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抬腿屬於什麼骨杠桿
高抬腿深屬於什麼骨的杠桿,屬於是大腿骨側內側的杠桿。
⑵ 為什麼骨也有杠桿作用從哪裡表現了出來
人身上有206塊骨,其中有許多起著杠桿作用,當然這些起杠桿作用的骨不可能自動地繞支點轉動,必須受到動力的作用,這種動力來自附著在它上面的肌肉,肌肉靠堅韌的肌健附著在骨上。例如肱二頭肌上端肌腱附著在肩胛骨上,下端肌腱附著在橈骨上,肱三頭肌上端有肌腱分別附著在肩胛骨和肱骨上,下端附著在尺骨上。
人前臂的動作最容易看清是個杠桿了,它的支點在肘關節。當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鬆弛時,前臂向上轉,引起曲肘動作;而當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鬆弛時,前臂向下轉,引起伸肘動作。很容易看出,前臂是個費力杠桿,但是肽二頭肌只要縮短一點就可以使手移動相當大的距離。可見,費了力,但省了距離。股二頭肌.當右腿向前跨步時,是右腿的髂腰肌收縮、臀大肌鬆弛,使右大腿抬起;股四頭肌鬆弛,股二頭肌收縮,使右膝彎曲。這時候,左腿由於它的髂腰肌鬆弛,臀大肌收縮,股四頭肌收縮,股二頭肌鬆弛,而伸直。
在人體中,骨在肌拉力作用下圍繞關節軸轉動,它的作用和杠桿相同,稱為骨杠桿。人體的骨杠桿運動有三種形式:
1.平衡杠桿:支點在力的作用點和重力作用點之間。如顱進行的仰頭和俯首運動。
2.省力杠桿:重力作用點在支點和力的作用點之間。如行走時提起足跟的動作,這種杠桿可以克服較大的體重。
3.速度杠桿:力的作用點在重力作用點和支點之間。如肘關節的活動,這種活動必須以較大的力才能克服較小的重力,但運動速度和范圍很大。
引自——孔玉潔 (初中物理 河南洛陽孟津初中物理一班 ) 《人體中的杠桿》
http://hnpx.cersp.com/article/browse/56736.jspx
⑶ 肌肉動力骨杠桿,關節為軸
(1)如圖:支點在腳尖處,人本身的重力是阻力,肌肉用力F是動力,所以動內力臂是阻力臂的兩倍容,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動力是阻力的一半,這是一個省力杠桿; (2)貨物的重力:G=mg=50kg×10N/kg=500N,因為使用定滑輪不省力,所以提升質量為50kg貨物至少需要500N的拉力; (3)由圖示可知,O點是支點,最大動力臂L 1 是球的直徑,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在阻力與阻力臂一定時,動力臂最大時,動力(推力)F最小,最小推力F的作用點A及方向如圖所示: 故答案為:(1)省力;(2)500;(3)如圖所示.
