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州各國的歐元兌人民幣是樣的匯率嗎
是的,無論是哪個國家歐元兌人民幣在同一個時間的匯率都是相同的。
歐元(euro),是歐元區(即歐盟17個國家: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斯洛維尼亞、西班牙、馬爾他、塞普勒斯、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的貨幣合稱。歐元於1999年1月1日在實行歐元的歐盟國家中實行統一貨幣政策,2002年7月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貨幣。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和各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負責管理。1歐元(euro)等於100歐分(cent)。目前共有3.3億人使用歐元,如果加上與歐元固定匯率制的貨幣,歐元影響到全球4.8億人口。
B. 歐盟成員國之間採取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
減少歐元區內的損耗,方便貿易,加強經濟聯系與合作。
C. 歐元匯率制度的類型及成因
一是歐元對歐盟外實行單一的浮動匯率制;二是歐元對歐盟內非歐元成員國實行「歐洲第二匯率機制(ERM2)1」,即歐元與尚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貨幣間的波動幅度保持在15%以內。
歐洲第二匯率機制一方面是以政府間的協定為基礎,另一方面還以各國中央銀行間的平行協定為基礎。歐盟理事會的決議形成了新的匯率機制的基礎,而具體的運作程序則由歐洲中央銀行與各歐盟成員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協議來確定。
從1999年1月1日開始實行新的匯率機制,即歐洲第二匯率機制(ERM2)。其內容包括:
(1)新的匯率機制以歐元為中心和記賬單位,與尚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建立雙向匯率機制,取消現存的多邊平準匯率機制;
(2)歐元與尚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貨幣間的匯率稱為中心匯率,其波動幅度在15%以內;
(3)歐洲中央銀行負責管理匯率機制的日常事務,協調歐元區國家與尚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間的貨幣政策;後者同樣有權利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而且可以申請歐洲貨幣合作基金的信貸支持,可以使用「極短期信貸機制」。
D. 歐元發行的當初,歐洲各國是怎麼計算出歐元跟每個國家的貨幣匯率的呢
轉換比率是由歐洲議會根據歐洲委員會的建議,按1998年12月31日的市場匯率為基礎而確定的,1歐洲貨幣單位等於1歐元。因為歐洲貨幣單位的價值取決於非歐元貨幣(主要是英鎊)的當日收盤價,所以該匯率沒有更早確定。
歐元(€;ISO 4217代碼EUR)是歐盟中17 個國家的貨幣,這17國是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斯洛維尼亞、西班牙、馬爾他、塞普勒斯、斯洛伐克、愛沙尼亞,合稱為歐元區。目前共有3.3億人使用歐元,如果加上與歐元固定匯率制的貨幣,歐元影響到全球4.8億人口。2006年12月,共有6,100億歐元在市面上流通,按照當時匯率計算,相當於8,020億美元。歐元流通的現金總價值超過了美元。1歐元(euro)等於100歐分(cent)。
E. 世界各國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1).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本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目前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3).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4).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F. 歐元和歐洲貨幣單位是一回事嗎
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元的前身。歐元(Euro)是歐洲聯盟的唯一貨幣。1999年1月1日,歐元在歐盟15個成員國中的11個成員國(比利時、德國、西班牙、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葡萄牙、芬蘭)問世。2002年,又有一個成員國希臘加入歐元區。這些國家成功地達到了《歐洲聯盟條約》(也稱為《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在1992年確立的旨在統一歐洲經濟並向歐元過渡的四項統一標准。英國、丹麥、瑞典三國為准歐元成員國。
