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為什麼去杠桿要維持低利率

為什麼去杠桿要維持低利率

發布時間:2021-07-24 17:51:18

A. 為什麼我國未來要保持低利率水平

轉載,如果有用請採納

一、低利率接棒勞動力低成本,可再塑一個經濟高速增長幾十年的長周期

我國實行的是趕超戰略,不能走過去計劃經濟的老路,也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而是要有我們

自己的特色,有我們自己的經濟學。我們認為,依靠「高積累-高投資」發展經濟,是我國過去幾十年經濟高

速增長的一個秘密,也是日韓新等東亞國家成功轉型的一個秘訣。

例如,美國70%的GDP用於消費,而我國消費僅佔GDP50%,近一半的GDP是靠投資拉動的。我國消費如此之低

,投資如此之高,為什麼收益沒有急劇遞減?原因之一是我國存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幾乎沒有枯竭的轉

移,可使勞動力薪酬長期維持在低位,投資成本低而收益高。而我國人民恰恰又是一個勤儉的民族,愛儲蓄

愛積累,為資本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彈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推動下,我國經濟實現了長期高速增長。

而當前,我國勞動力剩餘已經耗盡,工資正在上漲,勞動力成本正在提高而且不可逆,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

。我國「高積累-高投資」發展模式,似乎已走到盡頭,經濟或進入到中速增長時代。自2012年2季度起,我

國已連續六個季度實際GDP增長率下滑到七上八下區間,這是歷史上沒有的現象。經濟下行固然有去庫存、去

杠桿等短期周期性因素,但我們認為更多的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消失等長期結構性因素。如果不能

繼續保持「高投資」態勢,只能通過擴大消費來實現經濟的「再平衡」,那麼,我國只能「未富先衰」,被

迫提前走西方發達國家「高消費-低增長」之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就無可奈何了。

難道就沒有別的出路嗎?我們通過研究發現:有。勞動力不再低廉,可信貸資金可以低廉。我們可以通過下

調利率,降低資金成本,以對沖勞動力升值的成本壓力,繼續維持一定的投資收益率。所以,降利率是個好

政策,通過以低廉的資金接棒低成本的勞動力,破除經濟增長的結構性藩籬,繼續支撐「高積累-高投資」模

式,可再塑一個經濟高速增長幾十年的長周期。

二、低利率通過刺激有效投資,開啟民智,激發全民創新,助推經濟結構轉型

一般來說,調低利率有利於刺激生產和消費,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這個邏輯思路是這樣的:一方面,當利率

下降,借錢所需要的成本就下降。企業就願意向銀行借更多錢,投資進去生產。而另一方面,當利率下降,

存錢可以賺的利息就少了,人們就更願意把錢拿出來消費。無論是生產增加還是消費增加,供需兩端再平衡

,最終會導致經濟總量增加。

低利率對於投資的作用還遠非如此。費雪的理論說,只有當投資邊際回報率大於借貸利率時,人們才會選擇

投資。低利率除了降低資金價格,維持一定的投資收益率外,還有更深的內涵。低利率還是改變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等大結構的有效武器。我們常講要把「錢」趕到實體經濟,就需要低利率。因為資金價格便宜了,

低一點的實業投資就有積極性了,過去想干而不敢乾的事情就有了願意乾的沖動;過去一些風險高、預期收

益率不高的投資行為,因為優於利率,有條件實施了。相反,「錢能生錢」的游戲不好玩了,利率是資金基

礎定價,「資金」投資的回報低,不靠勞動、不靠創造,而只想靠生息發財的,就靠不住了。因利率調低,

股票、債券、理財產品外匯、不動產等生息資產價格也會向低處看齊,資金會更多選擇實體投資而非在虛

擬經濟里"空轉",達到把錢逼到實體經濟中的目的。

我們說,經濟發展根本上還是需要依靠投資來推動。投資是經濟發展的引擎,而消費不是,消費只是被動地

印證投資效果,維系供求平衡。雖說供給要以需求為導向,有需求決定了投資的有效性,但只有投資發力或

供給發力,才能推動經濟發展。所以,所謂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實際上是個偽命題。

當然,推動經濟發展的是有效投資。有效投資是有需求的投資,產能過剩是沒有需求的投資,當然不能稱為

有效投資。我國當前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造船等領域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這些領域的投資

只有帳面上的意義,不能計入有效投資。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是需求創造了供給。投資是人類最復雜的經

