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布雷森頓體系的匯率安排是

布雷森頓體系的匯率安排是

發布時間:2021-08-16 12:50:23

1. 貨幣匯率的匯率制度

貨幣價格也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匯率是指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價[1] 格。如果把外匯也看成是一種商品 ,那麼匯率既是在外匯市場上用一種貨幣購買另一種貨幣的價格。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指各國或國際社會對於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和機構等所作出的系統規定。傳統上,按照匯率變動的幅度,匯率制度被分為兩大類型: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美國的匯率制度是二戰後由固定匯率制度逐漸演變成浮動匯率制度。
主要由兩大因素影響貨幣匯率,一是貨幣的供給和需求,二是各國貨幣的價格,這種價格是以各國自己的單位標定的。盡管外匯市場上有如此種種不同的交易,但匯率決定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
外匯交換的價格,即匯率,就定於供給和需求取得平衡的那一點。外匯交換的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決定了貨幣的匯率。

2. 匯率的匯率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是各國或國際社會對於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和機構等所作出的系統規定。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
按照匯率變動幅度的大小,匯率制度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匯率制度。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匯率制度。
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國不規定本幣與外幣的黃金平價和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貨幣當局也不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關系變化而自由上下浮動的一種匯率制度。該制度在歷史上早就存在過,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後。
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特里芬兩難、特別提款權、牙買加貨幣體系、歐洲貨幣體系、歐洲貨幣匯率機制、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可調整的固定匯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聯系匯率、美元化、匯率目標區制。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需要,各國政府對貨幣在國際范圍為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機構。它是國際貨幣制度、國際金融機構以及由習慣和歷史沿革所約定俗成的國際貨幣秩序的總和。
國際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為本位貨幣,並建立起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間固定兌換關系的貨幣制度。其特點是:銀行券可自由兌換金幣;金幣可自由鑄造;黃金可自由輸出入;貨幣儲備全部使用黃金;國際結算使用黃金。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種人為的國際貨幣制度,其核心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特里芬兩難:為滿足世界經濟增長對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的增長需要,美元的供應應當不斷地增長;而美元供給的不斷增長,又會導致美元同黃金的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美元的這種兩難,指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內在的不穩定性及危機發生的必然性。
牙買加協定: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得以形成的基礎,其核心思想是:匯率安排多樣化,黃金非貨幣化,國際儲備多元化,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多樣化。
固定匯率制:是指一國政府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兌換比例,以法定形式固定下來,並將匯率的波動限制在較少的范圍內。
浮動匯率制度:是指匯率不受平價制約,主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由市場機制自行調節的匯率,政府既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兌換比例,也不限定匯率波動幅度。
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是指政府預先確定、公開承諾,並用干預市場的方法而得到的本國貨幣與某種(或某些)主要外幣的法定平價和允許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但是可以定期地調整法定的平價,以利用貨幣的貶值或升值來校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這是根據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一種國際匯率制度。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匯率的長期走勢不受政府管理的影響而由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的,但匯率的短期波動受到貨幣當局干預的影響;亦被稱為骯臟浮動。 匯率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即本幣匯率和外幣匯率。本幣匯率和外幣匯率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它們的升降所產生的經濟現象正好相反。1.本幣匯率以單位數量的本國貨幣所能兌換的外幣數量來表示,稱為本幣匯率。在我國稱之為人民幣匯率,即用外幣表示的人民幣價格,其公式為100¥=x外幣。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單位數量的人民幣能兌換更多的某種外幣,則表示人民幣匯率上升,人民幣相對於某種外幣升值,而外幣貶值,外匯匯率下跌,此時有利於我國的進口不利於出口;反之,單位數量的人民幣若能兌換較少的某種外幣,則表示人民幣匯率下降,人民幣相對於某種外幣貶值,而外幣升值,外匯匯率上升,此時有利於我國的出口不利於進口。2.外匯匯率以單位數量的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國貨幣數量來表示,稱為外匯匯率。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即用人民幣表示某種外幣的價格,其公式為100單位外幣=x¥。當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時,外匯匯率上升,外幣相對於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即用人民幣表示的外幣價格上漲,此時有利於我國的出口不利於進口;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外幣相對於人民幣貶值,而人民幣升值,此時有利於我國的進口不利於出口。綜上所述,如果人民幣貶值,外幣升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下降,而外匯匯率則會上升;反之,如果人民幣升值,外幣貶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上升,而外匯匯率相應下降。

