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數據對外匯市場各國匯率的影響?
中國的經濟增長數據對於世界的經濟增長有一個風向標的作用,在近來中國的一些采購中,有商務部帶領的中國去歐洲的采購團了采購了100多億歐元了。這對於正在面臨經濟衰退的歐洲來講真的是雪中送炭啊!而中國的一些經濟數據的回升,就帶動了世界經濟的信心的回升,對於世界的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帶動作用。
我們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實體經濟大國了,對世界的貿易也都有了很重要的貢獻了,我們可以在09年的汽車產銷來看的,可以從我的股票市場來看的,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來看的。
這些都是一些很重要的數據來的。
Ⅱ 匯改的中國匯率改革概況
也有分析師認為,人民幣匯率的走強還有宏觀調控方面的原因。央行已經多次動用提高准備金率的手段來回收流動性,目前信貸和投資在減少,宏觀調控的效果明顯,所以再次提高准備金率的可能性不大。而匯改一年多以來,升值幅度波動較小,在逐漸成熟的匯率管理模式下,適當放開匯率的彈性,可以減小央行大規模投放貨幣的壓力,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
匯率改革三原則: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一方面保證中國政府對匯率變化的主導性控制,避免外來資本操控;一方面保護中國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不因匯率變化而產生不良影響,維持穩定大局。
Ⅲ 90年代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歷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兌換人民幣金額。特別說明: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影響匯率變化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Ⅳ 中國匯率變化
針對中國這么一個封閉的市場(之前人民幣在境外不能交易,因為境外沒有人民幣,目前雖然離岸人民幣兌換市場已逐步發展起來,但目前對國內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沒有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暫時不考慮境外人民幣市場對境內市場的影響,即假設境內仍是個封閉的市場),國際收支出現順差,代表外幣資金(美元)凈流入,凈流入部分的大部分會在境內變成外幣資金的凈賣出,如果凈賣出部門需要讓市場進行消化,則美元要下跌人民幣要升值;反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一般來說美元會升值,人民幣會貶值。所以你的說法的對的。
但對於美元,歐元這種貨幣在全球自由流通的貨幣,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對匯率的影響作用會小很多。
Ⅳ 1994年至今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分析其中原因
經過人民幣較大幅度的升值,中國的對外貿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首先看出口方面。從大類商品(根據SITC分類准則)來看,我國出口結構正朝著優化的方向發展。2000年以來,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增速一直快於初級產品,正因為如此,工業製成品的出口比例從2000年的90%增加到95%。
從小行業分類(HS准則)來看,2007年我國出口總值前四位的行業為機械電氣(簡稱,HS分類十六類,以下同)、紡織(十一類)、賤金屬(十五類)和車輛及其他運輸設備行業(十七類),它們佔2007年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43.4%、13.6%、9.5%和4.5%,這四個行業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71%。
不難發現,賤金屬行業出口增速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徵,而其他三個行業出口增速有緩慢回落趨勢。這種現象也符合我們的直覺,因為:第一,經過了連續快速增長,這三個行業出口基數較大;第二,畢竟人民幣對美元到2007年底已累計升值13%。
2007年,增速最低的紡織行業出口增長也達20%。這種增速是相當可觀的,它意味著,即使增速有所回落,2008年我國出口增速也有望保持在20%左右。
那麼,是否存在某種可能性,即主要行業的出口增速較快下降呢?我們從行業的盈利情況尋找答案。按照正常預期,2008年人民幣有7%-10%的升值幅度,這一升值幅度對行業出口的盈利會有多大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現有的成本結構和成本控制水平不變,2008年四大行業的出口利潤將被人民幣升值所抵消,四大行業的出口將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
我們認為,如果2008年人民幣對外升值7%-10%,這種升值幅度對出口利潤率的侵蝕將是實質性的,出口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較大。這一判斷基於以下假設:第一,本輪經濟增長已到周期性頂點,行業增長不再享有周期性紅利;第二,產品出口基於成本優勢,而不是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第三,人民幣對主要貿易結算貨幣,而不僅僅釘住美元升值;第四,中國的出口企業和外國企業面臨相同的國際市場,國際需求處於一個穩定水平。
