伴隨積累的積聚不僅分散在許多彼此獨立而競爭的資本家身上,而且其增長還受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分裂的阻礙。

資本的集中

集中同積聚不同,它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積聚的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資本家剝奪資本家,是許多小資本合並為少數大資本。因此,集中不象積聚那樣以資本積累為前提,而是以現有資本在分配上的變化為前提,因此,資本的集中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量的限制。當然,沒有積聚,也就沒有集中。就是說,沒有單個資本家手中資本的積聚,談不上資本家間剝奪或合並而引起的集中。但集中同積聚不僅作為資本增大的兩種方式有重大差別,甚至有實質性的差別。集中反映的是資本家之間的關系,即用資本家互相剝奪的方法來增大資本;積聚反映的卻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關系,即資本家用加強對工人的剝削以增加積累的辦法來增大資本。因此,集中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的總量而由積累引起的積聚卻是社會資本增大的基礎。

資本集中的兩個杠桿:競爭和信用

我們知道,競爭是促進資本集中的重要杠桿。首先,在競爭中,較大的資本戰勝較小的資本。其次,由於經營某種行業所需資本最低額的提高,小資本被排擠到大工業還沒有被全佔領的生產領域。在那裡,眾多的小資本進行著激烈地競爭。結果一部分資本集中為大資本,一部分歸於消滅。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信用制度,很快成了競爭斗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武器,成了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即銀行等金融機構

積累和集中互相促進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展,資本集中具有越來越強烈的趨勢。因為:第一,競爭和信用這兩個集中的有力杠桿,隨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展而發展。

第二,積累的增進,不僅使集中的材料——單個資本增加,而且生產的擴大隻有靠集中才能建立的大工業企業,創造出社會需要和技術手段。

因此,集中的趨勢隨積累的增進而更加強烈。積累促進了集中。由於財富在眾多個別資本家手中的積累是競爭和信用發展的基礎,從而也是集中運動進行的基礎,因此,集中運動在資本主義企業中進行的相對廣度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即能否為資本的集中迅速提供其他必要的條件,例如,能否使被吞並的資本迅速投入擴大生產,能否使股份公司迅速形成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集中運動的程度。雖然如此,但集中的進展決不取決於由積累造成的社會資本的實際增長量。「這正是集中和積聚特別不同的地方」。(第687頁;第323頁)在一個生產部門中,如果全部資本融合為一個資本,集中便達到了極限。在社會范圍內也是如此。

「集中補充了積累的作用,使工業資本家能夠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第688頁;第323頁)不論靠積累擴大生產規模,還是靠集中擴大生產規模,其經濟作用完全一樣。生產規模的擴大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起點。但是,集中引起的資本增大比積累要快得多。馬克思說:「假如必須等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第688頁;第324頁)集中在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了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從而促進了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集中不僅補充了積累的作用,而且成了加速資本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因為集中迅速地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大增加了剩餘價值的生產。今天,當談到社會積累的增進時,已經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內了。

在積累進程中對勞動需求的相對和絕對減少

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追加資本往往充當工業改良的手段,使追加資本的技術構成不斷提高,因此,同量的追加資本吸收的工人會越來越少。同時,原資本在積累的進程中,會在技術更完善的形式上再生產出來。就是說,其技術構成也會提高,從而引起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而且,經歷這種更新過程的資本越是由於集中運動而大量積聚,其技術構成的提高就越迅速,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也就越厲害。總之,在積累的進程中,由於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追加資本同自己的量相比,會越來越少地吸收工人。而原資本也會越來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的工人。

資本集中的手段——競爭和信用
在資本集中的過程,競爭是一個強有力的杠桿。大企業憑借經濟上的優勢,在競爭中迅速打敗小企業,或通過清償債務等方式並吞小企業,壯大自身的資本。
信用也是促進資本集中的強有力的杠桿。信用即借貸行為的總稱。一方面通過貨款形式加強了大資本的競爭力量,打垮和合並中小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股份公司,
促使中小資本聯合起來,使個別資本迅速擴大。資本集中對於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互相促進,共同使單個資本不斷擴大,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兩者既有密切聯系,也有顯著區別。

