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行的國際貨幣制度是什麼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金融秩序又復動盪,國際社會及各方人士也紛紛探析能否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金融體系,提出了許多改革主張,如恢復金本位,恢復美元本位制,實行綜合貨幣本位制及設立最適貨幣區等,但均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直至1976年1月,經過激烈爭論,IMF理事會「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達成了「牙買加協議」,同年4月,IMF理事會通過了《IMF協定第二修正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
一、牙買加協議的主要內容
1、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牙買加協議正式確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化,承認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的局面,成員國可自由選擇匯率制度。同時IMF繼續對各國貨幣匯率政策實行嚴格監督,並協調成員國的經濟政策,促進金融穩定,縮小匯率波動范圍。
2、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協議作出了逐步使黃金退出國際貸幣的決定。並規定: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成員國中央銀行可按市價自由進行黃金交易;取消成員國相互之間以及成員國與IMF之間須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規定,IMF逐步處理其持有的黃金。
3、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擴大其在IMF一般業務中的使用范圍,並適時修訂特別提款權的有關條款。
4、增加成員國基金份額。
成員國的基金份額從原來的292億特別提款權增加至390億特別提款權,增幅達33,6%。
5、擴大信貸額度,以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
二、牙買加體系的運行
1、儲備貨幣多元化。
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儲備結構單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儲備呈現多元化局面,美元雖然仍是主導的國際貨幣,但美元地位明顯削弱了,由美元壟斷外匯儲備的情形不復存在。西德馬克(現德國馬克)、日元隨兩國經濟的恢復發展脫穎而出,成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目前,國際儲備貨幣已日趨多元化,ECU也被歐元所取代,歐元很可能成為與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國際儲備貨幣。
2、匯率安排多樣化。
在牙買加體系下,浮動匯率制與固定匯率制並存。一般而言,發達工業國家多數採取單獨浮動或聯合浮動,但有的也採取釘住自選的貨幣籃子。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多數是釘住某種國際貨幣或貨幣籃子,單獨浮動的很少。不同匯率制度各有優劣,浮動匯率制度可以為國內經濟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與獨立性,而固定匯率制則減少了本國企業可能面臨的匯率風險,方便生產與核算。各國可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開放程度、經濟結構等一系列相關因素去權衡得失利弊。
3、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主要包括:
(1)運用國內經濟政策。
國際收支作為一國宏觀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一國往往運用國內經濟政策,改變國內的需求與供給,從而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比如在資本項目逆差的情況下,可提高利率,減少貨幣發行,以此吸引外資流入,彌補缺口。需要注意的是:運用財政或貨幣政策調節外部均衡時,往往會受到「米德沖突」的限制,在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同時,犧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標,如經濟增長、財政平衡等,因而內部政策應與匯率政策相協調,才不至於顧此失彼。
(2)運用匯率政策。
在浮動匯率制或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下,匯率是調節國際收支的一個重要工具,其原理是:經常項目赤字本幣趨於下跌本幣下跌、外貿競爭力增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經濟項目赤字減少或消失。相反,在經常項目順差時,本幣幣值上升會削弱進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減少經常項目的順差。實際經濟運行中,匯率的調節作用受到「馬歇爾一勒納條件」以及「J曲線效應」的制約,其功能往往令人失望。
(3)國際融資。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這一功能主要由IMF完成。在牙買加體系下,IMF的貸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隨石油危機的爆發和歐洲貨幣市場的迅猛發展,各國逐漸轉向歐洲貨幣市場,利用該市場比較優惠的貸款條件融通資金,調節國際收支中的順逆差。
(4)加強國際協調。
這主要體現在:①以IMF為橋梁,各國政府通過磋商,就國際金融問題達成共識與諒解,共同維護國際金融形勢的穩定與繁榮。②新興的七國首腦會議的作用。西方七國通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多次合力干預國際金融市場,主觀上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國際金融與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三、對牙買加體系的評價
1、牙買加體系的積極作用:
(1)多元化的儲備結構擺脫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貨幣間的僵硬關系,為國際經濟提供了多種清償貨幣,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儲備貨幣供不應求的矛盾;
(2)多樣化的匯率安排適應了多樣化的、不同發展水平的各國經濟,為作國維持經濟發展與穩定提供了靈活性與獨立性,同時有助於保持國內經濟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3)多種渠道並行,使國際收起的調節更為有效與及時。
2、牙買加體系的缺陷:
(1)在多元化國際儲備格局下,儲備貨幣發行國仍享有「鑄幣稅」等多種好處,同時,在多元化問際儲備下,缺乏統一的穩定的貨幣標准,這本身就可能造成國際金融的不穩定;
(2)匯率大起大落,變動不定,匯率體系極不穩定。其消極影響之一是增大了外匯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活動,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負面影響尤為突出;
(3)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並不健全,各種現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買加體系並沒有消除全球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
⑵ 世界匯率制度的類型比較,急急急急急!!!!!!!!!
