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

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

發布時間:2021-08-04 16:03:34

A. 92年英國人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是怎麼回事

英國當時處於一種經濟疲軟期,英鎊在是被被高估的,

德國央行當時為防止出現的通脹,開始加息

歐洲匯率機制實行聯合浮動匯率,對外實行浮動匯率,成員內部實行固定匯率,

英國不具有維持英鎊的足夠儲備,如果想要保持英國和德國的固定匯率,英國必須同德國利率政策保持一致,德國堅持不肯採用低利率

英國唯一的途徑是提高利率,但如此無力保證經濟政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權衡之後,最終結果英鎊貶值

B. 歐洲發生幾次經濟危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能具體點嗎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和歷史過渡性。主要表現在:
①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③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
④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

當代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台,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
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夠發展、資本主義的所謂「自動調節」還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證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矛盾已經尖銳化到這種程度,如果不由國家去進行調節和干預,則資本主義制度將岌岌可危。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重大發展。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後,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使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結束了20年代出現的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局面。危機給各國勞動者帶來了巨大災難,激起了勞動人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使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情緒高漲。資本主義國家內罷工運動、群眾示威和農民運動重新高漲起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轉嫁危機的斗爭,出現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內迅速蔓延,法西斯組織相繼出現。各國統治階級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在經濟和政治上普遍加強了國家干預和專橫統治,日本開始實行武力擴張,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統治。

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戰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的不斷分化,出現了各種貨幣集團和經濟集團。1933年6月,66個國家在倫敦召開世界經濟會議,試圖穩定貨幣,實行關稅休戰,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團之間的對立越來越尖銳。在資源戰日益激化的情況下,資源自給率較低、金融力量相對薄弱的德、日、意逐漸相互靠攏,形成了法西斯集團;而壟斷了國際市場、資源相對雄厚的英、美、法面臨著法西斯國家的爭奪,逐漸捐棄前嫌,於1936年秋分別簽證了《三國貨幣穩定協定》和《三國黃金協定》,一定程度上調節了三國之間的經濟矛盾。兩種不同類型的帝國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分化對立和重新組合,為以後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鋪墊了道路。

30年代的大危機給世界造成的損失和帶來的影響發人深省,給當今的世界經濟發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首先,它告訴人們,繁榮和危機總是密切相關、同時並存的。各國在發展經濟時,不僅要關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著眼未來,要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要清醒看到經濟發展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危機,防患於未然至關重要。

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政府、不同制度的國家要適應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時調整內部機制和政策,並不斷協調好國際關系,為經濟的持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

第三,經濟和金融危機一旦發生,各國政府和各國組織應承擔起各自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從而有效地遏制危機,防止危機的惡化,擴展和延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要從根本上摒棄以鄰為壑的自保政策和轉嫁手段,在區域經濟集團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的當今世界,國際合作尤顯重要。

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是1973~1975年的危機和1980~1982年的危機,這兩次危機都是在「停滯膨脹」
的背景下發生的。80年代初的危機更具有新的特色,這是一次同期性的經濟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危機的時間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國首先爆發危機,加拿大於同年10月工業生產出現下降,美國於1980年
2月陷入危機,其他國家在1980年爆發危機的有比利時(2月)、日本(3月)、聯邦德國(4月)、荷蘭(4月)、法國(5月)、義大利(5月)、愛爾蘭(6月)。各國於1982年底開始走出危機,危機持續3年左右,是戰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危機。由於英國、加拿大於1979年就陷入了危機,所以有人稱之為1979~1982年的經濟危機。但在
7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有5個國家:即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義大利,是1980年爆發危機的,並且美國起主導作用。所以一般仍稱之為
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的危機有很大的曲折性,這是資本主義危機史上所罕見的。在同一次危機中,有些國家出現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內發生兩次下降,如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和日本;有的國家,如法國和義大利,則發生數度下降,呈現鋸齒型。以美國為例,從1980年2月開始,工業生產連續下降了6個月,從1980年8月起,工業生產又逐漸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過1980年1
月的水平;但從1981年8月起,美國的工業生產又急轉直下,到1982年11月,明顯地超過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8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的發展過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曲折,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結果,或者說是採取反周期措施的結果,這種干預使危機的發展受到阻撓,但經過幾個回合的搏鬥,危機終於按照自己的規律繼續展開。經濟危機可能是: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C. 92年歐洲貨幣體系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1992年歐洲貨幣體系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的影響,這個話對中國的產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那個時候還是沒有嗯很重的負擔,現在的話還是差不多的。

D. 索羅斯是如何在1992年狙擊英鎊的過程中獲利的呢請講得詳細點,謝謝~~

1990年索羅斯觀察到英國採取了加入新的西歐貨幣體系——即匯兌機制——的決定性的一步。他認為英國此舉是一個失誤。英國的經濟本來不強大,加入匯兌機制,將使英國幾乎同西歐最強大的經濟力量——統一的新德國——聯系在一起。