4. 去杠桿對經濟發展趨勢真的有利嗎

總有一天,中國企業需要開始去杠桿。很難准確地預測這個過程會什麼時候開始,被什麼觸發,但去杠桿肯定是不可避免的。當它發生時,結果就是國內的需求增長會被嚴重拖累。而除非能找到其他需求來源,內需減弱意味著GDP增長大幅減速。
中國可以嘗試通過鼓勵非公司進行投資和支出,從而刺激需求。然而,從其他經濟體在類似處境下的歷史經驗來看,這條路可能不是特別行得通。原因是家庭負債近年來也在快速增長。指望他們在經濟增長放緩,並且假定企業去杠桿的這個時期加大借貸似乎不太現實。當然,我們可以期待中國利率降到接近於零,並開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
零利率和量化寬松政策將對人民幣造成顯著的貶值壓力。這或許行得通,因為歷史告訴我們的另外一件事是,需求不足、正經歷去杠桿化的經濟體,可以通過貨幣貶值並依靠外需來支持經濟增長。
當然,在這個假定情況下的大多數國家在並沒有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對中國來說,由於供應鏈貿易對中國十分重要,所以即使人民幣大幅貶值,對提振經濟的效果也不明顯,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人民幣貶值雖然會使出口更便宜,但也會使進口的原料、原件更昂貴。如果這些推理是正確的話,這就意味著,中國想要調整就需要使貨幣大幅貶值,不然更加緩慢的過程就會更加痛苦,又或許兩者都有點。

然而,一般的看法是,中國不會讓人民幣大幅貶值。貶值對提振凈出口的作用不大,但它會令以美元計價的貸款更加昂貴(從而增加了一些公司去杠桿的壓力),還會擠壓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並且讓政府丟面子。如果中國抵制貶值,那麼需求缺口將會更大,並且去杠桿過程的痛苦也會更大。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不希望看到其外匯儲備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政府將需要重新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但是即使是最嚴厲的資本管制也可能有太多疏漏,無法阻止儲備一點一點地流出去(也無法抵擋最終的貶值壓力),除非中國政府同時對貿易和投資實行嚴厲的控制。然而,控制貿易和投資對中國經濟不會有任何好處。因此,合理的預期是,盡管政府可能會抵制貶值一段時間,它最終將選擇所有可行選項里最不壞的那個。
還有第三個潛在的需求來源:政府舉債。盡管中國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有很多的債務,但是中央政府的債務負擔是GDP的40-50%,屬於比較適中。如果去杠桿化開始突然發生,似乎可以肯定,中國政府會毫不猶豫地承擔問題債務,接手快不行了的公司,並且為巨額的公共投資行為借款。政府為債務融資的能力應該不成問題,他們可以鼓勵人們出於愛國心購買政府債券,或採用量化寬松。但花錢對拉動需求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這很難說。如果政府同時還要抵抗貨幣貶值,那麼中國可能會陷入與日本極其相似的情況,即巨額預算赤字也不足以拉動強勁復甦。
也許,也許,中國政策正好可以解決所有這些問題。也許它可以讓貨幣貶者,讓不良企業破產,保護好該被保護的債權人以防止恐慌,對信貸良好的借款人持續提供信用流動性,通過貨幣寬松政策保持住總需求,並在必要的時候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確保人們相信這一切。然而在實踐中,政府總得先把一些大事搞砸,然後才能開始把事情做好。所以大概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增長低迷的中國通過貶值來出口一部分疲軟輸出到國外,一種是拒絕貶值卻以嚴重得多的方式經濟下滑,到最後還是會輸出經濟疲軟。中國衰退將給世界各地都帶來通縮的壓力。如果到時候全世界還困在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利率之中,這是很可能的,那麼這一通縮的壓力就不會輕易被抵消。並且這一切還都是假設中國設法避免了重大金融危機。
在那之後,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或許歐元區將再次陷入衰退,最後解體。或許每個人都只是需要再咬緊牙關堅持幾年。但中國的債務負擔越大,中國去杠桿化將帶來的影響就越近在眼前,在不太遙遠的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它就會發生。?

