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1993
若是我行一卡通,目前只支持查詢2011年2月16日至今的美元歷史匯率。
㈡ 1989、1992、1993年的人民幣兌日元匯率
1993 一人民幣等於12.94日元。
㈢ 1993-1997年台幣兌美元匯率是多少或者人民幣兌台幣的匯率
1台幣=0.2133人民幣
1人民幣=4.6892台幣
匯率數據由網路和訊財經提供,更新時間:2010-02-11
3500
台幣=
746.55
人民幣
匯率數據由網路和訊財經提供,更新時間:2010-02-11
㈣ 1993年的台幣哪裡銀行好兌換人民幣
兌換外幣業務只有中國銀行可以
㈤ 民國93年台幣現在 價值人民幣多少錢急!!
這是公元2004年的新台幣,目前與人民幣的匯率大約是1:0.22,每一元新台幣只合人民幣二角二分多點。
㈥ 為什麼1993年的時候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表暴跌
1993年以前,特別是1990年以前,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4.4到5.4,但是沒有「本事」的人按這個匯率是換不到美元的,黑市美元的匯率是8到10人民幣比1美元。那些能搞到美元的人活得比較滋潤(按那個時候的標准)。
1993到1996高盛GSDEER模型對人民幣的估值為什麼從5.5漲到了8.3?
因為1993年到1996年這3,4年中國通貨膨脹很厲害,人民幣的購買力不行了,人民幣不值錢了,3,4間年人民幣購買力下降了不止50%。但是那個時候人民幣的存款利率高,最高的時候高到12%到18%,老百姓的存款加上利息後,3,4年也有30%以上的利息收入,所以加上利息收入的老百姓的存款,購買力基本保住了。
1994年匯率改革,把人民幣官方匯率一下子從5.5貶值到8.7.黑市無錢可賺,美元外匯黑市基本消失。
1994年到1996年,人民幣處於超貶狀態,即一美元其實只能換7.7美元左右,卻讓進來投資的外商換8.3人民幣,外商自然大舉進入,湧入中國買土地,開廠,國內的外貿經濟大發展,製造業向中國轉移。這給東南亞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東南亞的貨幣那個時候應該貶值。如果他們的貨幣那個時候是浮動了,該貶值的時候就由市場去貶值,那麼1997,1998年就不會受那麼大沖擊。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東南亞國家都沒有貶值呢?因為貶值後,他們進口的東西按本國貨幣算,會漲價,漲價就必須想辦法控制通貨膨脹,就要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一緊縮,經濟下滑了,政績沒有了。所以他們那個時候在zz上做貶值的決定不容易。
1997年,東南亞金融經濟危機,人民幣按高盛GSDEER模型算也該貶值到8.6,8.7,但是因為人民幣壓力不太大,也為穩定東南亞經濟,人民幣沒有貶值。另一方面,東南亞一片zz動盪,人民幣即使高估了一點,但起碼有穩定zz環境,所以這段時期,人民幣現實中得益於東南亞危機,中國不但得到了很多外資投資,外資進來兌換人民幣,中國不但不像95,96年那麼「吃虧」(本該給他7.7人民幣的,卻給了8.3人民幣),反倒佔了些便宜(他們本該換8.6人民幣,卻只能換8.3人民幣,因為東南亞動盪,只能投資到大陸)。
2000年以後,人民幣官方匯率高於高盛GSDEER估值,中國出口迅猛增長。
2004年寫「大排面離30元一碗還有多遠」的作者是很牛的。
2005年7月人民幣開始升值後,你看那個時期,兩條線的差距,那就是巨大的套利空間。今天中國的土地超級值錢,與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間,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均衡匯率差距巨大這一點,有很大關系。這兩年半的匯率差,造成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悲歡故事。今天2010年為什麼是這樣的經濟情況,已經以後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經濟的走勢,都源於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中國的股市,樓市發生了什麼?中國的貨幣供應情況發生了什麼?
2008年以後,只要把外匯匯入中國兌換人民幣就能賺錢的時代過去了。
2009年以後,人民幣已經不再怎麼低估了。
2010年3月,人民幣的GSDEER估值在6.65左右。
2010年6月3日,人民幣的GSDEER估值在6.93左右。(因為那個時候美元值錢)
2010年9月23日,在新加坡人民幣NDF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越6.65.
至此,人民幣對美元單向升值過程基本結束。以後就是雙向浮動了。
㈦ 1990年台幣對人民幣匯率
貨幣兌換
1台幣=0.197人民幣
1人民幣=5.0773台幣
TWD台幣
兌換為
CNY人民幣元
轉換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宇匯國際網更新時間:1990年
㈧ 1992-1993年人民幣對日元匯率哪裡能查到是多少急啊!
1992-1993年人民幣對日元匯率是1元=12.465日元,1元=111.89日元。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或地區)的匯率由對該國(或地區)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
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資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日元與人民幣的匯率是不斷變化的,若兌換,要以當前的實時匯率為准。
(8)1993年人民幣對台幣匯率擴展閱讀
以單位數量的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國貨幣數量來表示,稱為外匯匯率。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即用人民幣表示某種外幣的價格,其公式為100單位外幣=x¥。當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時,外匯匯率上升,外幣相對於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即用人民幣表示的外幣價格上漲,此時有利於我國的出口不利於進口;
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外幣相對於人民幣貶值,而人民幣升值,此時有利於我國的進口不利於出口。綜上所述,如果人民幣貶值,外幣升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下降,而外匯匯率則會上升;反之,如果人民幣升值,外幣貶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上升,而外匯匯率相應下降。
㈨ 1993年人民幣對港幣匯率
1993年人民幣對港元匯率:1:0.89.「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
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或地區)的匯率由對該國(或地區)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
(9)1993年人民幣對台幣匯率擴展閱讀
匯率標價方法
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又叫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1、100、1000、10000)的外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付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就相當於計算購買一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所以就叫應付標價法。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採用直接標價法。
如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19.05即1美元兌119.05日元。在直接標價法下,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摺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
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直接標價法與商品的買賣常識相似,例如美元的直接標價法就是把美元外匯作為買賣的商品,以美元為1單位,且單位是不變的,而作為貨幣一方的人民幣,是變化的。
一般商品的買賣也是這樣,500元買進一件衣服,550元把它賣出去,賺了50元,商品沒變,而貨幣卻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