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六上關於杠桿的小實驗
杠桿定理么
定理:F動*L動=F阻*L阻(F阻,L阻一定時,L動越大,F動越小)(L是力專臂長度,F是力的大屬小)
小六估計是不是很懂。。。
解釋:
物(重力G為F動)///物(F阻)
---------------------(杠桿)
///////////△(支點)/
|---L動-----|---L阻---|
Ⅱ 有什麼好玩的科學小實驗要材料簡單,最好是生活上需
有許多有趣的家庭實驗,材料很簡單,很容易完成,列舉幾個我自己做過的小實驗,都是從微信公眾號」小豆莢實驗室「上看的,每天都推送一條,挺有意思
(1) 蠟燭蹺蹺板
實驗材料
蠟燭(兩根) 高腳杯子(兩個) 吸管 打火機 縫衣針
實驗步驟
❶ 在吸管兩端分別插入兩根蠟燭
(注意:吸管必須比蠟燭略粗,不然插不起進去;如果吸管較細,則需要用刀子將蠟燭底部輕輕削掉一些使其變細能插入吸管中)
❷在吸管的中間位置插入縫衣針
(注意:必須保證是在正中間,因為要保持吸管兩頭的平衡,如果怕有失誤,可以用尺子量一下,以保證縫衣針插入正中點)
❸ 將兩個杯子隔開平排放置,將縫衣針架在兩個杯子中間
(注意:必須保證縫衣針架在杯子上時能保持平衡,如不能,則要用小刀削掉一些較重一頭的蠟燭。可在蠟燭下墊一張紙,避免一會蠟燭油滴落在桌面上)
❹ 用打火機依次點燃蠟燭兩頭~~~~~啦啦啦,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我們會看見兩個蠟燭就像在玩蹺蹺板一樣,左邊沉下去右邊升上來, 右邊沉下去左邊升上來,不停的一上一下。太神奇了有木有!
實驗原理
我們都玩過蹺蹺板,其實蹺蹺板就是一個等臂的杠桿,兩頭一樣重就會保持平衡,哪頭重哪頭就下沉,另一邊則上升。
蠟燭蹺蹺板的原理是一樣的,當蠟燭還沒有點燃時,兩頭是一樣重的,所以處於平衡狀態。當我們點燃蠟燭的時候,會有先後順序。先點的一端燃燒(設為A端),蠟液滴下,該端重量減少,蹺蹺板向另外一端(設為B端)傾斜。此時,A端朝上,B端朝下,朝下的一端會出現火焰燒烤蠟燭,加速蠟燭的融化,而朝上的A端則不會,於是B端的蠟液快速融化滴落,B端的重量快速降低,這就導致A端的重量又大於B端的重量,B端向下傾斜,蠟燭快速融化,重量快速降低。如此往復,蠟燭就會像小朋友玩蹺蹺板一樣,不斷一上一下地動起來。
(2)漂浮的雞蛋
實驗器材
雞蛋(兩個) 玻璃杯(兩個) 食鹽 水
實驗步驟
1.往兩個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水的高度應足夠淹沒雞蛋。
2.將兩個雞蛋分別放入兩個水杯中,和孩子一起觀察雞蛋是漂浮還是下沉。(現象:兩個雞蛋都下沉到杯底)
3.讓孩子選擇其中一個杯子,父母和孩子一起往選中的杯中倒入食鹽。
4.和孩子一起觀察加鹽後雞蛋的變化。(現象:加鹽的水杯中的雞蛋慢慢漂浮起來)
實驗原理:
物體在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是由二者的密度對比決定的。當物體的密度大於液體的密度時,就會下沉。雞蛋放入清水中下沉,就是因為雞蛋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大。我們給杯中加入了食鹽,加了鹽的水的密度就會變大,到後來這個杯中水的密度密度大過了雞蛋,所以雞蛋自然就可以漂浮起來啦!
