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杠桿平衡時,整體重心在支點上。那杠桿不平衡時整體重心在哪
杠桿不平衡時整體重心在哪由具體問題分析,
此時整體重心會產生力矩。
㈡ 當一個杠桿平衡時,支點是重心嗎
重心在沿支點的垂直線上,否則會產生轉動力矩。
不一定在支點處,可以想像起重機的模型,顯然重心在支點以下
㈢ 利用筆的重心和杠桿的平衡原理為條件,可使筆圍著手指轉(轉筆),求解釋,最好能圖解一下
要求是筆的重心在手指處,這時筆的兩端相對於手指來說是平衡的,因此,給筆一個水平方向的力,筆就能在這個力的作用下不停的運轉。
㈣ 杠桿傾斜平衡時的重心
你說的這種情況,杠桿的重心肯定是位於支點的下方的.
如果杠桿的支點與重心是重合的,則杠桿在任何位置都會保持平衡.就像你說的,F1*L1始終和F2*L2保持相等.應該指出,L1、L2是垂直距離,即支點到力作用線的垂線的長度.在水平的時候,垂直距離是和杠桿長度相等的,傾斜後就變短了.但在重心與支點重合的杠桿中,傾斜後L1、L2減小量是一樣的,所以仍可以保證F1*L1=F2*L2,使杠桿平衡.
如果杠桿的重心位於支點的下方,在杠桿水平時F1*L1=F2*L2,杠桿平衡.再傾斜杠桿,根據幾何上的推算,L1、L2減小的不一樣,就是一邊的F*L變大,使杠桿自動回到原來平衡位置.這種杠桿是穩定的,受到微小擾動後會自動回到平衡位置,所以生活中很多杠桿都採取這種,比如天平,桿秤(支點是提著的),等.
如果杠桿的重心位於支點的上方,在杠桿水平時F1*L1=F2*L2,杠桿平衡,在傾斜時,L1、L2減小的也不一樣,就是一邊的F*L變大,但這時的結果和上面的不一樣,這會使杠桿更加偏離平衡位置.所以這種杠桿只要由一個小的擾動就會失去平衡.
上述三種情況可以用掛相框的例子幫助理我們在牆上釘一顆釘子,假如吧相框掛上,這是支點(釘子)在相框重心的上方,相框是穩定的,推一下它,擺動幾下後又回到了原來位置;假如我們把相框小心放在釘子上,這是支點就在重心的下方了,不穩定,推一下它就會歪向一邊,掉到地上;在假如,我們直接把釘子釘在相框的中心位置,一塊訂到牆上,則相框就能停在任何位置,倒著也行,斜著也行.
所以,你說的那個杠桿肯定是重心在支點的下方,才會穩定.
你明白了嗎
㈤ 杠桿的重心與支點重合是什麼平衡狀態
是的.因為重心就在支點處,所以杠桿自身重力不考慮了.兩物體的重力*力臂相等,說明距離相等的話,質量相等.能達到平衡,即不動,說明重力*力臂相等.
㈥ 杠桿平衡的原理
杠桿原理就是「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版和阻力)權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
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6)重心和杠桿平衡擴展閱讀: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杠桿原理基本有3種類型,第一類的杠桿例子是天平、剪刀、鉗子等,第二類杠桿的例子是開瓶器、胡桃夾,第三類杠桿如錘子、鑷子等。 杠桿分為3種杠桿。第一種是省力的杠桿,如:開瓶器等。第二種是費力的杠桿,如:鑷子等。第三種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如天平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杠桿平衡
㈦ 為什麼求重心可以用杠桿平衡做
這是對長條形物體而言,這樣的物體重心所在處可以看成質量的集中點,只要在重心處支起,它就可以平衡.
㈧ 杠桿水平平衡時重力重心
(1)實驗前他應先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從而使杠桿的重心過支點,這樣在歸納杠桿平衡條件時,我們就可以避免杠桿自身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A點對於的力臂為4、B點對於的力臂為6;在A點掛3個鉤碼,若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則在C點應掛2個鉤碼;
(3)將A處的鉤碼移至B處,對於的力臂變大,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對於力臂不變的情況下,由杠桿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可知: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變大;
故答案為:(1)避免杠桿自身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2)2;(3)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