這種聯系,有利有弊,而英國將完全依賴德國。作為這個區域中的經濟最強國,德國將有權決定何種經濟措施對其他西歐國家有利。索羅斯認為,此舉最終將證明對英國來說是致命的。

因為英國可能想要在其貨幣政策上向前邁進一步,而它又沒有這種能力。於是,將不得不使其政策同佔主導地位的德國的貨幣政策相聯系。

正如索羅斯所預言的那樣,1992年西歐遭受了金融危機。包括大英帝國在內的許多經濟體系出現滑坡。英國企圖降低其利率。

然而,德國人因為其國內原因不願意降低利率:他們深深懼怕通貨膨脹會再次出現在德國。20年代的恐懼,他們至今記憶猶新,正是那場通貨膨脹導致德國的經濟走向崩潰。

如果德國不降低其利率,其他歐洲國家也不會降低。這樣做會使它們陷入削弱其貨幣的危險境地之中。而且貨幣一旦削弱。只會使袖手旁觀的國家漁翁得利。

所以,英國正陷入窘境。

它的經濟情況很槽糕,英鎊面臨日益升值的壓力。英國力圖改善其經濟情況,但這樣做的話,它就必須讓英鎊貶值,使其出口更有利。

依據匯兌機制的條款,英國被迫保持1英鎊兌換2.95德國馬克的比率。

1992年夏季過後,英國政府堅持要在這次風暴中求得生存——將不貶值英鎊,不脫離匯兌機制。反正,他們會混過去的。

喬治•索羅斯認為這實屬一派胡言。

他更了解情況。他知道英國經濟已處於何種可怕的境地。他們不可能繼續保持匯兌機制。他們不得不棄船而逃。

9月中旬,危機開始了。

謠言四起,說義大利人要讓里拉貶值。於是紐約的經紀人蜂擁著拋售手中的里拉。9月13日,星期六,義大利里拉貶值,但只是下降了7%,仍在匯兌機制條款所規定的限度內。

認為歐洲中央銀行將承諾使其貨幣保持在匯兌機制限度的投資者,因為此舉賭注大賺了一筆。認為匯兌機制聯盟的國家會超出條款限度而不下賭注的,看起來似乎很糟糕。

但如果義大利人如其所言使里拉貶值,可能還會有第二次浪潮……可能這次該要開始拋售先令了。

一時間,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投資者和公司紛紛對西歐諸國政府決意讓匯兌機制決定兌換率,大失所望。現在,他們急於想使那些被削弱的各種貨幣脫手,包括先令在內。隨著9月15日的過去,喬治•索羅斯關於英國會使英鎊脫離匯兌機制的信心在日漸增加。

斯但萊•德魯肯米勒認為時機已成熟,應該下賭注對付先令。他將想法說給索羅斯聽。索羅斯開了綠燈,甚至讓他賭下一筆比預想要大得多的賭注。

於是,斯但萊•德魯肯米勒遵照索羅斯的囑咐,拋售了價值100億美元的先令。

索羅斯看來非常自信,動身去了第五大道他的寓所。那晚他睡得很香甜。

次日清晨7時,索羅斯住所的電話響了起來。那是斯但萊•德魯肯米勒打來的,告訴他一切順利。當索羅斯人睡之時,他已獲得9.58億美元的利潤。在這場匯兌機制危機中,索羅斯獲利的總值接近則億美元。

英國人稱9月15日一他們被迫將英鎊從匯兌機制抽出的那天——為「黑色的星期三」。

而索羅斯則稱它做「白色的星期三」。

正是這個賭注,認為英國將會使英鎊貶值而賭入100億美元這一舉動,使得索羅斯聞名於世。

E. 1992年英鎊危機的來龍去脈

歐洲貨幣體系於1978年12月5日歐洲理事會決定創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實質是一個固定的可調整的匯率制度。它的運行機制有二個基本要素:一是貨幣藍子——歐洲貨幣單位(ECU);二是格子體系——匯率制度。歐洲貨幣單位是當時歐共體12個成員國貨幣共同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各成員國貨幣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大小是由他們各自的經濟實力決定的。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制度以歐洲貨幣單位為中心,讓成員國的貨幣與歐洲貨幣單位掛鉤,然後再通過歐洲貨幣單位使成員國的貨幣確定雙邊固定匯率。這種匯率制度被稱之為格子體系,或平價網。