濟活動之一,需要企業家精神。有效投資需要建立在大量試錯、大量創新基礎上。特別是創造性的投資,只

有少數才是成功的。喬布斯在世界上沒有幾個就是這個道理。創造性投資通過大量試錯,找到了市場,找到

了需求,成為了有效投資。但創造性投資一旦成功其威力也是巨大的,特別是在當前過剩時代,創造性有效

投資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有效投資的主力軍應是市場。我國政府過去投資多數是有效的,因為在交易成本的節約上有優勢。在過去短

缺時代,政府投資對於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功不可沒。但是,政府投資沒有回報硬約束機制,政府也不懂專業

,加上貪污、瀆職等權力尋租行為嚴重,在產能過剩時代,創新成為投資的主攻方向,政府投資應主要集中

於基礎設施領域,而應把推動經濟發展的投資重任交給市場去完成。因為民間有智慧,全民能試錯。

當前,我國正面臨產業從低端向高端轉化的經濟結構轉型期,並通過這個結構轉型再造經濟高速增長,從而

克服中等收入陷阱而進入發達國家行列。這是一個浴火重生般的蛻變過程,需要大量的科技創新和投資創造

來實現。要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依靠農民工進城維系高投資回報老路子已走不動了,依靠擴大內需辦法是

痴人說夢,依靠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有其局限性,只有開啟民智,通過投資激發全民創新創造創業,在千軍萬

馬的試錯中尋求突破。但這是一條必由之路,舍此別無他法。

而低利率是改善實體經濟營商環境、擴大投資的最有效辦法之一。低利率通過降低門檻、降低風險、提高收

益,鼓勵投資,實際上是對實業投資行為的一種補償。而低利率這種補償帶有普惠性質,直接補貼給了投資

者,特別是直接補貼給了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和創業人員,就像取消農業稅直接補貼給農民一樣,一定是

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下放行政審批、結構性減稅等政策外,嘗試維持一個相對較低的利率水平,在更大

范圍上有利於擴大全民創新投資活動,必然能夠最終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高速增長。

三、世界各國經濟起色得益於長期低利率累積效應

當前,為了對付經濟緊縮壓力,世界各國都把量化寬松和低利率作為提振經濟增長的政策利器。相比而言,

量化寬松是短期政策,低利率是長期政策。低利率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有累積效應。

美聯儲低利率政策對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高利潤功不可沒,對經濟增長復甦更是居功至偉。美聯儲政策聲

明,在失業率高於6.5%、通脹低於2.5%以前,就算退出QE政策,依然會維持低利率不變。伯南克一直強調需

要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並對加息定出嚴格的條件。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兩到三年,美國仍將繼續維持其接近

於零的利率政策不變。

歐洲央行(ECB)一直堅持採用低利率,專家估計低利率水平不會對歐盟的金融穩定有嚴重風險。歐洲央行未來

半年到一年時間內維持基準利率在低位或者更低,並在技術上准備好負利率。

日本央行模仿美聯儲的習慣做法,藉助長期低利率,採取超規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際上,從1986年開始

,為應對日元因廣場協議而導致的大幅升值,日本央行決定將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

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日本銀行業步入了不可逆的低

利率時代,1995年以後,其利率水平從未高於1%,而且大部份時間相當於零利率。

近20年,全球主要市場都基本處於4%以下低利率環境。歐美日經濟最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起色,我們認為低

利率的作用比量化寬松要大。比如,美國7月ISM製造業指數大幅上升至55.4,位於榮枯線上方,好於預期,

為2011年6月來最高,預計經濟下半年還會加速。歐元區7月製造業PMI 50.3,也位於榮枯線上方,創兩年新

高;德國7月製造業PMI終值50.7,表明歐元區和德國製造業雙雙轉入擴張。今年上半年,日本宏觀經濟形勢

在所謂「安倍經濟學」下也呈現出復甦增強態勢。

四、我國利率下調還有很大的政策空間

由於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美歐日等傳統的資本輸出國家的利率水平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率水平存在巨在的落差

,這是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根本原因。1998之前,我國的1年期貸款利率水平基本上維持在10%以上的水平,

而之後在逐步下降,但也維持在5%之上。

我國人民幣基準利率很少調整。2011年上調三次,2012年6月8日下調一次直到今天。目前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基準利率3.25%
;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6.31%。與歐美日普遍採用的接近於零的基準利率相比,我國利率還有很大下調餘地。

實際上,貨幣政策作為經濟系統主要的調控手段之一,無非是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兩種。前者就是往經