(3)當可樂遇上牛奶
材料
可樂(1瓶)、純牛奶(1杯)
步驟
1. 將瓶中可樂倒出一半。
2. 將牛奶加入可樂瓶中。
(現象:遇到牛奶後,可樂迅速「沸騰」,開始冒泡,瓶中的液體開始分為三層,最底層的顏色為較深的褐色,中間一層呈淡褐色,最上層是泡沫狀液體)
3.將混合液體靜置1小時。
(現象:瓶中液體的顏色變成了土黃色,瓶底有一些很小的絮狀懸浮物)
原理
牛奶中含有酪蛋白和鈣離子,可樂可樂屬於碳酸飲料。當可樂中加入牛奶時,溶液產生絮狀沉澱物。這個沉澱物中有的是絮凝現象下的達到等電點而沉澱的酪蛋白,還有少量的碳酸根離子會和鈣離子反應生成的碳酸鈣白色沉澱。
Ⅲ 怎麼做個關於杠桿的科學小模型
(1)取一根長寬適中的均勻薄木條,從木條中點開始向兩端畫上等間距刻度線。在中點處鑽一個孔,用細線將木條懸掛在支架上即成一杠桿。如果懸後不水平,則可在翹起端繞上金屬絲(或卷上膠布、粘上橡皮泥)調成水平。
鉤碼可用裝有細砂的青黴素葯瓶代替。
(2)在薄木條的中心挖一圓孔,圓孔內嵌進一段玻璃管。在支架上釘一銼成夾劈形的鐵釘,將玻璃管套在鐵釘上,再將杠桿調平衡即可。
(3)也可直接用學生的刻度尺(學生尺),放在三棱木塊的棱上代替杠桿,用相同質量的硬幣(或棋子)代替鉤碼進行實驗,,效果也很好。
Ⅳ 螺旋和杠桿的實驗的製作是怎麼樣的
操作難度:★★
實驗方法:
本實驗需要的材料有:一張紙,剪子,鉛筆,桌子,兩塊木板(約跟桌子一樣高),彩色筆。
把紙剪成一個斜坡,用一個斜面緊密捲成圈,螺絲釘是一個一圈一圈捲起的斜面。當用杠桿時,只需用很小的力就能抬起桌子。
從一張紙上剪出一個直角三角形來做成一個傾斜面。把筆放在紙的三角形短邊位置,朝著三角形的頂尖處,把紙卷在鉛筆上。用彩筆沿著剪下的斜邊標出記號,這樣將會形成一個螺旋形支撐。當你在卷紙時,請保留三角形的底線或稱基本線。這個傾斜將會沿著鉛筆螺旋形上升,形成一個螺絲釘模型。這就說明,螺絲釘事實上是一個傾斜平面。
杠桿是由一個硬棒及這個硬棒的支撐點組成的,這個支撐點叫支點。杠桿得益於從重物點到支點的距離短,而從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長。
為了作一個杠桿,把一塊木板靠近桌子垂直立起,把另一塊木板放在上面。把放在上面的木板的一端放在桌邊的下面,按下木板的另一端,這個很重的桌子就很容易被抬起來。
知識延伸:
有很多杠桿原理的例子,如啟瓶蓋的動作、有輪的手推車、錘子等等。
Ⅳ 杠桿原理小實驗 切合實際
管菜市場賣菜大爺借個桿秤!
Ⅵ 小明利用杠桿做了兩個小實驗:A:「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當桿杠靜止在圖(甲)所示的位置時,桿杠處
A、(1)如圖(甲)杠桿處於靜止狀態,所以杠桿處於平衡狀態.但是杠桿右端上翹,沒有在水平位置平衡,調節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出力臂大小.
(2)改變支點兩側的鉤碼位置和個數,一般要做三次實驗,得到三組數據並進行分析,得出的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拉力的方向與杠桿不垂直,力臂不等於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的,因此測出的拉力大小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從杠桿上直接讀取不是拉力的力臂.
B、(1)有用功為W有=Gh2=2mgh2,總功W總=F1h1,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W有 |
W總 |
2mgh2 |
F1h1 |
2mgh2 |
F1h1 |
Ⅶ 小學生趣味科學小實驗
一、奇特的杠桿
(1)實驗目的 認識杠桿省力的原理。
(2)實驗器材 約4米長的木桿1根,木支架1個,重約5千克的石塊1塊,桌子1張(桌面略低於木支架)。
(3)實驗過程 ①取石塊放在桌面上,並讓其1/3露出桌面,再讓一位同學拿著木桿一端;用木桿另一端把石塊用力往上挑,這時,石塊被能挑動嗎?②仍讓這位同學拿著木桿一端,再在桌子前面用一個木架支起木桿。然後用木桿另一端頂住石下方,再用手往下按,石塊能被挑動嗎?③把支架慢慢移向桌子,並不斷撬動石塊,所用的力是越來越大不是越來越小?④把支架慢慢移開,使之離桌子越來越遠,並不斷撬動石頭,所用的力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
二、這只氣球會爆炸嗎?
把一隻氣球吹足氣,系緊口子。再用一塊透明膠布(橡皮膏也可)貼在氣球上,拿一根針從貼著透明膠布的地方把氣球扎破。
你想想看:氣球會不會「啪」的一聲爆炸?
你也許認為氣球要爆炸了吧!其實,氣球不會「啪」的一聲炸掉。在一般情況下,用針扎破氣球,氣球肯定會爆炸;現在的情況不同,你會看到氣從針孔處徐徐冒出來,氣球卻象消了氣的車胎一樣慢慢地癟下去。是什麼道理呢?
