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加杠桿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信貸投放結束後,2009年開始信貸收緊,不少項版目後續資金權緊缺,銀行為規避監管指標考核,通過銀信合作變相拓展信貸業務。
從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一些商業銀行為規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藉助銀信、銀保、買入返售等通道,通過受益權轉讓方式實現資產出表。
2013年,中國銀監會出台8號文限制非標資產投向,同業和理財業務出現三新變化:一是資金開始由非標類資產轉向債券等標准化資產,通過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桿實現套利。二是理財資金通過配資進入二級市場,這一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達到頂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災後規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銀行理財資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隨著地方政府融資模式改變,大量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基金和PPP項目出現。銀行理財產品進入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和PPP項目等。銀行業從單純的債權融資逐步股權融資或者類股權融資。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已突破原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進入更廣闊市場。客觀上,造成金融體系的復雜性、多樣性明顯提高,風險管理和監管的難度也隨之升高。
『貳』 如何層層嵌套放大杠桿
這個意見稿基本上就是把所有資管產品公募化改造,從杠桿比例到集中度的雙十規定。專因此從運作上來講對公募屬產品沒什麼影響,大不了就是委外少點,規模降點,但對銀行理財影響還是蠻大。打破剛兌基本上就是取締了保本型銀行理財,這基本上占據了所有理財產品的40%。另外還要求銀行理財產品第三方託管、非標、資金池、雙十比例等等,基本上是沖著理財去的。而關於通道和產品層層嵌套問題,其實總體還是沿襲了央行金融行政去杠桿的思路,主要是要對資管產品正本清源、防止資金在體系內空轉,說實話通道這種監管套利的行為還是早點取締的好,金融掙不了幾個錢,還背了一身風險,大家都相互沖規模,競爭起來也沒意思。穿透管理也是央行繼續進行宏觀審慎大一統管理的手段之一,降低系統性風險。
從去年債市同業去杠桿到現在,央行動作驚人、套路很多、而且抓的痛點也很多,金融很是不適應。短期來講難過的日子還要持續,但長期行業潛在風險確實會緩解。
『叄』 目前如何撬動銀行杠桿
每個人實現財富增值的資源有限,合理運用杠桿就顯得尤為重要。什麼是杠桿?從投資理財的角度講,杠桿就是用自己少部分的本金,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借入一部分資金投資獲取收益,從而提高自有資金的收益率。比如說,辦理房屋按揭貸款,借入銀行資金買房,便是借用了杠桿。理解杠桿,就要糾正不借錢、不欠債是最好的理財這個誤區,在機會來臨的時候,合理運用杠桿,合理借錢,提高投資收益,才是一個聰明和智慧的理財者。
基金理財,一個都不能少
投資於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存款等不同產品,實現財富增值是大多數人的理財方式,產品選擇的關鍵便是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理財目標的長短。目前來說,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風險適中,收益相對較高,投資方式靈活,是不少投資者的首選。
基金投資,簡單地說便是投資者購買基金公司的產品,讓專業的基金經理幫助選擇投資目標(主要是股票),實現收益。而對於每月有固定結余和長期理財目標的投資者,基金定投也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方式。目前重慶銀行代銷了多家老牌基金公司的多支產品,基金定投100元起,適合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與基金不一樣,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更高(5萬元起),在銀行的風控體系下,風險相對更低。目前重慶銀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在4%-5%之間,產品分為開放式理財產品和封閉式理財產品,能夠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肆』 中國的金融杠桿不足嗎應該如何實現杠桿化有沒有商業銀行杠桿化這個說法。
中國金融市場的金融杠桿利用不足,主要從銀行系統的存貸比,投資銀行的杠桿率,商業銀專行的杠桿率屬與政府的國債與gdp比率與西方國家的金融體系的比較來說明。具體的,我想知道要實現一個金融體系的杠桿化或著說是更好的利用金融杠桿主要應從哪些方面入手?特別地,我想知道商業銀行的杠桿化又該怎樣實現?因為商業銀行本身受巴塞爾協議的資本充足率約束,杠桿理論上不應高於12.5倍;同時我國在銀行監管這塊是比較嚴格的。要實現杠桿化,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有怎樣的要求?具體起來又該是怎樣操作呢?若說在中國,商業銀行的杠桿化是個瓶頸。那對於其他金融機構,如信託公司或者投資銀行的杠桿化該如何進行呢?
