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肌肉,關節,骨三者位置關系,骨骼肌在骨上的分布有什麼特點
骨頭的接頭處是關節,肌肉附著在骨頭上,分布特點是收縮肌和舒張肌分布在骨頭的兩端,
㈡ 如何理解運動系統中骨是杠桿,關節是支點,骨骼肌是動力
試題答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但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因此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
故選:A.
㈢ 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肌肉收縮為什麼
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肌肉收縮為動力來完成的。
力矩等於力量與力臂的乘積,通過改變力臂的長度可以改變力矩的大小。
㈣ 大多數骨骼肌的起止點跨過關節、並附著於骨骼上,並以關節為支點,骨為杠桿,肌肉的收縮產生動力推動骨骼
對的!【考體育理論中……小走神一下下……】
㈤ 肌肉動力骨杠桿,關節為軸
(1)如圖:支點在腳尖處,人本身的重力是阻力,肌肉用力F是動力,所以動內力臂是阻力臂的兩倍容,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動力是阻力的一半,這是一個省力杠桿; (2)貨物的重力:G=mg=50kg×10N/kg=500N,因為使用定滑輪不省力,所以提升質量為50kg貨物至少需要500N的拉力; (3)由圖示可知,O點是支點,最大動力臂L 1 是球的直徑,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在阻力與阻力臂一定時,動力臂最大時,動力(推力)F最小,最小推力F的作用點A及方向如圖所示: 故答案為:(1)省力;(2)500;(3)如圖所示.
㈥ 肌肉附著點
相關考點及知識拓展
人體的運動系統
(1)運動系統主要由骨、軟骨、關節和骨骼肌等組成。其主要起支架作用、保護作用和運動作用。其中骨是運動的杠桿,關節是運動的樞紐,肌是運動的動力。
(2)運動的意義:動物的運動,既能使其找到食物,又有利於躲避敵害。其運動方式總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骨的成分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主要是鈣鹽、使骨脆硬;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柔嫩,這兩種成分使得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骨骼與肌肉共同組成運動系統。
(3)運動與健康:經常體育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強骨的營養,使骨長得更加粗壯堅固;可使關節囊和韌帶增厚、堅韌而有彈性。 人體運動的產生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骼肌接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會收縮,牽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運動,從而產生各種動作。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㈦ 哪些肌肉附著在兩根骨頭之上
一塊骨骼肌分別附著在不同的骨上才能牽引所附著的骨,繞關節完成運動。
骨髓肌能接受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後收縮,牽動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運動,產生相應動作。骨骼肌在運動中起動力作用,骨起杠桿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
㈧ 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肌肉收縮為什麼
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肌肉收縮為動力來完成的.
力矩等於力量與力臂的乘積,通過改變力臂的長度可以改變力矩的大小.
㈨ 什麼是人體的骨杠桿運動
在人體生理衛生課上已經學過,人身上有206塊骨,其中有許多起著杠桿作用,當然這些起杠桿作用的骨不可能自動地繞支點轉動,必須受到動力的作用,這種動力來自附著在它上面的肌肉。
肌肉靠堅韌的肌腱附著在骨上。例如肱二頭肌上端肌腱附著在肩胛骨上,下端肌腱附著在橈骨上,肱三頭肌上端有肌腱分別附著在肩胛骨和肱骨上,下端附著在尺骨上。
人前臂的動作最容易看清骨的杠桿作用了,它的支點在肘關節。當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鬆弛時,前臂向上轉,引起曲肘動作;而當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鬆弛時,前臂向下轉,引起伸肘動作。前臂是個費力杠桿,但是肽二頭肌只要縮短一點就可以使手移動相當大的距離。可見,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在人體中,骨在肌肉拉力作用下圍繞關節軸轉動,它的作用和杠桿相同,稱為骨杠桿。人體的骨杠桿運動有三種形式:
(1)平衡杠桿:支點在力的作用點和重力作用點之間。如顱進行的仰頭和俯首運動。
(2)省力杠桿:重力作用點在支點和力的作用點之間。如行走時提起足跟的動作,這種杠桿可以克服較大的體重。
(3)速度杠桿:力的作用點在重力作用點和支點之間。如肘關節的活動,這種活動必須以較大的力才能克服較小的重力,但運動速度和范圍很大。知識點杠桿原理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即杠桿原理。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的,但必須是硬棒。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