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總結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2015年中國強制去杠桿,我國企業杠杠操縱的程度的
中國經濟最近幾年發展非常的迅猛,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專2015年中國強制去杠屬桿,當時給金融產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但是我國經濟的韌性和經濟的寬廣性很強,抗住了壓力,我國企業杠桿操縱的程度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Ⅱ 國家說的金融去杠桿對個人理財有什麼影響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一方面可以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對於個人理財而言可能在某些理財渠道中的收益會有所減少。
Ⅲ 怎樣把握好金融去杠桿與服務實體經濟的關系
目前來看,去杠桿在推進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刀切」等現象,一些杠桿率比較低的民營企業更感到融資困難。一方面,這是由於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商業銀行又傾向於把資金投向具有預算軟約束的國有企業;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往往缺乏抵押品、財務制度不完善、生產經營信息不透明,風險比較大,金融機構在信用收緊下更不願意把資金投向民營企業。
相關人士建議,應繼續通過定向降准、加強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等方式引導資金流向民營企業,限制高杠桿率企業融資。鑒於信用收縮容易造成「一刀切」,去杠桿還可通過加快處理僵屍企業、債轉股、資產證券化、混改等多種方式進行。同時,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較高,可通過減稅、增厚企業利潤的方式去杠桿。
Ⅳ 什麼是去杠桿為什麼現在要去杠桿
私募排排網為您解答:
去杠桿:
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貸款給你。你增加了負債,銀行增加了資產。同樣別人也這么做,如此以來,少量的貨幣得以創造出大量的信用,金融就是這么神奇。
而去杠桿呢?就是讓你減少負債,同時銀行也減少資產。資產與負債同時縮減,就是咱們經常聽新聞中美聯儲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就是這個原理。
為什麼要去杠桿?
美聯儲已帶動全球進入加息周期,中國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加息,但很明顯市場流動性已經收緊。市場的錢少了,現金流就很容易出問題。一旦這些債還不上,大量的壞賬對銀行來說是毀滅性的,銀行如果出問題了,則會直接引發系統性風險。一環緊扣一環。
此外,根據利率平價原理,美國加息中國不加息,就會產生利差,資金為了套利,拋出人民幣買入美元,人民幣就會貶值,資本外流,最終導致外匯儲備流失。而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等小國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維護匯率穩定,才導致經濟崩潰,血的教訓歷歷在目。
因此國內監管層採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變相加息,適當釋放流動性的形式降杠桿,讓經濟不至於硬著陸。
答案轉載自www.simuwang.com
Ⅳ 國企去杠桿最大的困難在哪
我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上升趨勢已出現改變,但國企高杠桿問題依然突出。專家認為,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有關部署,方向明確,對象具體,將會加速國企降杠桿進程。
另一方面,國企負債主要對應著國有銀行資產。國有企業通過處置資產而承受的損失,有相當部分要傳導到國有銀行部門,形成不良貸款。當前,在金融監管強化的背景下,大型國有銀行承擔著較大的資本金壓力。國有銀行部門為了規避不良貸款,很難積極配合國有企業去杠桿。
在降杠桿的過程中,很多企業寄希望於「債轉股」。國家發改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各類實施機構已與鋼鐵、煤炭、化工、裝備製造等行業中具有發展前景的70餘家高負債企業積極協商談判達成市場化債轉股協議,協議金額超過1萬億元。
從目前情況看,「債轉股」落地狀況並不理想。一位不願具名的銀行人士表示,落實債轉股的資金都是通過市場化籌集的,本身就有利息成本,銀行也得有收益的考慮。同時,對於鋼鐵等周期性行業的發展前景,仍需謹慎觀察。
如何可持續發展才是重要的。
Ⅵ 去杠桿有多難,連央行與財政部都吵架了
中國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與新中國同日誕生,地位之尊不言而知。而中國人民銀行的歷史則比較復雜,雖然一直叫著這個名字,但自1948年成立到80年代中期,實為部分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之責,直至1984年1月1日,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中央銀行的職能,其商業銀行業務由同日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繼承,這才應該算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
所以,市場人士通常調侃說央行是媽、財政是爸無不道理,標準的老夫少妻搭配。正如夫妻間沒有不拌嘴的,央行和財政相互之間吵吵鬧鬧的歷史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追溯到有中央銀行開始的30多年前,也頗為正常。
普通人只知道央行是釋放流動性的源頭,殊不知財政存款也是另一股可以釋放出流動性的蓄水池,財政收入、名目繁多的基金、按赤字計劃發行的國債等,都存在央行表報上。所以,才有李博士早幾年就說財政要盤活存量,這兩天又說要加快財政資金支出進度、解決存量資金閑置的說法。財政只要支出了,就相當於增加廣義貨幣,對減輕央行流動性壓力不言而喻。
這次央行和財政互懟,客觀說,央行還是略占理的,她是看著信用投放急轉直下,諸多企業因流動性斷裂而違約甚至倒閉,系統性金融風險近在眼前,捉急啊!
在央行看來,貨幣不能大放水,就算放了也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對銀行來說,則面臨整體的表外資產回表內,導致傾巢之下沒有完卵,各家銀行紛紛惜貸;站在財政部角度,則是地方隱形負債太多,又管不了地方政府,你丫銀行也跟著一起幹了不少壞事,所以也不想管。
這種情況下,內心戲都是想讓對方去穩信用,不要讓自己最後擦屁股。恰如本刊早在這場曠世之懟之前,就提出的「都在甩鍋,誰來接盤?」這一發聾振聵的對天當歌!
文章指出,當前這種囧境無非是三個層面導致:一是表外理財,銀行甩鍋不管,到期不續;二是地方政府對各類平台風險的甩鍋;三是監管只顧政治正確,政策層層加碼,不考慮緩沖,其實也是對過去監管弱化存在的問題甩鍋。
所以說,目前的僵局,不僅是貨幣政策抬,財政、監管同時都得抬。特別是商業機構自己造出來的幾十萬億的表外,也不能當甩鍋俠,不管了。現在表外之前穿透後的主體,多多少少還有一些白名單,自已還要制定回表的計劃,穿透後多多少少還有白名單,不能當甩鍋俠。
好吧,現在央行、財政部都出來公開表達過觀點了,負責監管的銀保會,也該你們出來走兩步了。難道不知道嗎,整個市場眾望所歸、同仇敵愾地一致認為:這鍋,其實應該銀保監來背。
Ⅶ 去杠桿政策為什麼使民營企業融資難度增大
去杠桿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降低資產負債率,必須降低負債(或增加資產),國家對銀行的政策導向也是貨幣收緊,再加上民企相對國企有政府背書信用較弱,所以融資難度加大。
Ⅷ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8)去杠桿融資難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去杠桿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
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Ⅸ 國企去杠桿任務重困難多如何破解
為推進央企降杠桿工作,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一系列舉措,包括要建立嚴格的分行業負債率警戒線管控制度;建立多渠道降低企業債務的機制;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督促已簽訂的框架協議抓緊落實;強化問責等。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國企降杠桿也需積極穩妥地推進。連平建議,首先要確定合理的降杠桿目標。應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央企特點,結合不同行業的特
點,把企業負債率目標定在合理水平上,即便是適當高一點的水平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要制定規劃。目前,國企負債規模很大,降杠桿如果壓得過猛,企業將難
以承受。因此,有關方面應把握好節奏,下足「綉花」功夫,敢於啃硬骨頭,分步驟實施,嚴防風險,持之以恆地加以推進。
國企的資金還是很雄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