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存在貨幣虧損時,美元價格可能會發生什麼變化對公司有什麼影響
從經濟統計數據的內容來看,按作用大小排列可分為利率變化、就業人數的增減、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生產、對外貿易、通貨膨脹情況等。這種排列並不是絕對的,例如,美國對外貿易的每季度統計數曾是最重要的影響美元走勢的數據之一。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每當美國貿易數字公布前幾天,外匯市場就會出現種種猜測和預測,引起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但是在80年代中後期以後,其作用越來越小,原因是市場已真正意識到,目前外匯市場的交易額中,國際貿易額所佔的比重僅僅為1%左右。因此,現在美國對外貿易統計數據公布時,外匯市場經常不會對它作出大的反應。
1、利率政策一個國家的利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不管其是順差還是逆差,會馬上反映在該國的外匯市場上。這種現象的本質是金融市場中經典的供需曲線。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是順差,那麼就意味著該國在外匯市場的供給暫時大於其需求,即供大於求,那麼該國的外匯匯率就會下跌,從而導致該國貨幣貶值。相反則會造成該國匯率上升,貨幣升值。而當一國的國際收支是逆差時,就會導致其對本國貨幣的匯率有下跌壓力,而對外幣的匯率有上漲的需要。
2、非農就業人口美國關於非農業人口就業人數的增減數和失業率是近幾年影響外匯市場短期波動的重要數據。這組數字由美國勞工部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五公布。在外匯市場看來,它是美國宏觀經濟的晴雨表,數字本身的好壞預示著美國經濟前景的好壞。較典型的例子是1992年1月上旬的美元對其他外匯的走勢。從1991年下半年開始,外匯市場由於對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開始不斷拋美元,使外匯對美元的匯價節節高攀,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從1991年7月的1.60漲到1992年1月初的1.89。1992年1月9日,也就是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前一年12月份非農業就業人口數可能增長10萬,致使這一天外匯市場一開市,就有人開始拋外匯買美元,英鎊對美元的匯價從1.88跌至1.86,跌幅近200點。經過幾個小時後,外匯市場便開始恐慌性地買美元,馬克、英鎊、瑞士法郎等對美元的匯價出現狂瀉,英鎊又掉了近600點,跌至1.8050。第二天公布的非農業就業人口數雖僅增長了3萬,但這次恐慌改變了以後4個月美元對其他外匯的走勢。
3、通貨膨脹率一國的通脹率表現在該國家物價的變化,是否會影響一國商品勞務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當一國較另一國發生較高的通脹時,其國家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就上漲,從而使出口相對減少、進口相對增加,從而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的壓力。此外,通貨膨脹率還會通過影響一個國家的實際利率,而影響外匯市場的供求以及匯率。具體表現為:一國的通脹率較其他國家高時,該國的實際利率會下降,利率的下降會使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率下降,於是資金會流出該國,資金的流動將改變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求,從而導致匯率的變動。
4、其他經濟數據其他一些美國經濟統計數據對外匯市場也有影響,這些數據包括工業生產、個人收入、國民生產總值、開工率、庫存率、美國經濟綜合指標的先行指數、新住房開工率、汽車銷售數等,但它們與非農業就業人口數相比,對外匯市場的影響要小得多。這些經濟指標對外匯市場的影響也有其獨特的規律。一般來說,當美元呈一路上揚的「牛」勢時,其中任何指標在公布時只要稍好一些,都會被外匯市場用來作為拋外匯買美元的理由,使美元進一步上揚,而指標為負數時,外匯市場有時就對其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同樣,當美元呈一路下瀉的「熊」勢時,任何公布的經濟指標為負數時,都會成為外匯市場進一步拋美元的理由。美國、德國等每月公布的批發價、零售價指數的變化情況對外匯市場也有影響,但影響的大小要看特定的條件。一般來說,當市場對某國中央銀行存在著減息或加息的期待時,其每月公布的物價指數對外匯市場的敏感性就很強。例如,1992年11月,澳大利亞的澳元對美元的匯率已創近幾年的最低點,外匯市場許多人認為澳元已接近谷底,有可能開始反彈了。但市場上也有人根據澳大利亞經濟前景暗淡的預測,傳言澳大利亞中央銀行可能會採取減息的刺激經濟措施。這時,澳大利亞政府公布的10月份批發物價上漲率僅為0.1%,為近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外匯市場彷彿找到了其減息期待的依據,當天就出現拋澳元風,使澳元在低谷徘徊。除了經濟統計數據之外,其他關於經濟活動的報道也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外匯價格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匯市場上的人對外匯波動的期待的反映,換言之,如果人們期待外匯有某一個長期的均衡價格,那麼,現貨價格的波動就會朝這個價格的方向移動。而這種期待是主觀性的東西,它必然會受到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連續幾天沒有關於經濟活動數據分布的情況下,有關國家貨幣當局官員的講話、《華爾街日報》關於外匯市場的有影響力的一篇文章、某研究機構或大企業關於外匯走勢的研究報告等,都可能會在某一天造成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因為一個官員的講話中一篇關於外匯的重要文章僅僅是提供了某種信號,給人們的合理預期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最後導致外匯市場的波動。而波動幅度的大小,就由這些信號在合理預期中的催化劑作用大小來決定。供參考。
2. 求由於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質量導致的虧損或破產的公司案例!!!
