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固定匯率的匯率政策
是以某些相對穩定的標准或尺度作為依據,以確定匯率水平的一種制度。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現實匯率水平受平價的制約,只能圍繞平價在很小的范圍內上下波動。 固定匯率政策是指貨幣當局或直接干預外匯市場(通過買賣外匯)或間接影響外匯市場以把市場匯率維持在一個既定的狹窄目標范圍之內的政策操作。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
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l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同期英鎊匯率從1英鎊兌換5.9l元調至3.44元,英鎊對人民幣貶值41.6%。
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1985至1991年4月復歸單一匯率制度。匯率繼續向下調整. 從1984年7月的2.30下調到1985年1月的2.80,之後又多次下調。這階段雖然恢復了單一的匯率制度,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名義上是單一匯率,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
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8.7。可見,這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演化與改革的特點是: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官方匯率逐漸向下調整。
人民幣在1994年起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鉤,匯率只能在1美元兌8.27至8.28元人民幣這非常窄的范圍內浮動。
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人民幣匯率一籃子機制就是綜合考慮在中國對外貿易、外債(付息)、外商直接投資(分紅)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並分別賦予其在籃子中相應的權重。具體來說,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自然成為主要的籃子貨幣。此外,由於新加坡、英國、馬來西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泰國、加拿大等國與中國的貿易比重也較大,它們的貨幣對人民幣匯率也很重要。
2005年9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通知,擴大了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的上下1.5%擴大到上下3%。
2005年12月29日,外管局批准13家銀行開展做市商服務,包括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交行、中信、招商、興業4家股份制銀行以及花旗、渣打、匯豐、荷銀以及蒙特利爾5家外資行在內的總共13家銀行獲得了首批人民幣做市商牌照。2006年1月4日,13家人民幣做市商開始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同時保留撮合方式。
2006年1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6〕第1號)規定,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以下簡稱OTC方式),同時保留撮合方式;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美國財政部在《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中以大量篇幅評論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報告稱,人民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阻礙了價格指數的變動,妨礙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整,吸引大量風險資本流入,並對中國經濟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中國應該立即採取措施,大幅度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以「有效改變其低估的市場價值」。 1946年12月18日,荷蘭盾的含金量定為0.334987克,官方匯率為1美元等於2.65285荷蘭盾。1949年9月21日,荷蘭盾貶值30.2%,含金量減為0.233861克,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3.80荷蘭盾。1960年11月1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的經濟聯盟條約生效,三國內部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為1.5%。
