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利的方面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於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務貿易協議要求各參加方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將加快我國加入WTO的進程,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最終將適用於我國。
以中國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契機,我國打響了全面跨入市場經濟體系的攻堅戰。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化經濟體系而不是閉關自守,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今,作為包括WTO在內三大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在享受權力、為自身發展贏得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的同時,我國也積極信守承諾,履行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責任。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對外開放更是首當其沖。
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遵循的是循序漸進、謹慎管理的原則,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開放的地域,增加引進的機構和數量。[1]199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批准9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到2000年3月,在我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選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險市場的開放始於1992年上海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的試點,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資保險機構獲准在中國營業。來自17個國家的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2l2家。不久前,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又批准了4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舟公司或台資壽險公司。證券市場的開放程度較低。外國證券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代表處,若干外資金融機構獲得了上海和深圳證券所定數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參與B 股交易,國外金融機構還參與了我國政府債券和部分企業的H股,N股的上市發行工作。
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對我國民族金融業發展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在看到積極因素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帶來的不利因素。
(一)客戶資源的無形流失
一些外資金融機構的優勢體現在體制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跨國服務網路優勢。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形成了綜合性服務的業務優勢。一些外資金融機構可以憑借這些優勢和雄厚的實力、良好的市場形象贏得優質客戶,這對我國金融機構將造成強烈地沖擊。
如中國加入WTO後,人民幣業務會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而外資銀行一般會選擇向國內一些優質企業發放貸款,這些優質企業為擴大生產,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於自身考慮,往往也會選擇那些服務方式靈活、效率高的外資銀行,久而久之,中資銀行不可避免地會丟失一批優質客戶;而對保險業來說,沖擊可能更為厲害,中國的保險業由於服務質量較低,外商投資如果從目前的壽險再擴展至財險、再保險及保險業,中國的民族保險業將喪失較大的市場份額;由於A股市場還不能放開,證券行業可能好一點,但隨著B股向國內居民放開,開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資金融機構若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服務質量,保持相當的業務份額,就會面臨由業務萎縮導致的財務風險。
(二)在國際經驗方面
除中國銀行外,中國金融業長期以來都限於國內經營,與國際市場缺乏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由於國內金融體制與國際慣例的差距,國內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處於幾乎隔絕的狀態。這種狀態,使中國金融業缺乏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缺乏具有廣泛國際服務網路的客戶關系。
(三)人才競爭
現代企業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如果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則現在的中資金融機構就難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會逐漸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將隨業務規模的擴展和業務領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員工,憑借其先進的經營管理、優越的工作條件、優厚的待遇以及誘人的出國培訓機會等,會吸引大量國內金融界的優秀人才,使人才流失嚴重。從而可能導致國內金融界整體員工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下降。[3]
與外資金融機構在個人收入、員工技術培訓、業務新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將導致我國本土金融機構中一些優秀業務骨幹「跳槽」,這將導致我國金融業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將會影響中資金融機構的相對競爭地位。
(四)金融市場將受到國際游資沖擊
目前,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待提高。企業的自我表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和行為規范還比較薄弱,如過早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就會形成資本的大量流入、流出,沖擊國內金融市場,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
(五)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和利率變化所產生的效應。將被相應的資本的流動效應所抵消。從而加大了金融調控的難度,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加以控制。