再看進口方面。我國進口產品結構也有所優化。根據SITC分類准則,2000年以來,初級產品的出口增速大部分時間內快於工業製成品,導致了工業製成品進口比重從79%下降到75%。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的變化表明,我國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已經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有所表現。根據權威判斷,我國仍處於工業化進程的中後期,我們預期這種趨勢將延續。在具體行業上(HS分類准則),2007年我國進口金額排名前四的行業是機械電氣、礦產品、賤金屬和光學等儀器行業,它們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40%、16.9%、8.1%和7.4%,合計占總進口的72.4%。
有意思的是,機械電氣行業和賤金屬行業的出口也名列前茅,光學等儀器行業也是2007年第六大出口行業,這顯然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內分工發展的結果。我們預期,雖然前兩個行業的進口增速平緩,光學等儀器行業的進口增速波幅較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人民幣升值,至少在中短期內,這三個行業的進口增速有望繼續保持。礦產品行業進口是由我國的資源稟賦和工業化進程所決定,該行業進口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因此,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的工業化背景下,隨著人民幣升值,進口至少可以保持原有的較快增長速度。
外貿的產品結構分析表明,出口增速很有可能回落,而進口增速至少將繼續保持,因此我們預期,最近出現的進出口增速的剪刀差有望延續。
在進出口的主要行業中,我們觀察紡織業出口增速緩慢回落,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行業,人民幣現有的升值幅度已經對其出口有了實質性的負面影響。
但在其他行業,仍然看不出人民幣升值的顯著影響。我們認為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虛假貿易,即高報出口和低報進口現象,在自處理設備的進出口中,我們估計出口高報6%,進口低報10%。進出口增速差虛增16%的幅度是驚人的。第二,人民幣只對美元較大幅度升值,對美元匯率的關注使我們忽略了人民幣升值的全貌,因為人民幣對歐元和日元升值幅度並不大。這使得我們有必要分析進出口的幣種(區域)結構,考察人民幣對主要貨幣的不同升值幅度對進出口的影響。
進出口因人民幣對不同貨幣升幅不同而各異
我們選取美國、日本、歐盟和香港作為貿易區域結構分析的對象。選取這些經濟體的理由是:與中國經濟關系緊密、貿易額大、主要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區)。2007年,這些經濟體都是我國排名前五的貿易夥伴。
進出口的剪刀差只是在2008年1-2月才出現,以如此短期的數據推斷中長期趨勢,需要更多方面的理由。而且,其中還有春節和雪災等臨時性因素,這種趨勢的持續性就更值得推敲。既然人民幣對不同貨幣有不同的升值幅度,那麼中國與不同貨幣發行國(區)的貿易增長變化情況如何?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對2008年的進口、出口和貿易順差的預測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和港幣的持續升值,中國出口美國和香港的增速也持續下降,2008年2月中國出口美國增速甚至接近0。但中國對日本和歐盟的出口增速從2006年開始就處於緩慢上升過程中,這是因為,2006年以來人民幣對日元和歐元實際上有所貶值,而不是升值。也就是說,我國出口總體上快速增長是因為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幅不大。對於不同貨幣,人民幣升值則出口增速下降(如美國和香港),沒有升值甚至貶值的,出口則有上升趨勢(如日本和歐盟)。
在對香港和美國的出口中,2008年2月的雪災加速了出口的下降趨勢,而在對歐盟和日本的出口中,臨時性的雪災改變了出口的緩慢增長趨勢。匯率變動和出口增速變化有一定的正相關,我們認為雪災只是臨時性地縮小了出口規模,不會改變受匯率變動影響的出口增速的基本趨勢。
理論上,進口增長與本幣升值負相關。在人民幣與美元和港幣的顯著升值過程中,這一規律得到了驗證。2005年以來,中國從美國和香港的進口增速明顯大幅增加。這個趨勢也可以從日本和歐盟的進口中得到體現,只是增速的上升相對緩慢,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人民幣對歐元和日元沒有明顯升值。如果考慮雪災對經濟規模的緊縮性影響,進口增速上升的趨勢應該更明顯。
通過對進出口的區域結構分析,我們發現兩個值得注意的結論:
第一,人民幣的匯率變動確實對中國的進出口產生了較為顯著的影響。這表現在,當人民幣對某一貨幣明顯升值時,中國與該貨幣發行國(區)的出口增速就明顯下降,而進口增速明顯上升,這主要發生在美國和香港方面。而對日本和歐盟,由於人民幣對日元和歐元匯率變化不大,中國與日本的進口和出口增速都緩慢上升。這主要是由中國工業化加速、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所決定的。
第二,綜合看來,出口增速將繼續下降,進口增速將繼續上升,我國貿易順差快速增長的趨勢難以延續。這主要基於上面分析到的理由:首先,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繼續升值,中國對美國和香港出口增速將繼續下降,對日本和歐盟的出口增速即使上升也較為緩慢;其次,中國從美國和香港的進口增速將繼續快速上升,從歐盟和日本的進口也將不會下降;最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日益加深,外部需求下降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2008年貿易順差將下降
