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高手指點初中物理 關於杠桿的平衡條件!
你這有點鑽牛角尖了!
一:一般情況下,平衡水平位置的杠桿更容易被接受!實際上,平衡是指兩邊的受力一樣!即有了:F1L1=F2L2。初中的知識比較簡單,只介紹靜態平衡,實際上還有動態平衡!動態平衡也比較好理解!即:兩邊受力的平均值相等。手推獨輪車就是一個不規則的動態平衡。當兩邊的受力有規律的變化,並且兩邊受力的平均值在單位時間內相等,就是一個規律的動態平衡。
二:這句話就不對!F1L1=F2L2這個公式本來就是杠桿平衡的公式,當然要衡時才成立。
三:這個問題是將這個動作靜態化!注意:道釘撬撬起道釘時,這就又是你陷入文字游戲的陷阱了!時,這就是講的一個瞬間,也就是靜態化了!撬起道釘這個動作絕對不是平衡,有位移,位移就有有啟動有停止,就有加速度,就有個加速度的力,我想你時這樣理解的吧??須知,這是你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那你考慮了加速度,有沒有考慮環境?重力?氣壓?溫度?濕度的影響?
B. 杠桿平衡條件是什麼
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
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2)杠桿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的條件擴展閱讀:
一、杠桿平衡分類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
二、杠桿原理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
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般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C.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麼表達式為什麼或什麼
動力乘動力臂等於阻力乘阻力臂
D. 杠桿保持什麼狀態或什麼狀態時處於平衡。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麼,數學表達式又是什麼
杠桿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時處於平衡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臂長與動力的積等於阻力臂長與阻力的積
數學表達式是:f1l1=f2l2
E. 杠桿的平衡條件,就是有個公式是什麼來著
杠桿原理 亦稱「杠來桿平衡條件」。源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F. 當杠桿處於靜止或______狀態時,杠桿就平衡,當杠桿平衡時必須滿足______的條件
(緩慢)勻速轉動;F1L1=F2L2。
杠桿的平衡狀態是指杠桿處於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態;
則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乘以動力臂等於阻力乘以阻力臂。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是杠桿。
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是任意形狀。
蹺蹺板、剪刀、扳子、撬棒、釣魚竿等,都是杠桿。
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阻力臂是動力臂一半的省力杠桿。
(6)杠桿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的條件擴展閱讀
杠桿五要素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通常用字母O來表示。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來表示。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2來表示。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1表示。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2表示。
動力作用線、阻力作用線、動力臂、阻力臂皆用虛線表示。力臂的下角標隨著力的下角標而改變。例:動力為F3,則動力臂為L3;阻力為F5,阻力臂為L5。
G. 什麼是平衡問題什麼是物體的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如何求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問題
答案: 解析: 物體在力作用下處於靜止狀態稱為靜態平衡;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平衡狀態,我們稱之為動態平衡;求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問題時根據問題的要求和計算方便,恰當地選擇研究對象,再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分析圖,應用平衡條件,選擇恰當的方法,建立平衡方程並解方程,必要時對解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