中間匯率制度與金融危機關系的實證研究
朱孟楠 林瑩 喻海燕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領域的危機呈現出一個新的特點,即危機越來越多地爆發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而且投機攻擊也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是否中間匯率制度與金融危機之間存在某種必然聯系,本文嘗試通過一些實證分析和理論探討,來研究這一問題,以期為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深度改革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生和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領域的危機(包括綜合性金融危機,銀行危機,貨幣危機,匯率制度危機等各種類型和程度的危機)呈現出一個新的發展特點,即危機越來越多地爆發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而且投機攻擊也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所謂的中間匯率制度(Intermediate exchange rate regime)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9年對其成員國的匯率制度分類體系進行重新調整後產生的概念范疇,是指處於完全固定匯率制度和完全自由浮動匯率之間的各種層次的匯率制度,.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數所佔比例也有縮小的趨勢,而實行角點匯率制度(除了中間匯率制度之外的匯率制度)國家比例則越來越高.
理論來自於實踐,相應地,理論界也產生一個全新的理論——"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The hypothesis of the vanishing intermediate exchange rate regime).該理論認為在資本流動性日益增長的經濟中,一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將不得不在完全固定匯率制度和完全自由流動匯率制度之間做出選擇,任何形式的中間匯率制度都是不可持續的.雖然該理論的論點有偏激之嫌,也因此產生了很多反對觀點,但關於這方面的探討正在取代傳統的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優劣之爭而成為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爭論的焦點問題.
盡管國際學術界關於"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方興未艾,但對"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的理論基礎問題仍未有定論,還處於探索階段.但是這一論斷的提出至少表明了中間匯率制度和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由此導致中間匯率制度的可持續性發展遭到質疑,也才有"消失"之說.目前理論界關於"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的理論探討較少有對它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做出較全面,系統論述的,而筆者則認為這方面的研究是有很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的.就我國而言,正在實行的匯率制度就是一種中間匯率制度.因此,在不斷開放的經濟,金融背景下,探討中間匯率制度及其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對我國匯率制度的選擇與轉換,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與完善以及任何採取策略防範於未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中間匯率制度與金融危機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的選擇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產生的年代,本研究的樣本期設定為1990—2001年.樣本國家僅限於已經或者正在融入資本流動日益加劇的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市場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具體有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加拿大,哥倫比亞,埃及,印度尼西亞,義大利,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奈及利亞,菲律賓,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國,土耳其,英國,美國,烏拉圭這20個國家.
我們選取三類變數:宏觀經濟變數,金融變數和虛擬變數.宏觀經濟變數包括GDP增長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中央政府赤字與GDP之比,金融變數包括M2與外匯儲備之比,私人部門信貸與GDP之比,銀行流動儲備與銀行資產之比,國內信貸的增長率,此外,我們引入虛擬變數——匯率制度的選擇,即當匯率制度是中間匯率制度時變數值為1,當它是角點匯率制度時變數值為0.樣本變數數據來源是IMF的國際金融統計.
(二)模型的選擇
本文借鑒Demirgüc和Detragiache(1998)在研究銀行危機時的方法,使用多變數logit模型研究匯率制度的選擇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具體而言,本研究將匯率制度的選擇以虛擬變數的形式作為解釋變數之一,通過模型得出其對金融危機的發生概率這一被解釋變數的解釋能力.
在樣本觀察期的每個時間段(每年)內,一個國家的危機狀態有兩種可能:存在金融危機或不存在金融危機.則危機這一被解釋變數為一個二元變數,設以代表國家在年份的危機狀態:當危機存在時,取值為1,其概率為;當危機不存在時,取值為0,其概率為.設為解釋變數,它是一個維向量,代表對某一特定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段的金融危機產生影響的一組變數.是對應解釋變數的系數向量,它的值由模型回歸確定.是概率分布函數.
根據logit函數的定義,可得的概率分布為
(1)
其似然函數為
(2) 設,則可以表示為
(3)
將其代入似然函數,得
(4)
對(3.4)式兩邊取對數,得
(5)
使用logit估計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得到系數向量的估計值.但是,並非是它所對應的解釋變數的彈性.只是的正負號說明被解釋變數的發生的概率變化的方向.既如果為正值,則解釋變數與危機發生概率呈同方向變動;如果為負值,則該解釋變數與危機發生的概率呈反方向變動.
由於危機發生期間各經濟變數並非是獨立的,當危機發生時,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會增加,因此,這會影響到模型的回歸結果.考慮到這一點,本研究的樣本剔除了危機持續期間的樣本點,只保留了危機發生前的年份,危機爆發的年份和危機結束後的年份的樣本,以此削弱危機本身對模型回歸結果的干擾.
(三)研究過程及結果
先對所有的九個變數進行回歸,結果由EQ1表示,再對其中的幾個宏觀經濟變數和虛擬變數進行回歸,結果為EQ2,然後對金融變數和虛擬變數進行回歸,結果為EQ3.最後在此基礎上,選出統計檢驗顯著性較好的變數,對這些變數進行回歸,結果為EQ4.表1列出了對九個經濟變數的幾個回歸結果.
在幾個方程中,解釋變數"匯率制度"都以90%或95%通過了統計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匯率制度的選擇對危機發生概率存在影響.
在比較logit模型的回歸結果時,通常使用的參數是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根據"最小AIC法則"——AIC值較小的模型回歸效果較好.表3.1所示的多個模型回歸結果中EQ4的效果最好,這是由於該模型的解釋變數選擇是建立在其他回歸模型結果基礎上的.使用EQ4對在其他條件均相同的情況下,中間匯率制度與角點匯率制度引發金融危機的概率做研究,結果顯示,中間匯率制度下誘發金融危機的概率為11.52%,遠遠大於角點匯率制度的1.17%.
