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平衡條件.(1)為了方便測量力臂,應將杠桿調至______位置平衡.調
(1)①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同時杠桿的重心通過支點,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所以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使實驗簡單化.
②杠桿左端下沉,右端上翹,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
(2)①如乙圖,F和
1 |
L |
F | ||
|
1 |
L |
⑵ 如圖甲所示,明明和同學們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
(1)調節杠桿平衡時,杠桿右端下沉,應把杠桿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在杠桿上直接測量力臂,且可以排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僅根據一次實驗測出的實驗數據得出的結論具有片面性和偶然性,並不可靠;為得出普遍結論,應進行多次實驗,測出多組實驗數據,然後分析實驗數據,從而得出結論.
(3)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一端的A點,杠桿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a,若在A點斜向上拉拉力力臂變小,阻力與阻力臂不變,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杠桿平衡時,動力要變大,即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b要變大,則Fa小於Fb.
故答案為:(1)左;力臂;杠桿自重;(2)不可靠;實驗次數太少得不到普遍規律;(3)小於;大於.
⑶ 如圖甲所示,某同學做「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進行了以下操作:(1)調節杠桿的左右螺母,使杠桿
①該同學在步驟(2)中,當掛鉤碼之後是不能再移動平衡螺母的.
②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
③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④如圖,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力臂是OD,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F1×OD=G×OB.
在Rt△ODA中,OD<OB,所以,F1×OD<F1×OA,
所以F1×OA>G×OB.
故答案為:①在杠桿上掛鉤碼之後又移動了平衡螺母;②便於測量力臂大小;③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④大於.
⑷ 用圖甲所示的杠桿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先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杠桿停在如圖甲所示的位置,
(1)如圖杠桿處於靜止狀態,所以杠桿處於平衡狀態.
杠桿左端上翹,無論左端還是右端的平衡螺母都向上翹的左端移動.
(2)①設一個鉤碼重為G,杠桿上一個小格代表L,
所以,3G×2L=nG×3cm,
所以,n=2(個).
②當彈簧測力計從M位置移動N位置時,阻力不變,阻力臂不變,動力臂變小,動力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3)由表格數據得,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F2L2.
只有一次實驗數據總結實驗結論,實驗結論很具有偶然性,要進行多次實驗,使實驗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為:(1)平衡;左;(2)2;變大;力臂變小;(3)F1L1=F2L2;沒有多次實驗,結果具有偶然性.
⑸ 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前他發現杠桿左端下沉(如圖甲所示)。
從甲圖到乙圖,即使左側沒加砝碼,右側的測力計也有一定讀數,目地是使杠桿由傾斜平衡轉變到水平平衡,因此F1乘以L1大於F2乘以L2。
⑹ 如圖1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
(1)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左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小明便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為:F1L1=F2L2;
實驗中只有一次實驗就總結實驗結論,實驗結論很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因此這樣得出的結論不合理.
(3)杠桿的重心不在支點上,杠桿自身的重力對杠桿轉動產生了影響,導致拉力F的測量不正確;
(4)設一鉤碼重為G,一格為L,則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左邊=4G×3L=12GL;
右邊=2G×6L=3G×4L=4G×3L=12GL,所以可以在第6個格處掛2個鉤碼,或在第4個格處掛3個鉤碼.
(5)第2次實驗中杠桿右面掛了4個鉤碼,每個重0.5N,則阻力F2=0.5N×4=2N;
(6)第3次實驗中,拉力的方向向右傾斜,導致動力臂偏小,根據杠桿平衡條件,阻力、阻力臂不變時,動力臂變小,動力就會變大,因此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1)水平;便於測量力臂;左;左;(2)F1L1=F2L2;不合理;用實驗來探究物理規律時,只有一次實驗,實驗結論具有偶然性;(3)杠桿的自身重力對平衡造成影響;(4)在第6個格處掛2個鉤碼;在第4個格處掛3個鉤碼;(5)2;(6)彈簧測力計沒有豎直向下拉(或動力臂測量錯誤).
⑺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如圖所示.(1)實驗前出現如圖甲所示情況,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1)當出現圖甲所示情況時,即左端下沉右端上升,說明左端的力大了.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左端的螺母向右調.相當於向右端增加了力.
(2)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的力臂就在杠桿上;(2)便於確定力臂,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的大小,即右端的力臂為6格.應向右再移動2格.
故答案:(1)右,可得n=6,不需要再測量力臂.
(4)從實驗表格數據中可以得出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5)出現圖乙所示情況,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2g×3l═1g×nl
⑻ 小紅的實驗小組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在調節杠桿平衡時,如果杠桿的右側
(1)在調節杠桿平衡時,如果杠桿的右側高左側低,可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或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便於直接讀出力臂.
(2)此實驗主要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因此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此表格還應有:動力與動力臂的積;阻力與阻力臂的積;故少兩列.
(3)由圖可知,FA=0.5N×3=1.5N,LA=2cm×4=8cm,LB=2cm×5=10cm,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FA×LA=FB×LB,1.5N×8cm=FB×10cm,所以FB=1.2N;如果保持B點不動,彈簧測力計的方向向右傾斜,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力臂變小了,支點左側力與力臂不變,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彈簧測力計拉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1)右;右;力臂;(2)少了兩列;(3)1.2;變大.
⑼ 用砝碼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如圖甲所示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填「
(1)如圖,杠桿的右端上翹,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將杠桿調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測量力臂大小.
(2)①、由實驗①②得到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所以,3N×5cm=F1×15cm,
所以,F2=1N.
②、實驗①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是省力杠桿,生活用具中餐盤夾子、食品夾子、筷子都是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核桃夾子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省力杠桿.
(3)實驗時,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豎直作用在杠桿上,力臂在杠桿上,力臂大小等於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當用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時,力臂不在杠桿上,該同學的結論不成立,該同學沒有改變力的方向.
故答案為:(1)右;力臂大小;(2)1;D;(3)方向.
⑽ 如圖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
(1)由題意知,杠桿右端下沉,左端較高,所以平衡螺母應向左移動,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便於測量力臂;
(2)小明只通過一組數據便得出結論,並不符合實驗結論得出的要求,這樣的結果具有偶然性,不具普遍性;
(3)由於支點不在中點時,杠桿還受自身重力的影響,所以測出的拉力大小都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
(4)彈簧測力計在C處豎直向上拉時,拉力的方向豎直向上與杠桿垂直,動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若改變拉力的方向,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比較拉力的大小,即可證明小民和小華的觀點是否正確.
故答案為:(1)左;杠桿在水平位置;力臂;(2)不合理;只測一組數據,結論具有偶然性;(3)受杠桿自身重力的影響;(4)結論不正確;改變拉力的方向,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比較拉力的大小,即可證明小民和小華的觀點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