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瑞惠持倉

瑞惠持倉

發布時間:2021-08-17 04:24:06

1. 日本地震後對日元的影響

上周五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里氏9級大地震,並引發超級大海嘯。汽車、船隻以及建築物被席捲一空。遠在370公里的東京其高層建築搖晃起來,人們驚慌失措地叫喊。截至目前,日本地震及海嘯造成2100人遇難,上萬人失蹤,財產損失無法估量。
周一14日日本東京股市開盤大幅下挫,日經225指數挫近6%,日元匯率高位震盪。大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損傷,全球知名機構對日本地震對日元及日本經濟造成的影響作出了分析。
法國興業銀行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駐東京首席經濟學家Takuji Okubo表示,"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軍工出口的工業供應商在東北海岸在這一天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南部的工業幾乎毫發未傷,他們只需將產品線調整至南方,所以地震對工業的傷害還是有限的。"
Okubo稱,"我不認為這會對經濟增長有什麼樣的影響。1995年坂神大地震,日本經濟季度增長率為0.8%,年增長率為3.6%,這是很強勁的。我認為更應該關注的是,現在死亡人數只有數百人,遠遠不到阪神地震時的數千人。"
英國渣打銀行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經濟學家Vincent Tsui表示,"在餘震還在持續時,做震後損失還為時過早。我們看到日元匯率的大幅波動,日本央行應該會採取一個溫和的政策。全球油價會因為日本是石油最大的消費國之一,而產生巨大的波動,這將影響全球經濟。這也會令他們採取較為溫和的政策立場。"
Faros Trading執行董事W. Brad Bechtel表示,"在日本發生的這一切非常值得記一筆。過去每一次發生重大緊急情況,比如地震,美元兌日元的匯率,都是日元走強。最初大家的反應都是賣掉日元,但事實上,日元會非常戲劇化的走強。"
Bechtel指出,"我們曾看到坂神大地震後三個月,美元兌日元跌幅達20%。原因在於災害發生後,會又巨大的日本資金迴流。所以日本本地資產將日元拉高。"
他表示,"保險公司現在需要對日本理賠,他們需要買進日元。許多國際救助組織進入日本時需要兌換日元。短期之內,這將對日本有積極的傾斜態度。在過去的災害中,如澳大利亞和泰國,我們都能發現相似的情況。"
荷蘭國際集團
荷蘭國際集團ING駐新加坡首席經濟學家Tim Condon表示,"交易場內的人們對此反應並不好,我會等到損失評估出來的時候看看到底有多壞。與同期的紐西蘭相比,日本央行在阪神地震時就非常吝嗇,不會採取特別的資金政策。現在還不能確定是否會股票市場繼續出售日元。建築方面大概會在此大賺一筆了。"
荷蘭拉博銀行
荷蘭拉博銀行Rabobank International金融市場研究主管Adrian Foster表示,"提到自然災害,澳大利亞和最近的紐西蘭地震。我想紐西蘭聯儲是唯一將降息作為財政手段的,這是很少見的。我不認為資金政策是一個常規型的手段,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財政挑戰。"
Foster指出,"海嘯看起來是毀滅性的。我對接下來發生的持觀望態度,不知道他們的政策對此如何反饋。日本政府對地震極有經驗,我相信他們有應對的能力。政府對此會有何調整,只是大家的猜測。如果災害情況持續,沒有人知道他們會想出什麼點子。"
日本瑞穗證券
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股票策略師Tsuyoshi Segawa指出,"就我看到的電視新聞報道,東京以及日本北部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損失,股票市場遭遇恐慌拋售。也有可能像1995年坂神大地震一樣,建築公司的股票會大漲。但是我們仍不清楚宏觀經濟對此的反應,投資者不要妄自揣測,應持倉觀望。"
他稱,"基於現在日本的銀行利率,央行不會降息。央行會專注於提供現金流,擴大市場操作。"
蒙特利爾銀行
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BMO Financial Group首席經濟學家Sherry Cooper表示,"日元波動是由於在海外的日本投資商將自己迴流參與重建,現在傳統的智慧,將放在最前面。"
美國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CitigroupG10貨幣策略師Andrew Cox表示,美元兌日元匯率在未來幾個星期之內,將會由於保險業和資金財政正材,出現混亂的狀況。近期內日本經濟帶來的更廣泛的影響很難解釋,但會被市場消化。因為市場會基於重建的程度和消費信心以及日本國內需求影響為信號,重新回到回到日本經濟投資中來。
他指出,不同又1995年的坂神大地震,地震保險業已經非常普通,並且由於理賠和買進日元。但是在未來6-12月,保險業的局勢還不明朗。
Cox稱,"我們預計外匯市場將緊隨資金和財政政策的而變化。計劃今天召開的日本央行例會由於地震提前召開。我們的經濟師還不能看到任何降息或資產賣出的苗頭,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央行處於穩定金融的目的,出台寬松的經濟政策。"
加拿大豐業資本
豐業資本Scotia Capital首席貨幣策略師Camilla Sutton表示,"由於風險的迴避以及投機,日本公司將會把海外資金迴流,這有利於日元。但市場反饋來看,在中期之內,這還是一個消極的影響。我們可以期待的是,本季度結束時,美元兌日元能達到82,年終之前會緩慢增長。"
Sutton指出,"我們不能期望日元會如1995年阪神地震後那樣強勁。日本的海外資產可能繼續按兵不動,我們預見美元兌日元將在未來數月上升,觀望美聯儲的舉動,遠離非正統貨幣政策的建立和遠期利率差距的繼續擴大

