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債券中所說的杠桿是什麼
您好,債券中所說的杠桿是指債券正回購,通過正回購獲得的資金,繼續購買債券,繼續進行正回購,具體可操作的次數可咨詢您所在的證券公司。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2. 債券怎麼做杠桿
國內不開展這種業務。
可轉換債券的杠桿是同股價相聯系的。
3. 中國的債務杠桿到底有多高
240%,這是東方匯理銀行的高級經濟師高大力給出的一個預測值。這個數值意味著,到年底,中國這個經濟體中的政府債務、企業債務、家庭債務的總和,也就是債務總額,相對於中國經濟全年的GDP而言,比例將達到240%。也就是說,債務是收入的2.4倍。
雖然很多人關心政府債務,而地方債在去年底也有了一個官方說法,但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債務水平缺乏概念。高大力的預測,應該算是我能看到的最新預計,因為2013年才剛剛結束。
簡單看到240%這個數值,會發生很多誤讀。你的第一感覺應該是太高了,難道1元錢的GDP需要2.4元的債務來支持嗎?這種感覺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比例的確不小,說不對是因為你可能從來沒有對債務GDP比例有過認識,超過100%的比例你都可能認為不妥。
我們需要做一些對比。高大力認為中國需要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因為如果他的預測正確,240%就不是一個好兆頭,「在歐債危機高潮期,歐洲債務總量佔GDP的比例約為250%」。這是橫向比,縱向比呢?2012年底,中國所有債務的總額已佔GDP的216%。因此到2013年的預測值240%,杠桿上升的勢頭依然很猛。
216%這個數據來自哪裡?高大力沒有說清楚來源,但我能找到的一個近似數據是215%。這個數據是上月剛剛發布的,來自於中國社科院「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課題組。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強調,中國全社會的杠桿率已經很高,「去杠桿」在所難免。
李揚認為,從總量上看中國的總債務水平低於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但比南非之外的其他金磚國家都要高,尚處於溫和、可控階段。鑒於中國的債務水平近年來上升較快,應當保持警惕。從風險視角來看,李揚指出,國家資產負債表近期的風險特點主要體現在房地產信貸、地方債務以及銀行不良貸款等項目,而中長期風險則更多集中在對外資產、企業債務以及社保欠賬等項目。無論哪類風險都和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密切相關,應對辦法還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李揚說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高大力說的大規模的債務重組有什麼不同?我看沒有什麼不同。李揚說的是方式,高大力說的是方法。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不可避免地就是大規模的債務重組。
從李揚2013年底公布的2012年底的債務GDP比例215%,到高大力2014年初預計的2013年底的債務GDP比例240%,這是一個怎樣的增速?如果你還是認識不夠,我們再看看之前的數據。
在我可以查到的說法中,渣打銀行[微博]的王志浩2012年11月時曾經預計當年年底中國債務佔GDP比重將超200%。現在來看基本沒錯。而當時王志浩還提及了他掌握的兩個數據,「(中國的)信貸擴張在2009年經歷了快速增長之後,整體杠桿率從2008年底的153%增加到2009年底的185%。」
如果王志浩的數據基本准確,而高大力的預測基本靠譜,那麼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桿率,相當於從2008年的153%漲到了2013年的240%。
正因為這樣的勢頭,所以高大力說「如果這個步調持續下去的話,十年以後債務佔GDP的比例可能會達到500%。如果到了這么高的杠桿率,比較疲軟的企業和政府必然會違約。在接下來五到十年,中國必須要有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否則違約風險將大增」。
2014年開始,我已經在《地平線》專欄中寫了三篇文章,分別是「2014年看好中國的最大理由」、「索羅斯的中國難題」、「央行的算盤:緊而不慌的『去杠桿』」,加上今天這篇「中國的債務杠桿到底有多高?」半個月我都在討論中國經濟的杠桿率。
這里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列舉了各方面對中國杠桿率的分析和預測。有樂觀一些的,也有悲觀之極的。但是,所有人都會承認,一個僅僅依靠債務杠桿支持的GDP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大家的分歧只不過在於,中國經濟的杠桿過程到底在什麼位置?是在一個上升過程中,還有增加的餘地?還是到了一個頂點,即將反轉?還是說已經開始反轉,開啟了去杠桿化的過程?
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位置將強烈暗示著央行貨幣政策的不同操作。如果杠桿還在上沖,意味著市場主體主動加杠桿的慾望還在,那麼央行就應該從緊甚至加息;如果杠桿已經開始收縮,一個債務收縮的過程已經開始,央行反而應該為了穩定需求放鬆銀根,比如降低存款保證金率甚至減息。
央行有沒有答案?在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中,201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9.7%,達到17.29萬億元的年度歷史最高水平,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8.4%。而央行的表態是,「2013年M2和貸款數據基本達到調控要求,今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不會收緊或放鬆貨幣政策。」
不收緊不放鬆,這就是央行對杠桿位置的判斷嗎?