3. 如何確定合理的匯率水平和匯率安排

人民幣匯率是否在一個合理的區間,這需要有一套標准進行核定,無論是IM F,或者是經濟學家,大家都認為目前人民幣匯率基本處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和合理的區間。」經濟學家們普遍同意,
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在短期內主要由兩大要素決定:一是它與其它國際主要貨幣的利率的差別;二是人們對該貨幣未來的匯率的預期。

4. 外匯匯率的匯率制度

所謂有效匯率,是指由貿易權重確定的外幣的加權平均價格。組織測算成員有效匯率時,一般選擇該國前20名貿易夥伴國,按照每一貿易夥伴國在該進出口貿總額中所佔的比重確定貿易權重,該國貨幣的名義有效匯率等於這20個國家本幣對所求外幣的名義匯率的加權平均數。將名義有效匯率剔除該國當年的物價上漲因,就得到實際有效匯率。由於實際有效匯率不僅考慮了本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國貨幣的變動,而且剔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與單純運用名義匯率相比,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值。如果一國的實際有效匯率上升,意味著該國的貨幣對外貶值較主要貿易夥伴國貨幣對外貶值的平均幅度更大,該國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相對提高,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貿易收支容易出現順差,反之則相反。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該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是各國或國際社會對於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和機構等所作出的系統規定。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按照匯率變動幅度的大小,匯率制度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匯率制度。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匯率制度。
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國不規定本幣與外幣的黃金平價和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貨幣當局也不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關系變化而自由上下浮動的一種匯率制度。該制度在歷史上早就存在過,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後。 a. 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b. 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c. 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d. 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過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⑴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度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該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金本位下匯率制度的特點:
是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該體系的匯率制度安排,是釘住型的匯率制度。
a. 黃金成為兩國匯率決定的實在的物質基礎。
b. 匯率僅在鑄幣平價的上下各6‰左右波動,幅度很小。
c. 匯率的穩定是自動而非依賴人為的措施來維持。
⑵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制度的基本內容:
a. 實行「雙掛鉤」,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b. 在「雙掛鉤」的基礎上,《國際貨幣基金協會》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匯率平價+-1%的范 圍內波動,各國必須同IMF合作,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保證匯率的波動不超過該界限。
由於這種匯率制度實行「雙掛鉤」,波幅很小,且可適當調整,因此該制度也稱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或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adjustable peg system)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制度的特點:
a. 匯率的決定基礎是黃金平價,但貨幣的發行與黃金無關。
b. 波動幅度小,但仍超過了黃金輸送點所規定的上下限。
c. 匯率不具備自動穩定機制,匯率的波動與波幅需要人為的政策來維持。
d. 央行通過間接手段而非直接管制方式來穩定匯率。
e. 只要有必要,匯率平價和匯率波動的界限可以改變,但變動幅度有限。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制度的作用:
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從總體上看,在注重協調、監督各國的對外經濟,特別是匯率政策以及國際收支的調節,避免出現類似30年代的貶值「競賽」,對戰後各國經濟增長與穩定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制度的缺陷:
a. 匯率變動因缺乏彈性,因此其對國際收支的調節力度相當有限。
b. 引起破壞性投機。
c. 美國不堪重負,「雙掛鉤」基礎受到沖擊。
⑶浮動匯率制度
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a.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b.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該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該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c.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d.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4.匯率制度的創新應用——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1
香港歷史上曾實行了多種貨幣本位和匯率制度。1842至1935年為銀本位制;1935至1972年為英鎊匯兌本位制;1972年7月至1974年11月實行港元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1美元兌5.65港元);1974年11月1983年10月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1983年10月開始,實行聯系匯率制度至今。聯系匯率與市場匯率、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並存,是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最重要的機理。
