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杠桿原理在《墨經·經下》有怎樣的記載
《墨經》一書最早記述了秤的杠桿原理。《墨經》把秤的支點到重物一端的距離稱作「本」,今天通常稱「重臂」;把支點到桿一端的距離稱作「標」,今天稱「力臂」。
《墨經·經下》記載: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
它指出,第一,當重物和權相等而衡器平衡時,如果加重物在衡器的一端,重物端必定下垂;第二,如果因為加上重物而衡器平衡,那是本短標長的緣故;第三,如果在本短標長的衡器兩端加上重量相等的物體,那麼標端必下垂。
墨家在這里把杠桿平衡的各種情形都討論了。他們既考慮了「本」和「標」相等的平衡,也考慮了「本」和「標」不相等的平衡;既注意到杠桿兩端的力,也注意到力和作用點之間的距離大小。
雖然他們沒有給我們留下定量的數字關系,但這些文字記述肯定是墨家親身實驗的結果,它比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原理要早約200年。
② 幫我解釋一下杠桿
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的。
阿基米德[1]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船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在我國歷史上也早有關於杠桿的記載。戰國時代的墨家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兩條專門記載杠桿原理的。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編輯本段]杠桿的定義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是杠桿(lever).
蹺蹺板、剪刀、扳子、撬棒等,都是杠桿。
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且定滑輪是一種等臂杠桿,動滑輪是一種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兩倍的杠桿
[編輯本段]杠桿的性質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
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動力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
當動力和阻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相互抵消時,杠桿將處於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叫做杠桿平衡,但是杠桿平衡並不是力的平衡。
杠桿平衡時保持在靜止或勻速轉動。
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從支點O到動力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1叫做動力臂
從支點O到阻力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2叫做阻力臂
[編輯本段]杠桿平衡條件
使用杠桿時,如果杠桿靜止不動或繞支點勻速轉動,那麼杠桿就處於平衡狀態。
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變為F2/F1=L1/L2
杠桿的平衡不僅與動力和阻力有關,還與力的作用點及力的作用方向有關。
[編輯本段]生活中的杠桿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一根結實的棍子(最好不會彎又非常輕),就能當作一根杠桿了。上圖中,方形代表重物、圓形代表支持點、箭頭代表用,這樣,你看出來了吧?在杠桿右邊向下杠桿是等臂杠桿;第二種是重點在中間,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是省力杠桿;第三種是力點在中間,動力臂小於阻,是費力杠桿。
費力杠桿例如:剪刀、釘錘、拔釘器……杠桿可能省力可能費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這要看力點和支點的距離:力點離支點愈遠則愈省力,愈近就愈費力;還要看重點(阻力點)和支點的距離:重點離支點越近則越省力,越遠就越費力;如果重點、力點距離支點一樣遠,如定滑輪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費力,只是改變了用力的方向。
省力杠桿例如:開瓶器、榨汁器、胡桃鉗……這種杠力點一定比重點距離支點近,所以永遠是省力的。
如果我們分別用花剪(刀刃比較短)和洋裁剪刀(刀刃比較長)剪紙板時,花剪較省力但是費時;而洋裁剪則費力但是省時。
1.剪較硬物體
要用較大的力才能剪開硬的物體,這說明阻力較大。用動力臂較長、阻力臂較短的剪刀。
2.剪紙或布
用較小的力就能剪開紙或布之類較軟的物體,這說明阻力較小,同時為了加快剪切速度,刀口要比較長。用動力臂較短、阻力臂較長的剪刀。
3.剪樹枝
修剪樹枝時,一方面樹枝較硬,這就要求剪刀的動力臂要長、阻力臂要短;另一方面,為了加快修剪速度,剪切整齊,要求剪刀刀口要長。用動力臂較長、阻力臂較短,同時刀口較長的剪刀。
[編輯本段]投資中的杠桿
杠桿比率
認股證的吸引之處,在於能以小博大。投資者只須投入少量資金,便有機會爭取到與投資正股相若,甚或更高的回報率。但挑選認股證之時,投資者往往把認股證的杠桿比率及實際杠桿比率混淆,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投資時應看什麼?