歐洲貨幣單位到歐元的歷程:
1979年3月13日,在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與德國總理施密特的創意下,歐洲貨幣體系(EMS)宣告誕生。其主要內容有:①創立歐洲貨幣單位埃居(EMU);②成員國貨幣建立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匯率浮動上下限為2.25%;③建立歐洲貨幣合作基金即「貨幣籃子」,成員國將其黃金和外匯儲備的20%和相當數量的本國貨幣交給貨幣合作基金。
1989年6月26日至27日,歐共體馬德里首腦會議通過了德洛爾的報告。該報告建議分三個階段來達到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EMU):
第一階段(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12月),主要內容:①消除資本流動障礙;②加強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③加強各中央銀行的合作。
第二階段(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主要內容:①在法蘭克福建立歐洲貨幣機構;②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程序;③實施經濟統一政策(《馬斯特里赫特條約》);④採用「歐元」作為單一貨幣的名稱;⑤指定達到統一標準的成員國;⑥建立歐洲中央銀行;⑦確定參與國的貨幣匯率。
第三階段(1999年1月至2002年7月),主要內容:①啟動程序,將歐元投入流通(僅作為賬面貨幣和電子貨幣使用);②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流通(2002年1月1日);③結束過渡期:歐元於2002年7月1日成為單一貨幣。
G. 2、歐元已經流通,為什麼外匯市場還有英鎊、瑞士法郎、德國馬克的匯率 3、人民幣匯率為什麼近期創下新高
1 英鎊的主權國英國以及瑞法的主權國瑞士一個是歐盟國家一個是申根國家 但是都不是歐元區國家 所以這兩種貨幣還流通 但是瑞士法郎已經基本跟歐元掛鉤了 也就是採用與歐元的相對固定匯率 為了扶持歐元 德國馬克可以很確定告訴你已經不流通了 你可能看錯了
2 人民幣匯率創下新高有很多原因 本人不是很專業 只能給你一些可能的答案 第一 根據一個current account 公式 如果本國對外投資以及對外借貸貯備增大 那麼這個貨幣是會變強的 這正符合了現在中國在國際環境中的狀況 第二 周邊環境不好 歐美最近由於歐債危機以及美國的債務危機 而中國經濟增長顯著 相對從匯率上看 人民幣也會變強
H. 為什麼歐元區實行固定匯率後國債利率下降
收益率上漲是指國債價格下跌,國債下跌是因為投資者擔心那幾個國家無法償還債務和利息,而大量賣出國債,賣出的多了買入的少其價格就會下跌。就跟買賣西瓜一樣,剛開始上市的西瓜少,物以稀為貴,價格就貴;過後大量上市了,天氣又涼了,吃的人少了,價格就跌了
國債可以上市交易的,有交易就有價格;跟股票的價格漲跌是一個道理;不過國債到期後,還是按發行時的面值兌換。
國債的利率一經發行是固定不變的,如果發行國債的國家經濟下滑出現嚴重的赤字,那麼投資者就會懷疑國家償付國債的能力,就會拋掉國債,賣的人多了,價格自然就下跌了。
國債價格與國債的收益率是負相關,例如一張100元的國債,年利息收益是2元,那麼它的收益率就是2%;如果投資者擔心風險或者為了獲取更多收益,那麼持有這種國債的所有人,就會賣出手裡的這種國債,賣的人多了,而買的人少了,價格就會下跌,變成90元,如果你現在用90元買入面值100元的國債,到期後的收益除了2元的利息,還有100-90=10元的差價,那麼收益率就是(10+2)/90*100%=13.33%,即交易價格下降而收益率上升了。
一個國家不會破產,因為國家不是企業和公司,他不生產銷售產品,不需要向股東負責,不需要向銀行貸款,他有軍隊,他有發行貨幣的央行隨時印刷鈔票,那個法院可以把國家政府的頭關進大牢,所以你想誰會逼你破產。這里講的破產,是指一個國家的財政破產,就是收不抵支,欠了很多外債,無法償還和支付。只要他向國際貨幣基金借錢,或者向其他國家借;與債權人談判債務減免即可以度過難關;比如希臘,削減政府開支,達到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的要求,然後貸款給他,然後與債權人(持有希臘國債的銀行)談判,減少50%的債務,就不會破產了。
發行貨幣和向國外借債是兩碼事,欠債是欠投資者的錢,是財政部欠的;中央銀行是發行貨幣,是兩個概念;只有改朝換代才換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