2. 人民幣加入SDR後 投資者還有什麼理由買澳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30日宣布將人民幣作為除英鎊、歐元、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種貨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里程碑時刻,意味著人民幣已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
消息公布後,離岸人民幣短線上漲,美元走高,歐元和英鎊下行。
IMF此後確認,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為10.92%,超出日元和英鎊,但低於外界預期。在今年7月的初步評估報告中,IMF工作人員曾估計人民幣的權重將在14%-16%。
新貨幣籃子要到2016年10月1日才開始生效。今年8月,IMF宣布將當前SDR的貨幣籃子有效期將從12月31日延長9個月至2016年9月30日。
對於國際市場上人民幣使用的短期影響,IMF亞太部門主管李昌鏞(Changyong Rhee)在周一的電話會議上對媒體表示,市場對未來人民幣的需求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人民幣加入SDR後,受歡迎程度上升,需求會相應上升。但也有認為,加入SDR後,中國資本市場更加開放,會出現資本流出的情況。因此兩種方向的影響都存在,「凈影響」目前還很難判斷。
IMF總裁拉加德表示,「執董會關於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的決定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是對中國當局在過去多年來在改革其貨幣和金融體系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認可。」
市場有觀點認為,在人民幣加入IMF儲備貨幣行列之後,澳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會受到影響。
渣打銀行預計,得益於人民幣被納入SDR,未來五年流入中國的資金將達到1.1萬億美元。瑞信、法國巴黎銀行和日本瑞穗銀行均認為,澳元將是人民幣吸引外資流入的一個受害者。被海外投資者視為人民幣替身的澳元會相應「失寵」,管理外匯儲備的經理可能削減澳元持倉,中國國債會比澳大利亞國債受青睞。
近期有觀點認為,澳元雖然在本季度成為表現最好的發達國家貨幣,但這一漲勢註定將要失敗,人民幣納入SDR的一個輸家是澳元。對此,瑞信駐紐約的首席全球外匯策略師Shahab Jalinoos表示,過去,澳元與中國經濟周期的緊密聯系使澳元被當作人民幣的替代品。現在,這些央行可以直接選擇人民幣債券,而且人民幣與澳元國債收益率相當甚至更高。同時他也指出,澳大利亞並不在大多數國家的貿易中佔大頭,其作為儲備貨幣的需求是有限的。
「澳元近期的漲勢不太可能持續,因為在美聯儲勢將啟動加息的當下,市場低估了澳央行將再度降息的可能性,」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駐悉尼的策略師Joseph Capurso稱。「中國增長乏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這些因素都不支持澳元持續走強。」
然而對於上述人民幣入SDR會沖擊澳元地位這一觀點,及對澳元之後走勢的預測,澳聯儲(RBA)並不認同。澳聯儲助理主席德貝爾(Guy Debelle)上月曾表示,投資者持有澳元,並非作為人民幣的替代品,人民幣納入IMF儲備貨幣行列短期內不會影響流入澳大利亞債市的資金。
德貝爾指出,投資者持有澳元是為了在美元、歐元和日元這三個G3貨幣以外實現多樣化。他說道:「我認為,投資者在其投資組合當中包括澳元是出於其他原因,不是作為人民幣的替代品。」
對於人民幣入籃是否會給澳元帶來沖擊,野村控股(Nomura)駐悉尼策略師Andrew Ticehurst說:「我覺得大家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探尋澳元貶值的深層原因。澳元下挫是因為可能爆發地區性貨幣戰?還是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似乎將繼續走低?亞太地區是否會出現更多降息?」