表1 logit模型研究結果
EQ1
EQ2
EQ3
EQ4
宏觀經濟變數
GDP增長率
-0.184877**
-0.149640*
-0.159432*
(0.0242)
(0.0625)
(0.0656)
實際利率
-0.013369***
-0.010129***
-0.012098***
(0.0023)
(0.0001)
(0.0013)
通貨膨脹率
0.015943^
0.00375
(0.1816)
(0.6711)
中央政府赤字與GDP之比
0.145525*
0.026868**
0.032395**
(0.0548)
(0.022)
(0.0179)
金融變數
M2與外匯儲備之比
-0.0079887*
-0.045964
(0.0991)
(0.2489)
私人部門信貸與GDP之比
-0.112009^
0.01062
(0.1484)
(0.3967)
銀行流動儲備與銀行資產之比
-12.29622**
-5.050808
-4.514626^
(0.0379)
(0.2538)
(0.1756)
國內信貸的增長率
1.341618
0.054941
(0.2002)
(0.6017)
虛擬變數
匯率制度
2.340511*
2.096929*
1.980507*
2.379285**
(0.0527)
(0.0614)
(0.0781)
(0.0336)
AIC
0.598474
0.592889
0.631794
0.586634
注:單元格中的數字是回歸中各解釋變數所對應的系數,括弧中的數字代表它的概率度.
用^,*,**和***四種符號表示解釋變數通過了顯著性分別為0.80,0.90,0.95和0.99的統計檢驗.
三,中間匯率制度與金融危機關系的理論分析
實證的結果表明中間匯率制度的確比角點匯率制度更容易引發金融危機,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
(一)中間匯率制度的隱含擔保(Implicit assurance)易誘發金融道德風險
經濟學中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一般是指在委託—代理關系中,代理人(泛指信息優勢方)受自利本能的驅使,利用制度漏洞和擁有的信息優勢,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損害委託人(泛指信息劣勢方)或其他代理人的效用所帶來的風險.金融道德風險就是指資金融通過程中,由於代理人的投機敗德行為,而使委託人金融資產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根據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金融體系中的道德風險是一個具有以下性質的問題:銀行擁有有限債務,市場對於銀行承擔的風險具有不對稱信息,當銀行陷入困境時有一定的獲救概率.根據這一定義,在所有金融系統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道德風險問題.金融體系道德風險中,銀行是金融風險的最主要發生源.在當局監管不力或政府為銀行提供明確或隱含擔保的情況下,銀行就會缺少實行充足風險管理的激勵,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將會為了追逐利潤而去冒極大的風險,比如銀行會在超過資本許可和自身經營能力的范圍之外過度借貸,以爭奪國內市場份額,並導致自身資產質量下降等問題.一旦資本流動方向逆轉,就可能發生嚴重的金融問題,甚至危機.
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政府承諾維護匯率的一個特定價值或者把匯率穩定在一個小范圍之內.實際上政府就向市場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政府有決心,有能力維持中間匯率制度,維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即相當於為匯率穩定提供了一個隱含擔保.隱含擔保是孳生道德風險的源頭之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幾個國家的情況就是很好的例子,Krugman(1998)就說過,"雖然金融機構的債權人並沒有來自政府的顯性擔保.然而,媒體報道確實暗示了大多數對泰國財務公司,韓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那些人相信他們會受風險保護,這些機構所有人與政府很強的政治關系的也加深了這種印象." 銀行,公眾等金融市場借款人預期到政府將會維持匯率不變或沿著其公布的方式小幅變動,這就降低了他們對沖其外幣敞口頭寸(Foreign exposure)的激勵,相反卻增加了他們進行有風險投資的激勵,使得大量外匯頭寸暴露在匯率變動的風險中.同時,由於銀行借貸的是不對沖的外債,為了減小不確定性的發生,外國貸款人多是貸給其短期債務,一些原來的長期項目不得不靠短期貸款提供資金來源,使經濟,金融體系更加不穩定.
事實的情況正是如此. 在20世紀90年代的幾次金融危機中,銀行都沒有完全對沖其外匯風險,以至於在危機發生時許多銀行破產,導致了銀行—貨幣雙生危機(Twin crises).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當時在東南亞幾國中與其他成熟市場國家相比的較低的匯率波動率(見表2)使投資者相信當局會對匯率風險進行擔保,結果是導致大量的短期外國資本通過銀行體系的中介流入國內,而銀行等借款人則沒有激勵去對沖外幣借貸(見表3).此時,一旦某個危機信號閃現(比如短期債務的激增等),投資者認為該國金融體系出現問題,匯率可能會下跌,就會用本幣兌換外匯儲備直至政府放棄中間匯率制度,結果是匯率貶值,銀行本幣收入無法償還其外幣債務,只能宣布破產,同時也激活了政府對外國債權人的義務,使政府陷入債務困境之中.
不僅銀行如此,企業和個人的也存在同樣的狀況,在中間匯率制度下,他們也沒有動機完全對沖其借貸外債的匯率風險.比如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在印度尼西亞,許多公司直接從離岸市場貸款,他們的不對沖頭寸使得向其提供本幣貸款的國內銀行遭受了巨大的信貸風險.表4顯示了1996年一些亞洲國家的債務狀況,可見這些國家外國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相當高,其中短期外債的比例還普遍高於長期外債的比重.