想知道是否把這兩個名詞混淆,可問一個問題:假設同一股份有兩只認股證選擇,認股證A的杠桿是6.42倍,而認股證B的杠桿是16.22倍。當正股價格上升時,哪一隻的升幅較大?可能不少人會選擇答案B。事實上,要看認股證的潛在升幅,我們應比較認股證的實際杠桿而非杠桿比率。由於問題缺乏足夠資料,所以我們不能從中得到答案。
杠桿比率=正股現貨價÷(認股證價格x換股比率)
杠桿反映投資正股相對投資認股證的成本比例。假設杠桿比率為10倍,這只說明投資認股證的成本是投資正股的十分之一,並不表示當正股上升1%,該認股證的價格會上升10%。
以下有兩只認購證,它們的到期日和引伸波幅均相同,但行使價不同。從表中可見,以認購證而言,行使價高於正股價的幅度較高,股證價格一般較低,杠桿比率則一般較高。但若投資者以杠桿來預料認股證的潛在升幅,實際表現可能令人感到失望。當正股上升1%時,杠桿比率為6.4倍的認股證A實際只上升4.2%(而不是6.4%),而杠桿比率為16.2倍的認股證B實際只上升6%(而不是16.2.%)。
阿基米德的「理想」
阿基米德進行過力學方面的研究,並將其運用於杠桿和滑輪的機械設計。
據說,為了宣揚其研究成果而誇口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雖然,他沒有搬動地球,卻用滑輪移動了大船。
設支點在地球外1萬米處,如果一個在地球上可提起60kg的物體,則需要在支點外的1x10^18(18次方)km處才能搬動地球,地球質量6x10^24(24次方)kg.
1個天文單位為地球到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即1A.U.=1.5x10^8(8次方)km,一光年為光在一年前進的距離,1L.Y.≈ 9.5x10^12(12次方)km.
· 支點在地球外10km(1萬米)處,這是個難題。
· 11億光年,遠遠超出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越過了從宇宙能得到信息的極限。
——這就是阿基米德的「理想」。
③ 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還有等臂杠桿~
1、省力杠桿:來瓶器、榨源汁器、胡桃鉗、撬棍、扳手、鉗子、拔釘器、開瓶器、鐵皮剪刀、鋼絲鉗、指甲剪、汽車方向盤等。
2、等臂杠桿:天平,定滑輪,蹺蹺板、衣裳掛、掛鍾等。
3、省力杠桿由力的作用線到支點的距離叫做力臂。根據公式F1L1=F2L2可得,力臂越長力就越小。省力杠桿,顧名思義,其動力臂較長,動力較小,所以省力。但是通常省力杠桿省了力氣會相應的費距離。等臂杠桿是杠桿的一種,動力臂和阻力臂長度相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
(3)墨家談杠桿擴展閱讀:
1、省力杠桿
省力杠桿動力臂大於阻力臂,平衡時動力小於阻力。雖然省力,但是費了距離。<也就是說當力臂的長度(以支點O為分界線)大於阻力臂的長度時,這便是省力杠桿。
2、等臂杠桿
在我國歷史上也早有關於杠桿的記載。戰國時代的墨家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兩條專門記載杠桿原理的。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
④ 墨家機關術是真有其事還是虛構的
有的 根據《墨子》中關於機關術的記載,當時墨家發明出來的機關器械有: 1. 連弩車 見於《墨子·備高臨》。連弩車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系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 2. 轉射機 見於《墨子·備城門》。轉射機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3. 藉車 見於《墨子·備城門》。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實際中的機關術顯然不如游戲中那樣神奇且令人驚嘆,但以兩千多年前的生產力,能夠設計並製造出如此復雜的機械,也是相當的不容易。 這些機械的製造者墨子,生於約公元前468,卒於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書中多稱「子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小邾國(先後曾為宋、邾、魯、齊等國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嚇人的頭銜: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這位集五個「家」,一個創始人於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後省為墨姓)的後裔,孤竹君之後,與宋國國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貴族降為了平民。墨子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稱是「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諸宮舊事》和今天罵人的「賤人」意思不同)。從墨子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他還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傳人學習周禮,「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倫」。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學,「法夏宗禹」,創立了自己的墨家學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的選擇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長工巧和製作,在軍事技術方面高於其他諸子,堪稱博學多才。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00公斤重的軸承。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他利用杠桿原理研製成桔槔,用於提水。他還製造了轆轤、滑車和雲梯等,用於生產和軍事。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即所謂的「墨守」),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後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後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 關於墨子的事跡,最著名,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戰國初年,楚惠王意圖攻宋,墨子求見楚惠王,陳述厲害關系,還當著楚惠王的面和公輸般用皮帶當作城牆,用小木板當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來了一場精彩的攻防「論戰」,最終阻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其間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辯之學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達到完善,成為與古希臘邏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邏輯系統),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的防禦器械以及讓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戰國初年的楚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軍事計劃竟然被墨家這個學派的力量所改變,可見墨家在當時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稱為「孔墨顯學」。