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它有自己的形成和運行機制,
包括交易機制、匯率形成機制、供求機制及風險機制等。
(1)供求機制,外匯的供求關系是市場匯率形成的主要基礎,匯率又反過來調節外匯的供求,這是供求機制的核心。
(2)匯率機制是指外匯市場交易中匯率升降同外匯供求關系變化的聯系及相互作用。
(3)效率機制是外匯市場交易中能夠促使實現公平、公正、快速交易,同時能夠促進資金合理配置的機制。
(4)風險機制,主要是指外匯交易中風險的增減同匯率變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總之,以上四種機制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二、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是貨幣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匯率制度是指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或一個經濟區域或國際社會對於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依據、方法和機構等所作出的系統規定。
三、簡述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
(1) 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指現行人民幣匯率是在什麼機製作用下形成的。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實現了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該制度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可概括為以下要點:
① 匯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允許人民幣匯率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匯率范圍內浮動;人民銀行通過規定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周轉頭寸,以及相應的貨幣政策手段在外匯市場吞吐外匯,調節外匯供求,以保證匯率穩定。
② 匯率形成以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為基礎。外匯指定銀行在中央銀行規定的交易頭寸內進行銀行間外匯買賣,形成市場供求,並在此基礎上確定人民幣對外幣的市場價格。人民銀行根據前一營業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形成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加權平均價,公布當日主要交易貨幣對人民幣的基準匯率;外匯指定銀行根據公布的基準價,根據國際主要外匯市場的行情,套算出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匯價。外匯指定銀行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確定掛牌匯率,對客戶買賣外匯。
③ 在國內匯率是統一的。所有的貿易、非貿易以及資本項目的對外結算支付都使用統一匯率。
四、試述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基本特徵。
(1)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是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形成以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為基礎;允許人民幣匯率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匯率范圍內浮動;
(2) 特點:市場匯率、單一匯率、浮動匯率、有管理的匯率。
五、簡述浮動匯率的種類。
浮動匯率制是指外匯行市不受某種客觀因素限制而由外匯供求關系自行決定漲落的一種匯率制度。在外匯市場上,當外匯供應不足時,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本幣匯率就下降,從而形成市場匯率。
按照匯率浮動的方式,又可把匯率分為:
(1)單獨浮動,指一國貨幣不與其他國家貨幣發生固定關系,其匯率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變化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指選定一種外國貨幣作為基本貨幣,將本國貨幣釘住基本貨幣,當基本貨幣匯率上下浮動時,本國貨幣的匯率也隨之浮動;
(3)聯合浮動,又稱「蛇形浮動」,指一些國家組成某種形式的經濟集團,在集團內部各成員國之間實行固定匯率,規定匯率波動的上下限,有關國家承擔干預義務,共同維持匯率的穩定,而對集團以外的國家則實行共同浮動的辦法。如現在歐盟大部分成員國都加入了聯合浮動。
2. 簡述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機制,jijijijijijij
外匯投資的話,復我覺得近期制是個買美元的機會啦,當然眼光要放長遠,比如一年。主要因為現在美元算個低點,進一步貶值的希望不大(除非有進一步的量化寬松),目前美國是0利率,它不會一直是0的,未來總會加息,然後你買的美元存在銀行里的話也是有利息的哦,我覺得這是投資啦
如果是炒外匯就另當別論了
3. 簡述匯率決定基礎與貨幣制度的關系。
金本位制度下:兩種貨幣之間含金量之比,即鑄幣平價就成為決定兩種貨幣匯率的基礎。
紙幣本位制度下: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紙幣本位下決定匯率的基礎。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則是在其產生之日起由各國政府所規定的。
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1.國際收支: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大於支出時,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的供求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
2.相對通貨膨脹率: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因此,國內外通貨膨脹率差異就是決定匯率長期趨勢的主導因素。一般而言,相對通貨膨脹率持續較高的國家,其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將會趨於貶值。
3.相對利率水平:相對利率水平導致借貸資本的供求變化,主要影響短期匯率,對長期影響十分有限。
4.市場預期:只要市場上預期某國貨幣不久會下跌,那麼市場上立即就可能出現拋售該國貨幣的活動,造成該國貨幣的市場價格立即下降。
5.政府的市場干預:例如當一國貨幣匯率處於較高水平而影響該國國際收支改善和經濟發展時,該國中央銀行就會向外匯市場拋出本幣而收購外匯,從而使本幣匯率下跌,以達到擴大出口和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目的。
6.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情,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者本幣的強勁勢頭。
7.政局變化:發生戰爭,政局動盪的國家的貨幣會貶值。
4. 簡述發展中國家匯率制度的主要特徵。
(1)進口國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是否受到低價沖擊,以使其市場份額明顯減少;
(2)進口國同類企業的利潤水平是否明顯降低;
(3)是否威脅進口國新興工業的建立。
5. 簡述一國匯率制度選擇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我國目前採取的是哪種匯率制度
影響一國匯率制度選擇的主要因素(1)本國經濟的結構性特徵如果一國是小國,那麼較適宜採用固定性較高的匯率制度;如果是大國,則一般以實行浮動性較強的匯率制度為宜。
