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比索對美元固定匯率

比索對美元固定匯率

發布時間:2021-07-20 06:27:12

1. 請說一下聯系匯率,市場匯率,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之前的關系和特點

固定匯率是一國貨幣管理機構(一般是央行)制定匯率在很小范圍內波動,如:人民幣,
浮動匯率一國貨幣管理當局不規定匯率波動的上下限,匯率隨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由波動。又分清潔浮動和骯臟浮動,清潔是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價格,骯臟指的是貨幣管理當局採取力不大的干預形式,買入或者賣出貨幣,如:歐元,美元都是浮動匯率。
如果本幣盯住基本外幣,匯率隨其浮動,則被稱為聯系匯率或盯住的匯率制度。 如:港元盯住美元匯率,跟隨著美元波動。
市場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匯率。

聯系匯率和浮動匯率都是算是市場供求決定匯率,一般發達國家都採用浮動匯率,如;美歐日,前提是需要市場經濟制度比較完善,經濟結構較為合理,貨幣政策穩定,特點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固定匯率的特點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2. 為什麼要用美元做國際結算的貨幣

用美元做國際結算貨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不是按各國的鑄幣平價來確定匯率,而是根據各國貨幣法定金平價的對比,普遍地與美元建立固定比例關系。

二、金本位制度下,國際儲備資產主要是黃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儲備資產則是黃金、可兌換貨幣和特別提款權,其中黃金與美元並重。在外匯儲備上,戰前包括英鎊、美元與法國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幾乎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美元是最主要的外匯儲備。

三、國際金本位下,黃金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黃金的流動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美、法三國都允許居民兌換黃金;

實行金匯兌本位的國家也允許居民用外匯(英鎊、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國兌換黃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只同意外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不允許外國居民,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

(2)比索對美元固定匯率擴展閱讀:

體系瓦解

20世紀70年代初,在日本,西歐崛起的同時,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無力承擔穩定美元匯率的責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相繼兩次宣布美元貶值。各國紛紛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浮動匯率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歐洲各國的許多人一度拒收美元。在倫敦,一位來自紐約的旅客說:「這里的銀行,旅館,商店都一樣,他們看到我們手裡的美元時流露出的神情,好像這些美元成了病菌攜帶物一般。」

在巴黎,計程車上掛著「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寫著「不要美元」。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國際貨幣。

3. 比較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優缺點

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4. 「對於有固定匯率的國家,如果只有政府停止做最大的努力以防止更正,

哈佛大學教授Keneth Rogoff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萬眾樓舉行了題為「匯率體制與國際資本市場整合:中國的表現及含義」的演講。演講由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主持。他指出,現在對Rogoff教授演講是很好時機。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中國匯率制度都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不久前中國政府宣布人民幣升值2%,並開始由釘住美元轉為釘住一籃子主要貨幣,同時允許匯率在一定范圍內浮動,即實行所謂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Rogoff教授講演將對理解我國匯率制度問題具有借鑒作用。

Rogoff教授首先對最新的匯率方面的研究文獻做了綜述,從這些文獻中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融體制尚未發展、與國際資本市場沒有很好整合的國家,採用固定匯率會運行良好並具有可持續性。對於發達國家而言,它們增長率高而通脹率低,「真正」浮動匯率制更為適用。對於新興市場而言,比較適用中間的浮動匯率制。

從歷史上看,十多年前國際上很多國家是固定匯率制,同樣有很多使用了浮動匯率制,但所謂中間浮動匯率制度非常之少。在1975年左右,約三分之二的國家是固定匯率制,而現在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使用了中間匯率制度。並且這個趨勢會不斷持續,到2020年可能會繼續上升。Rogoff教授強調,在劃分國家匯率制度分類時,不是聽政府宣稱他們使用了某種匯率政策,而是要看他們的匯率政策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很多宣稱浮動匯率的國家實際上是固定匯率制,同樣有很多宣稱固定匯率制實際是浮動匯率制的,這樣的國家很多是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雙重匯率。