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據《漢書·藝文志》,墨家之學出於清廟之守(掌守宗廟),即巫祝,有濃厚的宗教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即治國者應「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提倡無差別之愛;非攻,即否定非正義戰爭(「攻」),肯定正義戰爭(「誅」);尚賢,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應唯賢是用;尚同,即「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達成社會的統一;節用,即節約財物;節葬,即反對奢侈的喪葬;非樂,即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頹廢淫盪的靡靡之音;天志,即把一切自然現象看成是上天愛人的表現;明鬼,墨子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個明確反對儒家的「命定論」,認為 「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公元前376年,墨家創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將開派鼻祖的遺體從簡安葬於狐駘山下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對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猶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統稱為《墨子》。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聲學、代數、幾何等內容,前人稱其為《墨經》。《墨經》代表著戰國時期中華科學發展的一個最高峰。在力學方面《墨經》中提出了關於機械運動的定義為:「動,域徙也。」意思是說,機械運動的本質是物體位置的移動,這與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完全一致。同時墨家學派掌握杠桿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2個世紀。在光學方面,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系統性論述的典籍。《墨經》中記載了墨子及其學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對實驗結果作出了精闢的見解,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在數學方面,《墨經》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例如中學數學教材中所舉的《墨經》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 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 在游戲《軒轅劍》中,墨家大寨的居民是一個秉承了墨家思想的團體。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墨家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墨家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鉅)子」,巨子有絕對的權威。巨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則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墨者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能夠吃苦耐勞,平時一律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為高尚的事。他們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主要職業是教師、工匠等。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 墨家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戰國時,秦國巨子的兒子犯法,秦王顧念他年老而饒恕了他的兒子,但巨子卻以墨者的律法將兒子處死了,這足見墨家的紀律非常嚴格。 但是墨家並不是出身於俠的武士團體。而主要是一個學術團體,他們所從事的是一般游士的共同事業:完成學業,然後四處游說,用自己的觀點和辯才去影響諸侯各國,並爭取出仕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建功立業。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於楚,游高石子於衛,游公孫尚過於越,出曹公子於宋,使勝綽事齊國項子牛。很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味道。 其實,用現代學生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墨家子弟並不為過。墨子的五個「家」裡面就有一個「教育家」。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就是墨子約在其三十歲之前創辦的。這個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墨子的思想的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想來應該是這個學校的必修課。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三大派別,分別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見《韓非子·顯學》)。分別以談辯,從事,說書為主要思想,其中談辯即辯論,從事即研究科學,說書即教書和研究各種典籍。他們各自以為是正宗,不相上下,誰也不服誰,甚至互相傾軋窩里斗,致使墨家元氣大傷。到了戰國後期,墨家三派又匯合成二支:一支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另一支則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後的時間,也就是從秦統一六國以後到清朝初年的近兩千年裡,墨學進入最低潮的時期。墨學基本上是處於停滯階段,治墨者屈指可數,能找到的的有:晉時的魯勝,唐時的樂台,宋代的何蕪及元代的陸友等。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為教、焚百家之書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機和活力,以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的內因。