⑶ 發展中國家的匯率制度有哪些
匯率制度的內容:
1.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2.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
3.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4.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已完成的目錄數少於預期值;
匯率制度的研究包括兩個基本視角:匯率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決定的?如何選擇匯率制度?前者是實證問題,後者屬於規范分析。
匯率制度分類是研究匯率制度優劣性和匯率制度選擇的基礎,而對匯率制度與宏觀經濟關系的考察,首先在於對匯率制度如何分類。由於不同的分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匯率制度的選擇成為宏觀經濟領域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考慮因素:
根據IMF1997年5月的《世界經濟展望》所做的分析,在選擇匯率制度時,應考慮一下因素:
第一,經濟規模與開放程度。如果貿易佔GNP份額很大,那麼貨幣不穩定的成本就會很高,最好採用固定匯率制度。
第二,通貨膨脹率。如果一國的通貨膨脹率比其貿易夥伴高,那麼它的匯率必須浮動,以防止它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如果通貨膨脹的差異適度,那麼最好選用固定匯率制度。
第三,勞動力市場彈性。工資越是具有剛性,就越需要選擇浮動匯率制,以利於經濟更好的對外部沖擊做出反應。
第四,金融市場發育程度。金融市場發育不成熟的發展中國家,選擇自由浮動制度時不明智的,因為少量的外幣交易就會引發市場行情的劇烈動盪。
第五,政策制定者的可信度。中央銀行的聲望越差,採用盯住匯率制來建立控制通貨膨脹信心的情況就越普遍。固定匯率制幫助拉丁美洲經濟減緩了通貨膨脹。
第六,資本流動性。一國經濟對國際資本越開放,保持固定匯率制就越難,就越傾向於採用浮動匯率制。[1]
制度特點:
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匯率制度。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匯率制度。
金本位制度
特點:是一種以黃金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該體系的匯率制度安排,是釘住型的匯率制度。
(1)黃金成為兩國匯率決定的實在的物質基礎。
(2)匯率僅在鑄幣平價的上下各6‰左右波動,幅度很小。
(3)匯率的穩定是自動而非依賴人為的措施來維持。
⑷ 目前imf將中國劃分為什麼匯率制度
不是IMF故意做的,我國的匯率制度本來就是「固定釘住匯率」。 05年匯改以前,人民幣是按8.28的比率釘住美元。 而現在人民幣是釘住一攬子貨幣(幾種不同的貨幣),只不過人民銀行允許每天有適當的波動,波動的幅度每天不超過千分之3。
⑸ 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有什麼特點有什麼缺陷
特點:(1)資本的跨國流動與金融全球化。
(2)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的脫離。
(3)匯率的不穩定性。
缺陷:(1)國際儲備體系不穩定
(2)全球匯率制度安排不合理。
(3)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不健全。
(4)國際經濟政策協調不充分。
(5)全球金融監不全面。
⑹ 世界上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分別有哪些
一、 浮動匯率制度的概述
概念:一國貨幣當局不在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比價和匯率波動的幅度,貨幣當局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變化自由波動的一種匯率制度。
完全任憑市場供求自發地形成匯率,而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的國家很少或幾乎沒有。各國政府往往都要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或明或暗地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自從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崩潰,1973年主要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度。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承認浮動匯率制度。1978年4月,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關於第二次修改協定條例」,正式廢止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至此,浮動匯率制度在世界范圍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二、浮動匯率制度的種類
一政府是否干預來劃分
1.自由浮動或清潔浮動:指匯率完全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決定,自由漲落、自由調節,政府不加干預。
2.管理浮動或骯臟浮動:指一國貨幣當局為使本國貨幣對外的匯率不致波動過大、或使匯率向著有利於本國經濟發展的方向變動,通過各種方式,或明或暗地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
二按浮動程度或浮動方式劃分
⒈釘住型或無彈性型。將本幣按固定比價同某一種外幣或混合貨幣單位相聯系,而本幣對其他外幣的匯率隨釘住貨幣與其他外幣匯率的浮動而浮動。
⑴釘住某一種貨幣:於歷史、地理等諸方面原因,有些國家的對外貿易、金融往來主要集中某一工業發達國家,或主要使用某一外國貨幣。
為使這種貿易、金融關系得到穩定發展,免受相互間匯率頻繁變動的不利影響,這些國家通常使本幣釘住該工業發達國家的貨幣。如一些美洲國家的貨幣針住美元浮動;一些前法國殖民地國家的貨幣釘住法國法郎浮動等。截止到1994年12月31日,釘住美元的國家有23個,釘住法國法郎的國家有14個,針住其他單一貨幣的國家有9個。
⑵釘住「一籃子」(也稱「一攬子」)貨幣。一籃子貨幣通常是由幾種世界主要貨幣或由與本國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的貨幣組成的。特別提款權是一種最有名的一籃子貨幣,它由美元、日元、英鎊、馬克和法國法郎等五種貨幣按不同的比例構成,其價格隨著這五種貨幣的匯率變化每日都進行調整,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逐日對外公布。
其他一籃子貨幣的貨幣構成都是由實行釘住政策的國家自由選擇和調整的。這種浮動有兩個特點,一是保值,二是波動幅度小,匯率走勢穩定。實行這種匯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避免本國貨幣受某一國貨幣的支配。至1994年年底,釘住特別提款權的國家有4個,釘住其他一籃子貨幣的國家有21個。
⒉有限靈活型或有限彈性型。
一國貨幣的匯價釘住某一種貨幣或一組貨幣浮動,但與針住貨幣之間的匯率有較大的波動幅度。
⑴釘住某一貨幣浮動。亦稱相對於一種貨幣的有限浮動型:它的最大特點在於允許有一定的波動幅度,這個幅度必須維持在所釘住貨幣匯率的2.25%范圍內(超過這個幅度即為較高彈性人而前邊講的 「盯住某一貨幣」型不存在匯價波動的幅度問題,即使有波動,其幅度也極小,一般不超過上下限1.0%。目前相對於一種貨幣有限度的浮動的國家有四個。
[2]針住一組貨幣浮動:稱聯合浮動或整體浮動,是指一些經濟關系密切的國家組成集團,在成員國中的貨幣之間實行固定匯率並規定波動幅度,對其他國家貨幣則實行聯合浮動,即浮動幅度保持大致一致。
⒊更為靈活型或高度彈性型。即匯率波動不受幅度的限制,以獨立自主的原則進行匯率調整。