⑷ 骨 杠桿作用 我不理解 什麼是杠桿作用
好象人體唯一的省力杠桿在顎部
⑸ 骨骼肌收縮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肌肉收縮的三種形式
肌肉對單個刺激發生的機械反應稱為單收縮。根據肌肉收縮時肌長度和肌張力的變化,
可將肌肉收縮分為三種形式。
1、縮短收縮(向心收縮)
特點:張力大於外加阻力,肌長度縮短。
作用:是肌肉運動的主要形式,是實現動力性運動的基礎(如揮臂、高抬腿等)。
(1)等張收縮
外加阻力恆定,當張力發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後,張力不再發生變化。但在不同的關節角度時,肌肉收縮產生的張力則有所不同。在關節運動的整個范圍內,肌肉用力最大的一點稱為「頂點」。在此關節角度下,骨杠桿效率最差。
如:推舉杠鈴, 關節角度在120°時肱二頭肌收縮張力最大,關節角度在30°時肱二頭肌收縮張力最小。
最大等長收縮時,只有在「頂點」即骨杠桿效率最差的關節角度下,肌肉才有可能達到最大收縮。而在其他關節角度下,肌肉收縮均小於自身最大力量。
在整個關節活動的范圍內,肌肉做等張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往往不是肌肉的最大張力。
(2)等動收縮
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肌肉以恆定速度進行的最大用力收縮。但器械阻力不恆定。
等動練習器:
在離心制動器上連一條尼龍繩,由於離心制動作用,扯動繩子越快,器械產生的阻力就越大。
特點:器械產生的阻力與肌肉用力的大小相適應。
等動收縮的優點:
外加阻力能隨關節活動的變化而精確地進行調整,使肌肉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都能產生最大的肌張力。
2、拉長收縮(離心收縮)
特點:張力小於外加阻力,肌長度拉長。
作用:緩沖、制動、減速、克服重力。
如:蹲起運動、下坡跑、下樓梯、從高處跳落等動作,相關肌群做離心收縮可避免運動損傷。
3、等長收縮
特點:張力等於外加阻力,肌長度不變。
作用:支持、固定、維持某種身體姿勢。其固定功能還可為其他關節的運動創造適宜條件。
如:站立、懸垂、支撐等動作。
4、三種收縮形式的比較
(1)力量:收縮速度相同情況下,離心收縮產生的張力最大。(比向心收縮大50%,比等長收縮大25%)
(2)代謝:輸出功率時,離心收縮能量消耗低,耗氧量少。
(3)肌肉酸痛:離心收縮疼痛最顯著,等長收縮次之,向心收縮最輕。
肌收縮
肌肉對刺激所產生的收縮反應現象。狹義來說,是指脊椎動物骨骼肌靠傳播性活動電位而發生的收縮。單一的活動電位產生單收縮,反復活動電位產生強直收縮。不通過活動電位的肌肉收縮多數情況是由於非傳布性的去極化而產生的,去極化如只限於局部肌肉,且為短暫性的,稱為局部收縮。去極化如在肌肉全部而且是持續性的,則稱為拘性收縮。在平滑肌等所見到的持續性收縮一般稱為痙攣,但很多仍然是伴隨著反復活動電位或是持續性去極化。可是在雙殼貝的閉殼肌等所看到的持續性收縮並沒有電位的變化,這種收縮是出於閘式結構。肌肉收縮的記錄大致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重量負荷下記錄肌肉縮短時的長度變化――等張收縮。另一種是記錄肌肉長度保持一定時的張力變化的等長收縮。
一、骨骼肌細胞的微細結構
粗肌絲 :肌球蛋白
1.肌原纖維: 肌動蛋白
細肌絲 原肌球蛋白
肌鈣蛋白
2.肌管系統 橫管系統(T管)
縱管系統 (L管)
二、肌肉的特性
1、肌肉的物理特性
①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長,為肌肉的伸展性。
② 彈性:當外力消失時,肌肉又恢復到原來形狀,為肌肉的彈性。
③ 粘滯性:肌肉活動時由於肌肉內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產生的內部阻力為肌肉的粘滯性。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溫度的影響。當肌肉溫度升高時,肌肉的粘滯性下降,伸展性和彈性增加。
2、肌肉的生理特性
①興奮性:肌肉具有對刺激發生反應興奮的能力。
②收縮性
三、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1. 細胞的興奮性;興奮
2. 單一細胞的跨膜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①靜息電位:(1)概念:(內負外正)
(2)極化、超極化、去極化(除極化)及復極化的概念
②動作電位:(1)概念:(跨膜出現短暫可逆的電位變化)
(2)產生時的電變化;(3)波形的特點(鋒電位、負後電位、正後電位);(4)產生的意義;(5)特點
3.生物電現象的產生機制
① K+平衡電位:產生的條件和產生機制
② 鋒電位和Na+平衡電位: 產生的條件和產生機制
③ Na+通道的失活和膜電位的復極
(1)絕對不應期和相對不應期
(2)Na+泵的作用
4. 動作電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
(一)閾電位和鋒電位的引起
1.閾電位的概念2.閾電位現象的原因
3.閾強度、閾刺激、閾下刺激
(二)局部興奮及其特性
(三)興奮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機制