大抵說來,還是墨家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難以實行,加上墨家獨特的巨子組織,已經是一種變相的神秘組織,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於心靈,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應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沒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並沒有失傳,而是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DOMO之所以一再使用墨家文化背景,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由於墨家主張 「明鬼」之說,與中文RPG游戲當中神人不分的世界觀一致;二是墨家主張「天志」之說,相信天的決斷,同時又反對宿命論,相信自身的努力,在這一點對於當今的青少年上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是墨家的科技成就很高,在這一點上可以由編劇自由發揮,展現出一段波瀾壯闊的劇情。 作為中文RPG中的人物,輔子轍、輔子洵和水鏡,還有其他一些角色,多少都帶有些「俠」的影子。但是上面說過,墨家有嚴密的組織,並不適宜於具有自由意志、主張人格平等的游俠,何況墨家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思辨能力,也絕非「重氣輕命」的武俠所能為之。這點倒是可以從水鏡的處境上體現出一二。 然而,墨家卻與俠的生長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墨家對武俠現象進行了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俠」觀念和理論主張。《墨子·經上》曰:「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注曰:「謂任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任俠」觀念,指出任俠出身於「士」階層,武俠是「士」的一部分,這是指俠的社會性質。墨子還精粹地概括了「任俠」精神的實質和內核——「損己而益所為」,也就是損己利人。接著,墨子進一步闡述了任俠精神的實踐方式:「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這句話翻譯出來是:干己身所厭惡的事來解放他人的急難。也就是要不顧一切地去扶危救困,為人解難,正是俠的行為准則。墨子對剛出現的武俠現象十分關注,並及時地對俠義精神與俠義行為作了系統的聞述,論證它們是合理的,這無疑給初生的尚在用生命和鮮血去探索行動宗旨的武俠提供了所急需的精神武器。可見,墨者對於武俠的出現是充滿同情和好感的。 墨家團體還收留了一些跡近武俠的人。例如被稱為「東方之鉅狡」的索盧參,由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嫠收為及門弟子。又如好勇的武士屈將子「帶劍危冠」去見墨子的另一名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將子闡述了勇武的真正含義。屈將子為之心折,「乃解長劍,釋危冠,而請為弟子學」。這些記載的字里行間,保存了墨家對受迫害的俠士加以保護的記錄。而部分俠的棄武就學,也給墨家輸入了新鮮血液。(想想水鏡給墨家帶來了什麼?) 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殘缺不全的《墨子》和種種神秘的傳說,但墨家的精神永遠不會消亡,因為它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它將永遠流傳。
⑤ 什麼叫做杠桿
初中物理學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是杠桿。
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的,但必須是硬的物體。
蹺蹺板、剪刀、扳子、撬棒、釣魚竿等,都是杠桿。
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阻力臂是動力臂一半的杠桿。
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⑴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⑵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⑶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⑷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船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杠桿在古代就已被應用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關於杠桿的工作原理,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記載過。戰國時代的墨家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關於天平平衡的記載:「衡木:加重於其一旁,必錘——重相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平衡量的一臂加重物時,另一臂則要加砝碼,且兩者必須等重,天平才能平衡。這句話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⑥ 墨子在物理學中很有研究,應用杠桿原理和浮力定理,在光學和聲學方面很有建樹,這體現了墨家的什麼精神
身體力行
⑦ 什麼是杠桿作用
杠桿作用是抄通常指以襲下三種情況:
1、財務杠桿作用,指利用債務(銀行借款和公司債)籌措資金,以增加股本的預期收益。
2、經營資本的財務杠桿作用,說明企業中固定經營成本的多少對經營能力產生影響的程度,可以用稅前收益變動百分數對銷售額變動百分數的比率來衡量。
3、在公司普通股有資格分享公司收益之前,支付大筆債券利息和優先股股息對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響。若公司收益增加,杠桿作用對普通股票有利;若公司收益減少,杠桿作用對普通股票會產生不利影響。
(7)墨家談杠桿擴展閱讀
影響:
高杠桿率和杠桿率的快速提高會拉低經濟增長速度、制約消費規模擴大、不利於去產能和經濟轉型升級、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下降、加劇融資難和融資貴、提高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
例如居民部門加杠桿主要是配置房產,高杠桿率家庭雖然在房價快速上漲的情況下財富水平快速提高,但流行性較低卻限制了其消費能力提升。
低杠桿家庭則因為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也無法有效擴大消費,更談不上消費升級。總之,居民部門加杠桿購置房地產都不利於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從需求方面對經濟轉型升級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⑧ 墨家守城術是什麼。墨家曾發明過什麼利器。
根據《墨子》中關於機關術的記載,當時墨家發明出來的機關器械有:
1. 連弩車 見於《墨子·備高臨》。連弩車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系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
