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杠桿五要素
支點O,
動力F
動力臂L1
阻力F2
阻力臂L2
不明追問。
② 杠桿的特徵有五要素,分別是什麼
杠桿的五要素:支點(O);動力(F1);阻力(F2);動力臂(l1);阻力臂(l2)
力臂:從支點到施力位置之間的最短距離
③ 作出杠桿的五要素
杠桿的五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叫做杠桿的支點。(用字母O來表示,如圖中的O點)
(2)動力:作用在杠桿上,使杠桿轉動的力,稱為動力。(用字母F1來表示,如圖中的力F1);
(3)阻力:作用在杠桿上,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稱為阻力。(用字母F2來表示,如圖中的力F2);
(4)動力臂:從杠桿的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稱為動力臂。(用字母l1來表示,如圖中的力l1);
(5)阻力臂:從杠桿的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稱為阻力臂。(用字母l2來表示,如圖中的力l2)。
參見下圖: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④ 尋找杠桿的五要素
首先你要明白什麼叫動力和阻力。
實際上自然界只有力就好像自然界只有昆蟲,無所謂益蟲或者害蟲一樣。
動力和阻力是根據人的意志來判斷的。為了完成我們的工作所主動付出的力一般就是動力。和這股力對抗的力就是阻力(或者說工作本身就是阻力)。
動力,動力的作用點和支點比較好找。比如開瓶器,手握的地方就是動力點,手發力就是動力,支點就是開瓶器開平過程中不動的那個點。(就是卡住瓶蓋頂部的那個點,卡住瓶蓋下沿的那個點會動的)垃圾桶也一樣,手開蓋的地方就是作用力和作用點,桶蓋的軸就是支點。
相反阻力和阻力作用點相對難找一些。一定要先認識到阻力是什麼造成的,才好分析阻力的作用點在哪裡。比如開瓶器,剪指甲,都是以造成物體形變為目的,那麼指甲的拒絕斷裂,瓶蓋拒絕變形(實際是為了打斷分子間化學鍵所付出的力)就是造成阻力的原因,那麼阻力一定是發生在和這些物體的接觸點上,也就是指甲刀的刃和卡住瓶蓋下沿的那個點。
垃圾桶的目的是打開垃圾桶,所以阻力就是因為垃圾桶蓋得重力造成的。那麼理論上可以認為重力的作用點來源於桶蓋的中心。(雖然實際上是均勻分布在桶蓋上。這里不分析腳踩式的那種家庭垃圾桶,因為那個實際上是一組杠桿會復雜很多。)
手臂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東西,他能乾的事情太多。所以設置的條件也就非常重要。
比如用手拎東西,那麼阻力就是東西的重力(這時往往忽略手臂自身的重力),作用點就在拎東西的那個點上。如果是抬手,那麼阻力就是手本身的重力,作用點也就是手臂的重心。如果大臂動,支點就是肩,如果小臂動,支點就是肘。如果都動,那麼就又是一組杠桿,分析起來又有困難了……
總之關鍵點不在於分析作用點本身,而在於明白何為動力,何為阻力。明白了這些,用常識就明白這些力的作用點了。
⑤ 杠桿的五個要素
首先你要了解杠復桿這個概念制:能繞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那個「固定點」就是杠桿最重要的是「支點」。其他4個要素:動力(讓杠桿轉動的力),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動力臂,阻力臂。
兩個力臂都是支點到力方向的垂直距離。。。。。。手寫給分吧
⑥ 杠桿五要素
杠桿五要素是:
1、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來表示。
2、阻力:專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屬F2來表示。
3、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通常用字母O來表示。
4、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2表示。
5、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1表示。
(6)了解杠桿需要知道他的五要素擴展閱讀:
1、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
2、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
3、杠桿原理 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
4、杠桿原理基本有3種類型,第一類的杠桿例子是天平、剪刀、鉗子等,第二類杠桿的例子是開瓶器、胡桃夾,第三類杠桿如錘子、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