3. 請教金融史上一些主要的事件,比如87股災,327國債事件,07年次貸危機等

美國「87股災」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颳起了股票暴跌的風潮,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曰跌幅最高紀錄。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這次股市暴跌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在全世界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沖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再西方各國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

這一天被金融界稱為「黑色星期一」,《紐約時報》稱其為「華爾街歷史上最壞的曰子」。

直接原因
股災
股災後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論,主要認為股災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價過高、市場上流動資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認同的理論是股災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電腦程式實時計算股價變動和買賣策略,在1970年代末漸在華爾街盛行,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時買和賣。股災後很多人說電腦程式看到股價下挫,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設定的機制加入拋售股票,形成惡性循環,令股價加速下挫,而下挫的股價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拋售股票。 (2)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謂投資組合保險,就是當市場下滑時,為止住損失,就賣掉股票。這里有個前提,就是得有潛在的接盤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盤者都消失了,投資組合保險的操作方式將股價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資組合保險依靠的是幾乎沒有限制的資金流動性,但流動性並不總是存在的,資金的流動性有時會乾涸。在每個人都想賣出時,這樣的投資策略是不可行的。 (3)經濟學家 Richard Roll 認為市場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國盛行, 但沒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卻在10月19日當天帶頭下挫, 因此是因為市場全球化令在一個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動在一天內漫延全球股市。
引發條件
引發股市股災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應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一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嚴重的惡化狀況,上市公司經營發生困難; (2)低成本直接融資導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催生泡沫導致股價被嚴重高估。 (3)股票市場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嚴重缺陷,造成投機盛行,股票市場喪失投資價值和資源配置功能。 (4)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等危機使證券市場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證券市場出現心理恐慌而無法繼續正常運轉
327國債事件
1995年時,國家宏觀調控提出三年內大幅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措施,到94年底、95年初的時段,通脹率已經被控下調了2.5%左右。眾所周知的是,在91~94中國通脹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這三年裡,保值貼息率一直在7~8%的水平上。根據這些數據,時任萬國證券總經理,有中國證券教父之稱的管金生的預測,327國債的保值貼息率不可能上調,即使不下降,也應維持在8%的水平。按照這一計算,327國債將以132元的價格兌付。因此當市價在147~148元波動的時候,萬國證券聯合遼寧國發集團,成為了市場空頭主力。 而另外一邊,當時的中國經濟開發有限公司(簡稱中經開),隸屬於財政部,有理由認為,它當時已經知道財政部將上調保值貼息率。因此,中經開成為了多頭主力。 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公告稱,327國債將按148.50元兌付,空頭判斷徹底錯誤。當日,中經開率領多方借利好大肆買入,將價格推到了151.98元。隨後遼國發的高嶺、高原兄弟在形勢對空頭及其不利的情況下由空翻多,將其50萬口做空單迅速平倉,反手買入50萬口做多,327國債在1分鍾內漲了2元。這對於萬國證券意味著一個沉重打擊——60億人民幣的巨額虧損。管金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在收盤前八分鍾時,做出避免巨額虧損的瘋狂舉措:大舉透支賣出國債期貨,做空國債。下午四點二十二,在手頭並沒有足夠保證金的前提下,空方突然發難,先以50萬口把價位從151.30元轟到150元,然後把價位打到148元,最後一個730萬口的巨大賣單把價位打到147.40元。而這筆730萬口賣單面值1460億元。當日開盤的多方全部爆倉,並且由於時間倉促,多方根本沒有來得及有所反應,使得這次激烈的多空絞殺終於以萬國證券盈利而告終。而另一方面,以中經開為代表的多頭,則出現了約40億元的巨額虧損。 2月23日晚上十點,上交所在經過緊急會議後宣布:23日16時22分13秒之後的所有交易是異常的無效的,經過此調整當日國債成交額為5400億元,當日327品種的收盤價為違規前最後簽訂的一筆交易價格151.30元。這也就是說當日收盤前8分鍾內多頭的所有賣單無效,327產品兌付價由會員協議確定。上交所的這一決定,使萬國證券的尾盤操作收獲瞬間化為泡影。萬國虧損56億人民幣,瀕臨破產。 2月24日,上交所發出《關於加強國債期貨交易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就國債期貨交易的監管問題作出六項規定,,即1、從2月24日起,對國債期貨交易實行漲跌停板制度,2、嚴格加強最高持倉合約限額的管理工作,3、切實建立客戶持倉限額的規定,4、嚴禁會員公司之間相互借用倉位,5、對持倉限額使用結構實行控制;6、嚴格國債期貨資金使用管理。同時,為了維持市場穩定,開辦了協議平倉專場。
07次貸危機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宣布業績,並額外增加在美國次級房屋信貸的准備金額達70億美元,合共105.73億美元,升幅達33.6%;消息一出,令當日股市大跌,其中恆生指數下跌777點,跌幅4%。 。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2007年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2007年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2007年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旗集團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不過目前的花旗集團的股價已由高位時的23美元跌倒了現在的3美元多一點,也就是說目前的花旗集團的身價相當於一家美國地區銀行的水平,根據最新排名花旗已經跌至19名,且市值已經縮水百分之九十,且其財務狀況也不樂觀.