一是新疆的 白糖生產公司 中糧屯河白糖套保騎虎難下 三季度浮虧過億.doc
二是 深南電 對賭上了美國的當。
三是華聯控股旗下子公司2008年逆市做多pta嚴重虧損。
等等,我有很多案例,不過沒系統化的整理。
3. 給外國人報價怎麼把握匯率,避免匯率波動導致虧損
根據不同的結算貨幣,在報價時需要採用不同的報價策略。
對於以美元計價的商品的報價,一般可以按照當前的即期匯率折算後進行報價。因為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相對比較穩定,匯率風險相對比較小;另一方面,訂單確認後完全可以採用遠期結匯進行匯率鎖定的方式,規避匯率風險。目前遠期結匯的匯率優於即期匯率,按即期匯率報價,按遠期匯率鎖價,其中就包含一塊收益,因此可以按即期匯率跟客戶談。
對於日元、歐元等匯率波動比較大的貨幣,需要了解其遠期匯率,如果遠期匯率優於即期匯率,就要按即期匯率打折後折算成外幣跟客戶談,如果遠期匯率劣於即期匯率,就要按遠期匯率打折後折算成外幣跟客戶談。談下訂單後一定要即時鎖匯,以規避匯率風險。
當然,在政府大量推廣人民幣跨境結算是,如果你能說服客戶採用人民幣結算,將匯率風險轉嫁給對方,這是最好的選擇。
4. 這個外匯案例中:為什麼匯率低於0.87沒有自動終止,而且還要買雙份最終導致虧損
這個是合約約定的,終止條件是利率上升,與匯率沒有關系。低於0.87的匯率中泰會虧損,高於0.87的匯率,中泰會盈利。因為沒有設止損線,所以風險敞口很大。至於買入雙份澳元,那是協議約定
5. 請問為何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突然變動,比如說這次瑞士法郎匯率的突然變動,會給很多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那是當然,首當其沖的就是金融公司有一些例子你看看你
截至到目前為止 黑天鵝事件導致的損失:
美國福匯(FXCM Inc。) 2.2億美金 股票下挫85%
嘉盛gain capital 股票大跌30%
英國Alpari、 破產
紐西蘭Excel Markets 破產
英國艾福斯 破產
美國oanda 該公司將赦免由於瑞士央行行為而導致賬戶為負值的客戶債務
紐西蘭Global Brokers NZ Ltd 破產
FXBTG Finance Group 損失2063萬美金
IG Group Holdings PLC 損失4570萬美金
FXPRO 破產
巴克萊銀行 損失低於1億美元。
德意志銀行 損失1.5億美元。
interactive broker 損失1.2億美元。
6. 一個高成本運營的公司會因匯率大幅增長而導致虧損麽
有可能 比如05年它花了828億買了100億美元作投資(05年美元:人民幣=1:8.28), 如果現在它想贖回, 現在的美元:人民幣=1:6.13, 就是現在的100億美元換回人民幣是613億, 賬面虧損值是215億人民幣
當然,一個公司因匯率這樣的不多,除非是炒匯的, 那個跟玩股票一個道理, 正常的公司原因比較復雜,一般不會這樣
7. 公司會計記賬的時候匯率損益長期虧損,但實際上外匯買入跟賣出總是掙錢的。
確定固定記賬匯率沒有根據實際匯率變動情況及時調整
建議採用月初匯率核算本月外匯項目
8. 怎樣分析中國遠洋這次由於人民幣匯率波動而造成的損失 給詳細一點 我要做案例分析
這個東西有好有壞。匯率變動,人民幣升值,我們出國去購物就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但是外國人到我們國家來買東西就會覺得貴一些了,這當然是不利於中國製造的對外銷售的。另外在過去的一些外貿中的訂單採取未來支付,比如2012年中國從美國定的貨而支付貨款日期在2014年,而這時人民幣已經升值很多了,這時用人民幣支付的話美國人會更喜歡因為用升值後的人民幣可以在市場上買到更多貨物了,而用美元支付的話中國人更喜歡因為可以為自己節省更多錢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