准確來說,聯系匯率制度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規定,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須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換言之,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必須與外匯儲備的相應變動一致。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聯系匯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龐大的官方儲備、穩健可靠的銀行體系、審慎的理財哲學,以及靈活的經濟結構。
聯系匯率制的實施,有著深層的政治及經濟原因。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2
1982年9月,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正式開始談判。由於最初談判進展緩慢,導致謠言四起,人心浮動,房地產市場崩潰,港元不斷貶值。其間,香港各階層人士多次呼籲港府出面挽救港元,但港英當局以種種理由進行推諉。1983年9月24日,港元在外匯市場上暴跌,對美元匯價逼近1:10,港匯指數也銳挫至57.2的歷史最低水平。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港英當局不得不放棄其完全不幹預貨幣市場的原則,轉而接受經濟學家格林伍德的建議——建立一個釘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制。
簡言之,匯率水平就像其他任何商品的價格一樣,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如果一個國家感覺自己的貨幣匯率太高了,那麼只要多印一點自己的貨幣,投放到市場上,供應量增加,其價格也就是匯率自然會下來,所以要讓自己的貨幣貶值,政府是較容易做到的,但要讓自己的貨幣升值,就不是完全靠主觀意願能做到的,因為政府需要用外匯來支持自己的匯率,但它自己不能印外幣,所以它對該國貨幣的支持能力是由它所持有的外匯儲備量決定的。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印尼、韓國等最終不得不讓自己的貨幣大幅貶值,便是由於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聯系匯率制度就是以一系列制度來保證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去支持事先固定的匯率,並且在制度上保證供需關系最終會自動調整到固定的匯率水平,達到平衡。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一點,就是在發行該國或該地區貨幣時,其數量不能超過自己的外匯儲備,比如說香港政府最終把把港元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7.8港元左右,即每發行7.8港元,至少要相應地有1美元的儲備,這樣,它就能確保不至於在有人大量拋出港幣時,沒有足夠的美元以固定的匯率買入,由於金融體系的放大作用,盡管香港政府可能只發行了一定數量的港幣,但市場上實際的資金量,再加上銀行存款金額,要大大超過這一數字,所以,香港特區的美金儲備量要超過港幣的實際投放量。
而在日常運作中,一旦對美元需求增大,港幣要貶值時,香港政府便會用它的美元儲備買入港元,以維持固定匯率,這時候,隨著買入港元的活動越來越深入,市面上港幣越來越少,獲取港幣的成本越來越高,也就是港幣的利率水平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利率的大幅上升,也會最終使投資者感覺與其換成美元取得低利息,還不如以港幣賺取高利息,這也會使拋港幣、買美元的人減少,最終使其匯率穩定在固定匯率上,而無須政府繼續入市干預。相反,當港幣需求增大,產生升值壓力時,政府會拋出港幣買入美元,從而促使對港幣的需求減少,對美元的需求增大。
聯系匯率制度的實施,迅速地穩定了香港貨幣。十多年來,香港聯系匯率制度受到多次的挑戰。其間,經歷了1987年的全球性股災、1990年的海灣戰爭、1991年國際商業銀行倒閉、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風暴、1995年墨西哥貨幣危機以及1997年下半年以來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但香港貨幣都能一一化解風險,成功地經受住了考驗。港幣信譽卓著,堅挺穩定。與此同時,香港經濟運行良好,其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所有這些,聯系匯率制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作用。
對香港而言,由於其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其經濟對外有著強烈的依附性,外資和外貿在經濟中佔有極大的比重。因此,本地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這種情況下,用港元釘住美元,穩定匯率,減少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及經濟合同的締結及國際資本的集系,從而給香港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和機會。這些也可以說是導致聯系匯率制度得以產生並持續下來的內在根源。
由此可見,聯系匯率制度可以調節市場,使匯率穩定在一個固定水平上,但同時也要看到,聯系匯率制度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由於政府特別關注外匯市場上的供需關系,它的貨幣數量不完全受到市場對其貨幣的供求關系的影響,比如,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港元受到投機資金的沖擊,在聯系匯率制度的作用下,港幣利率高漲,並影響到地產、金融等行業,但香港政府卻一時難以像別的國家或地區一樣,通過調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因為它的利率水平是由外匯市場決定的,所以聯系匯率制度是相當嚴格、彈性很小的一種體制,並非對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適合。
因此,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點。
①它使得香港的利率和貨幣供應受制於美國的利率政策和貨幣政策,從而嚴重地削弱了這兩個經濟杠桿的調節能力。
②聯系匯率制度還被認為是造成香港高通貨膨脹和實際上的負利率並存的主要原因。
③由於實行了聯系匯率,也無法通過匯率的手段來調節國際收支狀況等等。
但是,盡管存在著種種缺陷,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有著深刻和堅實的經濟基礎,歷史也肯定了其穩定經濟和市場的作用,同時,經過十多年的風雨和考驗,這一制度本身也日趨完善。
建國至今人民幣匯率年表(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年份匯率2.4622.2451.9891.9611.8591.9411.8581.6841.5551.4981.7051.8931.9762.320年份匯率2.9373.4533.7223.7223.7654.7835.3235.5165.7628.6198.351 8.3148.2908.279年份匯率8.2788.2798.2778.2778.2778.09228.19177.97357.52156.93856.836.6156. 38516.298