1961年3月7日,荷蘭盾含金量升為0.245489克,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3.62荷蘭盾,波動的上下限為1美元等於3.5925~3.6475荷蘭盾。1971年5月10日起,隨西德馬克一起,荷蘭盾突破上限浮動,造成實質上荷蘭盾的貶值;8月15日在美元實際貶值之後,自8月23日起荷蘭盾與比利時法郎、盧森堡法郎仍同5月10日以前的匯率水平(即1荷蘭盾等於13.81215比利時法郎)掛鉤;對其它貨幣實行受控浮動,荷蘭和比利時中央銀行將浮動限度控制在5月10日匯率水平的上下1.5%;9月6日,荷蘭對非居民購買荷蘭債券進行限制,因而導致了「0」類荷蘭盾的產生;12月18日美元貶值;12月21日,荷蘭盾的含金量提高2.76%,官方匯率調至1美元兌3.2447荷蘭盾,同時制定了波動幅度為4.5%的實際匯率,即波動上下限為3.1719~3.3175荷蘭盾。
1972年4月24日,荷蘭宣布執行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內部貨幣匯率波動幅度不超過2.25%的規定。比、荷、盧三國貨幣波恢復至7.1320~7.3490荷蘭盾兌100比利時法郎。1973年2月12日美元貶值,2月14日,荷蘭盾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2.92024荷蘭盾,波幅在2.8545~2.9860荷蘭盾之間;從3月19日起,荷蘭盾對美元自由浮動,同時與比利時、丹麥、法國、西德、盧森堡、挪威、瑞典多國貨幣聯合浮動,9月15日,荷蘭盾升值5%,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2.781美元。1974年2月1日,非居民購買債券用的「0」類荷蘭盾取消。
1976年3月15日起,歐共體成員國內2.25%的波幅取代比、荷貨幣聯盟1.5%的波幅限制;10月18日,荷蘭盾的含金量降低1.96%,官方匯率調至2.837荷蘭盾兌1美元。1978年10月16日,荷蘭盾貶值2%,官方匯率1美元兌2.895荷蘭盾。
1979年3月13日,歐洲貨幣體系成立,成員國貨幣間的波幅上下為2.25%,同時確定了定期調整的固定匯率和干預限度。
現荷蘭盾匯率固定為2.20371荷蘭盾兌換1歐元,或者0.453780歐元兌換1荷蘭盾。
❷ 利率互換的問題
甲借固定利率款利率比乙少1.20;借浮動利率款比乙少0.7;顯然甲借固定利率款有優勢,相對地乙借浮動利率款有優勢,在甲公司希望以浮動利率貸款,乙公司希望以固定利率貸款的情況下,利率互換可以優勢互補。
互換與不互換的利率總和差(即利率節省):LIBOR+0.3%+11.20%-(LIBOR+1%+10%)= 0.50%,省下的利率兩者共同分享。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各省0.25%。
互換後,甲公司希望以浮動利率貸款,借固定利率10%,由乙承擔;乙公司希望以固定利率貸款,借浮動利率款LIBOR+1% ;其中LIBOR+0.05%由甲承擔(留下0.95%由自己承擔)。
這樣甲公司實際支付的是浮動利率,利率水平為LIBOR+0.3%-0.25%=LIBOR+0.05%
乙公司實際支付的是固定利率:11.20%-0.25%=10.95%。(也就是10%+0.95%)。
當然也可以這樣去理解,甲借款的利率中的9.95%由乙承擔(自留0.05%),乙借款中的LIBOR由甲承擔,乙自留0.3%。
❸ 利率互換,浮動利率和固定匯率互換的問題。
相互利用,各取所需。且一般通過中介機構,沒有風險,何樂不為。
❹ 關於利率互換風險/收益的概念
你基本上是明白的,只是有個基本的小概念搞混了。我就說一句話,其餘的你自己去體會。
X是固定利率支付方,浮動匯率接收方。這里所謂固定利率,是一開始就講好了的,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11%,不管發生什麼事情,X只是按照11%的固定利率支付,他獲得浮動的收益。所以,當市場利率上升的時候,X的收益增加,如果市場利率高於11%,X就是凈獲利;相反,當市場利率下降,降到11%以下,X就得不償失,他還是支付11%的固定,但是得不到11%的補償,所以就是虧損。所以那個表格中,當市場利率下降,注意,這里的利率都是市場利率,即浮動匯率,不是固定匯率,固定匯率始終不變,當市場利率下降,受損的一定是固定匯率支出方,因為他收到的浮動匯率下跌了。
其他的你自己體會,應該是很清楚的。
❺ 一道關於利率互換的題,為什麼一定要利率互換,甲公司 固定利率10%,浮動利率libor+0.5% 乙公司 固定利
利率互換例題
甲公司借入固定利率資金的成本是10%,浮動利率資金的成本是LIBOR+0.25%;乙公司借入固定利率資金的成本是12%,浮動利率資金的成本是LIBOR+0.75%。假定甲公司希望借入浮動利率資金,乙公司希望借入固定利率資金。問:
(1)甲乙兩公司間有沒有達成利率互換交易的可能性?
(2)如果他們能夠達成利率互換,應該如何操作?
(3)各自承擔的利率水平是多少?
(4)如果二者之間的利率互換交易是通過中介(如商業銀行)達成的,則各自承擔的利率水平是多少?
甲乙兩公司的融資相對比較優勢
甲公司
乙公司
兩公司的利差
固定利率籌資成本
10%
12%
2%
浮動利率籌資成本
LIBOR+0.25%
LIBOR+0.75%
0.5%
融資相對比較優勢
固定利率
浮動利率
如果甲公司借入固定利率資金,乙公司借入浮動利率資金,則二者借入資金的總成本為:LIBOR+10.75%。
如果甲公司借入浮動利率資金,乙公司借入固定利率資金,則二者借入資金的總成本為:LIBOR+12.25%;
由此可知,第一種籌資方式組合發揮了各自的優勢能降低籌資總成本,共節約1.5%,即存在「免費蛋糕」。但這一組合不符合二者的需求,因此,應進行利率互換。
互換過程為:甲公司借入固定利率資金,乙公司借入浮動利率資金,並進行利率互換,甲公司替乙公司支付浮動利率,乙公司替甲公司支付固定利率。
假定二者均分「免費蛋糕」,即各獲得0.75%,則利率互換結果如下圖所示:
在這一過程中,甲公司需要向固定利率債權人支付10%的固定利率,向乙公司支付LIBOR-0.5%的浮動利率(直接借入浮動利率資金需要支付LIBOR+0.25%,因獲得0.75%的免費蛋糕,因此,需向乙公司支付LIBOR-0.5%),並從乙公司收到10%的固定利率,因此,甲公司所需支付的融資總成本為:10%+LIBOR-0.5%-10%= LIBOR-0.5%,比他以浮動利率方式直接籌資節約0.75%。
乙公司需要向浮動利率債權人支付LIBOR+0.75%的浮動利率,向甲公司支付10%的固定利率,並從甲公司收到LIBOR-0.5%的浮動利率,因此,乙公司所需支付的融資總成本為: LIBOR+0.75%+10%-(LIBOR-0.5%)=11.25%,比他以固定利率方式直接籌資節約0.75%。
乙公司應該向甲公司凈支付:10%-(LIBOR-0.5%)=10.5%-LIBOR
加入中介(如商業銀行),並假定三者均分「免費蛋糕」,則利率互換結果如下圖所示:
在這一過程中,甲公司需要向固定利率債權人支付10%的固定利率,向商業銀行支付LIBOR-0.25%的浮動利率(直接借入浮動利率資金需要支付LIBOR+0.25%,因獲得0.50%的免費蛋糕,因此,需向乙公司支付LIBOR-0.25%),並從商業銀行公司收到10%的固定利率,因此,甲公司所需支付的融資總成本為:10%+ LIBOR-0.25%-10%= LIBOR-0.25%,比他以浮動利率方式直接籌資節約0. 50%。
乙公司需要向浮動利率債權人支付LIBOR+0.75%的浮動利率,向商業銀行支付10.25%的固定利率,並從商業銀行收到LIBOR-0.50%的浮動利率,因此,乙公司所需支付的融資總成本為: LIBOR+0.75%+10.25%-(LIBOR-0.50%)=11.50%,比他以固定利率方式直接籌資節約0.50%。
商業銀行從甲公司收到LIBOR-0.25%,從乙公司收到10.25%,向乙公司支付LIBOR-0.50%,向甲公司支付10%,因此,商業銀行實現收入為:LIBOR-0.25%+10.25%-(LIBOR-0.50%)-10%=0.50%。
免費蛋糕的來源:甲公司出售自身信用
二者或三者的瓜分比例未必均分,可以協商確定,比例確定的原則:出售信用的一方具有較大的話語權,佔有相對較大的瓜分比例;商業銀行一般向雙方收取固定的交易傭金或費用,這一費用經常與免費蛋糕的大小無關。有時,商業銀行會以自己的名義與互換的一方先進行交易,然後再慢慢尋找交易對手,將風險轉移出去。
❻ 變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聯系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quot;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褪敲澇
❼ 固定匯率是什麼意思
定義
固定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基本固定的匯率,固定匯率並非匯率完全固定不動,而是圍繞一個相對固定的平價的上下限范圍波動,該范圍最高點叫「上限」,最低點叫「下限」。
優點
(1)有利於經濟穩定發展
(2)有利於國際貿易、國際信貸和國際投資的經濟主體進行成本利潤的核算,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
缺點
(1)匯率基本不能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經濟杠桿作用
港幣
(2)為維護固定匯率制將破壞內部經濟平衡。比如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本幣匯率將下跌,成為軟幣,為不使本幣貶值,就需要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但這種會使國內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失業增加。
(3)引起國際匯率制度的動盪和混亂。
❽ 中俄貨幣互換協議是浮動匯率還是固定匯率
當然是浮動的,今日實吋匯率:1人民幣元=9.0850盧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❾ 用固定和浮動利率進行貨幣互換的問題!
呵呵我來回答你,前兩天的金融工程剛考過這個哦.
首先明確,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互換後,A用固定來付利息,B用浮動來付利息,這樣,一共有(6.5-5)+[L+1-(L+0.5)]=2%,也就是200個點的收益,如果銀行拿60點,則AB各拿剩下的70點(0.7%).
然後就是實際演算法了,一般互換銀行為匯率風險承擔者.由於這里沒有辦法畫圖,我只能文字敘述,請仔細看:
對A,以5%去借,然後給互換銀行L+0.3%的利率.銀行給他5%;
對B,以L+0.5%去借,然後給互換銀行5.8%的利率,銀行給他L+0.5%.
這樣的話,實際上,A的成本是L+0.3%(賺了0.7%).B的成本是5.8%(也賺了0.7%).至於銀行,就賺了60個點么,皆大歡喜,哈哈.
這么說明白了吧?絕對正確哦~請你把分數給我吧,選我為最佳答案吧,謝謝
❿ 什麼是流動性互換利率
利率互換是指交易雙方以一定的名義本金為基礎,將該本金產生的以一種利率計算的利息收入(支出)流與對方的以另一種利率計算的利息收入(支出)流相。交換的只是不同特徵的利息,沒有實質本金的互換。利率互換可以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利率互換是在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之間進行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