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矯形器 作用
用於支持、矯正或輔助痛殘肢體,以利於恢復或發揮功能的工具。拐杖、夾板、矯形鞋、脊椎支架以及輪椅均屬此類。製做支架的材料有木料、皮革、橡膠、塑料及金屬等。下肢支具用於支撐體重、保持關節穩定和改善步態。上肢支具用以維持上肢的功能位置,有利於康復。軀干支具用以保持脊柱穩定、減少疼痛和矯正畸形。合理的支具應輕巧耐用,結構簡單,合乎生理,舒適美觀,價格低廉。
Ⅱ 矯形器的基本功能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穩定與支持:通過限制肢體或軀乾的異常運動來保持關節的穩定性,恢復承重或運動能力。
(2)固定與矯正:對已出現畸形的肢體或軀干,通過固定病變部位來矯正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
(3)保護與免負荷:通過固定病變的肢體或關節,限制其異常活動,保持肢體、關節的正常對線關系,對下肢承重關節可以減輕或免除長軸承重。
(4)代償與助動:通過某些裝置如橡皮筋、彈簧等來提供動力或儲能,代償已經失去的肌肉功能,或對肌力較弱部分給予一定的助力來輔助肢體活動或使癱瘓的肢體產生運動。
Ⅲ 下肢矯形器在偏癱康復中有什麼作用
矯形器作為輔助康復治療的重要手段,在康復治療的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是很大的,像在壹步網上就有很多相關的矯形器產品可供選擇。主要由以下幾個作用:
1、預防畸形 能是關節保持在功能體位,技能預防或糾正肌肉和韌帶軟組織的縮短來保持或增加它們的長度,又能預防軟組織的過度牽拉。此外通過外部支撐的力量,來彌補癱瘓屋裡造成的主動肌肉與拮抗肌肉的失衡,避免肌群的牽拉,是關節維持功能位,預防畸形的發生。
2、矯正畸形 使用矯形器可以糾正骨骼肌肉系統偏斜的生物力學對線,恢復肌肉到正常的靜息長度並保持關節的穩定性。保持正常的生物力學對線可以降低骨骼肌的過度活動。使骨關節處於正常的負重力線位置
3、輔助站立,改善步行
4、支持體療療效
5、控制病理運動模式,改善身體的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和姿勢的不對稱
6、促進平衡感、協調感,及反應能力
7、增強患者自信,改善心理狀態,促進全面康復。
Ⅳ 假肢與矯形器的生物力學原理
假肢與矯形器的生物力學原理:矯形器的功能通過杠桿作用產生的功能有固定與支持、矯正畸形、免荷以及補償。
所有的矯形器都需要通過對肢體施加力來產生治療作用,因此矯形器設計者應了解其在產生動作和發揮適應功能時的作用。
一般採用的方法是根據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三點對力進行描述,所有的動作都是轉動、移動、或者兩者的組合。轉動造成角度的變化,移動不改變高度的方向,力牽動關節的有效程度決定著力點(或與轉軸間的)以及力的大小。因此,矯形器對肢體施力主要是通過杠桿原理來達到最佳的作用效果。
Ⅳ 杠桿的作用是什麼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挪動!"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船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在我國歷史上也早有關於杠桿的記載。戰國時代的墨家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兩條專門記載杠桿原理的。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Ⅵ 杠桿的作用實驗過程
杠桿作用的實驗
【設計】 杠桿是利用直桿或曲桿在外力作用下,圍繞桿上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簡單機械。本實驗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以下幾種作用:
(1)傳遞力的作用;
(2)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費距離)或省距離(但費力)的作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些作用,最好選用重一點的物體,讓學生親自用杠桿去撬或抬,此外還可以利用杠桿尺、測力計進行一些定量的實驗。
方法一
【器材】 裝滿學慣用具的書包、長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為8~10份,畫出等分線)、椅子。
【步驟】
(1)把木棍的中間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掛上重物———書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壓,能把書包撬起。引導學生找出杠桿的支點、力點和重點。
(2)在力點處用力向下壓,力就通過杠桿傳遞到杠桿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還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點向重點靠近,支點每向前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重點越近(即支點距離力點越遠),越省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長,即越費距離。
(4)使支點向力點靠近,支點每向後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力點越近(即支點距離重點越遠),越費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短,即越省距離。
方法二
【器材】 杠桿尺兩把(把杠桿尺均分為十二格,在每個刻度處打一個孔)、直尺、測力計、鉤碼、鐵絲鉤。
【步驟】
(1)把支架的釘子從兩根杠桿尺的第6孔位(孔位從左往右數)處穿過,讓該處作為支點,使兩根杠桿尺保持水平。後面的杠桿尺不動,作為對照物,在前面的杠桿尺上懸掛重物和測力計。
(2)在杠桿尺第1孔位處,用鐵絲鉤懸掛一個50克重的鉤碼;把測力計鉤掛在杠桿尺的第11孔位處,手握測力計,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鉤碼)向上撬起。找出杠桿尺上的重點、支點和力點。(掛鉤碼的第1孔位為重點,中間第6孔位為支點,掛測力計的第11孔位為力點。)
(3)通過測力計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和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觀察測力計的讀數,約在50克左右,說明這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用直尺測量重點上升的距離和力點下降的距離,可知上升、下降的距離大致相等,說明這時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圖1)。
(4)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5、4、3、2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重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力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小,即越省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大,即越費距離(圖2)。
(5)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7、8、9、10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力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重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大,即越費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小,即越省距離。
Ⅶ 女兒小腿外翻用兒童下肢矯形器有用嗎
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下肢矯形器,一般情況下,注意是不是缺鈣引起的可以服用維d鈣咀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