Rogoff教授接著討論未來匯率制度會如何變化。對於「2050年世界匯率體系應該如何」?在中國影響較大的羅伯特·蒙代爾教授觀點是,未來只有一種世界貨幣。Rogoff教授的觀點則與此不同,他認為在未來50年後,世界貨幣系統應該由至少三種到四種主要貨幣組成,比如人民幣、美元、歐元,再加上一個主要石油輸出國或是商品輸出國的「與大宗商品相聯系的」貨幣。當然對於外圍貨幣而言,還會存在很多問題。

另議一個問題是,現今中國應該做什麼?Rogoff教授指出,現在中國政府將匯率制度變得更加彈性化這一舉措既是必需的、也是合適的。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中國自身的快速發展以及貿易的擴張,固定匯率制已不再是中國可行的匯率制度,特別是如果中國想要對自己的貨幣政策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採取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會迫使中國跟從美國的貨幣政策。保持固定匯率制也非常困難。當然中國有能力永遠保持固定匯率制,但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既然中國政府明確應該改革匯率制度,但應如何考慮時機選擇問題?Rogoff教授認為,早調整比晚調整要好,否則國家會因此遭受損害。也有意見認為,中國不會受損,原因是中國有約7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Rogoff教授以90年代的歐洲經驗為例說明外匯儲備並不能使國家免受傷害。由於不願放棄固定匯率制,瑞典損失了100億美金的儲備,整個銀行系統也在短短一個月內崩塌,花費了近7年的時間才得以重建。另外,中國7000億的外匯儲備相比於全球每天20000億美金的交易市場規模而言微乎其微。外匯儲備並不是不能起作用、但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麥金農、蒙代爾教授都曾指出,中國不應放棄原先的固定匯率政策。從蒙代爾80、90年代的著作看來,維持固定匯率制的一個中心論據在於,沒有一個政府不會通貨膨脹。這也幾乎是蒙代爾教授唯一重要的論據。但現在大多數人都明白這一點:穩定的浮動匯率制會比原來的固定匯率制好。貨幣政策上的改進,例如獨立的央行、設定通脹目標,都使國家在沒有匯率工具的條件下仍可以控制通貨膨脹。而且現今國際社會的通脹問題已經遠遠沒有過去那麼嚴重。1992年,全球有超過40個國家的通脹率達40%,其中辛巴威是20000%,剛果人民共和國是10000%。現在,辛巴威的問題依然嚴峻,但其他的國家都已控制住了通脹程度。剛果人民共和國現在的通脹率也只有個位數而已。因此Rogoff教授認為中國不會因為放棄固定匯率制而遭受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即使遇到問題,也可以加以控制。這需要中國對自身的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同時加強對通貨膨脹的控制和管理。

反對放棄固定匯率制的第二個理由在於金融危機。西方學術界很多文章認為,如果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則會有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Rogoff教授認為出現金融危機多半是由於國家是被迫放棄原先的匯率制度。更重要的是,發生金融危機一般是由於貨幣價值的大幅降低而非升高。以墨西哥為例,1994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原因在於墨西哥政府將比索對美元的匯率降低30%而造成匯率危機。比索實際價值下降了一半多,一夜之間墨西哥全國GDP的30%也由於比索貶值而消失殆盡。損失嚴重的還有墨西哥的很多銀行,他們多為借入美元、貸出本國貨幣。同樣的情況還曾出現在韓國和印尼。但中國目前情況是存在匯率升值壓力。當然會有銀行和企業在此次匯率變動中受損,但總體而言,中國經濟體變得更加富有了。因此不會出現大規模全球性的宏觀經濟危機、或者說出現危機的可能性極小。

蒙代爾教授等人認為,如果中國人民幣升值,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不可能達到10%、而會和日本一樣降為0。1985年日本曾與美國在歐洲訂下廣場協議,約定日本匯率升值。到了90年代,日本經濟一蹶不振。Rogoff教授不贊同此種觀點。他認為,日本經濟問題不是在匯率政策調整之後就出現的,導致經濟萎靡的主要原因並不能確定為日元的升值,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觀政策嚴重失誤。