原來氣球扎破時,溢出的空氣造成一股壓力,橡皮和膠布對這種壓力的反應各不相同。當壓縮空氣從氣球扎破的地方沖出時,橡膠脆而薄,氣球皮一下就被撐破了,同時發出很大的破裂聲。透明膠帶比較堅固,它可以抵住壓縮空氣沖出造成的壓力,所以氣球不會「啪」的一聲爆炸。
這個實驗的原理,已經被人們運用到了生產實踐中,防爆車胎就是據此原理製成的。自己動手試一試吧
Ⅷ 小明所在的小組利用杠桿做了兩個小實驗:A:「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他們把杠桿中點置於支點上,發現
A、(1)杠桿的左端低右端高,他應該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上靜止,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出力臂大小.
(2)只有一次實驗總結實驗結論是不合理的,一次實驗很具有偶然性,要多進行幾次實驗,避免偶然性;
(3)由圖2可知,彈簧的拉力與杠桿不垂直,不能直接從杠桿上讀取力臂,由圖3所示可知,彈簧拉力與杠桿垂直,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就是力臂,可以直接從杠桿上讀取力臂,方便實驗操作,因此實驗時採用圖3所示實驗方案.
(4)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由於杠桿自身重力的影響,所測量的拉力變大,因此測出的拉力大小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
B、(1)有用功為W有=Gh2=2mgh2,總功W總=F1h1,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W有用 |
W總 |
2mgh2 |
F1h1 |
2mgh2 |
F1h1 |
Ⅸ 怎樣做杠桿實驗
杠桿作用的實驗
【設計】 杠桿是利用直桿或曲桿在外力作用下,圍繞桿上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簡單機械。本實驗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以下幾種作用:
(1)傳遞力的作用;
(2)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費距離)或省距離(但費力)的作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些作用,最好選用重一點的物體,讓學生親自用杠桿去撬或抬,此外還可以利用杠桿尺、測力計進行一些定量的實驗。
方法一
【器材】 裝滿學慣用具的書包、長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為8~10份,畫出等分線)、椅子。
【步驟】
(1)把木棍的中間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掛上重物———書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壓,能把書包撬起。引導學生找出杠桿的支點、力點和重點。
(2)在力點處用力向下壓,力就通過杠桿傳遞到杠桿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還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點向重點靠近,支點每向前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重點越近(即支點距離力點越遠),越省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長,即越費距離。
(4)使支點向力點靠近,支點每向後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力點越近(即支點距離重點越遠),越費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短,即越省距離。
方法二
【器材】 杠桿尺兩把(把杠桿尺均分為十二格,在每個刻度處打一個孔)、直尺、測力計、鉤碼、鐵絲鉤。
【步驟】
(1)把支架的釘子從兩根杠桿尺的第6孔位(孔位從左往右數)處穿過,讓該處作為支點,使兩根杠桿尺保持水平。後面的杠桿尺不動,作為對照物,在前面的杠桿尺上懸掛重物和測力計。
(2)在杠桿尺第1孔位處,用鐵絲鉤懸掛一個50克重的鉤碼;把測力計鉤掛在杠桿尺的第11孔位處,手握測力計,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鉤碼)向上撬起。找出杠桿尺上的重點、支點和力點。(掛鉤碼的第1孔位為重點,中間第6孔位為支點,掛測力計的第11孔位為力點。)
(3)通過測力計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和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觀察測力計的讀數,約在50克左右,說明這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用直尺測量重點上升的距離和力點下降的距離,可知上升、下降的距離大致相等,說明這時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圖1)。
(4)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5、4、3、2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重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力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小,即越省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大,即越費距離(圖2)。
(5)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7、8、9、10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力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重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大,即越費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小,即越省距離
Ⅹ 科學實驗杠桿尺平衡作文400字
最佳答案
歲月的巨浪拍打著記憶的礁石,破碎了,散作一團白沫,潮起潮落,遺棄了躺在沙灘上的貝殼。大海就在眼前,可再也回不去了,只好獨自品味其中的孤獨。一如歲月之流把20歲的小舟擱淺,美妙韶華,定格成年齡深處那淡藍的風景。乘著這艘小船我駛向一個叫大學的彼岸……
平靜有序的大學生活在我的生命中已展開兩個多月了,每月奔忙於課堂,食堂和圖書館之間,當自己完全地浸淫於知識的海洋中時,心底湧起的是一份滿足和恬然;當自己漫步於校園的林陰小徑時,呼吸著屬於校園的空氣,滿足於校園的一草一木,我常常會忘窮情於其中,也是就在其中存在著另一些「不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