5. 發展中國家的匯率制度有哪些

匯率制度的內容:
1.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2.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
3.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4.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已完成的目錄數少於預期值;
匯率制度的研究包括兩個基本視角:匯率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決定的?如何選擇匯率制度?前者是實證問題,後者屬於規范分析。
匯率制度分類是研究匯率制度優劣性和匯率制度選擇的基礎,而對匯率制度與宏觀經濟關系的考察,首先在於對匯率制度如何分類。由於不同的分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匯率制度的選擇成為宏觀經濟領域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考慮因素:
根據IMF1997年5月的《世界經濟展望》所做的分析,在選擇匯率制度時,應考慮一下因素:
第一,經濟規模與開放程度。如果貿易佔GNP份額很大,那麼貨幣不穩定的成本就會很高,最好採用固定匯率制度。
第二,通貨膨脹率。如果一國的通貨膨脹率比其貿易夥伴高,那麼它的匯率必須浮動,以防止它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如果通貨膨脹的差異適度,那麼最好選用固定匯率制度。
第三,勞動力市場彈性。工資越是具有剛性,就越需要選擇浮動匯率制,以利於經濟更好的對外部沖擊做出反應。
第四,金融市場發育程度。金融市場發育不成熟的發展中國家,選擇自由浮動制度時不明智的,因為少量的外幣交易就會引發市場行情的劇烈動盪。
第五,政策制定者的可信度。中央銀行的聲望越差,採用盯住匯率制來建立控制通貨膨脹信心的情況就越普遍。固定匯率制幫助拉丁美洲經濟減緩了通貨膨脹。
第六,資本流動性。一國經濟對國際資本越開放,保持固定匯率制就越難,就越傾向於採用浮動匯率制。[1]
制度特點:
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匯率制度。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匯率制度。
金本位制度
特點:是一種以黃金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該體系的匯率制度安排,是釘住型的匯率制度。
(1)黃金成為兩國匯率決定的實在的物質基礎。
(2)匯率僅在鑄幣平價的上下各6‰左右波動,幅度很小。
(3)匯率的穩定是自動而非依賴人為的措施來維持。

