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吳剛同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實驗前,杠桿停在圖甲所示的位置,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該
(1)杠桿靜止時或杠桿勻速轉動時,杠桿處於平衡狀態;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平衡螺母向上翹的一端移動;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由杠桿停的位置可知,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該將右端平衡螺母向右調節;
(2)實驗步驟中,正確的順序是:
A.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E.將鉤碼掛在杠桿的支點兩邊,先改變動力或動力臂的大小,然後調節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D.記下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將數據填入表格中.
C.改變鉤碼的個數和位置,重復實驗.
B.計算每次實驗中F1L1和F2L2的大小,根據計算結果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3)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吳剛同學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實驗過程中使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測量力臂;
(4)杠桿平衡後,由乙(b)圖可知,在兩側鉤碼下各取下一個相同的鉤碼,則杠桿左端下沉;為使杠桿恢復水平平衡,只需將右邊的鉤碼移至第4格.
故答案為:(1)右;(2)AEDCB;(3)錯誤;方便測量力臂;(4)左;4.
㈡ 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
(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力臂恰好沿著杠桿的方向,便於測量力臂;
杠桿左端偏高,則應將右端或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
(2)①第1次實驗中:F1L1=F2L2=1.5N×10cm=15N?cm;
L2=
F1L1 |
F2 |
15N?cm |
1N |
F1L1 |
L2 |
20N?cm |
10cm |
實驗次數 | 動力F1/N | 動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5 | 10 | 1 | 15 |
2 | 1 | 20 | 2 | 10 |
3 | 1 | 20 | 1.5 | 10 |
㈢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如圖1所示,若杠桿在使用前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
(1)在使用此杠桿前發現左端低,右端高,說明杠桿的重心偏左,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左、右兩端的螺母(或一端的螺母)都要向杠桿上翹的右端調節.所以可以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也可以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此後,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螺母再調節會改變杠桿重心的位置,使杠桿重力對杠桿平衡又產生影響,因此不能再旋動兩側的平衡螺母.
故答案為:右;不可以.
(2)經分析,探究杠桿平衡的步驟為:
A、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E、將鉤碼掛在杠桿的支上點兩邊,先改變動力或動力臂的大小,然後調節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D、記下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將數據填入表格中.
C、改變鉤碼的個數和位置,重復實驗.
B、計算每次實驗中F1L1和F2L2的大小,根據計算結果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故答案為:AEDCB.
(3)如圖2中斜向下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杠桿處於水平位置平衡,拉力的方向與杠桿不再垂直,右面的力臂要小於ON的長度,也就是ON比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力臂大,因此G×OM<F×ON.
故答案為:<.
(4)設一個鉤碼的重為G,一個格為L,原來杠桿:3G×2L=2G×3L,處於平衡狀態;
①若在兩端再同時掛上相等質量的小球,左邊=4G×2L,右邊=3G×3L,右邊力和力臂的乘積大,右端下降;
②若將甲圖中左右兩端的鉤碼各自向外側移動一小格,左邊=3G×3L,右邊=2G×4L,左邊力和力臂的乘積大,左端下降.
故答案為:①;②.
㈣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如圖所示,若杠桿在使用前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
(1)杠桿的右端上翹,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 調節完杠桿平衡之後,不能再移動平衡螺母. (2)經分析,探究杠桿平衡的步驟為: A、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E、將鉤碼掛在杠桿的支上點兩邊,先改變動力或動力臂的大小,然後調節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D、記下動力F 1 、動力臂L 1 、阻力F 2 和阻力臂L 2 的大小,將數據填入表格中. C、改變鉤碼的個數和位置,重復實驗. B、計算每次實驗中F 1 L 1 和F 2 L 2 的大小,根據計算結果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3)實驗1:1N×8cm=2N×4cm, 實驗2:2N×8cm=1N×16cm, 實驗3:2N×12cm=3N×8cm, 杠桿平衡調節:F 1 l 1 =F 2 l 2 . (4)如圖,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這時在兩側鉤碼下各增加一個相同的鉤碼,每個鉤碼重1N,杠桿上每格長度是4cm,3N×12cm>4N×8cm, 所以F 1 l 1 >F 2 l 2 ,所以杠桿的左端下沉. 故答案為:(1)右;不可以;(2)AEDCB;(3)F 1 l 1 =F 2 l 2 ;(4)左. |
㈤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左 左
右 右
一般規律,比如,左端下傾,說明左端重了,此時,將兩個平衡螺母都向右調節,相當於使右端也變重,才能平衡。
也可以用平衡條件解釋,左端下傾,說明左端力太大,需要減小左端的力臂,故螺母要向右調節。
做題的時候,可以這樣記:「高調」 哪邊高就往那邊調節。
㈥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名稱: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目的
1、通過本次實驗中,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解到設計實驗探究的科學思想。
2、獲得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3、能夠理解杠桿平衡狀態的基本含義。
實驗器材:杠桿、支架、一盒鉤碼、固定在杠桿上的掛物環、彈簧測力計。
實驗要求:1、會組裝杠桿,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步驟:
第一步、把杠桿安裝在支架上,使其能靈活地繞支點轉動,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靜止狀態,使杠桿水平靜止。
第二步、先在支點左側,20cm處掛一個0.5N的鉤碼,試一試需要在指點的右側10cm處掛幾個鉤碼,能夠使杠桿再一次水平靜止,杠桿水平靜止後,將實驗所測數據填入實驗記錄的表格內,將作用在杠桿左邊的力,作為動力F1,則F1=0.5N,動力臂L1為20cm,F1×L1=10
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1N,阻力臂L2為10cm,F2×L2=10
(改變鉤碼的位置和鉤碼的個數,再做一次實驗,)
第三步、將支點左側,距支點5cm處,掛3個鉤碼,試試看,在支點右邊15cm處,需要掛幾個鉤碼可以使杠桿再次水平靜止。
待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把實驗數據填入記錄表格內,動力F1,F1=1.5N,動力臂L1為5cm,F1×L1=7.5,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0.5N,阻力臂L2為15cm,F2×L2=7.5.
第四步、通過兩次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知道: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結論:a、杠桿的平衡狀態是指杠桿處於勻速轉動狀態,或者靜止狀態,靜止時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水平位置。
b、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附表:
實驗次數 動力(N) 動力臂(M) 動力×動力臂 阻力(N) 阻力臂(M) 阻力×阻力臂
1
2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㈦ 初中物理 關於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問題
螺母的調節使重力作用線通過了支點~螺母應該被視為杠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