匯率制度彈性化和匯率升值是兩碼事。現在對於人民幣的壓力是升值,但可能今後的某一天壓力會是使人民幣貶值。近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僅來自於貿易順差,也來自於資本的凈流入。而資本的控制是不平衡的,通常是流入容易流出難。如果資本控制力平衡,那麼現在人民幣的壓力則可能貶值。

接著Rogoff教授列舉了人民幣被低估的論據。首先,從貨幣的購買力看,舉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為例,在各國此產品的銷售價格各不相同,中國價格最低,僅合1.27美元。再者,從中國的貿易增長來看,中國經濟是一個典型的自由化後發展起來的經濟體。以中國、日本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NIEs)為例做比較。中國以1979年為基點,日本以1955年為基點,而新興工業化國家以1966年為基點,作圖比較發現,中國與日本、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趨勢完全相同,貿易規模逐年上升,並且這個趨勢還會繼續維持。

但從真實匯率(經過用通貨膨脹率調整的匯率)來看,中國情況則並不典型。1979年後中國真實匯率發展趨勢與自由化後日本背道而馳。日本保持上升趨勢,而中國則不斷下降。通常來說,從整個世界來看,一個國家富有的程度與其國內的價格水平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即越富有的國家東西越貴。因此,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變得富有後,真實匯率水平是應該上升的。這就是Belassa Samuelson效應: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會經歷貨幣的升值,原因在於較高的生產率發展水平會帶動工資的提升。而在中國,Belassa Samuelson效應並沒有出現,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勞動力後備隊伍。中國經濟正在全球化、但是生產率高的地區可以不斷地從尚未全球化的較為落後地區吸入勞動力,這一過程阻止了勞動力價格上升,從而阻礙了整個價格水平上升。

正是由於人民幣被低估,中國2004年貿易順差官方數據為1000多億美元,但實際上應該是這個數字可能要在增加25%到50%。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7000億美元,很有可能在2006年達到日本儲備規模。

人民幣升值壓力來源於何處?龐大的美國經常賬戶逆差和貿易赤字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也是其他很多國家對美元匯率升值的最大壓力。美聯儲提高短期利率會推動美元短期內升值,但這只是暫時性效應,美元總體面臨的壓力是貶值。美國用掉了全球儲蓄量的3/4,而世界上很多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卻必須為最富有國家的揮霍行為買單,這是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美國的赤字在全球占很大的部分。2004年美國總的經常賬戶順差為8880億美金,當今國際上順差最大的國家是日本和德國,比中國還要高出很多。而美國2004年的赤字已經達到6660億美金,幾乎吸收了經常賬戶總額的3/4,這也是美國廣借外債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在美國貿易不平衡中,中國只佔較小一部分。

Rogoff教授現場展示了一幅曲線圖,表現的是各國在國外擁有資本規模占國內GDP比例。可以發現,紅色虛線代表的日本是這一比例最高的國家;瑞典和挪威僅隨其次。新興的亞洲國家近期發展很快,他們以及中東國家現在這一比例都在逐漸升高。歐洲國家和美國這一比例都為負數,即所負外債超過擁有的國外資產。且美國這一比例很高,並逐年增長。這也是美元長期貶值趨勢的原因。

Rogoff教授肯定中國匯率的彈性化有助於改變世界貿易不均衡的狀況,但這一作用很小。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人民幣與美元間存在較大的關聯。Rogoff教授200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把世界貿易分成供給和需求兩部分,以需求部分為標准來使世界貿易獲得均衡,那麼需要整個亞洲地區貨幣全部升值18%。而即使亞洲貨幣升值20%,但如果不配合相應的政策調整,國際貿易的不平衡仍然不能得到很好地緩解。