6. 國際貨幣體系從貨幣本位及匯率制度兩個角度分別是怎樣分類的

您好!按照本位機制劃分,國際貨幣體系大致經歷了國際金本位制的自發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黃金—美元」本位制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美元本位制的牙買加體系等幾個主要發展階段。一、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1、自發國際貨幣體系。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從國際金本位制的自發國際貨幣體系開始的,大約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結束,它並不是國際協議的結果,而是交易制度、交易習慣和國內法緩慢發展起來的結果,反映的是英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的支配地位。(1)自發國際貨幣體系形成的歷史和經濟背景。一是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形成。17世紀發生的歐洲大陸戰爭引發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同時引發大量難民逃往海峽對面的英國。英國人抓住機會利用這些勞動力和他們帶來的技術,打下了扎實的工業基礎,發展了軍事力量,贏得了其後100多年的征戰歐亞美的國際戰爭,最終於18世紀後期成為國際政治格局上無可比擬的世界強國,並且通過工業革命,於19世紀中葉成為全球第一個經濟霸權國家。二是由於認識到黃金比白銀更適於遠距離、大規模的國際貿易,英國率先通過法令規定英鎊的黃金含量,正是採用金本位制度。以倫敦和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貿易和支付網路覆蓋全球,英鎊憑借英國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方面的霸權地位成為國際間最主要的結算手段,甚至成為某些國家的儲備貨幣。三是當時的各主要資本主義強國先後實行了金本位制。由於當時銀價暴跌引發大量的套利行為,造成銀本位、金銀復本位貨幣制度的混亂,影響了發達國家國際貿易和國際信貸的發展,德國、美國、法國、荷蘭、俄國、日本等國或是出於自願或是迫於形勢先後確立金本位機制,以法令規定本國貨幣的含金量。在這種背景下,各國的金本位制在各國經濟、政治力量對比的基礎上逐步國際化,通過各國貨幣的法定含金量確定了貨幣關系,自發形成了國際貨幣體系。(2)自發國際貨幣體系的運行機制。第一,本位機制。很明顯,第一個成型的國際貨幣體系是金本位制。基本規則是:黃金是國際貨幣,各國貨幣規定含金量並作為兌換基礎;國內貨幣供應量受黃金儲備制約;黃金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進出口。第二,匯率安排機制。金本位制下的匯率安排機制是典型的固定匯率制,自發安排,市場自動調節,匯率波動以法定平價為基礎,按照供求關繫上下波動,但是波動限度受黃金輸送點限制。第三,儲備機制。黃金是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在運行中英鎊事實上發揮了同等作用,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貿易結算工具,進而成為各國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儲備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第四,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國際收支按照物價鑄幣流動機制自動調節,逆差國貨幣供應下降,物價水平下降,提高了本國商品國際競爭力,進口減少而出口增加,直至國際收支達到均衡;反之亦然。(3)金本位制的內在矛盾及其瓦解。金本位制的內在矛盾主要有三點:一是黃金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生產和供應具有不穩定性,一方面使得其價格動盪動搖其作為穩健貨幣制度的基礎,另一方不能適應世界經濟和貿易快速增長的需要。二是對外平衡與國內經濟穩定的矛盾,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必須付出通貨膨脹或經濟緊縮的代價,影響國內的經濟福利。三是金本位制的運行缺乏國際監督和保障機制,僅僅依靠各國自發承認國內經濟服從對外平衡的運行規則。這些局限性註定了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根本矛盾爆發後金本位制的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這種矛盾的總爆發,從而進一步嚴重破壞了金本位制的根基。1931和1933年英國、美國先後被迫廢除金本位制,最終宣告這一貨幣體系的結束。2、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在美英的推動下,同盟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建立起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直至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兌換黃金而解體。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是一種國際協定安排,反映的是美國的政治經濟霸權。(1)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形成的背景。一是當時的國際經濟環境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貨幣秩序。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得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極度混亂和動盪,國際間的貿易、貨幣金融以及國際經濟合作發生了困難。戰後各國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迫切需要一種統一的、穩定的、有效運行的國際貨幣秩序,為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提供基本條件。二是美國憑借綜合政治經濟實力取得國際金融領域的主導權。兩次世界大戰使得遠離戰爭中心的美國獲得發展契機,成為戰爭軍需和戰後恢復的唯一的商品、資金供應國,得以迅速崛起;與之相反,英國經濟在戰爭中遭到極大破壞而迅速衰落。實力對比的懸殊使得英國雖不情願但不得不把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創立權交給美國。這才有了「懷特方案」戰勝「凱恩斯計劃」並成為《國際或基金協定》的基礎。(2)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機制。第一,本位機制。