濟系統里投放貨幣,方法有信貸規模控制、央行正逆回購票據、准備金率調整等;後者則是調節利率、匯率

等。

為什麼我國經常使用的是信貸和貨幣投放等數量型政策工具,而很少使用利率政策工具?這可能與我國經濟

發展階段和模式有關,也與我們政策慣性思維有關。

如果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我國經濟短缺,資本嚴重不足,投資存在倒

逼。所以我們要保持較高利率,遏止過度投資、投機行為。貨幣政策採用大水漫灌式的投放,是為了有效適

應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在過去若干年裡,我國往經濟系統里投放了太多的流動性,目前M2餘額已超過一百

萬億元,已經高達GDP的兩倍,比美國等高貨幣杠桿國家還高出許多。數量型貨幣政策固然支撐了我國經濟的

高速增長,但負面效應也開始顯現,包括推高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推高物價、助推收入差距等,所以,繼續

往經濟系統里大量投放貨幣政策空間已經很小了。

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需要轉換經濟發展方式的下半場。我國經濟出現了過剩局面,包括資本過剩、產能過剩,

經濟系統需要去杠桿、去庫存。這時,我們發現,採用傳統的貨幣投放政策不怎麼靈了。例如,今年上半年

我國貨幣信貸增速相對較高,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也比較快,但與此同時,經濟增速卻表現為逐步回落現象。

大規模貨幣投放並沒有帶來經濟高速增長,這是個值得警醒的信號!

除此外,六月銀行發生的「錢荒」是另一個值得警醒的信號!一方面流動性已經泛濫成災了,另一方面銀行

還鬧錢慌,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嚴重缺錢。央行六月非正規投放3000億元,七月收回,主要國有行存

款因此迅速蒸發9000億元左右。當然,很多人認為銀行錢緊是因為存在資金雙軌制,銀行存貸利息與理財產品利息有剪刀差,導致銀行都把錢拿去理財了。解決
問題的辦法是利率市場化,讓銀行利息與理財產品利息在市場調節中趨於一致。這個辦法局部是對的,但從整個經濟系統考慮,保持一個低利率,把錢逼進實體經
濟,是更優先的一種選擇。

一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模式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二是貨幣投放的老政策辦法不靈,這不只是臨時擾動因素,是真的過時了。我們需要把目光從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投放中挪開,注目低利率這個政策工具。

低利率政策的負面,是要儲戶承受一定的福利損失的,但影響的是有錢人,這也比更有利於富人的貨幣投放

政策要優越。就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相比而言,選擇降低利率比選擇量化寬松要更好。一方面,我國經濟

系統的流動性太多;第二方面,過多的流動性只會加劇我國已很嚴重的貧富差距;還一方面,更多的流動性

只會讓已經炒高了的金融資產火上澆油。而選擇低利率,更多地是改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比價結構,投

資回報率相對資金價格更有優勢,資金更多地流向生產和消費等實體經濟部門。而且,低利率還沒有加大貨

幣供應時不利於去杠桿、擴大收入差距等毛病。

五、大幅度降利率且維持在低位,並作為一項制度安排長期堅持下來

在過去三十餘年裡,我國經濟系統里驅動驚人增長的要素已經到達極限。我們說選擇低利率政策來促進經濟

結構轉型,低利率要狠,不妨也接近零利率,而且需要作為一項長期制度安排堅持下來。要知道轉型成功之

艱難,非下如此猛葯,不足以解決問題!

在一個管制型金融體制和以「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為宗旨的貨幣政策體系裡,貨幣政策遵循的邏輯是:先

由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決定利率,再由利率而決定資金需求,進而由資金需求決定貨幣供應。所以,我們

首先要測算實體經濟投資的回報率水平,從而確定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水平。然後根據這個基準利率,計算

經濟系統中需要的貨幣量,最後確定要往經濟系統投放多少貨幣。利率政策優先於貨幣投放政策。

為了把錢逼到實體經濟,我國近期做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出台和金融體制改革工作,包括「盤活存量」、「兩

個不低於」監管、遏止影子銀行、利率市場化,以及央行收緊貨幣投放等,但這些解決辦法效果都不太明顯

,以至於有專家感嘆金融調控根本不起作用。

例如,利率市場化改革就需要整理思路。經過多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有了很多進展。貸款利率不設上限,也不設下限;只是房貸利率有30%下限,存款利率有10%上限而沒有下限。存款利率上限據估計一兩年內不會完全放開。央行計劃先取消五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

如果利率市場化後,整體存貸利率下降,則有利於把錢逼到實體經濟投資;但如果存貸利率上升呢?就目前

情況看,後者可能性更大。利率市場化後,央行是無法硬性規定基準利率的,而是通過公式計算一個基準利

率。而我國處於結構轉型國家,實體經濟正需要大量投資,超底利率是政策目標。這時,央行需要金融管

制而不是自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有利於資源有效配置,而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是最大的資源有效配置,是「大帳」。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慎重!