1.局部電流學說 2.有髓神經纖維的跳躍式傳導
四、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1、 神經-骨骼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神經-骨骼肌接頭結構;興奮傳遞過程;終板電位的特點;興奮傳遞的特點
2、 運動單位的組成
3、 運動單位的動員
(4)骨骼肌收縮的分子機制
1. 滑行學說及其主要內容
2. 收縮過程的分子機制
①粗肌絲的結構及橫橋的特性
②肌絲滑行的機制
③細肌絲的結構
五、肌肉的收縮形式與力學特徵
1.縮短收縮、拉長收縮和等長收縮
縮短收縮:縮短收縮是指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張力大於外加的阻力時,肌肉縮短,並牽引骨杠桿做相向運動的一種收縮形式。依據整個關節運動范圍肌肉張力與負荷的關系,縮短收縮又可分非等動收縮和等動收縮兩種。
拉長收縮:當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張力小於外力時,肌肉積極收縮但被拉長,這種收縮形式稱拉長收縮,又稱離心收縮。
等長收縮:當肌肉收縮產生的張力等於外力時,肌肉積極收縮但長度不變,這種收縮形式稱等長收縮。
2.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徵
(一)後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張力與速度關系
後負荷:後負荷是肌肉收縮開始之後所遇到的負荷。
力-速度曲線:固定前負荷不變,讓肌肉在不同的後負荷條件下進行等張收縮。把肌肉所產生的張力和縮短初速度繪成坐標曲線。
(二)前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張力與長度關系:見課本圖2-15
前負荷:是肌肉收縮開始前加上的負荷。
六、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
1.人類肌纖維類型的類型
依據收縮機能將骨骼肌纖維分為「慢肌」和「快肌」兩種類型的觀點。這一分類方法通常只適用於區別動物骨骼肌纖維類型,而不完全適合於區別人類的骨骼肌纖維類型。
(1)根據組織化學染色法
依據具有不同酶活性的肌原纖維ATP酶在各種不同pH環境中預孵育時染色程度的差異,可將骨骼肌纖維劃分為Ⅰ型Ⅱ型,以及Ⅰc、 Ⅱa、Ⅱb、Ⅱc、Ⅱac和Ⅱab六種亞型。其中,Ⅱc型纖維被認為是一種未分化的較原始的肌纖維。
(2)根據肌纖維代謝特徵
把骨骼肌纖維分為慢縮強氧化型、快縮強氧化酵解型和快縮強酵解型三種類型
2.兩類肌纖維的形態、代謝和生理特徵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結構特徵; ②神經支配;③肌纖維面積。
代謝特徵:① 代謝底物;② 代謝酶活性
3、生理特徵
①收縮速度:肌肉中快肌纖維百分比較高者,其收縮速度也較快。
②收縮力量:肌肉收縮力大小取決於肌肉的橫斷面積並受肌纖維類型等因素影響,多數研究認為動物快肌收縮力量明顯大於慢肌。
③ 抗疲勞性:動物和人體實驗均證明,慢肌纖維的抗疲勞能力較快肌強,故快肌纖維較慢肌纖維更易疲勞。
3.不同類型肌纖維的分布
(1)肌纖維類型的百分組成。
(2)骨骼肌纖維功能上的分布現象
(3)骨骼肌纖維類型的性別差異。
(4)骨骼肌纖維類型組成的年齡變化。
(5)遺傳因素對骨骼肌纖維類型分布的影響。
4.肌肉中感受器的結構和功能
(1)肌梭的結構與功能;脊髓前角的描述;感受裝置結構和功能的描述;γ運動纖維的作用;反饋信息的傳遞
(2)腱梭的結構與功能;感受裝置結構;反饋信息的傳遞
七、肌肉的結締組織
1、肌肉結締組織的組成:膠原是結締組織最主要成分,以膠原纖維形式存在。
2.運動對肌肉結締組織的影響
3.解釋:快速下蹲比緩慢下蹲起跳和「挺胸帶臂」比「停胸帶臂」用力效果好的原因。
4. 運動對肌肉結締組織的影響
①長期運動可提高肌腱的抗張力量和抗斷裂力量。
②長期運動可使肌中結締組織肥大。
八、肌電圖的應用
1、肌電的引導
表面電極所引導的是整塊肌肉的綜合電活動,它具有操作簡便,無損傷和無痛苦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體育科學研究,缺點是不能記錄深層肌肉電活動。
2、正常肌電圖
正常肌肉在完全鬆弛情況下不出現電活動,引導電極插入肌肉後,在記錄儀上僅描記出一條平穩的基線。運動單位電位的波幅代表放電的強度,其大小取決於興奮的運動單位大小或活動肌纖維數目。
3、肌電圖的應用
①利用肌電圖分析技術動作,了解完成該項動作的主要肌群,及其用力程度和順序,為體育教學與訓練提供依據。
②利用肌電圖解決體育基礎學科(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和運動醫學)中某些理論與實踐問題。
③利用肌電圖了解訓練對神經肌肉的影響,為評定運動員訓練水平提供依據
⑹ 如何理解運動系統中骨是杠桿,關節是支點,骨骼肌是動力
試題答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但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因此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
故選:A.