4. 債務杠桿是什麼意思通俗解釋 它與財務杠桿有什麼區別
應該是一樣的
5. 債券杠桿是多少
債券基金杠桿水平依然處於歷史高位。其中,一級債基的杠桿率小幅回落至141.1%,二級債基的杠桿率則繼續上升至137.3%,可轉債基金的杠桿率則由一季度末的107.77%提高至142.41%。
6. 債券杠桿投資的方式有哪些
杠桿債券基金的投資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發行時購買,第二種是上市後直接買入杠桿債券基金,第三種是上市後買入母基金份額,分拆後賣出優先份額。
投資者在投資杠桿債基時需要考慮以下四方面因素:
1、投資類型
杠桿債基中有參與股市投資的純債型產品與混合債型產品,混合債型產品克投資不大於20%的股票類證券,波動性也較大。純債型產品主要受債市影響,如果持有的可轉債比例較高,在牛市也會大幅增值。不同的債市環境利好的債券品種不同,券種的表現也不同。因此選擇杠桿債基時,在經濟較差通脹較低的經濟環境下,宜選擇金融債、國債、高等級信用債配置較高的杠桿債基。在經濟好轉時可選擇中低等級信用債、可轉債配置較多的杠桿債基。
2、杠桿因素
不同於杠桿股基,杠桿債基杠桿包括母基金投資債券的杠桿,和向A份額融資帶來的凈值杠桿,兩者合在一起稱之為綜合杠桿。投資者在選擇高杠桿基金時,要綜合比較,有的基金前者高後者低,有的前者低後者高,一般來說綜合杠桿越高的杠桿債基,所獲得超額收益越多,同樣面臨的風險也高。
3、折溢價率水平
折價率高的時候,為投資者提供了較高的安全墊。反之,溢價率較高的時候,風險相對較高。由於設計不同,投資者看折溢價率的時候,還要參照有無到期日、基金管理水平和流動性等因素
4.流動性
流動性高低直接決定了所選基金價格是否充分反映債市趨勢和投資者預期,以及能否順利買賣。流動性較低的基金價格易受小額資金左右,價格走勢邏輯甚至有悖價值變動和債市趨勢,投資此類基金難以判斷其未來走勢。同時在買賣此類基金時,難以找到交易對手,易錯過買賣時機。查看流動性高低關鍵看日成交量和成交額,一般來說場內份額多的流動性較高。
7. 美國的杠桿債券牛市是怎樣崩盤的
高收益債在70-80年代的盛行也催生了資產泡沫。80年代末,關於高收益債的負面新聞開始鵲起,高收益債市場受到情緒、監管、信貸緊縮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其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拋壓,另外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並且經濟也同時出現減速現象,這也成為泡沫破滅的重要原因,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並且債券違約率也迅速攀升。整個80年代,高收益債的平均違約率僅僅不到4%,到了1991年,高收益債的違約率躥升至11%左右的空前高位。
在90年代垃圾債泡沫崩塌之前,儲貸機構的風險已經開始發酵。早在1984年,就因之前的高利率和放寬存戶利率的政策使儲貸機構出現了一系列破產事件,尤其是田納西州和加州,由於這兩個州對儲貸行業監管比較松,且當地的經濟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泡沫,因此當時的儲貸機構的資產端本身就醞釀著比較大的風險。
而到了1986年,聯邦儲貸機構存款保險公司為當時54家破產的儲貸機構的存戶提供了約160億美元的賠償,但尚有相當一部分儲戶得不到賠付,並且隨著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行業中的半數機構已經陷入危機。
隨著垃圾債的違約率的爬升和垃圾債危機的出現,90年代初儲貸機構的危機也一並達到了頂峰,當時新成立的清算信託公司分別在1989年和1990年賠付儲貸機構的家數高達318和213家。
1990年,高收益債券的平均交易價格只有面值的66%。大幅折價導致高收益債券市場發行量降到了10年來最低,10年來首次出現負回報。在經濟景氣階段,垃圾債的高收益很容易讓人忘記它的「垃圾」本質,但是一旦經濟減速,垃圾債的違約情況就會急劇上升。在這場危機的倒逼下,美國政府為此付出了1660億美元的救助,1800餘家儲貸機構破產,數百人入獄。美國的1981-1990年最終被形容為「貪婪的十年」。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造成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