(2)特定的政策目的固定匯率有利於控制國內的通貨膨脹。在政府面臨高通貨膨脹問題時,如果採用浮動匯率制往往會產生惡性循環。若一國為防止從外國輸入通貨膨脹往往會選擇浮動匯率政策。因為浮動匯率制下一國的貨幣政策自主權較強,從而賦予了一國拒通貨膨脹於國門之外,同時選擇適合本國的通貨膨脹率的權利。可見,政策意圖在匯率制度選擇上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地區性經濟合作情況一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情況也對匯率制度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例如,當兩國存在非常密切的貿易往來時,兩國問貨幣保持固定匯率比較有利於相互問經濟關系的發展。
(4)國際國內經濟條件的制約一國在選擇匯率制度時還必須考慮國際條件的制約,例如,在國際資金流動數量非常龐大的背景下,對於一國內部金融市場與外界聯系非常緊密的國家來說,如果本國對外匯市場干預的實力因各種條件限制而不是非常強的話,那麼採用固定性較強的匯率制度的難度無疑是相當大的。
我國目前採取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6. 論述固定匯率制度與浮動匯率制制度的優劣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21日起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那麼什麼是浮動匯率制呢?它有什麼優缺點呢?
浮動匯率制指一國中央銀行不規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自發地決定。浮動匯率制又分為自由浮動與管理浮動。自由浮動又稱「清潔浮動」,指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不採取任何干預活動,匯率完全由市場力量自發地決定;管理浮動又稱「骯臟浮動」,指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其中央銀行為了控制或減緩市場匯率的波動,對外匯市場進行各種形式的干預活動,主要是根據外匯市場的情況售出或購入外匯,以通過對供求的影響來影響匯率。
在浮動匯率制下,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有:貨幣本身代表的價值、一國國際收支、利息率、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政治、心理、投機等因素。
實行浮動匯率制有利於通過匯率的波動來調節經濟,也有利於促進國際貿易,尤其在中央銀行的外匯與黃金儲備不足以維持固定匯率的情況下,實行浮動匯率制對經濟較為有利,同時也能取締非法的外匯黑市交易,但浮動匯率制不利於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的穩定,會加劇經濟活動。
7. 什麼叫中間匯率制度哪些理論可以說明中間制度消亡論
中間匯率制度與金融危機關系的實證研究
朱孟楠 林瑩 喻海燕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領域的危機呈現出一個新的特點,即危機越來越多地爆發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而且投機攻擊也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是否中間匯率制度與金融危機之間存在某種必然聯系,本文嘗試通過一些實證分析和理論探討,來研究這一問題,以期為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深度改革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生和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領域的危機(包括綜合性金融危機,銀行危機,貨幣危機,匯率制度危機等各種類型和程度的危機)呈現出一個新的發展特點,即危機越來越多地爆發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而且投機攻擊也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所謂的中間匯率制度(Intermediate exchange rate regime)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9年對其成員國的匯率制度分類體系進行重新調整後產生的概念范疇,是指處於完全固定匯率制度和完全自由浮動匯率之間的各種層次的匯率制度,.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數所佔比例也有縮小的趨勢,而實行角點匯率制度(除了中間匯率制度之外的匯率制度)國家比例則越來越高.
理論來自於實踐,相應地,理論界也產生一個全新的理論——"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The hypothesis of the vanishing intermediate exchange rate regime).該理論認為在資本流動性日益增長的經濟中,一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將不得不在完全固定匯率制度和完全自由流動匯率制度之間做出選擇,任何形式的中間匯率制度都是不可持續的.雖然該理論的論點有偏激之嫌,也因此產生了很多反對觀點,但關於這方面的探討正在取代傳統的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優劣之爭而成為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爭論的焦點問題.
盡管國際學術界關於"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方興未艾,但對"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的理論基礎問題仍未有定論,還處於探索階段.但是這一論斷的提出至少表明了中間匯率制度和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由此導致中間匯率制度的可持續性發展遭到質疑,也才有"消失"之說.目前理論界關於"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的理論探討較少有對它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做出較全面,系統論述的,而筆者則認為這方面的研究是有很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的.就我國而言,正在實行的匯率制度就是一種中間匯率制度.因此,在不斷開放的經濟,金融背景下,探討中間匯率制度及其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對我國匯率制度的選擇與轉換,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與完善以及任何採取策略防範於未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中間匯率制度與金融危機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的選擇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產生的年代,本研究的樣本期設定為1990—2001年.樣本國家僅限於已經或者正在融入資本流動日益加劇的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市場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具體有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加拿大,哥倫比亞,埃及,印度尼西亞,義大利,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奈及利亞,菲律賓,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國,土耳其,英國,美國,烏拉圭這20個國家.
