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圖所示,一根杠桿長1米,支點O在它的最左端,現將一G為90牛頓的重物放在距O點20厘米的A處,若使杠桿處
解答:解:
由圖可知,當沿F的方向,即豎直向上的方向施加力時,動力臂最長、最省力;
由於G×LOA=F×LOB,
即90N×20cm=F×100cm,
解得F=18N.
故答案為:豎直向上;18.
⑵ 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杠桿左端下沉
(1)杠桿的左端低,說明這一側力與力臂的乘積大,應將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以減小這一側的力臂.因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才正好在杠桿上,也就是正好等於相應杠桿的長,這樣測量起來會比較方便.
(2)設杠桿分度值是L,一個鉤碼重是G,所以2G×2L=nG×L,所以n=4(個).
如果再在A、B兩處各加掛一個鉤碼,3G×2L>5G×L,所以杠桿左端下沉.
由多次實驗可以得出杠桿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
(3)當斜向下拉時,阻力和阻力臂一定,動力臂變小,由杠桿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可知,動力變大,所以,測力計的示數將大於1N.
(4)要使翹翹板轉動,可採取的做法是:男孩不動,女孩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或者女孩不動,男孩向靠近支點方向移動;或者女孩不動,男孩蹬地,減小男孩對蹺蹺板的壓力).
故答案為:(1)右;便於測量力臂;(2)4;左;F 1 L 1 =F 2 L 2 ;(3)大於;(4)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
⑶ 當杠桿左端離支點2個單位空格的阻力點上掛上2個回形針時,要想使之平衡……
F1L2=F2L2 舉例:可以是一個距離,四個回形針,或四個距離,一個回形針
⑷ 為什麼支點在杠桿的兩端的時候,阻力和動力就反向,當支點在中間時就同向
杠桿平衡實際上是轉動平衡.當支點在中間時,設動力在右邊,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則動力使杠桿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即右端向下,左端向上;左邊的阻力要阻礙杠桿轉動,力的方向應向下.即動力、阻力同向.
類似的,支點在杠桿的兩端的時候,阻力和動力就反向.
⑸ 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固定,可能省力,可能費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杠桿的省力費力情況是由杠桿動力臂與阻力臂的大小比較結果決定的,而不是阻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與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的大小比較結果決定的。所以,由上面的條件不能得出任何關於省力費力情況的結論。
如圖
⑹ 為什麼把支點放在杠桿中間
(1)杠桿重心在其支點處,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2)實驗前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發現杠桿左端偏高,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可將平衡螺母向左調節;
(3)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時,多次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為了獲取多組實驗數據歸納出物理規律.故選項B符合題意;
(4)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因此第二組實驗設計的好,此時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與杠桿垂直,力臂直接從杠桿上直接讀取;
(5)圖丁中,杠桿的重心不在支點上,杠桿的重力對杠桿轉動產生了影響,導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桿平衡條件計算出來的數值偏大.
故答案為:(1)減小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2)左;(3)B;(4)二,便於從杠桿上直接讀取力臂;(5)杠桿自重的影響.
⑺ 為什麼動滑輪看做杠桿支點在左側支點不動嗎
把動滑輪看做杠桿時,支點並非在左側。也可能在右側或者上側等地方。支點位置是變動的,但方位不變。也就是說支點在左側的話,始終在左側,但滑輪在轉動。(沒圖不好敘述,就是這樣的意思)
⑻ 杠桿處於水平平衡,動力f作用在最右端的a點,則這個杠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