我國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經營管理經驗,都處於弱勢地位。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會以其龐大的虛擬經濟切割我國實體經濟的利潤,在基本沒有風險的情況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四是外資銀行將同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貸抵押證券化、代客理財和私人銀行等業務。如果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被外資銀行壟斷,將不利於中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一些國家盲目過度開放金融市場帶來的沉重教訓
縱觀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有的國家能夠抓住機遇迅速步入現代化行列,有的國家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發展緩慢,這些無不與能否有效維護本國經濟安全密切相關,而維護金融安全又成為維護經濟安全的核心。最近20多年,拉美地區成為世界上銀行危機發生最為頻繁和最嚴重的地區,35%以上的拉美國家曾經歷過數次危機,發生危機的次數是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以上。拉美國家頻繁出現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都與外部因素有關。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曾經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一些拉美國家曾把外國獨資銀行的進入視為對外開放的成就而引以為豪。但是,經濟一旦出現波動,國外資金流入突然中止,即彌補經常賬戶赤字的資金流入量突然減少,同時,資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資金鏈斷裂,引起乃至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危機。如1998年拉美7個地區大國的資金流入突然中斷,造成信貸規模急劇減少,債務鏈條斷裂,經濟危機使GDP的增長率由7%下降到-2%。二是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錯誤安排。在缺乏對銀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貸款規模迅速膨脹,導致大量不良資產,而貸款的需求又使得銀行無限制地通過國外資本融資,銀行系統對國外客戶的負債迅速擴大,增加了這些國家面對外部資金流動的風險。三是公共債務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增加。在1998~2003年的拉美經濟衰退時期,政府通過國內銀行獲得大量貸款,數量龐大的公共債務,成為銀行有價證券不穩定的根源。四是銀行債務過度集中到某一種國際貨幣上。一旦該種貨幣出現問題,就會牽動負債國的金融市場。在銀行負債高度集中到一種國際貨幣的國家中,資本流動突然中斷導致金融危機的概率是75%。負債幣種的高度集中導致了風險的增加。
② 人民幣合格投資者不得匯錢出境購匯嗎
北京5月7日,繼2015年12月央行暫停辦理RQDII(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業務後,RQDII再次迎來「重啟鍵」。3日,央行印發《關於進一步明確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主要包括七項新規定。其中,「人民幣合格投資者開展境外投資的,不得將人民幣資金匯出境外購匯」的新規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RQDII業務曾被叫停
RQDII業務於2014年推出,成為了我國金融改革資本項下開放邁出的一大步。當年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發[2014]331號),RQDII正式面世。
RQDII是指取得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許可的境內金融機構,以自有人民幣資金或募集境內機構和個人人民幣資金,投資於境外金融市場的人民幣計價產品(銀行自有資金境外運用除外)。
在它之前,央行已於2006年啟動QDII(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業務。此舉被稱作是我國金融對外開放、中國資本市場走向全球的一個顯著標志。
與QDII最明顯的不同點在於,RQDII是在境外金融市場以人民幣投資於人民幣計價產品(銀行自有資金境外運用除外)。QDII的投資范圍則是境外證券市場的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QDII業務有額度限制,RQDII可以根據實際募集情況上調產品的最大發行規模。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在實際情況中,RQDII可投資的境外人民幣計價的產品種類並不豐富,收益率也不高,並不受投資者青睞。境外的美元產品反而深受境內投資者關注。
因此,RQDII業務一經推出,便受到市場的火熱追捧。中國境內投資者的出海熱情很高,但QDII額度緊張,有公司一邊通過布局滬港通將一部分QDII額度騰出來,同時發行RQDII相關產品。通過RQDII出去的人民幣,很多是投資了票據、債券之類的資產。
「目前市場的RQDII產品比較少,這是一個變通的辦法,能節省不少額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RQDII產品能為國內投資者在境外投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還可以降低匯兌風險。
「金融開放年」成為了今年金融工作的焦點。近日,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表示,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改革進程要相互配合,共同推進。
業內人士表示,央行重啟RQDII是為了鼓勵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增加居民資產配置渠道,更深入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有條件」則是體現了央行意在防止機構通過投資海外金融產品變相投資美元資產,押注美元升值,迫使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的用意。
事實上,通過控制資金的用途和流向,避免了人民幣資金流出對境外離岸市場匯率的影響。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在離岸市場漸成規模之際,仍應堅持審慎的監管手段:一是嚴控資本閘門,防範流動性沖擊。二是堅持審慎監管的原則。三是消除市場單邊預期的消極影響。
以上內容來自:人民網
③ 金融業開放有哪三條規律
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金融業的開放有三條規律要遵循:①金融業作為競爭性的服務業,應當遵循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原則;②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要以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推進;③金融業的開放要和防範金融風險並重,金融業的開放程度要與金融的監管能力相匹配。
二是深化金融和關鍵領域的改革,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從防範系統風險的角度支持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新體制,完善金融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增強國有企業的負債約束。完善房地產金融調控政策,建立防控房地產政策的調控機制。
三是加快補齊監管的短板,進一步明確監管姓監,優化監管力量,嚴格地執行監管法律。要抓緊出台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非金融機構投資金融機構的指導意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等審慎監管的基本制度。
四是要堅決取締非法金融活動,強化金融風險源頭管理,加強金融領域的准入管理,清理整頓各類無照經營,或者是超范圍經營的金融業務。沒有經過金融監管部門批准,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金融業務。