改變國際貿易不均衡的現狀最需要美國的調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很低,基本上為零;公共儲蓄則為負數。另外,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也可以起到作用。例如歐洲可以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增加儲蓄、降低赤字;歐佩克國家雖然可以通過油價的上升可到更多的盈餘,但從過去的經驗而言,他們面臨著政策和價格水平的調整;拉丁美洲也不可能長期維持赤字運轉的狀況。

最後Rogoff教授討論了「匯率制度與資本市場整合緊密相關」這一問題。他展示了資本市場開放與不同經濟體發展關系的圖形,其中列舉了1980到2000年間發展最快國家和最慢國家,分別列出他們的人均GDP變化以及資本市場是否開放的情況,最快的置於左邊,最慢的置於右邊。左邊的國家包括中國、韓國、泰國、印度等,右邊的則包括海地、尼日、尼加拉瓜、多哥等。總體來說,發展最快的國家大多資本市場開放,發展慢的國家則反之。Rogoff教授強調,資本市場是否開放,仍然要看國家怎麼做、而不是怎麼說。例如中國,雖然說資本市場不放開,但實際上仍然有與國際資本市場整合的部分,印度也是如此。可以得出結論:發達國家大多資本市場開放;發展中國家也在逐步地將資本市場放開。老一輩的宏觀經濟學家多是持這一觀點:資本控制是不好的政策,但從最近的宏觀經濟學著作來看,年輕的經濟學家們開始對這一觀點持懷疑態度。Rogoff教授認為,如果從長期的國家發展證據出發,傳統觀點仍然站得住腳。

從資本開放角度看,中國在某種程度包含兩個部分,較發達的東部和內地尚未很好發展的地區。較發達的地區,類似於土耳其、韓國等,屬於新興市場。而其他內地地區尚不屬於新興市場,很多方面與中國的東部地區完全不同,但所有地區使用同一種貨幣。因此,更彈性的匯率制度對於發達地區而言非常適用,但對其他地區並非如此,這是個困難的問題。彈性匯率制度如果運用於貧窮地區,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但總體而言這個問題在中國不會很嚴重。

最後Rogoff教授對其演講的內容做了簡短的總結。匯率制度非常重要,並且匯率制度是與資本控制緊密相連的,必須結合在一起考慮。另外,沒有一種匯率制度使可以放之天下而皆準的。但有一條基本規律是,國家變得越富有,匯率制度就應該越彈性化,同時資本市場也應該越開放,以增加與國際資本市場整合的程度。
如果認為我回答的好記得給贊哦。
mjunyusoen87563015752016-12-23 10:51:25

5. 用匯率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工具,從理論上說,當某國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時,可實行固定匯率制。通過將本幣

我是這樣理解:一般來講這種較為猛烈地通貨膨脹適應為通脹國家的債務償還能力出現了問題,該國因為無法償還債務而採取了多發行貨幣的方法,結果便導致了本國的通貨膨脹和購買力下降。這個時侯該國可以採取固定匯率制度,多發行的貨幣在金融市場上將會被用來購買被盯緊過的貨幣(外幣購買力超過本幣購買力,且匯率固定不變,導致外幣的需求上升,如果資本是自由流通的,將會有大量的外幣被對換),並用該國的貨幣來償付外債。這樣既償付了債務又不會因為多印了貨幣而導致購買力的下降。但其實這里還有個前提,就是通脹的國家是小國,其貨幣政策對估計資本流動不會構成沖擊,被盯緊的國應該是個大國,通脹過對換該國貨幣的行為不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影響該國的匯率或者購買力。否則,該國的惡性通脹會因為這一行為二跟隨發生的。

6. 索羅斯攻擊泰銖的時候,泰國如果堅持固定匯率制,會有什麼結果

沒辦法堅持,你堅持固定匯率就不得不用大量外匯儲備去購買泰銖,其後果就是等你耗盡了外匯儲備,匯率還是掉了,而那個時候你的經濟都得崩潰
你說你選擇貶值還是經濟崩潰?