按匯率變化的常規估計,2008年順差將達2500億美元,同比減少超過4%。預測2008年的貿易順差關鍵在於判斷人民幣的匯率走勢,但2008年全球經濟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比價關系可能會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我們按照一種保守的情形,即人民幣只對美元和港幣常規性升值8%,對歐元和日元匯率維持2007年走勢。我們估計:我國2008年對四個經濟體的出口將增長14.9%,進口增長20.2%,而2007年的增速分別為20.9%和18.5%。其中,對美貿易出現逆差,對日貿易逆差擴大,對歐盟和香港的貿易順差增長35%和14%。如果2008年我國出口增長14.9%,進口增長20.2%,則我國2008年的貿易順差為2506億美元,同比減少4.4%。
美國經濟疲軟將使中國整體出口下降2%左右。美國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收的首要引擎。美國經濟增長的變動對世界出口將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經濟增速的漲落對美國消費和進口有著明顯的拉動作用,從而與世界貿易的增長變化有顯著的正相關性。
利用1990-2007年來的年度數據進行回歸,我們發現,如果美國經濟增速降低1個百分點,美國消費增速將降低0.77個百分點,進口增速降低3.41個百分點,世界市場需求增速將降低1.36個百分點。
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已經把美國經濟拉近衰退的邊緣。2月20日,美聯儲再次調低美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至1.3%-2%。相對於官方預期,市場人士更為悲觀,許多分析家認為美國經濟已經步入衰退。而且,無論在官方還是民間,這種預期惡化的趨勢還在延續。
美國2007年的GDP增長率為2.2%,保守估計,2008年美國GDP增速將減少1-2個百分點。這樣,2008年美國消費增速減少0.8-1.6個百分點,進口增速減少3.4-6.8個百分點,世界需求將減少1.4-2.8個百分點。因此,合理估計,美國的次貸危機將在2008年使中國出口降低1.4-2.8個百分點。即使中國進口增速不再上升,這也將進一步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
Ⅵ 結合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及相關數據分析匯率的作用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
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這里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利於增加匯率彈性,抑制單邊投機,維護多邊匯率.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
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3%的幅度內浮動率穩定。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
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並不是指人民幣匯率第一步調整2%,事後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整。因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Ⅶ 人民幣兌美元變動時間和數值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最近三個月美元和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變化情況(具體點的 最好有數字0 [ 標簽:美元 匯率,歐元,匯率 ] I? 回答:1 人氣:81 解決時間:2009-09-04 19:49 檢舉 9月份: 1 人民幣(CNY) = 0.1464 美元(USD) 1 人民幣(CNY) = 0.1024 歐元(EUR) 8月份人民幣兌美元、歐元匯率同時發生轉向。
人民幣仍在升值,只不過,升值的對象如今變成了歐元。隨著中國出口商批評zhengfu的人民幣升值政策損害出口利潤率的聲音日益高漲,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勢近幾周來陷入停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8月份基本上沒有變化,這是中國2005年7月放棄人民幣盯住美元政策以來,以上升為主的走勢中難得見到的一波行情。與此同時,美元兌大多數主要貨幣的匯率強勁反彈。因為人民幣兌美元波動不大,這種反彈也推動了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的走高。8月份人民幣兌歐元上升6%,扭轉了長期以來的跌勢。人民幣兌日元和韓元也出現上漲。渣打銀行外匯策略主管亨德森說,中國zhengfu看來仍堅持人民幣兌主要貨幣升值的政策。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測算,8月份人民幣的實際匯率(貨幣兌所有交易夥伴的價值)上升2.4%,超過了年初的升值速度。亨德森說,人民幣貿易加權基匯率近幾個月來升值幅度大幅提高。他指出,中國本可以通過讓人民幣兌美元進一步貶值來抵消對歐元的升值,但它沒有這樣做。渣打銀行的亨德森預計,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步伐在2008年剩餘時間和2009年將會放緩,但他認為人民幣兌歐元等貨幣的匯率仍會進一步走高。他說,歐元總的來說存在高估,兌人民幣當然也是如此。情況還會繼續發展。 7月份歐元對美元匯率繼續下跌。歐元對美元匯率繼續下跌??歐市報收於1歐元兌換1.3959美元,低於前一交易日的1.3978??
