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1.如圖所示,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在a
(1)設杠桿上一個小格的長度為L,
根據杠杠的平衡條件可得:4×0.5N×4L=F×8L,
解得F=1N;
(2)當彈簧測力計在B處豎直向上拉時,拉力的方向豎直向上與杠桿垂直,動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當彈簧測力計逐漸向右傾斜時,拉力的方向不再與杠桿垂直,動力臂變小,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動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1:變大.
『貳』 (2011莆田)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如圖所示,若杠桿在使用前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
(1)杠桿的右端上翹,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
調節完杠桿平衡之後,不能再移動平衡螺母.
(2)經分析,探究杠桿平衡的步驟為:
A、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E、將鉤碼掛在杠桿的支上點兩邊,先改變動力或動力臂的大小,然後調節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D、記下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將數據填入表格中.
C、改變鉤碼的個數和位置,重復實驗.
B、計算每次實驗中F1L1和F2L2的大小,根據計算結果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3)實驗1:1N×8cm=2N×4cm,
實驗2:2N×8cm=1N×16cm,
實驗3:2N×12cm=3N×8cm,
杠桿平衡調節:F1l1=F2l2.
(4)如圖,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這時在兩側鉤碼下各增加一個相同的鉤碼,每個鉤碼重1N,杠桿上每格長度是4cm,3N×12cm>4N×8cm,
所以F1l1>F2l2,所以杠桿的左端下沉.
故答案為:(1)右;不可以;(2)AEDCB;(3)F1l1=F2l2;(4)左.
『叄』 如圖是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1)實驗前,發現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
(1)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向左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設每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杠桿每一個小格的長度為L,
杠桿左邊力和力臂的乘積:4G×3L=12GL,
使杠桿右邊的力和力臂的乘積為12GL即可,
所以杠桿的右邊第二格處掛6個鉤碼;或右邊第四格處掛3個鉤碼;或右邊第六格處掛2個鉤碼.
(3)由表格中數據知,第一組數據力和力臂的乘積都為10N?cm;第二組數據力和力臂的乘積都為20N?cm,第三組數據力和力臂的乘積都為30N?cm,可得杠桿平衡條件為:F1L1=F2L2.
(4)實驗中多次測量設計為了尋找杠桿平衡的普遍規律.
故答案為:
(1)左;水平;方便讀出力臂;
(2)①杠桿的右邊第二格處掛6個鉤碼;②右邊第四格處掛3個鉤碼;
(3)F1L1=F2L2;
(4)尋找杠桿平衡的普遍規律.
『肆』 如圖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實驗中:(1)開始時,總是讓杠桿在水平平衡狀態下進行實驗,
(1)實驗前,先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調節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便於測量力臂;
杠桿左端偏高,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則可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或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
(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得出:
F2=
F1×L1 |
L2 |
1N×20cm |
10cm |
『伍』 如圖所示,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明發現杠桿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
解(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偏高,則重心應向左移動,故應向左調節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
(2)實驗中,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平衡是杠桿的左側在多個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採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的.這主要是因為杠桿的力和力臂數目過多.
(3)不改變支點O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將左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第三個鉤碼的下方,即左側的力是三個鉤碼;
設一個鉤碼的重為G,一格的長度為L,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可得,2G×3L=3G×nL,所以n=2L;即保持左側第2格的鉤碼不動.
(4)乙圖,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時,拉力力臂為OC,彈簧測力計傾斜拉杠桿,拉力的力臂小於OC,拉力力臂變小,拉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1)左;(2)C;(3)2;(4)變大;拉力的力臂變小了.
『陸』 如圖所示是我們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圖.實驗結束後,通過分析數據,有的同學指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1)測量力的工具:彈簧測力計;
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
(2)實驗步驟:
①取下一側的鉤碼,用彈簧測力計斜拉杠桿,使其保持水平平衡,讀出測力計的示數,並用刻度尺測出力臂;
②改變彈簧測力計斜拉的角度,重復①中實驗步驟,多測幾次;
③尋找力與力臂間的關系.
故答案為:
(1)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2)①取下一側的鉤碼,用彈簧測力計斜拉杠桿,使其保持水平平衡,讀出測力計的示數,並用刻度尺測出力臂;
②改變彈簧測力計斜拉的角度,重復①中實驗步驟,多測幾次;
③尋找力與力臂間的關系.
『柒』 (2013山西)小明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在杠桿兩側掛上不同個數的鉤碼,移動鉤
「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是在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動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條件下得出的,此時的力臂正是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為得出普遍結論,應改變力的方向使力臂不等於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多做幾次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故正確的實驗操作應該是B、去掉一側鉤碼,換用彈簧測力計斜向下拉.
故選B.
『捌』 如圖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實驗前,發現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___
(1)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向左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①第一次實驗中:動力×動力臂=1.0N×0.24m=0.24N?m,阻力×阻力臂=2.0N×0.12m=0.24N?m
則得出的規律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②根據得出的規律F1L1=F2L2
所以L2=
F1L1 |
F2 |
1.5N×0.1m |
0.5N |
『玖』 活動11.2:杠桿的平衡條件的探究 1.檢查你桌上的實驗器材,試著寫出它們的名稱___、___、____。2.沒個鉤碼的
小朋友,沒有圖,無法回答
『拾』 如圖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小紅在杠桿的A點掛2個鉤碼(重力都為1N).如圖甲,杠桿會
(1)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積=2G×3L=6GL,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為使杠桿平衡,還可以在右端第二個格處掛3個鉤碼或在第1個格掛6個鉤碼;
(2)做出從支點O到F2的作用線距離,即為力臂L2,如圖所示:
(3)圖丙拉力的力臂小於圖乙拉力的力臂,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
2G×OA=F1L1
2G×OA=F2L2,其它條件不變,L2<L1,所以F2>F1.
故答案為:(1)在右邊第2格掛3個鉤碼;(2)見上圖;(3)F1的力臂大於F2的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