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
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斐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㈡ 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各有什麼優劣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㈢ 浮動匯率制的優缺點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參考資料:和訊網
㈣ 浮動匯率制的相關問題!
為什麼可以減緩外部的沖擊?這是因為匯率浮動制度是自由變動的,而是根據世界金融市場的變動規律而及時指定自己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匯率,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本國貨幣不受一些突發事件類似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本國貨幣的堅挺使本國經濟免受損失,以下是這方面的有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㈤ 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分析三元悖論
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分析,在資金完全流動的條件下,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完全無效,而財政政策非常有效;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非常有效,而財政政策完全無效。這一結論又被表述為「三元悖論」,即穩定的匯率制度、自由的資本流動、獨立的貨幣政策這三者不能同時達到,只能選擇其中的兩項。
㈥ 三元悖論,固定匯率改成浮動匯率後還成立嗎
三元悖論本來說的就是浮動匯率,根本不涉及固定匯率
㈦ 誰能解釋一下外匯市場著名的「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
【概述】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這三者,一國只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
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㈧ 蒙代爾理論的三元悖論
從「二元沖突」到「三元悖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對固定匯率制提出異議的是米爾頓·弗里德曼(MihonFriedman)。他在1950年發表的《浮動匯率論》一文中指出,固定匯率制會傳遞通貨膨脹,引發金融危機,只有實行浮動匯率制才有助於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接著,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在1951年寫成的《國際經濟政策理論》第一卷《國際收支》一書中也提出,固定匯率制度與資本自由流動是矛盾的。他認為,實行固定匯率制就必須實施資本管制,控制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的自由流動。該理論被稱為米德「二元沖突」或「米德難題」。
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他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在這個三角形中,A頂點表示選擇貨幣政策自主權,B頂點表示選擇固定匯率,C頂點表示資本自由流動。這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調和,最多隻能實現其中的兩個,也就是實現三角形一邊的兩個目標就必然遠離另外一個頂點。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的具體解析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即處於AC邊,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人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即處於AB邊,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即處於BC邊;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