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的本身就孕育著一定的矛盾。歐共體成員國的實力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對各成員國貨幣的權數進行調整。雖規定每隔五年權數變動一次,但若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調整,通過市場自發地進行調整就會使歐洲貨幣體系爆發危機。1992年9月中旬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發生的一場自二戰後最嚴重的貨幣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實力的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內部力量的均衡。當時德國經濟實力因東西德統一而大大增強,盡管德國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用馬克表示的份額不交,但由於馬克對美元匯率升高,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不斷提高。因為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成員國商品勞務交往和資本流動的記帳單位,馬克價值的變化或者說德國貨幣政策不僅能左右德國的宏觀經濟,而且對歐共體其它成員的宏觀經濟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而英國和義大利經濟則一直不景氣,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他們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業借款成本,讓企業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增加產量,並刺激居民消費以振作經濟。但當時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財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政府擔心由此引發通貨膨脹,引起習慣於低通膨脹的德國人不滿,爆發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通貨膨脹率僅為3.5%的德國非但拒絕上次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貼現率升為8.75%。這樣,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里拉而搶購馬克的風潮,致使里拉和英鎊匯率大跌,這是92年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

對德國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應的是北歐的芬蘭。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自動掛鉤,德國提高利率後,芬蘭人紛紛把芬蘭馬克換成德國馬克,到九月芬蘭馬克對德國馬克的匯率持續下跌。芬蘭央行為維持比價不得不拋售德國馬克購買芬蘭馬克,但芬蘭馬克仍不瀉不,芬蘭央行的德國馬克有限,在9月8日芬蘭政府突然宣布芬蘭馬克德國馬克脫鉤,自由浮動。

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的脫鉤成為這場貨幣危機的導火索

當時英法政府就深感問題的嚴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議降低利率,但德國認為芬蘭馬克脫鉤微不足道,拒絕了英法政府的建議,德國央行行長施萊辛格在9月11日公開宣布,德國絕不會降低利率。貨幣市場的投機者獲得這個消息後就把投機的目標肆無忌憚地轉向不斷堅挺的德國馬克。9月12日,歐洲貨幣體系內一直是軟貨幣的義大利里拉告急,匯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中里拉對馬克匯率的最大下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後2次提高銀行貼現率,從12%提高到15%,同時還向外匯市場拋售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緩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貶值,將其比價下調3.5%,而歐洲貨幣體系的另外10種貨幣將升值3.5%,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來歐洲貨幣體系比價的第一次調整。

到了此時,德國政府才出於維持歐洲貨幣體系的運行而作出細微的讓步,於9月14日正式宣布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由8.75%降到8.25%,這是德國五年來的第一次降息。德國的這一舉運受到美英法的高贊賞,但為時過晚,一場更大的風暴在英國的外匯市場上颳起。就在德國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鎊匯率一路下跌,英鎊與馬克的比價沖破了三道防線達到1英鎊等於2.78馬克。英鎊的狂跌使英國政府亂了陣腳,於16日清晨宣布提高銀行利率2個百分點,幾小時後又宣布提高3個百分點,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國近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英國作出這種反常之舉的目的是要吸引國外短期資本流入,增加對英鎊的需求以穩定英鎊的匯率。但是,市場的變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動搖,大勢已成,匯率變動趨勢就難以遏阻了。

英鎊狂跌,宣布退出歐洲貨幣體系

從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國央行注入上百億英鎊的資金支持英鎊,但也無濟於事。16日英鎊與馬克的比價又由前一天的1英鎊等於2.78馬克跌至1英鎊等於2.64馬克,英鎊與美元的比價也跌到1英鎊等於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機關用盡之後,9月16日晚上,英國財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並降低利息率3個百分點,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個百分點,恢復到原來10%的水平。

義大利里拉在13日貶值之後,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匯市場上處於危機,馬克對里拉的比價再次超過了重新調整後的匯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價值為40萬億里拉的外匯儲備終未奏效,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讓其自由浮動。

歐共體財政官員召開了長達六小時的緊急會議後宣布同意英意兩國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西班牙比賽塔貶值5%。從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時間內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只進行過一次調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內就進行了二次調整,可見這次歐洲貨幣危機的嚴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國公民投票通過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別的國家建立成一個近似歐洲合眾國的政治實體,其成員國不僅要使用同一種貨幣,而且還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馬斯特赫條約》,才使歐洲貨幣風暴暫時平息下來,英鎊、里拉趨向貶值後的均衡的狀態。

