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分別是什麼
狹義貨幣:是一個宏觀經濟學概念,在經濟學中以M1表示,其計算方法是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商業銀行的所有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廣義貨幣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和狹義貨幣相對應。在經濟學中以M2來表示,其計算方法是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
流通貨幣(簡稱通貨),是一種或一組用於物資交換的工具,有時也僅稱「貨幣」。它根源於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是金錢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度量單位。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
簡介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 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拿出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為主幣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歷史上曾經長期採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於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為1蘇(Sol),20個蘇為1里弗爾(livre,又稱鋰)。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圓和韓圓。
歷史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貨幣防偽
偽造貨幣的問題與貨幣制度一同出現。在使用金屬貨幣的時代,偽造的方法是在金幣中攙入銅、鉛等廉價金屬。當時對付這種犯罪唯一的方法是一旦發現,就使用嚴厲的刑罰,以此來威嚇偽造者。
紙幣更容易偽造。法國大革命後,發行了以沒收的教會地產為抵押的債券,作為代用紙幣。為了破壞法國經濟,英國政府曾經偽造過這種貨幣(同時規定私人偽造法國紙幣將會被判處死刑)。這也是最早的經濟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在集中營里大量偽造英國和美國的紙幣。私人或犯罪組織偽造紙幣的記錄也層出不窮。為了避免偽造,紙幣採用了很多防偽措施:專用的特殊紙張,膠版凸印、水印,磁性油墨,金屬安全線,紫外線熒光記號、變色油墨、正反面圖案對印(這種技術在法國法郎上最為醒目)等等。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還發行了塑料貨幣。
現代的貨幣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個實行金本位的國家之間貨幣按照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兌換比率。這個體系是以黃金的自由流動為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等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體系實際上已經崩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奧地利等國出現了貨幣大幅度貶值的現象。此後各國貨幣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匯率基礎。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其貨幣應當與黃金或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兌換。這個協定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國貨幣體系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進入符號貨幣時代。此後各國之間實行浮動匯率。一些比較穩定的或者有升值潛力的貨幣,如瑞士法郎、西德馬克等等。
國際標准組織(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號體系,用來表示各國的貨幣。這個標準的代號為ISO 4217。
在貨幣匯率表中可以看到最近幾年裡,世界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情況。
貨幣的職能
由於貨幣根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
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作為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貨幣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可以以自己為標准,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此時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為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為價格。當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時,貨幣只需要以想像中的或是觀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單位則必須依賴於現實中流通的貨幣。正是由於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貨幣本身作為商品也存在不同貨幣之間量的差別,因此人們為貨幣也制定了一個量的標准,即規定價格標准(有時亦稱價格標度)。制的是含有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
在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之後,使得商品的交換有了可能。而流通手段則是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貨幣的產生,使得商品之間的交換有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即由商品—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商品。兩者之間不僅存在形式上的區別,也存在著性質上的區別。
中國的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里,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裡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戶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於0.265美元。
㈡ 2000以來中國央行的貨幣供給與人民幣匯率之間的關系
這個也許對你有幫助:
匯率對一國經濟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外匯市場的表現也越來越受到各國貨幣當局的關注,因為匯率不僅是一國貨幣政策的傳導途徑,同時也是一國發生貨幣危機的導火索。目前,我國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呈現上升走勢,到2009年7月22日,四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累積升值21%,但國際社會依然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呼聲很高,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經濟內外失衡,同時貿易摩擦加劇。
文獻回顧
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側重研究匯率水平問題,即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是人民幣匯率水平被高估還是低估、低估多少的論證基礎,也是支持升值和反對升值論的論證基礎。Robert Mundell(2005)認為不管中國面臨的貿易爭端有多麼激烈,中國都應該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他甚至認為在未來20年內人民幣盯住美元的政策都應保持不變。而日本金融學家、首相智囊黑田東彥(2005)則認為人民幣應當緩慢升值。國內學者施建淮(2005)、范從來(2004)、張斌(2003)、林伯強(2002)、張曉朴(1999)等通過相關計量模型對人民幣匯率的均衡水平進行了估算和探討。值得注意的是張曙光(2005)深入系統的研究了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宏觀經濟背景和匯率升值的成本收益問題,指出由於內外經濟失衡和持續雙順差的持續可貿易品部門和勞動生產率等一系列原因造成升值壓力,在對升值的成本收益作出分析的同時,並對升值方式和對策選擇提出了一些建議。
另一個方面側重研究匯率的形成機制問題,即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不同的匯率體制對宏觀經濟的內外平衡問題和經濟的安全運行等問題的影響。一些國外學者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對國際匯率進行了考察,尤其是對危機國家匯率制度的改變考察後認為,各國的匯率制度有向兩極發展的趨勢,即要麼實行貨幣局一類的固定匯率制,要麼放棄盯住而改為浮動匯率制,持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肯格林(1999)、費雪(2001)和愛德華茲(2001)等人。國內學者在論證人民幣應該放棄僵滯型的盯住美元,實行有治理的浮動時,或多或少都受匯率制度「兩極化」的影響。如王學武(2000)、丁建平(2002)等人都認為人民幣匯率的改革應考慮這一國際匯率制度發展趨勢。
但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民幣匯率水平和匯率形成機制上,其中更以匯率水平為甚。而短期內關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外匯儲備是否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產生影響的分析較少,本文正是這一方面闡述的。
實證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貨幣供應量、外匯儲備短期內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之間的相互關系,數據來源於中國人民銀行統計資料庫,數據選擇期間為2000年1月到2009年12月,共計10年120個樣本。採用的方法主要是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在進行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前,需要對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本節有關計算都由計量經濟軟體Eviews5.0完成。
(一) 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
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的目的是排除時間序列回歸相關變數之間的偽回歸現象。此處採用的是ADF(Augmented Dickey - Fuller) 檢驗,實際上就是在零假設H0:ρ=0(Ri為一階單整序列)下對下面的方程進行最小二乘回歸。
下文用LnM2、LnM1、LnM0、LnFER、LnER分別表示M2、M1、M0、FER、ER的月增長幅度。用ΔLn M2、ΔLn M1、ΔLn M0、ΔLnFER、ΔLnER分別表示M2、M1、M0、FER、ER的一階差分,即這些變數的月增減值。(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外匯儲備exchange rate:匯率)其中M2為廣義貨幣量、M1為狹義貨幣量、M0為流通中的現金、FER為外匯儲備、ER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對Ln M2、Ln M1、Ln M0、LnFER、LnER以及各自的差分進行ADF 檢驗的結果見表1。
從表1 中的ADF 檢驗結果來看, M2、M1、M0、FER、ER在5 %的顯著水平下都是不平穩的;對ER進行一階差分或取對數後一階差分,得到ΔlnER,對其餘進行二階差分或取對數後二階差分,得到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再對其進行單位根ADF 檢驗,其ADF 檢驗統計量均小於顯著性水平1%的臨界值,拒絕原假設,表明至少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差分序列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ΔlnER均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時間序列。因此, M2、M1、M0、FER、ER這5 個序列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均為二階單整I(2) 過程。
(二)協整檢驗
由於變數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ΔlnER都通過了單位根檢驗,是單整變數,所以可以對這些變數再進行協整檢驗。在對變數Ln M2、Ln M1、Ln M0、LnFER、LnER做單位根檢驗時採用的差分方法,會使變數之間的長期關系的信息丟失,協整檢驗目的是判定兩變數之間是否存在著長期的經濟聯系。如果兩個變數通過了協整檢驗,我們就說其間存在著長期的經濟聯系。對單整變數進行協整檢驗的方法很多,有菲利普斯- 配榮(Philips - Perron)PP 方法的Zt 統計量和Zρ統計量、ADF 檢驗的t - 統計量,Johansen檢驗等。本文採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 Johansen 協整檢驗的結果看, 變數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和d(ΔlnER)之間都以5%的顯著水平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這意味著各變數之間存在著長期相互作用。
(三)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短期內我國貨幣供應量、外匯儲備是否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產生相互作用。此處採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來判別變數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其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表明:
1.在滯後期為2時,外匯儲備自然對數二階差分的變動不是引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然對數二階差分的變動的概率是0.39366,隨著滯後期為6和12時,這一概率分別上升為0.52702和0.67309,可見,外匯儲備在短期內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具有一定的影響,長期來看這一影響在不斷弱化,由此可知長期來看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並不是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的理由。與此相反,在滯後期為2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然對數二階差分的變動不是引起外匯儲備自然對數二階差分的變動的概率是0.102,短期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對外匯儲備具有顯著影響,但長期來看這一影響同樣也在不斷弱化。
2.從貨幣供給量角度來看,在滯後期為6時,廣義貨幣供給量自然對數二階差分的變動不是引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然對數二階差分的變動的的概率是0.34284,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然對數二階差分的變動卻是廣義貨幣供給量自然對數二階差分的變動的Granger成因;在滯後期為4時,狹義貨幣供給量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Granger成因同廣義貨幣供給量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Granger成因正好相反;在滯後期為1時,流通中現金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互不為Granger因果關系。這些結論清楚的表明, 短期內狹義貨幣供給量引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又引起廣義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流通中現金不受匯率影響。
3.同樣,由表3可知,廣義貨幣供給量與外匯儲備互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廣義貨幣供給量與狹義貨幣供給量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
結論與對策分析
本文通過搜集短期內貨幣供給量、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相關數據,運用了經濟計量學的有關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和有關變數之間的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各變數自然對數的二階差分都是平穩的,說明一定時期范圍內相互間存在著經濟聯系。對變數自然對數的二階差分做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結論
短期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估值對外匯儲備具有顯著影響,但長期來看外匯儲備的增加並不是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的理由,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積累的巨額外匯儲備更多來自於非匯率因素。
短期內,流通中現金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互不為Granger因果關系,但狹義貨幣供給量會引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又引起廣義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隨著我國匯率機制的完善,外匯市場作為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是有效的,但也必須認識到這種效率在長期是有限的。
貨幣供給量與外匯儲備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我國的貨幣政策對外匯儲備不會產生直接影響,致使我國貨幣政策在公開市場業務一定范圍內是無效的,這也合理的解釋了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大量基礎貨幣吸收外匯,結果卻是給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注入了過多流動性的事實。
(二)對策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對策:
在短期內,貨幣當局或政府機構可以通過貨幣供給量的調整來影響匯率,促進我國經濟內外平衡和外匯市場的健康發展;但從長期來看,這些政策在一定范圍內將會失效,其結果不僅會提高通貨膨脹的預期水平,同時也使宏觀調控陷入困境。因此,應適度控制廣義貨幣供給量,使其保持在一個穩定的增長水平;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應該最終由兩國的價格水平、經濟增長率和利率的差異來決定,減少人為的干預。
㈢ 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
狹義貨幣:是一個宏觀經濟學概念,在經濟學中以M1表示,其計算方法是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商業銀行的所有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廣義貨幣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和狹義貨幣相對應。在經濟學中以M2來表示,其計算方法是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
經濟指標公布要看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
㈣ 人民幣的真實匯率究竟是多少
一個國家的一定單位的貨幣應摺合多少外國貨幣,這一比率是如何確定的?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匯率確定的基礎是不同的。在本金位制下,匯率是由各國貨幣的含金量對比確定的;在紙幣流通的制度下,匯率則是由同一時期各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來確定的。
在本金位制下,各國都規定了自己貨幣的含金量,將一國貨幣的含金量與另一國貨幣的含金量對比,就可以得出兩國的鑄幣平價。例如,1929年英國規定1英鎊含純金113格令,美國規定1美元含純金23.22格令,根據它們的含金量計算,英國的美國的鑄幣平價是113÷23.22=4.8665。也就是說,1英鎊的含金量是1美元含金量的4.8665倍,即兩國貨幣匯率為1英鎊=4.8665美元。在外匯市場上,由於受供求影響,實際匯率會有時高於鑄幣平價,但波動幅度不會太大。
金本位制崩潰以後,各國普遍實現了不兌換的紙幣流通制度。各國貨幣不再公布含金量,或雖公布含金量,但已是名存實亡,下面就依其貨幣在同一時期的實際購買力對比來確定交換的比例。目前一般認為可以通過兩國的進出口商品的物價水平的對比,來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由於各國物價經常變動,這時的匯率也往往是不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