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貨幣政策是不是隱藏著一個巨大陷井因為去杠桿越去越高,老百姓的一點可憐的財富也終將消失於無形
你好,
中國貨幣政策不能說是一個巨大的陷井,因為政府也是無奈,不過這的確是隱藏著一個巨大的 危機,一量爆發,中國經濟將處於崩潰的邊緣。
1、「杠桿化」,以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特別是投資銀行,杠桿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2、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3、杠桿率一般是指權益資本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
② 經濟下行為什麼堅持去杠桿
經濟下行情況下,去杠桿是因為過去經濟結構扭曲。不過,去杠桿重點應該是產能過剩行業。所以,去杠桿就是要使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會活的轉型轉出去,不會活的死去,即可獲得產需新的平衡。如果產能過剩行業繼續靠杠桿繼續維持下去,經濟結構難以得到捋順,只會加大企業庫存,不但產效低,而且對整體經濟轉型升級無益。
但實際問題往往是要看到兩方面的。事實上,國家不再拿「4萬億」投資拉動經濟,存款利率卻一降再降,存款利率收益跟不上物價上漲時,老百姓不能眼看著手中所存的錢在銀行存著不斷貶值,就不得不想辦法去投資做大眾創業,爭取保值增值。只要這些錢投到經濟領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就會保證一定動力。只是股票不行,就去投實業;實業不賺錢,就最終流向房地產。然後,導致保值可能性高的一線城市房價暴漲時,再發限令抑制房價。
經濟問題,真的很復雜,經濟學家真的沒有開出多少靈丹妙葯。況且以醫理看,「西葯」可能速效,但傷胃;「中葯」治病比較溫和,但葯效較慢,經濟政策也有有類似的選擇,看誰喜歡哪一口了。但不管採取什麼政策,一是不能讓人民的收入下降,二是不能造成失業大問題,脫離這兩個目標,失去人心,政策實施就難以為繼。
③ 中國經濟為什麼不敢去杠桿
說個故事,想像一下:劉備買了100萬債券,持有一年利息5%,劉備嫌收益太低,就讓諸葛亮聯系了曹操,說我這100萬債券以90萬的價格賣給你,但並不是真的賣給你,咱們說好了你曹操只是幫我持有,債券漲了跌了都算我的,你付給我的90萬,我每年按3%付你利息。
曹操想了一下好像也不錯,就同意了。雙方成交,曹操90萬買了劉備的債券,這就是代持。
劉備拿著這90萬又去買債券,然後再聯系孫權幫忙代持,於是孫權出80萬買下劉備的債券。 劉備拿著這80萬又去買債券,然後再聯系袁紹……
最後的結果是劉備雖然本金只有100萬,但卻實際持有了將近1000萬的債券,如果一切順利,債券到期劉備要發大財。
結果最近債券價格大暴跌,曹操、孫權、袁紹都慌了,要求劉備按照當初的協議,把這些債券以原價買回去。劉備一看卧尼瑪虧慘了,就說當初和你們簽合同用的是諸葛亮私刻的假章,不算數,我已經報警抓諸葛亮了,然後曹操孫權袁紹都瘋了。
事不大但引起的連鎖反應是很可怕的,因為代持市場上有很多劉備,現在一個出了事,剩下沒炸出來的也都害怕對方賴賬不認,紛紛要求退錢。等於債市去杠桿。
懂了沒,去了杠桿,等於潮水退去,原先的蝦兵蟹將全部暴露出來了,相當於股災債災再現,直接玩大了
④ 什麼是去杠桿為什麼現在要去杠桿
私募排排網為您解答:
去杠桿:
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貸款給你。你增加了負債,銀行增加了資產。同樣別人也這么做,如此以來,少量的貨幣得以創造出大量的信用,金融就是這么神奇。
而去杠桿呢?就是讓你減少負債,同時銀行也減少資產。資產與負債同時縮減,就是咱們經常聽新聞中美聯儲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就是這個原理。
為什麼要去杠桿?
美聯儲已帶動全球進入加息周期,中國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加息,但很明顯市場流動性已經收緊。市場的錢少了,現金流就很容易出問題。一旦這些債還不上,大量的壞賬對銀行來說是毀滅性的,銀行如果出問題了,則會直接引發系統性風險。一環緊扣一環。
此外,根據利率平價原理,美國加息中國不加息,就會產生利差,資金為了套利,拋出人民幣買入美元,人民幣就會貶值,資本外流,最終導致外匯儲備流失。而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等小國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維護匯率穩定,才導致經濟崩潰,血的教訓歷歷在目。
因此國內監管層採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變相加息,適當釋放流動性的形式降杠桿,讓經濟不至於硬著陸。
答案轉載自www.simuwang.com
⑤ 去杠桿化的各個階段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⑥ 經濟學里「杠桿」和「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分別解釋如下:
一、杠桿,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主要表現為: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合理運用杠桿原理,有助於企業合理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營運效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三種形式,即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復合杠桿。
金融杠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收益預期和可能遭遇的風險。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杠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則可能會增大,常見的比如有福匯環球金匯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否則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資者也必須要提前出局。
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在2007年為33倍。
二、「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