⑴根據一套指標浮動。指標因國而異,但大都是以本國的外匯儲備、國際收支狀況、消費物價指數及與本國貿易關系密切的有關國家物價變動的情況等作為調整本國貨幣匯率浮動的依據。目前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有智利、厄瓜多、尼加拉瓜等三個國家。
⑵較靈活的管理浮動。指一國政府對匯價的制度與調走有一定程度的干預。但這種浮動方式常常達不到預期效果,從而使匯率處於持續的波動之中。採用這種浮動方式的有中國、新加坡、韓國等32個國家。
⑶單獨浮動。單獨浮動是指一國貨幣不與任何外國貨幣形成固定比價,其匯率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實行浮動。採用這種浮動方式的有美國、日本、英國等58個國家。
上述根據浮動彈性分類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歸納的方式,易於被人們廣泛地接受。
三、浮動匯率的特點
⒈匯率波動頻繁且幅度變化劇烈。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各國政府不再規定貨幣的法定比價和匯率界限,也不承擔維持匯率穩定的義務,匯率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其波動之頻繁、波幅之大是固定匯率制度下所遠不能比的。有時一天彼動幅度高達5%以上,一周波動竟能達10%以上。一遇政治、經濟形勢變動,其波幅更大。匯率的頻繁劇烈波動,對國際經濟秩序帶來了不穩定的影響。
⒉有管理的浮動是共性。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完全自由浮動的匯率是不存在的。各國貨幣當局出於各種動機和考慮,都採取措施不同程度地對匯率的浮動進行干預,實際上都是管理浮動。只不過干預力度、干預頻率大小有別。
⒊單獨浮動是主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資料表明,在各種匯率安排中,單獨浮動是主體,1994年已達 58個國家,占 IMF178個成員國的32.6%,形成三分天下具其一的局面。由於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實行單獨浮動方式,且它們對外貿易總額占整個世界貿易總額的70%左右,因此,它們在國際金融領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故單獨浮動是當前各種浮動匯率方式的主體。聯合浮動的國家有10個,與單獨浮動的國家一起,佔IMF成員國的38.2%。這兩種浮動方式的貨幣種類包括了當今世界上的多數主要貨幣和全部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故以上兩種制度構成浮動匯率制度的主流。較靈活的管理浮動方式有32個國家,佔18%,也是應予以充分重視的一種浮動制度。
⒋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
在國際金本位制度時期,英鎊是各國的主要國際儲備;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後,英鎊被美元取而代之。在當前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的國際儲備除了美元、馬克、日元外,還有英鎊、法國法郎、瑞士法郎、荷蘭盾等,出現了儲備貨幣多元化的格局。
四、浮動匯率對經濟的影響
一浮動匯率對經濟的有利影響
⒈防止外匯儲備太量流失。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貨幣當局沒有義務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當本幣匯率下跌時,不必動用外匯儲備去購進被拋售的本幣,這樣可以避免這個國家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
⒉節省國際儲備。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隨著外匯供求的漲落而自動達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支配,減少干預行動,國家需要的外匯儲備的需求量自然可以減少。這就有助於節省國際儲備,使更多的外匯能用於本國的經濟建設。
3.自動調節國際收支。根據市場供求,匯率不斷調整,可以使
一國的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均衡,從而免除長期不平衡的嚴重後果。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本國通貨就會開始貶值,這種情況對出口有回將同時分布在盈餘國和赤字國身上。
4.有利於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浮動匯率制度使各國可以獨立地實行自己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
5.使經濟周期和通貨膨脹的國際傳遞減少到最小限度。貿易上有密切聯系的國家間容易通過固定匯率傳播經濟周期或通貨膨脹。1971年至1972年發生的國際性的通貨膨脹,就是同固定匯率制密切相關的。
6. 緩解國際游資的沖擊。
(二)浮動匯率對經濟的不利影響
⒈助長投機,加劇動盪。在這種制度下,匯率變動頻繁且幅度大,為低買高拋的外匯投機提供了可乘之機。不僅一般投機者參與投機活動,連銀行和企業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⒉不利於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匯率波動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使人們普遍產生不安全感。外貿成本和對外投資損益的不確定性加大,風險加大,使人們不願意締結長期貿易契約和進行長期國際投資,使國際商品流通和資金借貸受到嚴重影響。
⒊貨幣戰加劇。實行匯率下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刺激出口,減少進口,改善貿易收支,進而擴張國內經濟,增加生產和就業。浮動匯率可能導致競爭性貶值,各國都以貨幣貶值為手段,輸出本國失業,或以它國經濟利益為代價擴大本國就業和產出,這就是以鄰為壑的政策。而實行匯率上浮政策,則主要是為了減少國際收支順差,減少國內通貨膨脹壓力。
⒋具有通貨膨脹傾向。浮動匯率有其內在的通貨膨脹傾向,可使一國長期推行通貨膨脹政策,而不必擔心國際收支問題。因為其匯率的下浮可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
⒌一國際協調困難。浮動匯率制度助長各國在匯率上的利已主義或各自為政,削弱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加劇國際經濟關系的矛盾。
⒍提高了世界物價水平。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基金組織對國際儲備的控制削弱了,以致國際儲備的增長超過了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增長所需的程度。所以總的來講浮動匯率制度是提高了世界物價水平。
⒎對發展中國家不利。外匯匯率上升時,使廣在發展中國家進口工業製成品價格上漲,而這些產品又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所必需,故進口成本上升。外匯匯率下跌時,出口初級產品價格下跌,而初級產品需求彈性小,不會在價格下跌時使外貿收入增加,貿易收支得不到改善。浮動匯率還加劇了外債管理的難度,增大了風險。
固定匯率制度與浮動匯率制度在特定條件下均能發揮好的作用,條件改變後其缺點可能又很明顯或突出。當今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是防止浮動「過度」。從長期講,以貨幣購買力平價作為浮動匯率的平均線,浮動幅度偏離均衡線就是「過度」。從短期看,要從貨幣資產的行市中去找均衡線,因為金融市場的行市變化快,對匯率的反應十分靈敏。
⑺ 四,簡答題 1.簡述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內容如下:
1、各國貨幣匯率的確定。包括確定的依據、波動的界限、調整的幅度、維持貨幣匯率所採取的措施;
2、各國貨幣的兌換性與國際支付採取的措施;
3、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以及儲備資產的供應方式;
4、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
5、國際結算的原則。
(7)現行imf匯率制度分類擴展閱讀: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1976年IMF通過《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的合法性,繼續維持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
雖然美元的國際本位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仍得以延續,IMF原組織機構和職能也得以續存。
但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五個基本內容所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准則與規范卻支離破碎。因此現存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戲稱為「無體系的體系」,規則弱化導致重重矛盾。
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引發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在90年代進一步加強時,該體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現。
⑻ 國際貨幣體系從貨幣本位及匯率制度兩個角度分別是怎樣分類的
您好!按照本位機制劃分,國際貨幣體系大致經歷了國際金本位制的自發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黃金—美元」本位制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美元本位制的牙買加體系等幾個主要發展階段。一、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1、自發國際貨幣體系。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從國際金本位制的自發國際貨幣體系開始的,大約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結束,它並不是國際協議的結果,而是交易制度、交易習慣和國內法緩慢發展起來的結果,反映的是英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的支配地位。(1)自發國際貨幣體系形成的歷史和經濟背景。一是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形成。17世紀發生的歐洲大陸戰爭引發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同時引發大量難民逃往海峽對面的英國。英國人抓住機會利用這些勞動力和他們帶來的技術,打下了扎實的工業基礎,發展了軍事力量,贏得了其後100多年的征戰歐亞美的國際戰爭,最終於18世紀後期成為國際政治格局上無可比擬的世界強國,並且通過工業革命,於19世紀中葉成為全球第一個經濟霸權國家。二是由於認識到黃金比白銀更適於遠距離、大規模的國際貿易,英國率先通過法令規定英鎊的黃金含量,正是採用金本位制度。以倫敦和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貿易和支付網路覆蓋全球,英鎊憑借英國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方面的霸權地位成為國際間最主要的結算手段,甚至成為某些國家的儲備貨幣。三是當時的各主要資本主義強國先後實行了金本位制。由於當時銀價暴跌引發大量的套利行為,造成銀本位、金銀復本位貨幣制度的混亂,影響了發達國家國際貿易和國際信貸的發展,德國、美國、法國、荷蘭、俄國、日本等國或是出於自願或是迫於形勢先後確立金本位機制,以法令規定本國貨幣的含金量。在這種背景下,各國的金本位制在各國經濟、政治力量對比的基礎上逐步國際化,通過各國貨幣的法定含金量確定了貨幣關系,自發形成了國際貨幣體系。(2)自發國際貨幣體系的運行機制。第一,本位機制。很明顯,第一個成型的國際貨幣體系是金本位制。基本規則是:黃金是國際貨幣,各國貨幣規定含金量並作為兌換基礎;國內貨幣供應量受黃金儲備制約;黃金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進出口。第二,匯率安排機制。金本位制下的匯率安排機制是典型的固定匯率制,自發安排,市場自動調節,匯率波動以法定平價為基礎,按照供求關繫上下波動,但是波動限度受黃金輸送點限制。第三,儲備機制。黃金是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在運行中英鎊事實上發揮了同等作用,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貿易結算工具,進而成為各國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儲備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第四,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國際收支按照物價鑄幣流動機制自動調節,逆差國貨幣供應下降,物價水平下降,提高了本國商品國際競爭力,進口減少而出口增加,直至國際收支達到均衡;反之亦然。(3)金本位制的內在矛盾及其瓦解。金本位制的內在矛盾主要有三點:一是黃金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生產和供應具有不穩定性,一方面使得其價格動盪動搖其作為穩健貨幣制度的基礎,另一方不能適應世界經濟和貿易快速增長的需要。二是對外平衡與國內經濟穩定的矛盾,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必須付出通貨膨脹或經濟緊縮的代價,影響國內的經濟福利。三是金本位制的運行缺乏國際監督和保障機制,僅僅依靠各國自發承認國內經濟服從對外平衡的運行規則。這些局限性註定了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根本矛盾爆發後金本位制的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這種矛盾的總爆發,從而進一步嚴重破壞了金本位制的根基。1931和1933年英國、美國先後被迫廢除金本位制,最終宣告這一貨幣體系的結束。2、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在美英的推動下,同盟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建立起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直至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兌換黃金而解體。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是一種國際協定安排,反映的是美國的政治經濟霸權。(1)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形成的背景。一是當時的國際經濟環境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貨幣秩序。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得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極度混亂和動盪,國際間的貿易、貨幣金融以及國際經濟合作發生了困難。