2. 轉射機 見於《墨子·備城門》。轉射機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3. 藉車 見於《墨子·備城門》。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實際中的機關術顯然不如游戲中那樣神奇且令人驚嘆,但以兩千多年前的生產力,能夠設計並製造出如此復雜的機械,也是相當的不容易。
這些機械的製造者墨子,生於約公元前468,卒於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書中多稱「子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小邾國(先後曾為宋、邾、魯、齊等國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嚇人的頭銜: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這位集五個「家」,一個創始人於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後省為墨姓)的後裔,孤竹君之後,與宋國國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貴族降為了平民。墨子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稱是「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諸宮舊事》和今天罵人的「賤人」意思不同)。從墨子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他還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傳人學習周禮,「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倫」。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學,「法夏宗禹」,創立了自己的墨家學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的選擇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長工巧和製作,在軍事技術方面高於其他諸子,堪稱博學多才。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00公斤重的軸承。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他利用杠桿原理研製成桔槔,用於提水。他還製造了轆轤、滑車和雲梯等,用於生產和軍事。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即所謂的「墨守」),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後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後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
關於墨子的事跡,最著名,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戰國初年,楚惠王意圖攻宋,墨子求見楚惠王,陳述厲害關系,還當著楚惠王的面和公輸般用皮帶當作城牆,用小木板當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來了一場精彩的攻防「論戰」,最終阻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其間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辯之學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達到完善,成為與古希臘邏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邏輯系統),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的防禦器械以及讓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戰國初年的楚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軍事計劃竟然被墨家這個學派的力量所改變,可見墨家在當時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稱為「孔墨顯學」。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據《漢書·藝文志》,墨家之學出於清廟之守(掌守宗廟),即巫祝,有濃厚的宗教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即治國者應「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提倡無差別之愛;非攻,即否定非正義戰爭(「攻」),肯定正義戰爭(「誅」);尚賢,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應唯賢是用;尚同,即「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達成社會的統一;節用,即節約財物;節葬,即反對奢侈的喪葬;非樂,即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頹廢淫盪的靡靡之音;天志,即把一切自然現象看成是上天愛人的表現;明鬼,墨子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個明確反對儒家的「命定論」,認為 「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公元前376年,墨家創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將開派鼻祖的遺體從簡安葬於狐駘山下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對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猶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統稱為《墨子》。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聲學、代數、幾何等內容,前人稱其為《墨經》。《墨經》代表著戰國時期中華科學發展的一個最高峰。在力學方面《墨經》中提出了關於機械運動的定義為:「動,域徙也。」意思是說,機械運動的本質是物體位置的移動,這與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完全一致。同時墨家學派掌握杠桿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2個世紀。在光學方面,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系統性論述的典籍。《墨經》中記載了墨子及其學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對實驗結果作出了精闢的見解,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在數學方面,《墨經》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例如中學數學教材中所舉的《墨經》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 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