規定美元黃金官價(1美元等於0.888671克黃金),參加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按照官價將持有美元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參加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以美元的含金量為平價確定兌換率或者直接規定比價。第二,匯率安排機制。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安排機制」,各參加國貨幣按比價直接盯住美元,評價匯率一經確定不能隨意更改,匯率波動上下限各為1%,各國貨幣當局有義務維持波動界限;參加國匯率變動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一安排和監督,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不平衡時,可要求變更匯率,幅度在10%內的自行調整,幅度超過10%的需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准。第三,貨幣儲備機制。以黃金為基礎的美元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國保證提供用於國際儲備和國際支付的美元,保證各國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特別提款權補充黃金、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儲備。第四,國際支付調節機制。參加國發生暫時性支付危機時可按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以貸款方式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以平衡其國際收支;每年借款不得超過其份額的25%,累計借款不得超過125%。(3)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及其解體。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主要有:一是美元對外負債增長快於美國黃金儲備增長,造成美元兌換黃金的金本規則無法執行。隨著世界經濟增長,美國要保證參加國不斷增加的對美元儲備的需求,但是要面臨黃金因為生產因素供應不足的困境,使得美國陷入兩難困境。二是固定匯率剛性和參加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不對稱性。為了維持匯率波動幅度,參加國無論順差還是逆差都必須積累一定量的美元儲備,特別是逆差國要犧牲其國內經濟目標,然而美國卻例外,它還可以通過輸出美元彌補逆差,這種不對稱性造成了各國利益矛盾。這些缺陷伴隨著美國經濟相對衰落暴露出來,美元危機頻頻爆發,貨幣體系運行的前提和規則遭到破壞,在採取各種挽救措施無效後,最終於1971年停止了運行。3、牙買加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主要西方國家貨幣開始自由浮動。1973年,第一石油危機爆發,西方經濟陷入混亂,浮動匯率卻在衰退和混亂中表現良好。1975年西方六國在首次首腦會議上紛紛表示接受現實,放棄重建固定匯率的嘗試,形成決議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改章程,承認浮動匯率。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牙買加協定》,承認了既成事實,正式開始了牙買加體系時代。(1)牙買加體系形成的背景。當時雖然日本、聯邦德國、法國等主要工業化國家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美國經濟相對衰落,但是美國仍然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特別是美國在工業生產等領域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同時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實力的政治大國、最先進的軍事大國,綜合實力居世界首位。以雄厚實力為基礎的美元仍然享有很高的聲譽,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標准、國際清算支付手段,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取代它的地位(2)牙買加體系的運行機制。第一,本位機制。牙買加體系的本位機制是國際美元制,美元與黃金脫鉤,黃金不再是平價基礎;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中心貨幣,同時國際貨幣多樣化;各主要工業化國家直接將貨幣釘住美元;各國不再就黃金問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履行義務。第二,匯率安排機制。各國根據情況自由作出匯率安排,匯率體系容納單獨浮動、聯合浮動、釘住某一貨幣等混合安排。第三,國際儲備機制。美元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日元、馬克(後來的歐元)、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作為補充,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第三,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參加國可以通過基金組織貸款、匯率機制、利率機制、國際間政策協調、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等多種方式調解國際收支平衡。(3)牙買加體系的局限性及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趨勢。其局限性在於:第一,本位機制受美國經濟和美元信用影響,基礎不穩定、牢固。美國經濟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實力相對削弱,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美元幣值發生變動,導致了各國特別是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現實利益矛盾,不利於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第二,匯率體系不穩定,多種匯率制度並存加劇了匯率體系運行的復雜性,匯率波動和匯率戰不斷爆發,助長了國際金融投機活動,金融危機風險大增,國際貿易的發展受到影響。第三,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在多樣化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健全的一面,比如匯率調節機制受出口商品彈性限制、利率機制的副作用、商業銀行的逐利性競爭導致貸款約束放鬆並造成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積累甚至危及。