2007年2月13日 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18億美元壞賬撥備 美最大次級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減少放貸 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發布盈利預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瀕臨破產 美股大跌,道指跌2%、標普跌2.04%、納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減半數員工後,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4月24日 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調,道指跌1.37%、標普跌1.29%、納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全球金融市場大震盪 2007年7月19日 貝爾斯登旗下對沖基金瀕臨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麥格理銀行聲明旗下兩只高收益基金投資者面臨25%的損失 2007年8月3日 貝爾斯登稱,美國信貸市場呈現20年來最差狀態 歐美股市全線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總裁沃倫-斯佩克特辭職 2007年8月6日 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8月9日 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捲入美國次級債,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金屬原油期貨和現貨黃金價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級債危機蔓延,歐洲央行出手干預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時內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 美聯儲一天三次向銀行注資380億美元以穩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爾瑪和家得寶等數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級債危機蒙受巨大損失 美股很快應聲大跌至數月來的低點 2007年8月14日 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過720億美元救市 亞太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 各經濟體或推遲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業抵押貸款公司股價暴跌,面臨破產 美次級債危機惡化,亞太股市遭遇911以來最嚴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聯儲降低窗口貼現利率50個基點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1萬億日元 歐洲央行擬加大救市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8000億日元 澳聯儲向金融系統注入35.7億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7.5億美元 歐洲央行追加400億歐元再融資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業銀行貸出3.14億英鎊應對危機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70億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95億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52.5億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100億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聯儲將努力避免信貸危機損害經濟發展 布希承諾政府將採取一攬子計劃挽救次級房貸危機 2007年9月1日 英國銀行遭遇現金飢渴 2007年9月4日 國際清算銀行與標普對次級債危機嚴重程度產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國諾森羅克銀行擠兌風波導致央行行長金恩和財政大臣達林站上了辯護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國次貸風暴影響深遠,但該機構同時認為各國政府不應過度監管 2007年10月8日 歐盟召開為期兩天的財長會議,主要討論美國經濟減速和美元貶值問題 2007年10月12日 美國財政部本著解決次貸危機的宗旨,開始廣開言路 改善監管結構 2007年10月13日 美國財政部幫助各大金融機構成立一支價值1000億美元的基金(超級基金),用以購買陷入困境的抵押證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國破產協會公布9月申請破產的消費者人數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萬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貸危機影響,全球頂級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虧損79億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證券也宣布當季虧損6.2億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歐洲資產規模最大的瑞士銀行宣布,因次貸相關資產虧損,第三季度出現近5年首次季度虧損達到8.3億瑞郎 2007年11月9日 歷時近兩個月後,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達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億美元幫助市場走出次貸危機 2007年11月26日 美國銀行開始帶領花旗、摩根大通為超級基金籌資800億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國樓市指標全面惡化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聲稱10月成屋銷售連續第八個月下滑,年率為497萬戶,房屋庫存增加1.9% 至445萬戶 第三季標普/希勒全美房價指數季率下跌1.7%,為該指數21年歷史上的最大單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資巨頭巴菲特開始購入21億美元得克薩斯公用事業公司TXU發行的垃圾債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國抵押銀行家協會公布,第三季止贖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國總統布希決定在未來五年凍結部分抵押貸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國、加拿大、歐洲、英國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聯手救市,包括短期標售、互換外匯等 2007年12月14日 為避免賤價甩賣,花旗集團將SIV並入帳內資產 2007年12月17日 歐洲央行保證以固定利率向歐元區金融機構提供資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聯儲提交針對次貸風暴的一攬子改革措施 歐洲央行宣布額外向歐元區銀行體系提供5000億美元左右的兩周貸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聯儲定期招標工具向市場注入28天期200億美元資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級基金經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級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華爾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個出售協議,以緩解資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華爾街投行高盛預測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沖減340億美元次貸有價證券
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出現惡化跡象,引起美國股市劇烈動盪。投資者擔心,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會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消費信貸和企業融資,進而損害美國經濟增長。 但開始許多分析家認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圍,對美國整體經濟構成重大威脅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來,次貸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根據最新數據公布,美國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點五,這已宣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且預計美國經濟還將繼續低迷。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我國已經截止到目前我國CPI已連續兩個月低於4% ,分別為10月4.0% ,11月2.4% ,而PPI為10月3.2% ,11月2% ,經濟形勢非常嚴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只有4.9%,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現在我們國家頭等的經濟大事就是保增長,促就業。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從超過1.9萬億美元減少到1.89萬億美元,美元貶值10%—20%的存量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4. 哪個外匯平台交易沒有滑點的