我們選取三類變數:宏觀經濟變數,金融變數和虛擬變數.宏觀經濟變數包括GDP增長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中央政府赤字與GDP之比,金融變數包括M2與外匯儲備之比,私人部門信貸與GDP之比,銀行流動儲備與銀行資產之比,國內信貸的增長率,此外,我們引入虛擬變數——匯率制度的選擇,即當匯率制度是中間匯率制度時變數值為1,當它是角點匯率制度時變數值為0.樣本變數數據來源是IMF的國際金融統計.
(二)模型的選擇
本文借鑒Demirgüc和Detragiache(1998)在研究銀行危機時的方法,使用多變數logit模型研究匯率制度的選擇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具體而言,本研究將匯率制度的選擇以虛擬變數的形式作為解釋變數之一,通過模型得出其對金融危機的發生概率這一被解釋變數的解釋能力.
在樣本觀察期的每個時間段(每年)內,一個國家的危機狀態有兩種可能:存在金融危機或不存在金融危機.則危機這一被解釋變數為一個二元變數,設以代表國家在年份的危機狀態:當危機存在時,取值為1,其概率為;當危機不存在時,取值為0,其概率為.設為解釋變數,它是一個維向量,代表對某一特定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段的金融危機產生影響的一組變數.是對應解釋變數的系數向量,它的值由模型回歸確定.是概率分布函數.
根據logit函數的定義,可得的概率分布為
(1)
其似然函數為
(2) 設,則可以表示為
(3)
將其代入似然函數,得
(4)
對(3.4)式兩邊取對數,得
(5)
使用logit估計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得到系數向量的估計值.但是,並非是它所對應的解釋變數的彈性.只是的正負號說明被解釋變數的發生的概率變化的方向.既如果為正值,則解釋變數與危機發生概率呈同方向變動;如果為負值,則該解釋變數與危機發生的概率呈反方向變動.
由於危機發生期間各經濟變數並非是獨立的,當危機發生時,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會增加,因此,這會影響到模型的回歸結果.考慮到這一點,本研究的樣本剔除了危機持續期間的樣本點,只保留了危機發生前的年份,危機爆發的年份和危機結束後的年份的樣本,以此削弱危機本身對模型回歸結果的干擾.
(三)研究過程及結果
先對所有的九個變數進行回歸,結果由EQ1表示,再對其中的幾個宏觀經濟變數和虛擬變數進行回歸,結果為EQ2,然後對金融變數和虛擬變數進行回歸,結果為EQ3.最後在此基礎上,選出統計檢驗顯著性較好的變數,對這些變數進行回歸,結果為EQ4.表1列出了對九個經濟變數的幾個回歸結果.
在幾個方程中,解釋變數"匯率制度"都以90%或95%通過了統計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匯率制度的選擇對危機發生概率存在影響.
在比較logit模型的回歸結果時,通常使用的參數是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根據"最小AIC法則"——AIC值較小的模型回歸效果較好.表3.1所示的多個模型回歸結果中EQ4的效果最好,這是由於該模型的解釋變數選擇是建立在其他回歸模型結果基礎上的.使用EQ4對在其他條件均相同的情況下,中間匯率制度與角點匯率制度引發金融危機的概率做研究,結果顯示,中間匯率制度下誘發金融危機的概率為11.52%,遠遠大於角點匯率制度的1.17%.
表1 logit模型研究結果
EQ1
EQ2
EQ3
EQ4
宏觀經濟變數
GDP增長率
-0.184877**
-0.149640*
-0.159432*
(0.0242)
(0.0625)
(0.0656)
實際利率
-0.013369***
-0.010129***
-0.012098***
(0.0023)
(0.0001)
(0.0013)
通貨膨脹率
0.015943^
0.00375
(0.1816)
(0.6711)
中央政府赤字與GDP之比
0.145525*
0.026868**
0.032395**
(0.0548)
(0.022)
(0.0179)
金融變數
M2與外匯儲備之比
-0.0079887*
-0.045964
(0.0991)
(0.2489)
私人部門信貸與GDP之比
-0.112009^
0.01062
(0.1484)
(0.3967)
銀行流動儲備與銀行資產之比
-12.29622**
-5.050808
-4.514626^
(0.0379)
(0.2538)
(0.1756)
國內信貸的增長率
1.341618
0.054941
(0.2002)
(0.6017)
虛擬變數
匯率制度
2.340511*
2.096929*
1.980507*
2.379285**
(0.0527)
(0.0614)
(0.0781)
(0.0336)
AIC
0.598474
0.592889
0.631794
0.586634
注:單元格中的數字是回歸中各解釋變數所對應的系數,括弧中的數字代表它的概率度.