7. 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優缺點

固定匯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是國家間貨幣採用固定兌換比率進行交換的制度。一國政府把本國貨幣的價值固定對應單一其他國家貨幣,或一攬子其他貨幣,或者另一種衡量價值,例如黃金。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優點

固定匯率體系的主要優點是減少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一個想穩定其物價的高通貨膨脹國家可以選擇加入固定匯率體系來恢復央行的信譽。

缺點

缺乏靈活性。由於每個國家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和背景不同,實施統一的貨幣政策對各個國家來說未必是最佳的。

固定匯率有時會變得不穩定,匯率水平會突然變化。如果一個國家迫於市場壓力放棄原先的目標匯率而實行新的匯率,則被稱之為匯率的再安排。之所以實施匯率再安排,有時是為了解決長期性的經常項目赤字或盈餘。匯率再安排可以是本幣的升值,也可以是本幣的貶值,但如果對匯率的再安排過於頻繁,那麼匯率制度將喪失了可信性,而且浮動匯率制度的內在不穩定性仍然存在。

浮動匯率制度

浮動匯率制度與 「固定匯率制度」相對而言,一國貨幣對另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根據供求關系自由波動的匯率。當供過於求時,匯率就下浮; 求過於供時,匯率就上浮。

特點

一,匯率浮動形式多樣化,包括自由浮動、管理浮動、盯住浮動、單一浮動、聯合浮動等。

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並不是純粹的自由浮動,政府在必要的時候會對匯率進行或明或暗的干預。

三,由於匯率的變化是由市場的供求狀況決定的,因此浮動匯率比固定匯率波動要頻繁,而且波幅大。

四,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匯價成為匯率制度的組成部分

(7)比索對美元固定匯率擴展閱讀:

金本位制度下,參考物為黃金,各國貨幣規定含金量,鑄幣平價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匯率圍繞鑄幣平價匯率上下波動,並受黃金輸送點的制約。

二戰至1973年間,紙幣本位制度下,參考物為黃金、美元,此間的固定匯率制度是通過國際間的協議人為建立起來的。各國貨幣當局通過虛設的金平價(固定比價)來制定中心匯率,而現實匯率則是通過外匯干預 或國內經濟政策等措施被維持在狹小范圍內波動。

1973至今,參考物多為各種主要貨幣,如美元、歐洲貨幣單位、特別提款權等。注意的是,1973年後,浮動匯率制誕生,一國採用固定匯率制,僅意味著該國貨幣與參考物(如美元)之間保持固定比價,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是否固定取決於美元與該貨幣之間是否固定。這有別於1973年之前的固定匯率制。