市場上所有的外匯都有滑點就像股票成交價並非是你當初的指定價一樣(撮合交易導致的)

滑點有以下三點因素

1.市場報價斷層。
我們上面的那個例子其實就是市場報價斷層導致的滑點。
流動性可以說是金融市場的空氣,一個失去流動性的市場必定是一個沒有活力的市場。外匯市場同樣如此,與其他市場類似,一旦有客戶進行了賣出操作,必然有另外的客戶進行買入操作,這樣才能保證市場的正常運作。
在正常情況下,流動性充足市場的報價是連續的,但是在行情劇烈波動或者出現大額直接進出的時候,就會出現價格的斷層。

2.網路延遲
一般來說,外匯交易是銀行提供報價給交易商,交易商提供報價給客戶。客戶做交易時,交易指令到達交易商的伺服器,然後轉發到銀行系統,並在那裡成交而在這個傳輸過程中,往往有一個比較微小的延遲,平時可能看不出來,但是一旦碰到劇烈波動的行情,伺服器一旦處理不過來,所產生的延遲就會發生。

3.交易商故意滑點
外匯交易與股票、期貨交易不一樣,股票、期貨是撮合成交,而外匯交易是客戶通過平台與銀行成交,銀行與客戶成交,銀行是有凈的持倉頭寸。通過滑點,成交價不利於客戶,銀行與交易商是有利可圖的。甚至有的銀行與交易商簽訂合作條約時,私下約定滑點分成。當然,有的交易商並沒有將客戶的交易帳單推向市場,這時候,滑點對他們利益更大。

清楚了滑點產生的原因之後,我們發現滑點正常滑點和異常滑點之分。我們上面所講的前兩個原因導致的滑點為正常滑點,是由於各種客觀因素所引起的必然現象,這樣的滑點經常出現在行情劇烈波動的情況下;而後一個原因導致的滑點為異常滑點,往往是由於交易商的惡意操作所致。