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必將呼喚一個新的體系誕生,無論這個新體系有沒有理想模式,未來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肯定是當時世界政治經實力和權力利益較量的結果。4、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小結。縱觀國際貨幣體系100多年來的演變歷史,實質上是國際貨幣形態和匯率制度的變化過程。國際貨幣形態更替反映了經濟霸權力量轉移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匯率制度變化兩次從固定走向浮動甚至無序,既反映出世界各國對於穩定貨幣秩序的渴求,也反映出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利益矛盾的不可調和性。這樣的矛盾還將在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演變中持續下去。5.關於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前景,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BarryEichengreen認為,美國的雙赤字不可持續,美元地位將下降,現行貨幣體系將逐步朝著國際貨幣多元化的方向演進。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將使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吸引力下降,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元和歐元很可能分享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20年後,人民幣說不定也會是主要國際貨幣之一。蒙代爾認為,從長期看,國際貨幣體系內國家有可能整合成若干貨幣區(如分別以美元、歐元和日元為核心的貨幣區),之後,只要有兩個貨幣區的匯率保持穩定,就能「誘使」第三個貨幣區的貨幣加入這一「匯率穩定機制」,從而實現全球匯率的穩定。可以看出,Eichengreen認為貨幣體系會朝著多元化貨幣體系演進,蒙代爾認為貨幣體系會朝著區域化貨幣體系演進。這兩種觀點代表著國際貨幣體系兩種不同的演進方向。一方面,從貨幣體系發展歷史來看,布雷頓森林體系解散以後,美元作為惟一的國際儲備貨幣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以美元佔主導、歐元、日元、英鎊並存的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體系。胡錦濤在G20領導人峰會上也倡導建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未來人民幣也有可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區域貨幣一體化的進程加快。1999年成立的歐元區是區域貨幣合作的典範,東亞、海灣、北美等貨幣合作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綜上所述,從中期和長期來看,國際貨幣體系朝著區域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也是由國際貨幣體系發展歷史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但從短期來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近景取決於全球經濟失衡能否得到平穩的調節。全球經濟失衡表現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經常賬戶巨額逆差,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經常賬戶巨額順差。產生這一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元本位制。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必須通過經常賬戶逆差向外輸出美元,提供國際流動性。美國逆差,就會相應的導致其他國家的順差。拿中國來說,中國經常賬戶巨額順差,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為了保值和增值,中國只能將這些外匯儲備投資美國的國債和財政部債券。巨大的資金供給又導致了美國國債利率和聯邦基準利率長期處於低利率水平。美國國內的低利率水平會促使美國國內資本流向經濟增長速度快的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這些資本同這些國家的廉價勞動力、資源等因素相結合的結果就是繼續生產大量的國際產出和供給,從而產生更大的美國經常賬戶逆差。所以,要調節全球經濟外部失衡首先需要美國抑制資本流出和增加出口。抑制資本流出需要提高利率,增加出口需要取消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只有當美國高利率能提高美國國內的儲蓄率又不抑制國內的產出時,世界經濟的失衡才能調整過來。而這一過程只能依靠消費的下降而投資不能下降。如果消費和投資同時下降,則會在長期內會導致美國產出能力和產出水平的下降,會對美國的經濟和世界的經濟構成較大的沖擊。那麼怎麼實現高利率條件下的消費下降和投資增加呢?關鍵是引導美國投資轉向外部需求彈性較小的生產部門(高科技部門)。要使這一過程得以順利進行,還需要美國取消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當這一限製取消後,由於發展中國家對科技技術的引進、高科技產品的購買的願望是十分強烈的,這樣高科技部門的投資回報率會比較高,進而會吸引美國國內的資本流入這些部門。這這樣,以大規模高科技產品出口的外需增長,勢必會糾正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從而改善全球經濟失衡。對於像中國這樣有大量經常賬戶盈餘的國家,則需要努力提高其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以彌補外需下降造成的需求缺口。而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效率的提高依賴於國內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所以,一方面,這些國家要努力培育金融市場,加強銀行業發展,培養金融人才,提高國內金融發展水平;另一方面,爭取發達工業化國家和國際組織(如IMF)提供切實基於國際合作的援助和指導,諸如在控制國際投機資本、提高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幫助。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全球經濟失衡的調節取決於逆差國和順差國的通力合作。調節經濟失衡是穩定現行貨幣體系的基礎,也是進一步改革貨幣體系的基石。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7. 什麼是布雷森頓體系