8. 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有什麼聯系

一、匯率制度的涵義與演變
1946年,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73年,伴隨著美元的兩次貶值,該體系瓦解,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行的時代。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制。
紙幣的含金量不再是制定匯率的標准,匯率隨外匯市場的供求情況波動,這就是浮動匯率制,它有這樣幾種方式:(1)單獨浮動,比如美元、日元等。(2)聯合浮動,如歐共體國家維系彼此國家之間的匯率穩定,對經濟聯合以外的國家實行匯率聯合浮動;(3)釘住浮動,起初,由於歷史的原因,一些不發達國家將本國貨幣與某種貨幣掛鉤(釘住固定匯率),然後隨著該匯率的浮動而浮動,如獅子山與英鎊掛鉤,後來,不少發展中國家,出於發展經濟的需要,為了穩定匯率,制定了本國貨幣與西方主要貨幣掛鉤的聯系匯率制,比如釘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這種制度在表面上具有浮動的形式,實質上還是一種缺乏彈性的固定匯率制。)
二、兩種匯率制度的比較
1、浮動匯率制下匯率風險大得多。
匯率波動頻繁,幅度較大,首先為國際貿易帶來不便,既不利於進出口商核算成本,又為他們支付貨款增添了匯率風險。其次,在資本市場上,加速了國際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動,並使其流向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弊病恰恰是固定匯率制的優勢所在,固定匯率制因其匯率的穩定,無論是為國際貿易,還是為外資的流動均帶來了明顯的好處。
2、固定匯率制明顯缺乏彈性,難以實現自我調節功能。
(固定匯率制可能是某段時期能夠准確反映該國貨幣的幣值(在一"均衡匯率"的位置上),但由於其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以及一國政府在實施各項貨幣政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磨擦,都有可能導致這個固定匯率制偏離原來的"均衡點",從而對經濟產生誤導作用,甚至走入惡性循環,引發金融危機。)這在1994年末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下半年開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均有明顯的體現,而這一點正是浮動匯率制可以避免的,匯率浮動會造成經濟環境的不穩定,但它又能夠通過市場自動調節,在震盪之後重新找到平衡。當然,這需要一個具有相當承受能力的經濟基礎,因此它為大多數發達國家所採用。
3、固定匯率制要求一國具備大量的外匯儲備。
在固定匯率制下,當一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被拋售時,為了維持其固定匯率,該國必須在外匯市場用大量外匯儲備買進本國貨幣,從而造成外匯儲備嚴重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維持其固定匯率,匯率將會高於實際幣值,這對出口極為不利,長此下去,加大國際收支逆差,必將進一步降低外匯儲備。一旦進入這個誤區,一國經濟將很容易陷入困境。相比之下,浮動匯率制由於對政府幹預的要求很低,因而在平衡匯率方面對外匯儲備量的要求也不高。
三、從金融危機看匯率制度的選擇對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活動的影響
1、危機國經濟政策的運用
首先,經濟政策的相同之處: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目標。 經濟增長被置於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首位,經濟開放的速度快,程度也很高。國內的開放政策與國際資本的趨利性相呼應,90年代初,這兩國逐漸成為國際投資的熱點,經濟高速增長,發展為新興市場國家。
(1)商品市場的開放
墨西哥:1992年,墨西哥加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北美自由貿易區,由於綜合國力的懸殊和市場成熟程度不同,墨西哥對美國貿易逆差逐年加大,1993年和1994年的貿易赤字均在200億美元以上,導致墨西哥政府耗用大量外匯儲備來彌補貿易逆差,僅1994年的最後兩個月,外匯儲備即由170億美元降至60億美元。
泰國:泰國十多年來,一直靠出口帶動經濟高速增長,但出口產品結構單一,主要是電子產品和服裝,1991年至1995年,出口年均增長18.7%,1996年,受世界電子產品需求不足的影響,以及來自韓國和前蘇聯的挑戰,出口增長率降至3%,進口卻大幅增加,1997年一季度貿易赤字增長至195億美元。
(2)資本市場的開放
墨西哥和泰國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開放步伐都很快。墨西哥政府於1993年5月頒布的外資法允許外資進入除了石油、電力、鐵路等戰略部門以外的一切部門,至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已有50多家外國設立的銀行、證券交易所和其他金融機構。與之類似,泰國政府1993年3月批准在曼谷設立期權金融中心,允許外國資本在該中心進行交易,1995年,泰國政府宣布將在2000年前完全實現資本自由輸出入。
幾乎完全開放的資本市場以及高利率的吸引,兩國的外債總額扶搖直上,投資結構卻極不合理。墨西哥1994年末外債達854.3億美元,泰國截至1997年6月的外債額突破900億美元,兩者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大大超過國際警戒線,且其中投資於證券業和中短期投機性資本都接近或達到了外債總額的一半。