實際上,金融是否管製取決於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模式,並不是越開放越好。例如,西方國家自工業革命至20世紀初期,銀行業一直處於無利率管制狀態。在20世紀初期開始,美英德主要發達經濟體開始推行利率管制,主要

為了刺激經濟增長。7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場嚴重的滯脹,歐美發達國家,日本,韓國等東亞

國家均實現了利率市場化。2007年金融危機後,金融監管有成為了世界各國解決方案。可見,當經濟下行或

緊縮時,金融往往採取的管制,只有通貨膨脹發生時,才考慮市場化。而我國經濟下行局面十分嚴重,此時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這不是背道而馳嗎?

我國貨幣需求放開,但貨幣供給仍然是控制的。貨幣發行權在央行。央行實際上行使的是共產黨的信託責任

,而共產黨則承載著全國人民的信用。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要為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服務,就必須遵循

「適應性原則」往經濟系統投放貨幣。

實體經濟完全放開而金融體制採取管制辦法,與資源有效配置是不相悖的。我們呼籲要對利率進行管制,采

取超低利率,以此改變虛實經濟結構,改變出價條件,把錢逼到實體經濟,刺激投資增長,以推動我國經濟

發展。

B. 經濟不景氣,為什麼銀行要降低利率

經濟不景氣,企業的銷售不暢,消費需求不足,降低利率,可以減輕企業的財務費用,刺激企業的投資和個人的消費,企業一定要跟銀行打交道的,沒有銀行的金融支持,企業是無法正常經營的,利率是借錢的成本,可以影響企業的投資,個人呢,雖然普通日常消費跟銀行沒有太大關系,但是大件消費還是要靠銀行支持,比如買房子,降低利率,可以降低貸款成本,從而可以刺激消費增長

經濟增長,離不開投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出口和消費,簽兩個都是企業層面的,後一個是個人層面的,經濟不景氣,就需要擴大這三個,現在出口不好擴大,只能通過擴大投資和消費來拉動經濟,所以,降息很重要的

反之,經濟過熱了,通脹很高,那麼就是加息,提高借貸成本,抑制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

C. 既然利率越低國民收入越高,那為什麼不一直保持低利率

利率並不是越低越好,如果利率過低,錢就會就出去投資其他行業,並且社會上熱錢就太多,造成貨幣貶值。

D. 經濟下行為什麼堅持去杠桿

經濟下行情況下,去杠桿是因為過去經濟結構扭曲。不過,去杠桿重點應該是產能過剩行業。所以,去杠桿就是要使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會活的轉型轉出去,不會活的死去,即可獲得產需新的平衡。如果產能過剩行業繼續靠杠桿繼續維持下去,經濟結構難以得到捋順,只會加大企業庫存,不但產效低,而且對整體經濟轉型升級無益。
但實際問題往往是要看到兩方面的。事實上,國家不再拿「4萬億」投資拉動經濟,存款利率卻一降再降,存款利率收益跟不上物價上漲時,老百姓不能眼看著手中所存的錢在銀行存著不斷貶值,就不得不想辦法去投資做大眾創業,爭取保值增值。只要這些錢投到經濟領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就會保證一定動力。只是股票不行,就去投實業;實業不賺錢,就最終流向房地產。然後,導致保值可能性高的一線城市房價暴漲時,再發限令抑制房價。
經濟問題,真的很復雜,經濟學家真的沒有開出多少靈丹妙葯。況且以醫理看,「西葯」可能速效,但傷胃;「中葯」治病比較溫和,但葯效較慢,經濟政策也有有類似的選擇,看誰喜歡哪一口了。但不管採取什麼政策,一是不能讓人民的收入下降,二是不能造成失業大問題,脫離這兩個目標,失去人心,政策實施就難以為繼。

