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影子銀行高杠桿監管

影子銀行高杠桿監管

發布時間:2021-07-30 18:42:52

Ⅰ 現階段中國影子銀行業務有哪些對銀行有哪些影響銀監會近年來對影子銀行業務做了哪些規范

「影子銀行」是信貸市場、資本市場、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桿收購領域的主要參與者。
這些機構通常從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復雜金融工具的金融機構。在帶來金融市場繁榮的同時,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和高杠桿操作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脆弱性,並成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推手。目前,影子銀行系統正在去杠桿化的過程中持續萎縮,然而,作為金融市場上的重要一環,影子銀行系統並不會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監管的真空地帶,在新的、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下發展。未來,對影子銀行系統的信息披露和適度的資本要求將是金融監管改進的重要內容。目前,美國已提出要求所有達到一定規模的對沖基金、私募機構和風險資本基金實行注冊,並對投資者和交易對手披露部分信息。

Ⅱ 什麼是影子銀行

按照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定義,影子銀行是指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影子銀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期限錯配、流動性轉換、信用轉換和高杠桿。

盡管沒有官方定義,業界普遍認為行使商業銀行之功能,未受嚴格監管的機構,即為「影子銀行」。目前國內的「影子銀行」,並非是有多少單獨的機構,更多的是闡釋一種規避監管的功能,如人人貸,不受監管,資金流向隱蔽,是「影子銀行」。幾乎受監管最嚴厲的銀行,其不計入信貸業務的銀信理財產品,也是「影子銀行」。目前「影子銀行」有三種最主要存在形式: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產品和民間借貸。

Ⅲ 美國在影子銀行監管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國借鑒的經驗

影子銀行是指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
影子銀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期限錯配、流動性轉換、信用轉換和高杠桿 「影子銀行」是美國次貸危機爆。

Ⅳ 影子銀行對金融體系有何影響

影子銀行因為自身的業務特點,可能集聚一定的系統性風險,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大量資金通過影子銀行募集,投向房地產市場或者其他產能過剩領域,以及用於償還大量政府到期債務。從長遠看,影子銀行較容易造成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房地產融資風險、「兩高一剩」行業風險以及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積累,形成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隱患。

第二,影子銀行業務所具有的期限轉換、流動性轉換、信用風險轉移和高杠桿化特徵使其具有較高的系統性風險隱患。同時,我國的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影子銀行業務受到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支持和隱性擔保等,二者業務相互交織。這種緊密聯系使得影子銀行的風險極易傳染到傳統銀行業。

第三,影子銀行體系通過監管套利削弱了《巴塞爾協議》等微觀審慎監管的效果。正如前文分析,影子銀行導致監管套利這個過程是無法通過市場自發調節避免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囚徒困境問題。因此,影子銀行在這個意義上導致了市場失靈,無法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眾多金融機構爭相進入影子銀行體系,可能導致原有監管體系的失靈,系統性風險累積。

