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聞報道說企業去杠桿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去「去杠桿化」?--金融危機下的現象
簡單來說,「杠桿化」指的就是借債進行投資運營,以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特別是投資銀行,杠桿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這種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本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甚至有機構投資者認為,美國(即將)進入大規模去杠桿化的過程,這種影響將逐步向實體經濟擴散,導致美國陷入衰退,整個經濟調整期或許將需要十年。
❷ 民營企業如何去杠桿
推進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需要加大靈回活度,貨幣政策應為結答構性改革提供合適的條件;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更加有力,財政赤字需要逐步提高;中國將努力化解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將幫助農村居民在城市定居置業;中國將更注重供給側改革;承諾堅持開放政策;繼續採取措施防範金融風險;繼續創新驅動的策略;將鼓勵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新。 中國將鼓勵房地產開發商降低房價,以此作為去房地產庫存的措施之一;將促進房地產開發企業整合,鼓勵其轉變營銷策略;過時的(房地產市場)限制措施應予以撤銷
❸ 國家最近提到的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指
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1、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2、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3、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
❹ 地方政府和企業如何去杠桿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古希臘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在發現杠桿原理後曾興奮地寫道。在經濟領域,「杠桿」就是通過借債,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政府發行國債、地方債等,都是「加杠桿」的行為。通俗地說,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反而會拖累發展,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業去杠桿勢必會進一步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有必要適當提高中央和居民杠桿來平緩地方和企業去杠桿帶來的經濟波動。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政府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去投資風險。」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從大處看,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從小處看,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
❺ 什麼是去杠桿為什麼現在要去杠桿
私募排排網為您解答:
去杠桿:
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貸款給你。你增加了負債,銀行增加了資產。同樣別人也這么做,如此以來,少量的貨幣得以創造出大量的信用,金融就是這么神奇。
而去杠桿呢?就是讓你減少負債,同時銀行也減少資產。資產與負債同時縮減,就是咱們經常聽新聞中美聯儲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就是這個原理。
為什麼要去杠桿?
美聯儲已帶動全球進入加息周期,中國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加息,但很明顯市場流動性已經收緊。市場的錢少了,現金流就很容易出問題。一旦這些債還不上,大量的壞賬對銀行來說是毀滅性的,銀行如果出問題了,則會直接引發系統性風險。一環緊扣一環。
此外,根據利率平價原理,美國加息中國不加息,就會產生利差,資金為了套利,拋出人民幣買入美元,人民幣就會貶值,資本外流,最終導致外匯儲備流失。而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等小國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維護匯率穩定,才導致經濟崩潰,血的教訓歷歷在目。
因此國內監管層採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變相加息,適當釋放流動性的形式降杠桿,讓經濟不至於硬著陸。
答案轉載自www.simuwang.com
❻ 2016去杠桿怎麼去地方政府和企業如何去杠桿
在經濟領域,「杠桿」就是通過借債,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政府發行國債、地方債等,都是「加杠桿」的行為。通俗地說,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反而會拖累發展,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政府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去投資風險。」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從大處看,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從小處看,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
首先,地方移中央,這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增級過程。中央政府的財權比較大,但是地方政府的事權又比較大,很多本來應該由中央政府承擔的事權都交給地方政府。由於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總體來看非常健康,它能夠發行或者代理發行項目債或者特別國債,把一部分符合標準的地方債務承接過來,而且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級最高,所以融資成本最低。因此,2016年3%的赤字率對於政府來說,加杠桿的空間就要大很多了。當然,也需要適時安排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目的是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