戰後各國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迫切需要一種統一的、穩定的、有效運行的國際貨幣秩序,為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提供基本條件。二是美國憑借綜合政治經濟實力取得國際金融領域的主導權。兩次世界大戰使得遠離戰爭中心的美國獲得發展契機,成為戰爭軍需和戰後恢復的唯一的商品、資金供應國,得以迅速崛起;與之相反,英國經濟在戰爭中遭到極大破壞而迅速衰落。實力對比的懸殊使得英國雖不情願但不得不把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創立權交給美國。這才有了「懷特方案」戰勝「凱恩斯計劃」並成為《國際或基金協定》的基礎。(2)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機制。第一,本位機制。規定美元黃金官價(1美元等於0.888671克黃金),參加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按照官價將持有美元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參加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以美元的含金量為平價確定兌換率或者直接規定比價。第二,匯率安排機制。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安排機制」,各參加國貨幣按比價直接盯住美元,評價匯率一經確定不能隨意更改,匯率波動上下限各為1%,各國貨幣當局有義務維持波動界限;參加國匯率變動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一安排和監督,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不平衡時,可要求變更匯率,幅度在10%內的自行調整,幅度超過10%的需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准。第三,貨幣儲備機制。以黃金為基礎的美元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國保證提供用於國際儲備和國際支付的美元,保證各國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特別提款權補充黃金、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儲備。第四,國際支付調節機制。參加國發生暫時性支付危機時可按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以貸款方式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以平衡其國際收支;每年借款不得超過其份額的25%,累計借款不得超過125%。(3)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及其解體。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主要有:一是美元對外負債增長快於美國黃金儲備增長,造成美元兌換黃金的金本規則無法執行。隨著世界經濟增長,美國要保證參加國不斷增加的對美元儲備的需求,但是要面臨黃金因為生產因素供應不足的困境,使得美國陷入兩難困境。二是固定匯率剛性和參加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不對稱性。為了維持匯率波動幅度,參加國無論順差還是逆差都必須積累一定量的美元儲備,特別是逆差國要犧牲其國內經濟目標,然而美國卻例外,它還可以通過輸出美元彌補逆差,這種不對稱性造成了各國利益矛盾。這些缺陷伴隨著美國經濟相對衰落暴露出來,美元危機頻頻爆發,貨幣體系運行的前提和規則遭到破壞,在採取各種挽救措施無效後,最終於1971年停止了運行。3、牙買加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主要西方國家貨幣開始自由浮動。1973年,第一石油危機爆發,西方經濟陷入混亂,浮動匯率卻在衰退和混亂中表現良好。1975年西方六國在首次首腦會議上紛紛表示接受現實,放棄重建固定匯率的嘗試,形成決議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改章程,承認浮動匯率。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牙買加協定》,承認了既成事實,正式開始了牙買加體系時代。(1)牙買加體系形成的背景。當時雖然日本、聯邦德國、法國等主要工業化國家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美國經濟相對衰落,但是美國仍然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特別是美國在工業生產等領域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同時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實力的政治大國、最先進的軍事大國,綜合實力居世界首位。以雄厚實力為基礎的美元仍然享有很高的聲譽,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標准、國際清算支付手段,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取代它的地位(2)牙買加體系的運行機制。第一,本位機制。牙買加體系的本位機制是國際美元制,美元與黃金脫鉤,黃金不再是平價基礎;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中心貨幣,同時國際貨幣多樣化;各主要工業化國家直接將貨幣釘住美元;各國不再就黃金問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履行義務。第二,匯率安排機制。各國根據情況自由作出匯率安排,匯率體系容納單獨浮動、聯合浮動、釘住某一貨幣等混合安排。第三,國際儲備機制。美元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日元、馬克(後來的歐元)、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作為補充,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第三,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參加國可以通過基金組織貸款、匯率機制、利率機制、國際間政策協調、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等多種方式調解國際收支平衡。(3)牙買加體系的局限性及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趨勢。其局限性在於:第一,本位機制受美國經濟和美元信用影響,基礎不穩定、牢固。美國經濟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實力相對削弱,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美元幣值發生變動,導致了各國特別是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現實利益矛盾,不利於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第二,匯率體系不穩定,多種匯率制度並存加劇了匯率體系運行的復雜性,匯率波動和匯率戰不斷爆發,助長了國際金融投機活動,金融危機風險大增,國際貿易的發展受到影響。第三,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在多樣化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健全的一面,比如匯率調節機制受出口商品彈性限制、利率機制的副作用、商業銀行的逐利性競爭導致貸款約束放鬆並造成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積累甚至危及。