Ⅳ 針對近期影子銀行,債市查處,你對商行某一業務(負,資,中)改革的看法,或者管理層監管的思路

影子銀行由於在危機成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引起國外學者和權威機構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從2011年開始發布對影子銀行體系的透視和監管報告。影子銀行的概念在向中國傳導的同時,適逢金融業的蓬勃發展時期,理財產品、信託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業的資產規模也迅速膨脹,其積聚的風險也在加大,因此,國內外學者、研究機構也開始加強對中國影子銀行的認識和研究,監管部門也逐步規范銀行的經營行為。本文從銀行監管套利的角度對中西方影子銀行的發展進行審視,並對防範中國式影子銀行提出相應的對策
監管套利的必然性
銀行業的運行以提供信用、期限和流動性轉換等為特徵,由於本身的高杠桿率和未來現金流的不確定性,具有高風險和公共性的特點,因此,從防範系統性風險和保護存款人和投資人的角度出發,歷來受到較其他行業更為嚴格的監管。任何指揮和控制型的監管制度總會激勵人們去擺脫這些規則的約束,即監管套利。銀行從事監管套利的動機在於對高額利潤的追求,而這與銀行家們的風險激勵政策密切相關。雖然銀行都有中長期的規劃,但對管理層的考核大都與短期經營成果掛鉤,導致銀行家經營策略的短期化,激發了銀行追求高風險策略的動機。
銀行追逐監管套利行為有其必然性,我們可以從行為金融學理念——「動物精神」和示範效應來解釋監管套利行為。「動物精神」鼓勵人們承擔風險、推動創新,單個機構獲取監管「溢價」具有示範性,眾多機構爭相模仿而產生羊群效應,從而形成監管套利的普遍性和爆發性增長,容易導致泡沫的產生和危機的發生。
我們也可以從金融博弈論的角度分析監管套利行為。監管套利分為違規獲利和打「擦邊球」但並不違規兩種行為。與違規獲利的誘惑相比,在規則強制下的違規行為受到嚴厲的查處,因此這種套利行為已不具備普遍性。監管套利更多的是遊走於制度邊緣的灰色業務。監管套利也是一種協調博弈,通過恰當的聯系和溝通,例如誘導性原則和情景性原則,也能達到納什均衡。但如溝通不好,形成協同謬誤,其積聚的風險也會巨大,這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得以凸顯。
我們還可以從「監管俘獲」理論解釋監管套利。斯蒂格勒指出,監管者很容易屈從於被監管企業強而有效的壓力而修訂監管制度,並實施迎合被監管者利益的制度,這就是「監管俘獲」。大銀行不但有動機去影響監管者滿足他們的利益,也有手段去實施,「監管俘獲」給主流銀行的監管套利提供了便利。
此外,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使得監管套利活動得以持續進行。由於信息不透明和監管的高成本,監管套利在業界為常態。商業銀行監管套利行為大多發生在利用監管制度的盲區進行正常的業務活動,這些並不觸及監管「紅線」的灰色領域的套利行為掩蓋在復雜多樣的正常經營和交易活動中,要獲取、吸收和消化這些真實信息存在很大難度且監管成本很高。
中西方國家銀行監管套利的模式和影響
由於中西方國家對銀行業監管的側重點不同,監管套利的模式也體現出差異,在西方,主要為監管資本套利,而在中國,主要表現為信貸規模套利。
(一)監管資本套利
起源於1988年的巴塞爾資本協議成為全球銀行業監管的普適准則,在西方,對銀行的監管主要圍繞著資本監管進行,中國的銀行業監管部門也確立了對銀行進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主要內容,因此,監管資本套利構成了中外銀行監管套利的主要內容。監管資本套利,主要利用對資產風險測度上的缺陷來調節資本比率。資產證券化是銀行轉移信貸和利率風險、提高流動性、增加非利息收入以及改進資本比率的重要手段。資產證券化和其他金融創新工具的使用給銀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些銀行通過資本監管套利的策略避免了對監管資本的要求,構成了對監管資本標准有效性的侵蝕,但事實上其面臨的經濟上的風險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
監管資本套利的發展貫穿於巴塞爾銀行監管規則變遷的始終。Basel I導致監管資本套利被廣泛知曉, Basel II的引進對信用風險的評估提供了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即標准法、內部評級法和高級評級法,其目的是用這些方法計算的資本比率能夠與銀行面臨的實際經濟風險更加相符。但在Basel II下,監管資本套利仍是商業銀行面臨資本約束下滿足監管要求的一個重要手段,並且愈演愈烈,也是誘發2007-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基於危機的教訓以及巴塞爾Ⅱ在監管方面暴露的不足,2010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正式公布了巴塞爾Ⅲ。這套框架的面世不僅標志著新一代多層次系統性的資本監管框架形成,而且對銀行業進行多維度的微觀和宏觀審慎監管,但能否完全避免資本監管套利還有待觀察。
(二)信貸規模套利
現階段,中國銀行業的監管更多的是針對銀行的存貸比管理和信貸規模「窗口指導」,因此,圍繞著信貸規模的套利活動,成為另一主要的監管套利類型。信貸規模套利的路徑主要有藉助票據融資渠道、信貸資產轉讓渠道、同業代付渠道、匯率利率渠道、信託渠道、委託貸款渠道、理財產品渠道、非銀機構(如券商、基金、保險等)的資產管理業務渠道等。限於篇幅,本文不對其路徑做介紹。
信貸規模套利,其引起的後果是: 信貸規模數據失真、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金融機構間發展的不平衡加劇、資產價格泡沫高漲、金融脆弱性和風險加大。
影子銀行和政策應對
不管是監管資本套利還是信貸規模套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脫離於傳統銀行監管視野下的影子銀行為載體來進行。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將影子銀行定義為受監管的銀行體系之外的信貸中介所從事的活動和實體。影子銀行也可以定義為那些行使著期限、信用和流動性轉換功能的金融中介,但並沒有得到央行的流動性支持或公共部門的信用保證。影子銀行可被劃分為三個比較明顯的類型——政府發起的影子銀行、銀行體系內部的影子銀行、銀行體系外部的影子銀行。影子銀行體系在為市場的參與者和企業提供可選擇的資金和流動性來源的同時,給監管套利帶來便利。這些套利機會來源於以下幾點:1.金融監管框架的不完整性;2.Basel II下資本充足規則對信用評級的依賴性;3.會計處理和監管主體決策的隨意性和偶然性。 據FSB在2012發布的全球影子銀行跟蹤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末佔全球GDP86%和全球金融資產90%的25個獨立主權國家和地區的影子銀行體系規模達到了67萬億美元(這里的影子銀行是指除了央行、銀行、公共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之外的其他金融中介),相當於所有被調查經濟主體GDP總和的111%。
對中國銀行業來說,由於監管更多的是針對銀行的存貸比管理和信貸規模的「窗口指導」,再加上跨行業的監管分割和監管競爭,圍繞著信貸規模的套利活動,構成了「中國式影子銀行」的一大特點。對中國影子銀行的定義,不能僅僅以有無監管來區分,而更應該從影子銀行的功能方面加以界定。在缺乏央行的流動性支持下,只要這個主體或載體的活動具有期限、信用和流動性轉換的功能,必然會放大其杠桿率,給銀行提供監管套利的便利,就應將其歸結為影子銀行。那麼,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有多大?從央行公布的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中銀行貸款佔比的趨勢變化可看出端倪。2002年,銀行本外幣貸款佔比95%,2006年下降為77%,2012年降到57.7%,今年一季度為51.9%。在社會融資結構的多元化中,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間接融資的佔比在2012年佔到23%。若考慮到金融租賃、非標准債權等尚未計入的融資,實際的社會融資規模要比公布出來的數據更大,這與影子銀行所起的作用密切相關。部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非信貸類資產的佔比已超過50%,這些非信貸類資產的迅速增長是以同業合作或其他創新產品的運用來實現的,但不乏影子銀行的作用。
防範以信貸規模套利為特點的中國式影子銀行的風險,除了對銀行業加強監管和規范外,更應該在監管制度和監管內容上加以改進,適應金融發展的變化。例如,淡化存貸比監管、取消貸款規模管理、引入杠桿率指標;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步伐;完善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等指標,為貨幣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永遠是金融市場發展的主旋律,由金融創新所引起的監管套利活動和影子銀行體系,有其自身的成長規律,同樣經歷萌芽、成長、壯大到風險累積,直至系統性風險爆發等階段。因此,在構建完善的審慎監管框架內容中,有必要全面透視商業銀行進行的各種監管套利行為,需要適時將影子銀行納入監管范疇,並不斷改進監管標准和監管方式,達到金融監管和市場約束之間的平衡