④ 什麼是金融業對外開放
有關金融開放的界定,大多學者主要從國際資本流動和金融服務角度、或用總結性語言對金融開放進行了定義。姜波克(1999)認為,金融開放具有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的內涵: 1、從靜態來看,金融開放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對外開放; 2、從動態來看,金融開放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金融封閉狀態向金融開放狀態轉變的過程。
第一,金融開放的政策選擇步驟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銜接、相互交叉進行的,是一個統一體,是在國內宏觀經濟、財政與金融這樣一個整體狀況下進行的,因此不可以作絕對化的理解。這是金融開放的國內前提條件。
第二,金融開放是有條件的,這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這些步驟中具體內容的實施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依據的,在條件沒有完全具備之前,政策貿然出台或提前實施開放都可能產生不利的後果;
其二,在具體條件基本成熟之後,政策面依然原地踏步或繼續實施管制,同樣會有嚴重的後果。
第三,金融開放要做到國內與國外協調,必須採取審慎漸進的步驟,密切關注開放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居安思危。在實施過程中,這些步驟的具體內容大都有一個「漸進」展開的過程,「漸進」意味著每一項具體內容都是一個錯綜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謹慎縝密,不急於求成,又不可因噎廢食,坐失良機;既要看到國內狀況,又要看到國外狀況;既要看到當前局面,又要預測到未來態勢;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顯現的情形,又要看到潛在影響。
總之,對於經濟轉軌型國家而言,由於其歷史與現實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金融開放進程中的國內與國外協調問題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⑤ 匯率和經濟開放程度的關系
一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一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深,進出口貿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較大者,匯率變動對該國經濟進程影響就較大:反之,則較小。一國商品生產是否多樣性。匯率變動對生產單一商品的國家的經濟影響較大;對商品生產多樣化的國家影響較小。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程度。聯系密切的國家影響就較大,對較少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的國家影響就較少。通貨的兌換性。一國貨幣完全自由兌換、在國際支付中使用較多者,影響就較大;否則影響較小。
⑥ 如何推動金融業的對外開放
據報道,近日有專家表示,金融業開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減少資本管制應協同推進,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
從以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改革發展來看,開放的內涵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將境外機構引進來或國內機構走出去。第二個層次是尊重並適應國際市場的規則和慣例,借鑒國際經驗,發展國內金融市場,最終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融合。
希望中國金融行業可以穩步的發展下去!
⑦ 匯率變動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最好詳細些)
9、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1)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①對經常項目的影響:a.對貿易收支的影響:本幣匯率上升會刺激進口、限制出口;本幣匯率下將會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本幣匯率下跌有「獎出限入」的作用,改善本國貿易收入狀況。B.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本幣匯率下將會增加該國非貿易收入。
②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當一國貨幣貶值,外幣購買力增強,有利於外國長期資本來本國投資,也會增加外國投資者的生產成本並使其投資利潤用外幣衡量時相對下降。
③對外匯儲備的影響和對外負債的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降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形成貿易順差,同時資本輸入增加和輸出減少形成資本項目順差,外匯儲備增加。儲備貨幣的匯率下跌,會減少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債務貨幣匯率上升會加大債務國以本幣表示的債務金額。
(2)匯率變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本幣匯率下跌,本幣貶值後,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數量減少,出口數量增加,導致國內市場上商品供不應求,物價上漲。本幣匯率上升,物價下跌。
(3)匯率變動對國際經濟關系的影響:會加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矛盾。一定條件下,會存進某些發達國家區域性的貨幣聯盟的形成。
9、制約本幣匯率下跌對本國貿易收入改善的因素:
(1)進出口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需求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大於1時,本幣貶值才會改善本國貿易收支)
(2)本幣匯率下調的時滯效應,即J曲線效應;
(3)貿易夥伴國家的報復;
(4)本幣貨幣國際地位的降低,對於本國貨幣金融形勢的穩定是不利的。
10、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影響的程度取決於四方面:
①一國的開放程度;②一國商品生產是否多元化;③一國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程度;④一國貨幣兌換性。
11、國際貨幣體系經歷的階段:(1)金本位制;(2)不兌換銀行券本位制;(3)混合本位制的貨幣制度。
12、國際貨幣體系:指各國政府共同遵守的、為有效地進行國際間各種交易支付所作的一系列規定、做法和制度等安排,包括為此所確定的國際支付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機構。
⑧ 金融匯率與商業匯率的區別
商業匯率:又稱為貿易匯率,指專門為了本國進出口貿易貨物內價格及運輸、保險、勞務、倉儲等一系列從屬費用的計價、交易、結匯時使用的匯率。
金融匯率:又稱非貿易匯率,是指用於國際資金流動、國際旅旅業及其他國際間非貿易性收支的計算和結匯時所使用的匯率。
這是國家為了增加出口競爭力,鼓勵出口所採用的雙重匯率制,即以進口補出口.1970—1985:一攬子貨幣方法的人民幣匯價。71、73二次美元貶值,固定匯率制崩潰,中國開始頻繁調整人民幣匯價,釘住「籃子貨幣」隨籃子貨幣變化而調整,美元、馬克、日元、英鎊、瑞士法郎始終占籃子主導地位。
1972年,1 $=2.2¥;80年,1$=1.5¥,幣值上升不利於外匯收支。81年起公開牌價,非貿易匯率1$=1.5¥,貿易匯率1$=2.8¥。
雙重匯率會招致國際上的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會員國統一匯率.1985年後,中國取消貿易與金融的雙重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