在游戲《軒轅劍》中,墨家大寨的居民是一個秉承了墨家思想的團體。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墨家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墨家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鉅)子」,巨子有絕對的權威。巨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則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墨者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能夠吃苦耐勞,平時一律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為高尚的事。他們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主要職業是教師、工匠等。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
墨家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戰國時,秦國巨子的兒子犯法,秦王顧念他年老而饒恕了他的兒子,但巨子卻以墨者的律法將兒子處死了,這足見墨家的紀律非常嚴格。
但是墨家並不是出身於俠的武士團體。而主要是一個學術團體,他們所從事的是一般游士的共同事業:完成學業,然後四處游說,用自己的觀點和辯才去影響諸侯各國,並爭取出仕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建功立業。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於楚,游高石子於衛,游公孫尚過於越,出曹公子於宋,使勝綽事齊國項子牛。很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味道。
其實,用現代學生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墨家子弟並不為過。墨子的五個「家」裡面就有一個「教育家」。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就是墨子約在其三十歲之前創辦的。這個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墨子的思想的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想來應該是這個學校的必修課。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三大派別,分別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見《韓非子·顯學》)。分別以談辯,從事,說書為主要思想,其中談辯即辯論,從事即研究科學,說書即教書和研究各種典籍。他們各自以為是正宗,不相上下,誰也不服誰,甚至互相傾軋窩里斗,致使墨家元氣大傷。到了戰國後期,墨家三派又匯合成二支:一支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另一支則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後的時間,也就是從秦統一六國以後到清朝初年的近兩千年裡,墨學進入最低潮的時期。墨學基本上是處於停滯階段,治墨者屈指可數,能找到的的有:晉時的魯勝,唐時的樂台,宋代的何蕪及元代的陸友等。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為教、焚百家之書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機和活力,以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的內因。大抵說來,還是墨家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難以實行,加上墨家獨特的巨子組織,已經是一種變相的神秘組織,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於心靈,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應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沒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並沒有失傳,而是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DOMO之所以一再使用墨家文化背景,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由於墨家主張 「明鬼」之說,與中文RPG游戲當中神人不分的世界觀一致;二是墨家主張「天志」之說,相信天的決斷,同時又反對宿命論,相信自身的努力,在這一點對於當今的青少年上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是墨家的科技成就很高,在這一點上可以由編劇自由發揮,展現出一段波瀾壯闊的劇情。
作為中文RPG中的人物,輔子轍、輔子洵和水鏡,還有其他一些角色,多少都帶有些「俠」的影子。但是上面說過,墨家有嚴密的組織,並不適宜於具有自由意志、主張人格平等的游俠,何況墨家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思辨能力,也絕非「重氣輕命」的武俠所能為之。這點倒是可以從水鏡的處境上體現出一二。
然而,墨家卻與俠的生長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墨家對武俠現象進行了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俠」觀念和理論主張。《墨子·經上》曰:「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注曰:「謂任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任俠」觀念,指出任俠出身於「士」階層,武俠是「士」的一部分,這是指俠的社會性質。墨子還精粹地概括了「任俠」精神的實質和內核——「損己而益所為」,也就是損己利人。接著,墨子進一步闡述了任俠精神的實踐方式:「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這句話翻譯出來是:干己身所厭惡的事來解放他人的急難。也就是要不顧一切地去扶危救困,為人解難,正是俠的行為准則。墨子對剛出現的武俠現象十分關注,並及時地對俠義精神與俠義行為作了系統的聞述,論證它們是合理的,這無疑給初生的尚在用生命和鮮血去探索行動宗旨的武俠提供了所急需的精神武器。可見,墨者對於武俠的出現是充滿同情和好感的。
墨家團體還收留了一些跡近武俠的人。例如被稱為「東方之鉅狡」的索盧參,由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嫠收為及門弟子。又如好勇的武士屈將子「帶劍危冠」去見墨子的另一名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將子闡述了勇武的真正含義。屈將子為之心折,「乃解長劍,釋危冠,而請為弟子學」。這些記載的字里行間,保存了墨家對受迫害的俠士加以保護的記錄。而部分俠的棄武就學,也給墨家輸入了新鮮血液。(想想水鏡給墨家帶來了什麼?)
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殘缺不全的《墨子》和種種神秘的傳說,但墨家的精神永遠不會消亡,因為它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它將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