『伍』 銀行賬戶里的錢怎樣通過杠桿率放大出去
建議去找家證券公司開通三方存管帳戶,股票、基金、期貨等等都可放大杠桿。提醒下社會上的高利貸最好不要去碰了,風險很難把控。祝您財源滾滾來!
『陸』 目前的政策情況下怎樣用銀行資金做杠桿
現代抄商業銀行本身就是高負債的商業模式。根據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我國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分別為11.5%和10.5%,即杠桿率大約在10倍左右。但不少商業銀行通過同業往來業務和理財業務,進行期限轉換、流動性轉換、高杠桿和信用風險轉移,以達到調節加權風險資產規模和結構、規避金融監管的目的,變相投放「信貸」,提高杠桿水平和獲取額外收益。這就是當前所謂的銀行「加杠桿」。由於風險資產規模和結構的調整類似於「黑箱」,無法定量評估和還原為商業銀行的真實杠桿水平。但商業銀行不合理的結構性杠桿從一些宏觀總量指標中,仍可發現其端倪。
杠桿率的計算方式為一級資本除以總資產,包括表內和表外資產。表內資產按名義金額確定,表外資產則存在換算的問題。其中對於非衍生品表外資產按照100%的信用風險轉換系數轉入表內,而對於金融衍生品交易採用現期風險暴露法計算風險暴露。
『柒』 為什麼通過銀行開通的外匯不能放大杠桿,
開通杠桿只在交易平台上有
『捌』 商業銀行如何擴大自身的負債能力
你的問題可以從商業銀行負債總量、權益和流動性這三個方面來解釋
首先,商業銀行的負債按業務品種分類,大體可分為:
1、單位存款(實際工作中一般稱對公存款);
2、儲蓄存款;
3、同業存放;
4、同業拆入;
5、向人民銀行借款;
6、債券融資;
7、應付款項以及或有負債等。
存款對於銀行來講雖然是負債,但確是不可或缺的,存款總量的多少是衡量銀行實力的重要指標;而且監管部門對銀行的存貸比有嚴格要求,也就是說銀行能放多少貸款首先取決於有多少存款。
從廣義上看,存款關系著流動性,如果流動性差,負債能力自然就差。
從狹義上看,資產和權益決定了銀行的負債,權益越高,負債能力就越強。但這幾項不是簡單的你增我減的關系,要想增加負債能力:
1、增加存款,存款短期比較容易上量的是對公存款;長期看要通過做好宣傳、做好服務,增加對私存款。
2、管好流動性,這個話題有些大,具體你可以參考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相關書籍。
3、增加權益,打比方你自己的錢越多,還別人錢的能力就越強。
『玖』 金融杠桿是怎樣煉成的
近兩年在經濟增速不斷下行的背景下,銀行資產規模又開始加速,小型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從15年初的20%上升至16年的接近30%,中型銀行從15%上升至近20%,導致銀行業杠桿率也居高不下。如果按照最簡單的總資產和實收資本之比來衡量,我國銀行業的這一比例從07年時的30倍左右,一路飆升到了當前的接近50倍,其中中小型銀行達到了60倍。而美國從70年代以來這一比例從未超過20倍,日本、韓國也基本維持在30倍以下。從結構上來看,扣除來自存款的被動負債後,近幾年銀行主動負債行為在急劇增加。監管較松的部分同業業務、表內外理財業務為銀行打開了一扇大門,成為銀行主動負債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