5.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學技術革命,都會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現代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更為廣泛,更為強烈。新科學技術革命出現在20世紀四十年代。它以微電子學和電子計算機為主要標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訊、空間技術、海洋開發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內的科學技術革命。
現代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對生產方式的產生了深刻影響影響。
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再次,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引起思維變化的最切近的基礎是實踐,包括科學實踐。

6. 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學技術革命,都會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現代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更為廣泛,更為強烈。新科學技術革命出現在20世紀四十年代。它以微電子學和電子計算機為主要標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訊、空間技術、海洋開發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內的科學技術革命。
現代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對生產方式的產生了深刻影響影響。
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再次,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引起思維變化的最切近的基礎是實踐,包括科學實踐。

7. 如何發揮稅收杠桿作用促進經濟發展

運用稅收杠桿,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穿襖提領子,牽牛牽鼻子。」當前,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是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也是國稅部門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國稅部門應該把為企業服務作為「牛鼻子」,努力在稅收政策上進一步扶持,在稅收管理上進一步規范,在稅收服務上進一步改進,幫助企業解困,促進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在稅收政策上進一步扶持

克服當前特殊時期面臨的困難,離不開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各級政府所採取的幫助企業的措施。從國稅部門來講,最重要的是用好用足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一,認真落實各項稅收調控措施。實施好結構性減稅政策,落實好國家支持「三農」發展、促進資源綜合利用、擴大消費需求、促進就業再就業、鼓勵自主創新、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等方面的稅收政策,支持成長型和就業型企業發展,為地方企業發展壯大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良好的稅收政策環境。重點是落實好四項稅收調控措施。

一是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2009年1月1日起,允許增值稅購進(包括接受捐贈、實物投資)或自製(包括改擴建、安裝)固定資產發生的進項稅額,憑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和運輸費用結算單據從銷項稅額中抵扣,降低設備投資稅收負擔,支持企業更新技術裝備。

二是全力落實好成品油消費稅改革措施和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調整政策。確保各項改革措施順利實施,平穩過渡。

三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放寬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標准。對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納稅人,以及以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並兼營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的小規模納稅人,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的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標准從100萬元以上降低為50萬元以上;除此之外的納稅人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從180萬元以上降低為80萬元以上。降低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2009年1月1日起,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徵收率分別從工業6%和商業4%統一降低為3%,減輕中小企業稅收負擔。對中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實行低稅率。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全民創業。

四是全面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簡化出口退稅管理程序。進一步擴大下放生產企業退稅審核許可權范圍;對於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或B級的出口企業,在申報出口退稅時尚未到期結匯的,可先申報退稅並在貨物報關出口之日起210天內向退稅部門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實行自動核銷方式的出口企業,退稅部門可依據外管提供的電子數據及核銷清單進行審核,不再需要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加大出口退稅力度。爭取更多出口退稅計劃,切實加快退稅審核進度,做到應退盡退,緩解出口企業資金壓力;深化遠程申報系統應用,完善系統功能,適時開發退稅審核結果遠程反饋功能,切實減輕出口企業負擔;進一步落實重點出口企業聯絡員制度,支持出口企業做大做強。支持「走出去」企業發展。幫助「走出去」企業充分利用境外稅收優惠和雙邊稅收協定的優惠待遇,消除境內外雙重征稅,保護企業合法權益,降低「走出去」企業整體稅負,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第二,積極研究解決企業改革、發展中的稅收政策問題。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大力開展稅收政策調研,深入研究現行稅收政策的實施和調整對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影響,提出積極有效的對策建議,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科技進步、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優勢企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要認真研究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接的具體措施,提供有效的稅收政策支持。同時,要把促進就業再就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別要關注困難群體、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積極研究運用稅收政策支持全民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安置,最大限度拓展就業空間,切實增加低收入者的實際可支配收入,以創業促就業,以就業促發展,以發展促和諧。

第三,加強稅收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查監督。健全稅收政策執行情況反饋評價機制,選定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作為當前國家出台的宏觀稅收調控政策落實情況的聯系點,跟蹤政策執行效果,特別是對銅加工、成品油、資源綜合利用、重大技改項目等具有特殊性的產品、企業和行業,重點跟蹤調查,定期收集、匯總有關數據,及時分析研究稅收政策調整、執行對江西經濟、稅收的影響,促進各級領導的科學決策;同時,及時掌握政策落實進展情況,解決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稅收政策落實准確、全面、到位。加大稅收監督力度,繼續開展重點執法檢查和效能監察,重點檢查新出台的稅法和稅收政策的落實情況、規范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執行情況以及規范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落實情況,確保政策效應不偏移、不弱化。