其次,經濟政策的不同之處:
(1)墨西哥政府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目標。 抑制通貨膨脹一直是墨西哥政府政策運作的重點。為此,它的高利率政策一直沒有改變,但國內儲蓄率僅20%,由於國內資金緊張,經濟發展主要靠外資流入,而外資投向不合理,為以後的危機埋下了隱患。同時,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在貿易逆差嚴重的情況下,堅持1987年以來的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匯率長期處於高估狀態。這兩項政策都嚴重打擊了墨西哥出口的發展和一、二產業的投資。
(2)泰國政府的擴張性貨幣與財政政策。
10年以來的歷屆泰國政府除了追求高經濟增長率外,還企求高就業人數的政債,因此奉行擴張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外匯儲備維持偏低水平,控制在300億至350億美元,只能滿足一般性的支付需要,信用擴張、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缺乏管理、房地產和證券業等泡沫經濟蓬勃興起,使得通貨膨脹不可避免,泰銖實際已發生貶值,而自1984年至1997年6月長達13年的時間里,泰國長時間的匯率控制在24至27泰銖兌1美元的狹小空間內,不能不說是一項嚴重的失誤。
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墨西哥和泰國危機前的經濟狀態是:國際貿易大額逆差,外匯儲備不高,外債負擔沉重,外資投入結構不合理,國內利率長期居高不下,匯率一直處於高估狀態,隱患十分嚴重。
2、危機國匯率制度的選擇及其時機
墨西哥和泰國都維持著長期以來的不靈活的固定匯率制度,墨西哥比索和泰銖都實行釘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它們與美元的比價保持固定,隨美元匯率的波動而波動。(基於聯系匯率制是一種固定匯率制度,維護它的基本防線至少有:(1)巨額的外匯儲備。(2)彈性良好的經濟體系、堅強的綜合國力和成熟的市場,有利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
顯然,長期實行聯系匯率制的墨西哥和泰國缺乏這兩道防線。由於貿易逆差持續劇增,必須動用大量外匯儲備彌補,造成對美元的需求大幅增加。雖然高利率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填充了國際收支資本項目中的收入,但又由於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將近一半的外資具有高投機性和流動性,使國際收支平衡極其脆弱,一旦外資停止流入或資金抽逃,平衡關系將破裂,資金缺口無法彌補。
縱觀上述金融危機中矛盾的產生與總爆發,匯率制度與其它宏觀調控手段以及各項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不協調,是危機的主要原因。可見匯率制度的選擇及其時機在一國經濟制度中占重要地位,但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仍是一個難題。
三、幾點啟示
啟示1:正確看待國情。我國現有的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從中央銀行的實際操作來看,這種"管理"尚屬直接管理,基本採取穩定匯率、避免匯率波動的政策,並未按外匯市場上外匯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匯率,因此,這種浮動匯率(尚不屬真正意義上的"浮動"。)
我國現有的外匯儲備已突破1400億美元大關,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已連續幾年順差。在外匯持續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央行被迫在外匯市場投入大量的本幣,購回外匯,這不僅使外匯儲備不斷增加,而且因為投放外匯市場的本幣沒有商品和勞務作基礎,會導致本幣的貨幣供應量大於需求,必然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因此,在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情況下,若對內物價穩定,對外人民幣可能升值,導致匯率波動;若維持匯率穩定,則要承受通脹的巨大壓力。匯率穩定與抑制通脹之間存在矛盾。
啟示2:協調匯率制度與其他宏觀調控手段的關系,以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脹一直被置於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前列,因此匯率穩定與物價穩定同樣重要,它們之間的矛盾可以採取其他經濟措施來調和。
啟示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改善匯率形成機制。要從根本上解決匯率制度與其他經濟政策之間的矛盾,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良好的經濟環境,使外匯市場具有自我調控功能,貨幣政策的執行相互獨立,真正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使匯率在調控市場中自求平衡,央行也不必為維持匯率穩定大量吞吐本幣,這將降低它調控貨幣供應量的難度。在匯率正常波動下,國內經濟穩健運行,從而實現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