Ⅵ 影子銀行「杠桿」怎麼「去」

影子銀行監管事關金融秩序穩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立了「去杠桿」,守住金融安全的風險底線。影子銀行的「杠桿」,究竟怎麼去?需要統籌兼顧,沉著應對,避免「硬著陸」。

近期銀監會對「三套利」、「四不當」加大檢查,保監會集中整治險資運用風險,證監會對證券市場亂象重點打擊, 金融「去杠桿」的監管重拳直指影子銀行。

Ⅶ 影子銀行的發展對商業銀行未來業務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影子銀行是指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影子銀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期限錯配、流動性轉換、信用轉換和高杠桿。在中國,影子銀行主要包括信託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地下錢庄、貨幣市場基金、各類私募基金、小額貸款公司以及各類金融機構理財等表外業務,民間融資等,總體呈現出機構眾多、規模較小、杠桿化水平較低但發展較快的特徵。
影響:影子銀行比較直接的影響包括:
1、利率比較市場化
中國銀行的利率是央行確定的,可以小幅度調整,整體不能動。
但是影子銀行不受央行規定的利率約束,貸款利率比較自由。一般找影子銀行貸款的企業,都是從正常銀行體系貸不到款的企業,風險略高,所以利率也會略高。
由於有了影子銀行,中國出現了(大量)利率略高的貸款,利率更市場化了。
2、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
傳統銀行內部管理體系完善,風險審核嚴格,外部又受到銀監會的監管,總體是很安全的。
影子銀行系統發展歷史比較短,一些事情半懂不懂,制度體系未必健全,外部監管也很薄弱,比較「野蠻生長」。關於影子銀行的風險可以參見@scott的答案。影子銀行具體的風險大小說不準,但肯定比傳統銀行風險大,如果影子銀行大規模出問題,有可能波及到金融體系的其他領域。

閱讀全文

與影子銀行高杠桿監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存款金融服務方案 瀏覽:993
經營外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向 瀏覽:753
工行個人信用貸款簡訊 瀏覽:129
昆明外匯招聘信息 瀏覽:482
支付寶帳戶可以付外匯 瀏覽:33
歐元英鎊匯率2014年 瀏覽:757
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事業部 瀏覽:148
外匯中轉行都在哪國 瀏覽:54
貴金屬二級考試 瀏覽:431
融資租賃費增值稅 瀏覽:360
中國銀行外匯實時查詢 瀏覽:140
幣系交易所app 瀏覽:510
黑龍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261
非融資融券標的可以抵押融資嗎 瀏覽:820
遠東控股集團薪酬 瀏覽:961
簡述影響個人貸款定價的主要因素 瀏覽:545
境外股票回國 瀏覽:814
股票做空做 瀏覽:666
不能投資於信託計劃 瀏覽:648
人民幣匯率及利率市場化改革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