簡單來說就是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8. 牙買加體系的匯率制度有哪些性質

(1)黃金非貨幣化。
即黃金與貨幣徹底脫鉤,取消國家之間必須用黃金清償債權債務的義務,降低黃金的貨幣作用,使黃金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下降,促成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的建立。
(2)多樣化的匯率制度安排。
國際經濟合作的基本目標是維持經濟穩定而不是匯率穩定。牙買加體系允許匯率制度安排多樣化,並試圖在世界范圍內逐步用更具彈性的浮動匯率制度取代固定匯率制度。IMF 把多樣化的匯率制度安排分為以下三種:「硬釘住匯率( hard pegs) 」,如貨幣局制度、貨幣聯盟制等;「軟釘住匯率(soft pegs)」,包括傳統的固定釘住制、爬行釘住制、帶內浮動制和爬行帶內浮動制; 「浮動匯率群(the floatinggroup)」,包括完全浮動匯率制以及各種實施不同程度管制的浮動匯率制。
(3)以美元為主導的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
牙買加體系中, 可供一國選擇的國際儲備不單只是美元,還可以黃金儲備、歐元、日元和英鎊等國際性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的儲備頭寸、特別提款權(SDRs),盡管如此,美元仍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原有貨幣體系的根本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4)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多樣化。IMF允許國際收支不平衡國家可以通過匯率機制、利率機制、資金融通機制等多種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對國際收支不平衡進行相機抉擇。

9. 牙買加體系下的匯率制度具有多樣性,可以歸結為三類

在牙買加體系下,匯率 制度呈現出多樣性,主要可以歸結為三大類:可調整的盯住匯率制度、有限的浮動匯率安排 以及更靈活的浮動匯率安排。

10. 中國現在的匯率制度是什麼

中國截止到2018年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中國的匯率制度不同於浮動匯率,固定匯率,而是資本管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都是中央銀行接受你任何的買賣貨幣的請求,無論數額大小。而中國是不允許你自由兌換外幣的。

(10)布雷森頓體系的匯率安排是擴展閱讀:

匯率制度的內容:

1.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2.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

3.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4.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匯率制度的研究包括兩個基本視角:匯率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決定的。如何選擇匯率制度。前者是實證問題,後者屬於規范分析。

匯率制度分類是研究匯率制度優劣性和匯率制度選擇的基礎,而對匯率制度與宏觀經濟關系的考察,首先在於對匯率制度如何分類。由於不同的分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匯率制度的選擇成為宏觀經濟領域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參考鏈接:網路--中國匯率制度

閱讀全文

與布雷森頓體系的匯率安排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資產證券化金融服務 瀏覽:25
北京銀行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349
控股股東減持可轉債注意事項 瀏覽:169
蕪湖市惠居住房金融有限公司待遇怎麼樣 瀏覽:8
倫敦交易所開戶 瀏覽:448
重慶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成立 瀏覽:81
民間借貸屬於什麼融資 瀏覽:599
金融公司與二級經銷商協議模板 瀏覽:970
快鴿按揭融資 瀏覽:84
興業證券審批通過何時配股 瀏覽:558
2018酒店投融資分析 瀏覽:922
銀行行長在股東大會上的報告 瀏覽:731
中恆集團有子公司嗎 瀏覽:260
牡丹江國華集團 瀏覽:318
內資融資租賃公司列表 瀏覽:494
眾籌融資對交易所的影響 瀏覽:68
牧原股份目標翻倍 瀏覽:944
中銀全球配置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是什麼 瀏覽:812
2019年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 瀏覽:237
大商所白天交易時間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