(二)在稅收管理上進一步規范

國家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到2010年底將完成4萬億投資。稅收作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在預算支出大幅增加的壓力下,對於支撐政府性投資,控制財政赤字,擔負重要使命。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稅部門必須進一步依託「四位一體」稅源管理機制,為平衡地方財政收支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第一,正確處理經濟與稅收的關系。一是牢固樹立稅收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觀念。我們要正確認識稅收與經濟的關系,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牢固樹立稅收服從服務於經濟發展的觀念,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二是牢固樹立依法治稅的觀念,找准堅持依法治稅與促進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加快經濟發展,需要理順依法治稅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關系。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基礎、靈魂和立足點,是稅務機關的基本職責。依法治稅與發展經濟實質上兩者是辯證統一關系,堅持依法治稅本身就是對發展經濟的促進。國稅部門通過依法應收盡收,籌集財政收入保障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資金需要;依法禁止收「過頭稅」,可避免加重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通過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稅收政策,可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應當看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依法治國、依法治省、依法治稅是大勢所趨,國稅部門促進經濟發展的思路不能局限於過去單純依靠減免稅的做法,必須破除單純通過減免稅「放水養魚」的傳統觀念,樹立新型的稅收經濟觀,立足於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法治的稅收環境。

第二,適度放寬管理措施。在依法治稅的前提下,靈活運用稅收政策,對稅收優惠有幅度規定標準的一律從優執行,對沒有明文禁止和未明確的政策從寬掌握,以緩解企業融資困難,減輕企業經營成本。一是延長納稅人申報納稅期限。自2009年1月1日起,將所有納稅人的納稅申報期限由每月10日延長至15日,方便納稅人申報納稅。二是支持困難企業渡過難關。2009年,經國稅機關批准,小規模就業型、成長型困難企業繳納增值稅可以實行按季申報;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可以申請緩繳稅款,並免交滯納金,緩解納稅人資金周轉壓力。對成長型、就業型困難企業已批准享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如2008年已滿三年,可繼續延長一年。三是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免交稅務登記工本費。執行增值稅起征點國家規定的最高上限,即:銷售貨物的起征點定為5000元;銷售應稅勞務的起征點定為3000元;按次納稅的起征點定為200元。四是繼續推行依法稽查、文明執法。依法慎重採取強制執行、稅收保全措施,確保稅收執法行為合法、規范、必要、有效。科學安排檢查計劃,規范檢查計劃管理,嚴格檢查計劃審批,最大限度減少多頭檢查、重復檢查現象。鼓勵企業在限期內開展自查,對自查中發展的一般性稅收違法行為,允許企業只補繳稅款、滯納金,免予罰款處罰。改進檢查方法,提高檢查效率,縮短檢查時間,最大限度減少對納稅人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

第三,進一步提高機關效能。各級國稅機關要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扎實開展機關效能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進一步提高稅收行政效率和稅收服務水平。一是嚴格控制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減少稅務行政處罰的隨意性,切實保障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及其他稅務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改進稅務行政審核審批。堅持合法、合理、高效、便民和權責統一、監督有效的原則,進一步清理和規范稅務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精簡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不斷提高審批效能。三是以最快速度依法為納稅人辦理減、免、緩稅事項。堅決貫徹國家結構性減稅政策,按規定程序以最快速度、最優政策為納稅人辦理減、免、緩稅事項,緩解納稅人資金困難,支持納稅人生產經營。