E. 國家去杠桿以後為什麼要發專項債

利率債方面,我們判斷即使《通知》落地,相關專項債資金完全作為項目資本金使用,對於基建投資的影響仍然是托而不舉,盡管對於經濟下行和就業壓力有一定緩沖作用,但基本面偏弱格局仍然對債市有利,不過在交易節奏上,需要把握通脹壓力、貨幣政策的邊際變化。城投債方面,平台融資短期內維持寬松態勢,在城投轉型和分化背景下,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交投、軌道、水投類平台企業,特別是承接重大項目建設的項目單位。

F. 為什麼降低利率能夠有效解救金融危機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G. 為什麼國家一面要去杠桿,一面實行低利率政策

兩者沒有直接關系吧,去杠桿主要是怕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低利率是解決企業融資成本高,刺激經濟緩解衰退

H. 什麼是去杠桿為什麼現在要去杠桿

私募排排網為您解答:
去杠桿:
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貸款給你。你增加了負債,銀行增加了資產。同樣別人也這么做,如此以來,少量的貨幣得以創造出大量的信用,金融就是這么神奇。
而去杠桿呢?就是讓你減少負債,同時銀行也減少資產。資產與負債同時縮減,就是咱們經常聽新聞中美聯儲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就是這個原理。
為什麼要去杠桿?
美聯儲已帶動全球進入加息周期,中國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加息,但很明顯市場流動性已經收緊。市場的錢少了,現金流就很容易出問題。一旦這些債還不上,大量的壞賬對銀行來說是毀滅性的,銀行如果出問題了,則會直接引發系統性風險。一環緊扣一環。
此外,根據利率平價原理,美國加息中國不加息,就會產生利差,資金為了套利,拋出人民幣買入美元,人民幣就會貶值,資本外流,最終導致外匯儲備流失。而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等小國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維護匯率穩定,才導致經濟崩潰,血的教訓歷歷在目。
因此國內監管層採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變相加息,適當釋放流動性的形式降杠桿,讓經濟不至於硬著陸。
答案轉載自www.simuwang.com

I. 為什麼為了維持較低的利率水平,就必須控制通貨膨脹,結合實際說明

因為通貨膨脹了 作為控制手段之一的利率 是需要跟著調高 以穩定物價的。因為這個比發展產業增加商品來的快。可以短期見效 但是利率不能長期提高。

增加利率會有負面影響
1人們把錢存期來不去消費 內需減少 國內產業會受到沖擊甚至萎縮。
2利率高了 貸款成本增加了 產業發展就慢了。

所以為了保持發展速度控制利率在較低水平是有好處的。

但通脹不是只有利率可以控制。
1貨幣發行量
2產業鼓勵政策(就是降稅)
來維持(商品數量*平均價格=發行貨幣總量*貨幣流通次數)

也可以辦到。

簡單說 就是 利率維持在較低有好處 而且除了利率有別的方法可以控制通脹。

而利率則是穩定比較好。。因為這會關繫到資本流出 或者流入 進口和出口。國際金融與貿易。

J. 去杠桿背景下中央銀行應該穩匯率還是保利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手段的運用,通過調整利率水平與結構,改革利率管理體制,使利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杠桿。1993年5月和7月,中國人民銀行針對當時經濟過熱、市場物價上漲幅度持續攀高,兩次提高了存、貸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兩次提高了貸款利率,這些調整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針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已取得顯著成效,市場物價明顯回落的情況,央行又適時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基礎上,對減輕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利息負擔,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對個人生活而言,如果你銀行的存款+利息 小於市場實際購買力,就說明通貨膨脹較嚴重(物價漲幅比較大比如07年的食品價格 豬肉等)政府就需要調整銀行利率,抑制物價過快上漲。而08年底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市場低迷 ,失業率上升,企業開工不足,市場購買力下降,居民收入減少,政府就需要減低利率,擴大貸款規模,刺激經濟復甦。也就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去杠桿要維持低利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川金融公司在那條路 瀏覽:925
平安銀行貿易融資事業部 瀏覽:801
揚州市現代金融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189
境外融資登記手續 瀏覽:8
千元投資理財app 瀏覽:297
獲取匯率api 瀏覽:497
300685上市大約價格 瀏覽:143
山東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229
杠桿如何增力 瀏覽:672
杠桿收購的現金來源 瀏覽:758
金融運營公司 瀏覽:751
南漳農商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849
平安福保險的傭金 瀏覽:758
期貨莊家操作破解 瀏覽:533
mt4模擬賬戶設置杠桿 瀏覽:603
交易風控員 瀏覽:583
融資費用攤銷做賬 瀏覽:680
大師談外匯 瀏覽:832
公司回購股票未來如何 瀏覽:621
恆逸集團資產評估報告PDF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