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匯率中性論和非中性論

匯率中性論和非中性論

發布時間:2021-07-15 03:15:44

Ⅰ 什麼是貨幣中性與非中性

貨幣中性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

貨幣非中性是指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引起實際利率和產出水平等實際經濟變數的調整和改變。

貨幣是中性還是非中性,就是看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對一般價格水平和實際利率及產出水平的影響差異。如果貨幣供給變化只是影響一般價格水平。

一定量的貨幣供應增加(減少)只引起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下降),那麼貨幣就是中性的;如果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引起實際利率和產出水平等實際經濟變數的調整和改變,那麼貨幣是非中性的。

(1)匯率中性論和非中性論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貨幣在其中調節作用的顯現,貨幣中性論對現實經濟的解釋作用也不斷下降,瑞典經濟學家魏克塞爾將利率分為貨幣利率和自然利率。其中貨幣利率是現行的市場借貸利率,而自然利率是指投資的預期利潤率。

當貨幣數量增加時,貨幣利率低於自然利率,企業家因此會擴大生產,增加產出。而隨著收入增加、支出增加和物價上漲,就出現了積累性的經濟擴張過程。

魏克塞爾認為政府有必要採取一定的貨幣政策,以使貨幣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從而消除貨幣對經濟的影響。

有關貨幣中性的問題是理論界長期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量的增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而不會帶動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貨幣是中性的。

魏克塞爾首先對貨幣中性的問題提出質疑,他認為貨幣只有在銀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時才是中性的,否則經濟就會發生累積性擴張或者收縮,貨幣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則認為貨幣只有在影響一般價格水平,而不影響相對價格水平的情況下才是中性的,否則也會影響經濟運行,貨幣就是非中性的。

根據這樣的標准,凱恩斯理論中的貨幣是非中性的,因為貨幣供給和需求對實際收入是在充分就業水平,還是非充分就業水平的決定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實際余額效應」分析說明在特定的條件下,貨幣存量的變動會引起一般價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變動。這就是說,帕廷金用與古典數量論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與古典學派相同的貨幣中性的結論。

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數量說沒有展開的貨幣影響經濟的過程分析,而在這個過程中,貨幣影響了實際經濟的運行,因此是非中性的。

真正指出貨幣對經濟的巨大作用的人是凱恩斯。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文中指出,「古典」學派所謂充分就業的均衡只是一個特例,通常情況總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有效需求(消費需求十投資需求)不足。

消費需求取決於人們的消費傾向,而投資需求取決於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要增加投資和消費,就必須降低利率,而利率決定於貨幣的供求關系。因此,在凱恩斯及其追隨者看來,貨幣的作用是巨大的,貨幣是非中性的,國家應制定適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克服經濟危機和蕭條。

凱恩斯認為,價格和工資缺乏彈性,經濟不存在一個自動矯正機制,經濟就可能出現非充分就業下的均衡,但這種均衡低於充分就業下的潛在產出均衡水平。

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資源,那麼總需求的擴大就會使產出增加,影響總需求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有效的,因此,凱恩斯主張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擴大總需求,以此消除失業和經濟危機,促進經濟增長。

Ⅱ 什麼叫貨幣非中性

貨幣的使用對經濟發展有影響。中性是說貨幣僅僅是起交換商品的一種媒介,不會對經濟產生影響。但非中性理論則相反。比如適當多的貨幣發行會刺激經濟增長

Ⅲ 不同的經濟流派是如何闡述貨幣的中性與非中性問題

所謂貨幣中性問題,實際上就是貨幣是否對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問題。也就是說,貨幣是否僅僅是罩在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而並不使消費、投資、產量、收入等實際經濟變數發生實質性變化。因此,關於貨幣中性的爭論只能放到貨幣經濟模型框架中進行。
按照貨幣理論界對貨幣中性的一般解釋,「如果名義貨幣供給變動引起初始均衡的破壞,新的均衡與所有實際變數數值 和貨幣供給變動同時達到,貨幣就是中性的。否則,貨幣就是非中性的」。因此,判 斷一個特定模型中貨幣是不是中性的標准 是,確定名義貨幣供給的變化會不會引起均衡的相對價格和利率的變動,或者,僅僅引起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例變化。因為相對價格或利率的變動包括了消費或投資方式的變動,貨幣就不是中性的;如果名義貨幣余額變化僅僅引起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例變動,那麼,所有的實際變數,包括貨幣余額的實際價值 在內,都不會改變。如名義貨幣供給的倍增只引起了絕對價格水平的相應提 高,那麼,貨幣就是中性的。

由於在新古典理論家的頭腦中,存在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的兩分,這樣在理論上人為地創造了貨幣理論(總量理論)和價值理論(相對價格理論),以分別解釋貨幣總量問題和商品交換的相對價格問題;前者以費雪的數量論和劍橋方程為基礎,現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而後者以馬歇爾局部均衡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價值理論為核心,現代版是阿羅-德布魯模型。

Ⅳ 貨幣中性的理論之爭

有關貨幣中性的問題是理論界長期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量的增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而不會帶動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貨幣是中性的。
魏克塞爾首先對貨幣中性的問題提出質疑,他認為貨幣只有在銀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時才是中性的,否則經濟就會發生累積性擴張或者收縮,貨幣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則認為貨幣只有在影響一般價格水平,而不影響相對價格水平的情況下才是中性的,否則也會影響經濟運行,貨幣就是非中性的。根據這樣的標准,凱恩斯理論中的貨幣是非中性的,因為貨幣供給和需求對實際收入是在充分就業水平,還是非充分就業水平的決定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實際余額效應」分析說明在特定的條件下,貨幣存量的變動會引起一般價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變動。這就是說,帕廷金用與古典數量論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與古典學派相同的貨幣中性的結論。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數量說沒有展開的貨幣影響經濟的過程分析,而在這個過程中,貨幣影響了實際經濟的運行,因此是非中性的。

Ⅳ 匯率的非中性 和 匯率不完全傳遞 是不是同一個理論

太專業。多看書,上課認真聽講。

Ⅵ 為什麼說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爭論實際上就是貨幣外生論/內生論、貨幣中性論/非中性論的爭論

若貨幣外生、非中性,則推斷出貨幣政策有效;若貨幣內生、中性,則推斷出貨幣政策無效。

閱讀全文

與匯率中性論和非中性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撫順銀行撫盈系列是不是理財 瀏覽:988
聚氯乙烯君正集團 瀏覽:79
東北證券席位號 瀏覽:421
平安銀行理財崗位 瀏覽:910
公司理財的目標是什麼 瀏覽:473
銀行賬戶理財是什麼意思 瀏覽:727
怎麼開通帳戶貴金屬業務 瀏覽:71
融資固定年限 瀏覽:6
理財通的四個貨幣基金 瀏覽:740
上海銀行接收外匯 瀏覽:997
仁智股份後市怎麼走 瀏覽:726
上市公司子公司創業板上市 瀏覽:276
香港海外匯款要手續費 瀏覽:558
天馬股份介紹 瀏覽:114
張凡股票 瀏覽:527
黃金交易所的英文縮寫 瀏覽:844
濟源鋼鐵是上市公司 瀏覽:965
捷眾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207
三國志10交易所哪裡有 瀏覽:713
支付寶上的理財產品可靠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