(三)在稅收服務上進一步改進

當前這個特殊時期,對優化稅收服務、營造稅收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困難的時候,企業對運行環境就越敏感、越依賴,通過這次金融危機,企業更能感受到這一點。稅收服務是企業運行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納稅人營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稅收環境,既是國稅機關的職責,也是國稅機關為納稅人提供的最好的服務。在今後的工作中,國稅機關要重點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現實需求為導向,以信息化為依託,創新服務內容和手段,營造良好稅收政務環境。通過稅企雙方的共同努力克服金融危機的影響,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第一,進一步加大稅收政策宣傳力度。採取舉辦各類培訓班等形式,利用媒體、網路、辦稅服務廳等載體,加強政策宣傳和納稅輔導。對外,重點是開展政策宣傳和培訓,組織國稅人員認真學習領會稅收政策的具體規定和操作規程,確保全體國稅人員准確理解政策、正確把握政策和嚴格執行政策,確保每一位國稅人員都必須熟悉每一條稅收優惠政策,每一條稅收優惠政策都必須落實到每一戶應該享受的企業。對外,重點是抓好政策宣傳和輔導,幫助納稅人掌握和運用好各項稅收政策;組織對企業法人和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讓企業及時了解、掌握新政策,按政策規定計算、申報納稅;積極與企業溝通,了解企業在在的問題,考慮政策在實際執行中的困難,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另外,做好對地方政府的稅法宣傳,全面分析政策調整可能對當地經濟、財政收入帶來的影響,提請政府應該按照調整後有關政策的精神,調整經濟發展的思路,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尤其要重視環保、節能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積極扶持出口產品企業的生產和競爭能力,充分釋放稅收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政策效應。

第二,進一步減輕納稅人不必要的辦稅負擔。繼續優化流程、整合業務,簡化資料、簡並報表,凡未經總局發文明確和省局批准,各地自選增設的要求納稅人辦理的涉稅事項和報送的涉稅資料一律取消。納稅人申請辦理的涉稅事項,統一由辦稅服務廳集中受理,做到一次告知;對同一納稅人不同稅種的信息採集、調查核實等工作,由稅收管理員統籌實施,避免同一事由多頭、多次找納稅人。

第三,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手段。一是創新服務平台。加強辦稅服務廳建設,進一步規范辦稅服務廳窗口設置,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試行自助辦稅。打造「國稅網上稅收服務廳」,拓寬辦稅方式和報稅渠道,引導納稅人選擇使用多元化電子申報繳稅方式,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地履行納稅義務。繼續推廣多元化電子申報和增值稅發票網上認證系統。積極穩妥地推進財稅庫銀橫向聯網電子繳稅和同城通辦,方便納稅人辦稅。二是推行分類服務。在通過辦稅服務廳提供一般性納稅服務的同時,按照「一企一策、一戶一幫」原則,開展「一對一」服務納稅人活動。對大型企業,繼續推行稅收服務直通車制度;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大力加強網路辦稅平台建設;對個體工商戶,重點關注其發票領購、就近繳稅、稅法咨詢以及辦理停歇業等方面的服務需求;對農村納稅人,提供定期的上門辦稅咨詢服務。三是推進國、地稅聯合辦證。要充分利用好現有政府行政辦證服務中心資源,加強登記信息的交換與共享,為推行聯合辦理稅務登記工作做好准備。