9. 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各有什麼優劣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10. 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區別是啥

以下是二者的詳細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一 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s)是指一國貨幣的匯率根據市場貨幣供求變化,任其自由漲落,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原則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擔義務來維持匯率的穩定,這樣的匯率就是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的正式採用和普遍實行,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元危機進一步激化後開始的。

浮動匯率制按照國家是否干預外匯市場,可分為自由浮動(又稱「清潔浮動」)和管理浮動(又稱「骯臟浮動」)。

實際上,今天沒有哪個國際實行完全的自由浮動,而主要發達國家都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當前管理浮動匯率制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單獨浮動和聯合浮動,也有的實行釘住政策的浮動匯率制。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匯率變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經濟因素經常在發生作用外,也包括政治和心理方面的因素。

浮動匯率制的主要長處是防止國際游資沖擊,避免爆發貨幣危機;有利於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本流動等等。缺點是經常導致外匯市場波動,不利於長期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進行;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穩定;基金組織對匯率的監督難以奏效,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依然得不到解決;對發展中國家更為不利。

浮動匯率制指一國中央銀行不規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自發地決定。

在浮動匯率制下,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有:
貨幣本身代表的價值、一國國際收支、利息率、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政治、心理、投機等因素。

二 固定匯率是基本固定,匯率的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個規定的范圍內的匯率。在金本位制下,黃金輸送點是匯率波動的界限。二戰以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會員國的貨幣平價一律以一定數量的黃金或美元來表示,成員國的貨幣匯率,僅能按金平價之比在一定幅度內作上下限各1%的浮動。當某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超過這一幅度時,該國官方有義務將匯率波動限制在規定上下限之內。

固定匯率的弊端:不能靈活反映外匯供求關系,使匯率的市場性喪失或削弱;匯率市場性的喪失或削弱又使其不能反過來調節外匯的供求關系,自動調節功能大大降低,因而只能由政府調節。但政府確定匯率的弊端十分明顯:一是受到主觀影響,如果政府調控能力不強還會出現重大失誤;二是受到客觀因素的牽制,匯率的確定和變動涉及到各方面利益,政府不得不充分考慮;三是受不同政策目標的牽制,匯率目標可能和其他目標相沖突,若匯率水平脫節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就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另一方面,「蒙代爾三角」理論認為,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貨幣政策三者不可能兼顧,只能犧牲其中之一而保證實現另外二者。因為假如在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下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利率會上升,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利率的上升帶來對本國投資收益的增加,大量的外國資本會流入,造成本幣升值的壓力,為維持匯率的固定水平,政府要賣出本幣買入外幣進行干預,這樣緊縮的貨幣又被擴張了,貨幣政策無效。因此,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前提下,堅持固定匯率就要放棄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獨立性和有效性。

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固定匯率制都曾發揮過它的積極作用。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其實質就是一種固定匯率制度,對於戰後各國經濟復甦和建立穩定的經濟貿易聯系,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我國以前的情況來看,資本自由流動不存在,通過政府調整可使國際收支大體平衡,固定匯率制的利大於弊。亞洲國家高速發展的90年代,固定匯率制對於穩定投資者預期也曾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如果經濟泡沫膨脹,經濟增長減慢,貿易赤字上升,投機資本沖擊的情況出現,此時固定匯率制的不利影響就遠遠超出了它的有利方面。

閱讀全文

與比索對美元固定匯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澳門最優惠貸款利率 瀏覽:233
西南證券昌平營業部 瀏覽:157
榮木桐股票 瀏覽:835
中聯重科融資租賃案例 瀏覽:577
16年去杠桿監管 瀏覽:990
同方股份最大利好 瀏覽:831
惠州天意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瀏覽:209
上海微創心脈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東 瀏覽:33
龐大集團分紅 瀏覽:456
陽泉原油期貨開戶 瀏覽:179
汾酒集團常建偉緋聞 瀏覽:659
傳統融資模式有哪些 瀏覽:155
奧飛數據股東大會 瀏覽:564
目前哪只股票比較好 瀏覽:522
法國企業在中國上市公司 瀏覽:898
深圳中期期貨經紀有限公司 瀏覽:488
融資租賃委託書範本 瀏覽:988
私人銀行理財收益知乎 瀏覽:128
基金和理財有啥不同 瀏覽:899
深圳科技股龍頭股票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