歐洲貨幣危機的教訓

這場貨幣危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僅就確保香港金融市場穩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啟示,這就是要加強國際貨幣金融政策的協調和配合。西歐金融九月風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歐共體主要工業國家貨幣金融政策的不協調。當時德國在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馬克堅挺的情形下,還偏執於本國利益,不顧英意兩國經濟一直不景氣,而為了他們本國經濟發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僅拒絕了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呼籲,反而提高利率。在芬蘭馬克被迫與德國馬克脫鉤的情況下,還意識不到維持歐洲貨幣體系運行機制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布其絕不會降低利息率。等到外匯市場風暴驟起,才宣布將其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但這只能給外匯市場上的投機者以這樣的預期,即他們認為德國過去提高利率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現在降低利率僅僅是對通貨膨脹的讓步。當然,這場危機的過錯不能全部歸罪於德國,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今天,盡管各國間各種經濟矛盾日益加劇,但任何國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國只能在合作與協調中才能求得穩定的發展。世界正在朝著國際合作與政策協調的方向發展,這一趨勢現在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所謂政策協調就是要對某些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共同的調整,對相互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進行聯合的干預,以達到互助互利的目的。這主要是由於各國經濟政策的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即一國所採取的政策往往會影響其它國家的經濟運行。由此,各國採取協調的經濟政策就會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各行其是,往往會產生不利的後果。

F. 1990至今一共有哪幾次金融危機每次的金融危機的起因有什麼區別(要詳細的回答,懸賞不是問題)

看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語與其說是偶然的因為一個突發事件(次貸危機),不如說是美國經濟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的經濟增長階段,忽視了投資風險從而導致了危機的爆發。 其實個人覺得這也是必然的。 首先由於「次貸危機」,具體背景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我大體介紹下: 次貸危機,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而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 至於這次危機的影響范圍: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美國「次貸危機」將使股市出現劇烈動盪的可能性加大,從而對全球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挑戰。

G. 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是( )

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是(C


危機的直接原因——德國實力的增強

1992年9月中旬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發生的一場自二戰後最嚴重的貨幣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實力的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內部力量的均衡。當時德國經濟實力因東西德統一而大大增強,盡管德國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用馬克表示的份額不高,但由於馬克對美元匯率升高,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不斷提高。因為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成員國商品勞務交往和資本流動的記賬單位,馬克價值的變化或者說德國貨幣政策不僅能左右德國的宏觀經濟,而且對歐共體其它成員的宏觀經濟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而英國和義大利經濟則一直不景氣,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他們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業借款成本,讓企業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增加產量,並刺激居民消費以振作經濟。但當時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財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政府擔心由此引發通貨膨脹,引起習慣於低通膨脹的德國人不滿,爆發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通貨膨脹率僅為3.5%的德國非但拒絕上次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貼現率升為8.75%。這樣,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里拉而搶購馬克的風潮,致使里拉和英鎊匯率大跌,這是92年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

H. 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說明了什麼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各國的經濟也如此。當不平衡達到一定程度時,各不平衡因素就必然向所在的體系發出挑戰。歐洲貨幣體系建立以來,曾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也反應出它的許多不足。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就是這種不足的典型見證。

I. 1992年英格蘭銀行事件

1992年索羅斯成功狙擊英格蘭銀行事件,是由貨幣貶值引起的,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從2.95跌至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按索羅斯說,他是懲罰那些不道德,不負責任,濫發鈔票的政府!如果你不濫發鈔票,他手上哪來那麼多的你們本國的貨幣來拋售!

2008年美國發生的金融風暴是由次貸危機引起的。這次的金融風暴受影響的主要是與金融有關的相關行業,如銀行,保險,投行等,以及對資金需要較大的行業。

這次金融風暴對我們老百姓的影響不大。就拿這次的金融風暴的發源地美國來說吧,失業率並沒有攀升,保持在6.5%左右,物價平穩,上月CPI為0.00%,沒有通脹,因為這次金融風暴並沒有對實體經濟造成太大的沖擊。

華爾街2008年的金融風暴,大大加強了美元的世界經濟貨幣的地位。次貸危機,非但沒有終結美元的霸權地位,甚至把美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所以兩者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濫發鈔票,貨幣貶值引起的;後者是由金融創新,監管跟不上引起的。

閱讀全文

與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7年在冊合規交易所 瀏覽:79
在哪可以學基金理財呢 瀏覽:575
杠桿業務收益 瀏覽:533
日本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 瀏覽:196
上市公司吸收合並管理辦法 瀏覽:327
香港金融機構運營人員 瀏覽:11
關聯交易操縱利潤 瀏覽:177
期貨公司員工可以兼職嗎 瀏覽:721
深圳市萬宏泰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109
東方電熱股票吧 瀏覽:29
外匯作為記賬本位幣 瀏覽:369
短線貴金屬是什麼意思 瀏覽:328
石油期貨能放多久 瀏覽:713
全國燃氣價格 瀏覽:135
中原證券考試 瀏覽:17
企業短期融資福建 瀏覽:629
93汽油批發價格走勢 瀏覽:550
基金持倉比率什麼意思 瀏覽:140
牡丹靈通卡被鎖影響網上交易么 瀏覽:689
綿股票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