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國家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和以國際匯率計算 兩種計算方法有何區別究竟哪種更能說明一個國家實力
區別在於以購買力計算多是國家和以往的縱比,以一個基期為准,計算之後的購買力的提高或者降低。
以國際匯率計算多是用來多個國家之間的橫比,以一基準貨幣作為衡量標准,計算GDP
一個國家的實力不能完全用gdp來計算,實力包括很多種:經濟、軍事、生活水平、資源等等
GDP只能衡量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比如中國的GDP很高,但人均很低人民生活質量也很差,而一些歐洲小國GDP可能不是很高,但人們生活水平很高,也不失為一種有實力啊
② 美元計人均GDP是按何時的匯率做比對是12月31號凌晨最後一秒的匯率嗎還是全年兌美元的平均匯率
我們一般在計算GDP的時候使用的是平均匯率,而不是實時匯率。比如,我們計算2018年中國的GDP,就是按照全年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平均匯率,而不是2018年12月31日這最後的一天的匯率。
③ 匯率是根據什麼定的GDP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開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1)國際收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如果為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2)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率高,則該國貨幣匯率低。
(3)利率。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則匯率高。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參考資料:網路
④ 按匯率如何來計算的GDP,按購買力平價法{ppp}如何來計算的GDP的,怎樣說明人民幣被低估了呢
匯率計算GDP? GDP的統計就是用RMB來統計的啊?
如果說是用美元計算,比如現在人民幣的匯率是6.5比1,那麼按美元計算的GDP就應該是中國的GDP除以6.5
按PPP計算GDP有幾種方法,要看選擇哪一種,一般是用各種方法統計,然後算平均吧? 這個不太清楚。最著名是巨無霸指數,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⑤ 中國GDP以國際匯率來算跟以購買力來算相差真大
因為人均GDP我們比日本的差很多啊 但是匯率要比他們高 所以比他們有購買力 在經歷了09年的負通脹後,2010年通脹將趨於嚴重,但在國際存在大量富餘產能的情況下全球價格上漲壓力有可能受到抑制,《季報》認為,以大規模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刺激方案是去年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但最近一段時間房地產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凸顯,而居民消費保持了良好的增長。GDP的國際比較方法比較各國的GDP,其目的無非是了解國家的綜合實力和與國民經濟規模相對應的國民生活水平。當討論各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時,常常採用人均GDP。自1995 年起,世界銀行的發展年報上同時公布兩套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一套按照匯率計算,另一套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2年,按照匯率法計算,中國在世界上排名第六;而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中國則排名第二。在這兩套排名中,美國均名列第一,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相隨其後,惟獨中國的排名前後差別很大。[1] 為什麼世界銀行要公布兩組不同的數據?究竟應當相信哪一組呢?各國統計GDP時只能用本國貨幣為計量單位;而作國際比較時,則必須把按各國貨幣計量的 GDP數據折算為同一單位。按照國際慣例,各國都把本國的GDP按對美元的匯率折算成美元計算的數據後加以比較,這種方法即匯率法(Atlas Methodology)。該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方便,聯合國和世界銀行採用這種方法已經很多年了。但匯率折演算法也有致命的缺點,它的計算過程包含匯率、求和符號、價格和產量共4個要素,在比較各國GDP時這4個要素都帶來了難以解決的矛盾。首先是各國價格差異產生的偏差。由於各國統計GDP時候採用的是國內價格,而各國的價格差別非常大,一美元在世界各國的購買力是不同的,使用匯率法來折算總產值無法准確反映各國的購買力水平,從而在估計一個國家物質財富的總量時可能造成很大的扭曲。其次,用匯率法換算時實際上隱含一個假設,即所有的商品或服務都可投入國際貿易。但事實並非如此,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往往外貿依存度不高,商品的貨幣化、市場化程度不高。再次,各國統計范圍的差異可能導致國際比較結果的扭曲。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把所有產品和服務都包括在GDP統計之中,各國統計局只能挑選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進行統計。由於各國國情差異,每個國家選擇的統計對象並不完全相同。在美國,律師、醫療、保險、教育等服務部門高度產業化,相應的稅收制度比較完善,統計部門可以通過律師、醫生繳納的所得稅來推算這個行業的GDP。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由於稅收制度不健全,民眾納稅意識不強,統計某些服務行業的GDP相當困難,有些服務部門根本未包括在統計范圍之內。最後,各國同類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有差異,即便價格相同,同樣價格的產品或服務並不意味著相同的質量和效用。然而,匯率法無法考慮這種質量上的差別,顯然具有某些不合理、不公平之處。當然,究竟如何評價各國的產品質量和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程度,要建立統一的標准也相當困難。由於以上問題,要用匯率法來比較各國GDP而誤差或扭曲程度又比較小,需要以下前提條件,即所比較國家之間必須存在一個相當發達的共同市場,因此各國價格差異不大,同時各國的GDP統計范圍基本一致。顯然,西方各國基本符合這個條件,因此採用匯率法來比較它們的GDP是可行的。但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國內各地區差異很大,內地許多省市和外國交往不多,採用匯率法來比較中國與發達國家的GDP必然會存在很大程度的扭曲。首先,匯率變動會給GDP及其增長率的國際比較帶來很大的影響。如人民幣匯率上升會拉高用美元計算的GDP;反之,匯率下降情況下用美元計算的GDP則掩蓋了經濟的真實增長。經濟學家們早就知道使用匯率法的弱點和不足之處,並且一直在尋找更為合理的統計方法。以世界銀行為主的經濟學家們曾建立了另一套統計方法,即「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按照購買力平價法,估算GDP時對各國相同的產品和服務使用相同的價格。如果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按匯率法計算比乙國高一倍,但由於甲國的物價比較高,買同樣的一組商品比在乙國多花一倍的錢,那麼這兩個國家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一樣的。這樣的計算表明,盡管兩國居民按匯率折算的收入相差一倍,但因物價差別大,兩國居民平均的物質生活水準其實差不多。如果比較日本和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會發現這樣的結果。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有一個「國際比較項目」(ICP),為使用購買力平價法設計了一整套的統計方法。這個項目把商品分為151類,包括5百多種核心商品和2 千多種代表商品。先算出各類商品的購買力平價,然後再拿各類商品消費量在經濟總值中的份額作為權數計算加權平均和,從而得出各國生產總值的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法可以避免因匯率和相對價格差異所造成的統計扭曲,能反映出一國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目前,採用「國際比較項目」的國家已達86個。但購買力平價法本身也有缺陷。世界上商品種類非常多,統計時不可能包括所有商品,因此對列入統計的商品之選擇會影響統計的結果。此外,採用購買力平價法需要大量統計數據,至少要收集2千多種商品的價格、消費量等。在中國這樣的大國里收集這些數據困難本來就很大,而商品品牌、質量不同導致的價格差異則使分類統計更難了。近年來有不少經濟學家和研究機構採用購買力平價法估計過中國的GDP,但由於各自選擇的商品樣本、採集的數據、估算方法等不相同,得出的GDP估計值高低相差懸殊,最高估計值和最低估計值竟然差一倍多。統計偏差如此之大,表明這些計算結果基本上不能提供什麼有用的信息。正因為存在這些問題,迄今為止聯合國還未正式向各國推薦購買力平價法。「在世界一級,國際比較項目的結果至今尚未用於聯合國范圍的各項評估,也未用於世界銀行的優惠貸款分配。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在最近數屆會議上的立場是:在世界一級,國際比較項目的結果不會用於行政管理目的」。 http://www.1000tj.com/HP/20100205/DetailD6267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