用^,*,**和***四種符號表示解釋變數通過了顯著性分別為0.80,0.90,0.95和0.99的統計檢驗.
三,中間匯率制度與金融危機關系的理論分析
實證的結果表明中間匯率制度的確比角點匯率制度更容易引發金融危機,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
(一)中間匯率制度的隱含擔保(Implicit assurance)易誘發金融道德風險
經濟學中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一般是指在委託—代理關系中,代理人(泛指信息優勢方)受自利本能的驅使,利用制度漏洞和擁有的信息優勢,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損害委託人(泛指信息劣勢方)或其他代理人的效用所帶來的風險.金融道德風險就是指資金融通過程中,由於代理人的投機敗德行為,而使委託人金融資產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根據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金融體系中的道德風險是一個具有以下性質的問題:銀行擁有有限債務,市場對於銀行承擔的風險具有不對稱信息,當銀行陷入困境時有一定的獲救概率.根據這一定義,在所有金融系統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道德風險問題.金融體系道德風險中,銀行是金融風險的最主要發生源.在當局監管不力或政府為銀行提供明確或隱含擔保的情況下,銀行就會缺少實行充足風險管理的激勵,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將會為了追逐利潤而去冒極大的風險,比如銀行會在超過資本許可和自身經營能力的范圍之外過度借貸,以爭奪國內市場份額,並導致自身資產質量下降等問題.一旦資本流動方向逆轉,就可能發生嚴重的金融問題,甚至危機.
在實行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政府承諾維護匯率的一個特定價值或者把匯率穩定在一個小范圍之內.實際上政府就向市場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政府有決心,有能力維持中間匯率制度,維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即相當於為匯率穩定提供了一個隱含擔保.隱含擔保是孳生道德風險的源頭之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幾個國家的情況就是很好的例子,Krugman(1998)就說過,"雖然金融機構的債權人並沒有來自政府的顯性擔保.然而,媒體報道確實暗示了大多數對泰國財務公司,韓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那些人相信他們會受風險保護,這些機構所有人與政府很強的政治關系的也加深了這種印象." 銀行,公眾等金融市場借款人預期到政府將會維持匯率不變或沿著其公布的方式小幅變動,這就降低了他們對沖其外幣敞口頭寸(Foreign exposure)的激勵,相反卻增加了他們進行有風險投資的激勵,使得大量外匯頭寸暴露在匯率變動的風險中.同時,由於銀行借貸的是不對沖的外債,為了減小不確定性的發生,外國貸款人多是貸給其短期債務,一些原來的長期項目不得不靠短期貸款提供資金來源,使經濟,金融體系更加不穩定.
事實的情況正是如此. 在20世紀90年代的幾次金融危機中,銀行都沒有完全對沖其外匯風險,以至於在危機發生時許多銀行破產,導致了銀行—貨幣雙生危機(Twin crises).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當時在東南亞幾國中與其他成熟市場國家相比的較低的匯率波動率(見表2)使投資者相信當局會對匯率風險進行擔保,結果是導致大量的短期外國資本通過銀行體系的中介流入國內,而銀行等借款人則沒有激勵去對沖外幣借貸(見表3).此時,一旦某個危機信號閃現(比如短期債務的激增等),投資者認為該國金融體系出現問題,匯率可能會下跌,就會用本幣兌換外匯儲備直至政府放棄中間匯率制度,結果是匯率貶值,銀行本幣收入無法償還其外幣債務,只能宣布破產,同時也激活了政府對外國債權人的義務,使政府陷入債務困境之中.
不僅銀行如此,企業和個人的也存在同樣的狀況,在中間匯率制度下,他們也沒有動機完全對沖其借貸外債的匯率風險.比如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在印度尼西亞,許多公司直接從離岸市場貸款,他們的不對沖頭寸使得向其提供本幣貸款的國內銀行遭受了巨大的信貸風險.表4顯示了1996年一些亞洲國家的債務狀況,可見這些國家外國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相當高,其中短期外債的比例還普遍高於長期外債的比重.
8. 分別簡述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內涵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有效且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經濟極其重要的環節。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系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盪不定,因為每一經濟集團都想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解決自身的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呈現出—種無政府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 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為可能。 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後的世界貿易格局。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有關這個貿易組織的演變情況,本刊第24期已作介紹)。 1945年12月27日,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國中的22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機構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中國是這兩個機構的創始國,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兩個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先後恢復。 從此,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實行浮動 匯率制,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系終於完全崩潰。 但是,由布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9. 簡述當前階段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特點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匯率的形成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