⑺ 骨杠桿的在什麼的相互作用下行成
骨杠桿的在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
⑻ 簡述人體杠桿的分類,特點作用
1.人的頭顱——等臂杠桿
點一下頭或抬一下頭是靠杠桿的作用,杠桿的支專點在脊柱頂端,支點前屬後各有肌肉,頭顱的重力是阻力。支點前後的肌肉所用的力是動力。支點前後的肌肉配合起來,有的收縮有的拉長形成低頭仰頭動作。
2.人的手臂——費力杠桿
人的手臂繞肘關節動,可以看成是由肌肉和手臂骨骼組成的杠桿在轉動。肘關節是支點,肱二頭肌肉所用的力是動力,手拿的重物的重力是阻力,顯然我們的前臂是一種費力杠桿,舉起一個重物,肌肉要化費約6倍以上的力氣。雖然費力,但是可以省距離(少移動距離),提高工作效率。
3.走路時的腳——省力杠桿
我們走路抬起腳時,腳就是一個杠桿。腳掌根是支點,人體的重力就是阻力,腿肚肌肉產生的拉力就是動力。
⑼ 人體運動大多是通過骨的杠桿運動表現出來的,在人體運動中,作為杠桿和支點的分別是()①骨 ②骨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但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將骨推開,因此一個動作的完成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共同完成的.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C正確.
故答案為:C
⑽ 什麼是人體的骨杠桿運動
在人體生理衛生課上已經學過,人身上有206塊骨,其中有許多起著杠桿作用,當然這些起杠桿作用的骨不可能自動地繞支點轉動,必須受到動力的作用,這種動力來自附著在它上面的肌肉。
肌肉靠堅韌的肌腱附著在骨上。例如肱二頭肌上端肌腱附著在肩胛骨上,下端肌腱附著在橈骨上,肱三頭肌上端有肌腱分別附著在肩胛骨和肱骨上,下端附著在尺骨上。
人前臂的動作最容易看清骨的杠桿作用了,它的支點在肘關節。當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鬆弛時,前臂向上轉,引起曲肘動作;而當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鬆弛時,前臂向下轉,引起伸肘動作。前臂是個費力杠桿,但是肽二頭肌只要縮短一點就可以使手移動相當大的距離。可見,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在人體中,骨在肌肉拉力作用下圍繞關節軸轉動,它的作用和杠桿相同,稱為骨杠桿。人體的骨杠桿運動有三種形式:
(1)平衡杠桿:支點在力的作用點和重力作用點之間。如顱進行的仰頭和俯首運動。
(2)省力杠桿:重力作用點在支點和力的作用點之間。如行走時提起足跟的動作,這種杠桿可以克服較大的體重。
(3)速度杠桿:力的作用點在重力作用點和支點之間。如肘關節的活動,這種活動必須以較大的力才能克服較小的重力,但運動速度和范圍很大。知識點杠桿原理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即杠桿原理。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的,但必須是硬棒。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