此外,13日歐市尾盤,1歐元兌換0.8632英鎊,高於前一交易日的0.8623;1歐元兌換129.0500日元,低於前一交易日的129.2000;1歐元兌換1.5153瑞士法郎,高於前一交易日的1.5142;1歐元兌換1.7957澳元,高於前一交易日的1.7894??
歐元對美元13日隔夜一度再次上觸1.40大關??
Ⅷ 中國從2005年進行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如何
2006年人民幣升值歷程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12月29日的匯率中間價7.8087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615個基點。
2006年1月4日的報價與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揭示了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幣匯率註定在這一年裡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
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對8元人民幣。在此後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後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幣匯率突破7.88。此後的一個月間,人民幣匯率相繼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關口,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破7.83關口,以7.824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後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後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大關 。
Ⅸ 結合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及相關數據分析匯率的作用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由市場供求決定,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市場操作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實踐證明,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選擇。加入WTO以後,隨著貿易和投資的變化,國際收支的變化可能會較大,同時也會面臨更大的外部沖擊。為此,我們將繼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增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發揮匯率在平衡國際收支,抵禦國際資本流動沖擊方面的作用。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本次匯率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這里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籃子內的貨幣構成,將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直接投資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貨幣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利於增加匯率彈性,抑制單邊投機,維護多邊匯。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3%的幅度內浮動率穩定。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並不是指人民幣匯率第一步調整2%,事後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整。因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放棄單一盯住美元,不僅表現為以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更富彈性,而且在於發揮匯率價格的杠桿作用,以便用匯率價格機制來調節國內外市場資源流向,以便促進短期宏觀經濟的目的(因為,匯率如同利率一樣是短期宏觀調控主要手段)。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今後人民幣匯率水平的變化,完全取決於實體經濟的變化,取決於國內經濟的發展水平,而不是理論模型的高估或低估。這也預示著人民幣匯率水平可能會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動。
目前人民幣的匯價趨勢是不斷升值,這種趨勢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趨勢是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表現,它對緩解中國貿易順差會有一定的作用。人民幣升值趨勢對中國的貿易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中國的貿易仍然會有很大的發展,只是出口商品的構造會更加高度化,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會越來越高。中國人天生會做生意,又能吃苦。另外人們應該更多的關注人民幣升值對國內經濟平衡、產業構造調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