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必將呼喚一個新的體系誕生,無論這個新體系有沒有理想模式,未來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肯定是當時世界政治經實力和權力利益較量的結果。4、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小結。縱觀國際貨幣體系100多年來的演變歷史,實質上是國際貨幣形態和匯率制度的變化過程。國際貨幣形態更替反映了經濟霸權力量轉移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匯率制度變化兩次從固定走向浮動甚至無序,既反映出世界各國對於穩定貨幣秩序的渴求,也反映出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利益矛盾的不可調和性。這樣的矛盾還將在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演變中持續下去。5.關於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前景,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BarryEichengreen認為,美國的雙赤字不可持續,美元地位將下降,現行貨幣體系將逐步朝著國際貨幣多元化的方向演進。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將使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吸引力下降,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元和歐元很可能分享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20年後,人民幣說不定也會是主要國際貨幣之一。蒙代爾認為,從長期看,國際貨幣體系內國家有可能整合成若干貨幣區(如分別以美元、歐元和日元為核心的貨幣區),之後,只要有兩個貨幣區的匯率保持穩定,就能「誘使」第三個貨幣區的貨幣加入這一「匯率穩定機制」,從而實現全球匯率的穩定。可以看出,Eichengreen認為貨幣體系會朝著多元化貨幣體系演進,蒙代爾認為貨幣體系會朝著區域化貨幣體系演進。這兩種觀點代表著國際貨幣體系兩種不同的演進方向。一方面,從貨幣體系發展歷史來看,布雷頓森林體系解散以後,美元作為惟一的國際儲備貨幣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以美元佔主導、歐元、日元、英鎊並存的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體系。胡錦濤在G20領導人峰會上也倡導建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未來人民幣也有可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區域貨幣一體化的進程加快。1999年成立的歐元區是區域貨幣合作的典範,東亞、海灣、北美等貨幣合作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綜上所述,從中期和長期來看,國際貨幣體系朝著區域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也是由國際貨幣體系發展歷史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但從短期來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近景取決於全球經濟失衡能否得到平穩的調節。全球經濟失衡表現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經常賬戶巨額逆差,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經常賬戶巨額順差。產生這一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元本位制。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必須通過經常賬戶逆差向外輸出美元,提供國際流動性。美國逆差,就會相應的導致其他國家的順差。拿中國來說,中國經常賬戶巨額順差,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為了保值和增值,中國只能將這些外匯儲備投資美國的國債和財政部債券。巨大的資金供給又導致了美國國債利率和聯邦基準利率長期處於低利率水平。美國國內的低利率水平會促使美國國內資本流向經濟增長速度快的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這些資本同這些國家的廉價勞動力、資源等因素相結合的結果就是繼續生產大量的國際產出和供給,從而產生更大的美國經常賬戶逆差。所以,要調節全球經濟外部失衡首先需要美國抑制資本流出和增加出口。抑制資本流出需要提高利率,增加出口需要取消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只有當美國高利率能提高美國國內的儲蓄率又不抑制國內的產出時,世界經濟的失衡才能調整過來。而這一過程只能依靠消費的下降而投資不能下降。如果消費和投資同時下降,則會在長期內會導致美國產出能力和產出水平的下降,會對美國的經濟和世界的經濟構成較大的沖擊。那麼怎麼實現高利率條件下的消費下降和投資增加呢?關鍵是引導美國投資轉向外部需求彈性較小的生產部門(高科技部門)。要使這一過程得以順利進行,還需要美國取消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當這一限製取消後,由於發展中國家對科技技術的引進、高科技產品的購買的願望是十分強烈的,這樣高科技部門的投資回報率會比較高,進而會吸引美國國內的資本流入這些部門。這這樣,以大規模高科技產品出口的外需增長,勢必會糾正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從而改善全球經濟失衡。對於像中國這樣有大量經常賬戶盈餘的國家,則需要努力提高其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以彌補外需下降造成的需求缺口。而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效率的提高依賴於國內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所以,一方面,這些國家要努力培育金融市場,加強銀行業發展,培養金融人才,提高國內金融發展水平;另一方面,爭取發達工業化國家和國際組織(如IMF)提供切實基於國際合作的援助和指導,諸如在控制國際投機資本、提高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幫助。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全球經濟失衡的調節取決於逆差國和順差國的通力合作。調節經濟失衡是穩定現行貨幣體系的基礎,也是進一步改革貨幣體系的基石。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⑼ 什麼是IMF規定的復匯率制
復匯率制,是指一國貨幣的對外匯率不只有一個,而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匯率。其目的是利用匯率的差別來限制和鼓勵商品進口或出口。各國的復匯率制不盡相同,但主要原則大致相似。
復匯率制按其表現形式有公開的很隱蔽的兩種。公開的復匯率制就是政府明確公布針對不同交易所適用的不同匯率。隱蔽的復匯率製表現形式有多種。按商品類別給予不同或稅收減免。
其次,採用影子匯率。影子匯率實際上是附在不同種類進口商品之後的一個不同的折算系數。
⑽ 我國對現行匯率制度的標准表述是什麼為什麼IMF把我國的匯率制歸入「固定釘住匯率安排」
我國現行的制度是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2005年以前是固定盯住,單一盯住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