其次,平台移開行。其實地方政府之所以杠桿特別大,預算內的「吃飯財政」不是一個大問題,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設功能。融資平台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的杠桿操作,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那麼一端是長期才能有微薄回報的基礎設施資產,一端則是短期的銀行借貸和性價比更差的影子融資。因此,地方融資平台可以把債務轉給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最大的中央融資平台)。
❼ 怎樣把握好金融去杠桿與服務實體經濟的關系
目前來看,去杠桿在推進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刀切」等現象,一些杠桿率比較低的民營企業更感到融資困難。一方面,這是由於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商業銀行又傾向於把資金投向具有預算軟約束的國有企業;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往往缺乏抵押品、財務制度不完善、生產經營信息不透明,風險比較大,金融機構在信用收緊下更不願意把資金投向民營企業。
相關人士建議,應繼續通過定向降准、加強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等方式引導資金流向民營企業,限制高杠桿率企業融資。鑒於信用收縮容易造成「一刀切」,去杠桿還可通過加快處理僵屍企業、債轉股、資產證券化、混改等多種方式進行。同時,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較高,可通過減稅、增厚企業利潤的方式去杠桿。
❽ 是金融去杠桿 還是實體去杠桿
關於金融加杠桿和去杠桿的問題,市場討論的非常的多,不過目前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相對完整的分析,市場的解讀也比較混亂,為了幫助投資者理解和跟蹤這個體系,我們撰寫了這個報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於債券市場,對金融加杠桿的過程進行了三個層次的簡單拆分:
1)負債端套利過程的持續,即理財與委外的擴張;
2)央行利率走廊維持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穩定與寬松;
3)實體的剛兌,因為金融加杠桿,最終對應了實體信用的擴張。
而這三個層次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比如理財與委外的擴張,在同業資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廣義拆借」變多,它與貨幣市場流動性的松緊會有密切的關系,而貨幣市場流動性的寬松與否也會影響到理財委外擴張的可持續性,因此未來這兩個過程如何演變,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流動性創造機制的變化將對債券市場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而就第三個層次,金融加杠桿最終加在實體上,因此實體經濟的剛兌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如果實體開始去杠桿,信用條件惡化,也會影響到負債端的問題,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後剛兌持續,是債市上漲的重要條件,當然,房地產的上漲,也是金融加杠桿過程中的重要話題。
當下的債券市場,最關鍵和最重要的一個邏輯,是「錢多+資產少」。錢多的含義,市場普遍認同的是理財(委外)資金多,而資產少,則是指滿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債券資產。
如果理財資金主要是來自於企業和居民的收入,那麼從宏觀上來說,「錢多、資產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貨幣多,經濟差」的代名詞。這里的貨幣,不是基礎貨幣,而是指廣義貨幣,而從貨幣銀行學的角度,我們知道廣義貨幣,是通過基礎貨幣派生的,而這個過程,需要實體經濟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行為,或者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行為來實現,所以基礎貨幣環境,也就是貨幣市場流動性環境的松緊,會對這個派生過程有重要的影響,而央行正是通過調控貨幣市場流動性,來影響這個派生過程,從而達到調控金融機構行為和實體經濟的目的。
回到債券市場,當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財資金持續擴張,並且委外的動力很強,非銀行金融機構拿到這一筆錢,買入債券資產,再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加杠桿,這應該是一個相對簡明的完整的過程。
當下金融加杠桿和去杠桿,是市場討論的最為熱烈的名詞,但什麼是金融的加杠桿和去杠桿,卻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這里我們不妨基於這個過程,對金融加杠桿的概念進行一些總結,我個人傾向於,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個層次,大致可以理解成為回購市場的融資層面。即金融機構買入債券,然後以債券作為質押,到回購市場上進行融資,這可能也是債券和貸款兩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即同樣作為企業的融資工具,但債券可以通過回購市場來提升杠桿。當下,回購市場的融資規模迅速擴張,並且金融機構多縮短負債的久期來進行杠桿操作,就是這個層面的加杠桿行為的體現。
❾ 為什麼說去杠桿可以發展實體經濟
去杠桿的過程,實質就是降低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因此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更重要的是找到自身的出路,以及解決融資難問題的方法。
金融力撐實體經濟
❿ 企業為什麼要去杠桿,企業為什麼要去杠桿資訊
也就是去泡沫,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方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