只有滑點相對較小頻率較低的平台,沒有不滑點的平台。

ATFX這個平台是英國監管,世界前五大行:美國花旗銀行、日本瑞穗銀行、瑞士銀行、日本三井、德意志銀行都是它的報價銀行。國際聲譽較好,認為不錯,可+我喲。

5. 澳元為什麼走勢變強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5年11月30日宣布將人民幣作為除英鎊、歐元、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種貨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里程碑時刻,意味著人民幣已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
消息公布後,離岸人民幣短線上漲,美元走高,歐元和英鎊下行。
IMF此後確認,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為10.92%,超出日元和英鎊,但低於外界預期。在今年7月的初步評估報告中,IMF工作人員曾估計人民幣的權重將在14%-16%。
新貨幣籃子要到2016年10月1日才開始生效。今年8月,IMF宣布將當前SDR的貨幣籃子有效期將從12月31日延長9個月至2016年9月30日。
對於國際市場上人民幣使用的短期影響,IMF亞太部門主管李昌鏞(Changyong Rhee)在周一的電話會議上對媒體表示,市場對未來人民幣的需求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人民幣加入SDR後,受歡迎程度上升,需求會相應上升。但也有認為,加入SDR後,中國資本市場更加開放,會出現資本流出的情況。因此兩種方向的影響都存在,「凈影響」目前還很難判斷。
IMF總裁拉加德表示,「執董會關於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的決定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是對中國當局在過去多年來在改革其貨幣和金融體系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認可。」
市場有觀點認為,在人民幣加入IMF儲備貨幣行列之後,澳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會受到影響。
渣打銀行預計,得益於人民幣被納入SDR,未來五年流入中國的資金將達到1.1萬億美元。瑞信、法國巴黎銀行和日本瑞穗銀行均認為,澳元將是人民幣吸引外資流入的一個受害者。被海外投資者視為人民幣替身的澳元會相應「失寵」,管理外匯儲備的經理可能削減澳元持倉,中國國債會比澳大利亞國債受青睞。
近期有觀點認為,澳元雖然在本季度成為表現最好的發達國家貨幣,但這一漲勢註定將要失敗,人民幣納入SDR的一個輸家是澳元。對此,瑞信駐紐約的首席全球外匯策略師Shahab Jalinoos表示,過去,澳元與中國經濟周期的緊密聯系使澳元被當作人民幣的替代品。現在,這些央行可以直接選擇人民幣債券,而且人民幣與澳元國債收益率相當甚至更高。同時他也指出,澳大利亞並不在大多數國家的貿易中佔大頭,其作為儲備貨幣的需求是有限的。
「澳元近期的漲勢不太可能持續,因為在美聯儲勢將啟動加息的當下,市場低估了澳央行將再度降息的可能性,」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駐悉尼的策略師Joseph Capurso稱。「中國增長乏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這些因素都不支持澳元持續走強。」
然而對於上述人民幣入SDR會沖擊澳元地位這一觀點,及對澳元之後走勢的預測,澳聯儲(RBA)並不認同。澳聯儲助理主席德貝爾(Guy Debelle)上月曾表示,投資者持有澳元,並非作為人民幣的替代品,人民幣納入IMF儲備貨幣行列短期內不會影響流入澳大利亞債市的資金。
德貝爾指出,投資者持有澳元是為了在美元、歐元和日元這三個G3貨幣以外實現多樣化。他說道:「我認為,投資者在其投資組合當中包括澳元是出於其他原因,不是作為人民幣的替代品。」
對於人民幣入籃是否會給澳元帶來沖擊,野村控股(Nomura)駐悉尼策略師Andrew Ticehurst說:「我覺得大家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探尋澳元貶值的深層原因。澳元下挫是因為可能爆發地區性貨幣戰?還是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似乎將繼續走低?亞太地區是否會出現更多降息?」

閱讀全文

與瑞惠持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資產證券化金融服務 瀏覽:25
北京銀行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349
控股股東減持可轉債注意事項 瀏覽:169
蕪湖市惠居住房金融有限公司待遇怎麼樣 瀏覽:8
倫敦交易所開戶 瀏覽:448
重慶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成立 瀏覽:81
民間借貸屬於什麼融資 瀏覽:599
金融公司與二級經銷商協議模板 瀏覽:970
快鴿按揭融資 瀏覽:84
興業證券審批通過何時配股 瀏覽:558
2018酒店投融資分析 瀏覽:922
銀行行長在股東大會上的報告 瀏覽:731
中恆集團有子公司嗎 瀏覽:260
牡丹江國華集團 瀏覽:318
內資融資租賃公司列表 瀏覽:494
眾籌融資對交易所的影響 瀏覽:68
牧原股份目標翻倍 瀏覽:944
中銀全球配置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是什麼 瀏覽:812
2019年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 瀏覽:237
大商所白天交易時間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