8. 經濟手段調節經濟,主要利用的經濟杠桿是

經濟杠桿(economic lever)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或經濟組織利用價值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影響、調節和控制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經濟手段。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獎金、匯率,等等。
歸納起來說,就是經濟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價格政策、稅收政策、匯率政策、利率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工資政策等。
運用經濟杠桿,就是根據國家或經濟組織的既定目標,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對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單位和當事人造成有利條件或不利條件。利用這種經濟利益的變動作為閥門,以影響、調節、控制它們的經濟活動,促進或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
經濟杠桿是社會主義社會自覺地運用經濟規律的作用,調動和調節社會再生產過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使之按照最大的經濟效果,最符合生產目的的方向運動的經濟范疇。
經濟規律的作用是通過一定的經濟范疇來實現的。因此,運用經濟規律只能通過運用相應的經濟范疇為手段來實現。當然,經濟范疇並不都具有經濟杠桿的性質,不是所有的經濟范疇都是經濟杠桿,只有那些在經濟管理中可以用來作為調節和調動生產總過程和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按一定方向或目的運動的經濟范疇才是經濟杠桿。所以,也可以說經濟杠桿是作為經濟管理的經濟手段的經濟范疇。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經濟杠桿是有著廣泛的作用,一類是調節作用,一類是推動(或調動)作用。 調節作用,是指在生產總過程中發揮調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例如,在經濟管理中利用價格杠桿,提高某些短線產品價格可以促進這些產品的生產,降低長線產品的價格可以減少該產品的生產。在流通中,通過提高供不應求商品的價格可以減少需求,降低供過於求的商品價格可以限制生產,這就是調節供求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 推動作用,是指在生產總過程及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調動人們改善經營管理,歷行節約,講求經濟效果的作用。 不同的經濟杠桿不論其作用是相同的或不相同的,往往有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作用。
比如,利用價格杠桿調動企業合理地利用能源,對煤定低價,對石油定高價以推動企業少用石油,但同時也就產生了另一個作用,就是低價將限制生產,高價鼓勵生產的作用,煤炭價格定低了勢必減少煤炭生產的收益甚至造成虧損,從而打擊煤炭生產的積極性,而石油價高造成石油企業得到額外的收益,造成石油企業虛假的經濟效果掩蓋經營中的浪費,不利於加強經濟核算制。這是一種副作用,如果我們在利用價格杠桿調動人們節省石油的同時,配合以稅收杠桿,對石油課以高稅把其額外所得收回來,對煤炭課以低稅或免稅將其損失補上,這樣就可以把非因企業原因造成的經濟效果增或減消除掉,消除利用價格杠桿發生的副作用,相互補充,取長補短。
經濟杠桿的作用是強大的,是經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經濟手段。但是,在經濟管理中單純運用經濟杠桿是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的,經濟杠桿必須和經濟動力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經濟利益是人們結合起來進行生產的紐帶,是推動人們努力發展生產、提高生產經營的經濟效果的經濟動力。因此,要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必須與經濟利益結合起來。
經濟杠桿的調節手段 社會主義的經濟杠桿比較重要的有: 價格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價格是最有效的調節手段。在計劃經濟中自覺地利用價值規律,主要是要正確運用價格杠桿,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規定有科學根據的價格水平、商品比價和各種差價(見商品差價),並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通過價格與價值的一致或背離,調節生產經營活動,保證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稅收 稅收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合理規定不同稅種和稅率,通過對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徵收的稅金額的調節,來影響引導和控制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活動,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可以通過不同稅種的建立、稅目的增減和稅率的升降,調節不同部門、企業的利潤水平,從經濟利益上鼓勵國民經濟需要的行業和產品發展,抑制乃至淘汰無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行業和產品。
信貸是國家有計劃地動員和分配閑置貨幣資金的一種形式。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對不同部門和企業,在發放信貸資金和規定利息率方面實行區別對待的政策,以引導不同部門、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沿著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方向發展。同時,信貸還是國家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有力手段。
工資、獎金作為實現按勞分配的形式,直接關繫到勞動者個人的物質利益。通過工資形式的正確選擇、工資差距的合理確定以及獎金的正確發放,以調節社會勞動的分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通過匯率變化對輸出和輸入的影響,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提高匯率意味著降低用外匯表示的輸出價格,提高用本國貨幣表示的輸入價格,因而產生刺激輸出和限制輸入的效果;反之,降低匯率就會產生減少輸出和增加輸入的效果。同時,匯率的變化,又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國內的物價水平,在合營企業中還會帶來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資產價格的變化。因此,正確運用匯率杠桿可以促進國家建設的進程。

閱讀全文

與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論文 瀏覽:412
車貸金融公司顯示風控 瀏覽:434
珠海銀隆股東 瀏覽:179
比亞迪金融有限公司怎麼樣啊 瀏覽:8
2016年7月港元匯率 瀏覽:184
小米貸款人工認證不過 瀏覽:436
寧波銀行嘉興分行理財好嗎 瀏覽:83
支付寶穩健型理財產品是什麼 瀏覽:553
廣州騰信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521
公司增加註冊資本股東 瀏覽:79
恆升集團董事長是誰 瀏覽:118
上海發貴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38
河南農信貸款 瀏覽:936
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合作 瀏覽:576
銀行理財基金到期怎樣贖回 瀏覽:928
法蘭克福外匯交易市場 瀏覽:390
建行理財子基金運營崗 瀏覽:507
理財通余額怎樣增加貨幣基金 瀏覽:645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倉位 瀏覽:683
我國綠色金融資金缺口大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