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美關系緊張對匯率的影響
5月9日至10日,在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期間,美方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升至25%,並計劃對額外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中美貿易再掀波瀾,離岸人民幣匯率一周之內貶值超千點,收於6.845,而且是在美元指數走弱的情況下大幅貶值。中美貿易戰下,人民幣匯率將向何處去?
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沖突迭起勢必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但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和大幅貶值的空間都沒有。而若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緩和,人民幣匯率仍將受到更多支撐:金融對外開放帶來外資流入,以及中美利差短期回到安全區間,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兩個因素。
看形勢:中美貿易戰勢必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
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主要是市場供求推動的結果,其核心原因是中美談判取得積極進展提振了市場情緒,而與政策干預關聯不大。而人民幣匯率近期快速貶值,也與中美貿易談判的反復相吻合(圖1)。當前情境,與去年6月下旬美方決定加征關稅後,人民幣匯率的一波急貶有相似之處,但市場供求的主導性更強。當時,人民幣中間價的拆解中可以看到政策助推貶值的影子;而上周人民幣中間價的變化也呈現出這一跡象,但市場供求是主導因素,逆周期因子是否助推貶值有待觀察(圖2)。上周期權市場反映人民幣貶值預期快速躥升,體現中美關系反復導致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看法轉變。
看美元:人民幣與美元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美元震盪偏強但缺乏持續大幅上行的動能,因此人民幣匯率有階段性的、較有限的貶值壓力
當前,美國經濟「一枝獨秀」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近期受困於「火車頭」德國經濟的波折,歐洲經濟復甦之路依然蹣跚反復,只有美國經濟依然保持相對強勢的狀態。不過,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表現強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中美貿易談判的轉圜、得益於全球風險偏好的回升;而一旦中美貿易關系走向惡化,這一切可能都會打個折扣。根據IMF的測算,對中美之間所有貿易徵收25%的關稅,將使美國的GDP下降0.3%-0.6%,使中國的GDP下降0.5%-1.5%。近期,美國經濟超預期的程度已持續弱於歐洲,其在中美貿易戰中面臨的「雙輸」沖擊,將會進一步限制美元指數上行的空間(圖3)。
看經濟:外部沖擊下需要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機械承諾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太可取
中美貿易戰最直接的沖擊就體現在出口上。2018年11月以來,全球出口增速大幅下挫,全球貿易向2015-2016年的形勢演化。2018年對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導致這部分商品出口增速從20%下挫至-10%左右;美方此番對中國商品全面徵收25%的關稅,將對中國出口產生重大沖擊。
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出口凋敝已經構成中國經濟減速的一條主線。2012年,中國出口增速從20%下挫至8%,當年中國GDP增速目標不再「保8」(從9.5%下降到7.9%),而是把新增就業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首要目標。國內政策也只進行了有限的寬松,繼續踐行房地產調控,當年4月12日人民幣匯改也進行了一次比較實質性的改革,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0.5%擴展到1%;2015年,中國出口增速從6%下挫至-3%,當年8月11日的匯改引入了人民幣中間價的市場定價,國內政策在寬松基礎上又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回顧過去,至少有兩個啟示:1)出口減速是倒逼中國加速改革調整的因素;2)出口減速要求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
當前中美貿易談判正酣,美國率先加征關稅,而中國不加干預,讓人民幣按市場供求方向貶值,是短期博弈的一個層面。但中美貿易談判只要繼續,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和大幅貶值的空間都沒有:大幅升值,不符合當前人民幣匯率並未明顯低估的基本面,也會顯著削弱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並可能加劇不利的資本流動壓力;大幅貶值,不符合秉持重商主義理念、施壓中國迅速削減對美貿易順差的美方訴求。目前來看,中美匯率協議的大框架或與《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的匯率部分相似:更加註重匯率(調整)規則的「公平」,而不以促成美元大幅貶值為目的。何況,人民幣也不是美元指數的構成貨幣!
如果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緩和,那麼人民幣匯率仍將受到支撐。
第一個支撐是,金融對外開放帶來外資流入。2019年,受益於MSCI提高A股納入因子、富時羅素GEIS指數集合納入A股、彭博巴克萊指數納入中國債券,海外資金被動流入將大幅增加,規模保守估計在1000億美元以上。對比2018年中國國際收支總差額為1087.7億美元,該體量不容小覷。而且,海外還可能繼續主動增配中國。目前,全球資金對美國資產的配置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超高配),但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已經超過60%,中國又是新興市場的佼佼者,海外資金的重新配置有望帶來可觀的外資流入。
第二個支撐是,中美利差短期回到安全區間。
隨著美聯儲暫停加息並於5月啟動停止縮表計劃,年初以來美債收益率震盪下行;倘若中美談判走向緩和,以當前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性」,以及中國政府不「走老路」的決心,中國利率下行速度應不會太快。短期內,中美利差能夠提供一定緩沖,但其走向取決於中美貿易戰的形勢
㈡ 為什麼中美利差縮小會導致什麼結果
中美利差快速縮小的根本原因是兩國的貨幣政策背道而馳,美國自2015年底開始進入加息周期,現在還在密集加息的軌道上運行,然而中國自2018年開始已經不陪美國玩了。中國國內的利率水平自2016年底以來先是上升後來是下跌。所以兩國利率一升一降之間出現的結果就是中美利差縮小。
最新相關資訊 打開app查看
老實說,現在中美利差的不斷走低,對人民幣匯率確實是一大利空,但是並不見得就是致命的影響。如下圖,利差與人民幣匯率間的走勢多數情況下是截然相關的:利差擴大,人民幣貶值;利差縮小,人民幣升值。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出現這么有意思的事?
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利率並沒有完全市場化,國內的錢是印多了還是印少了沒有完全反映在利率上,比如2010年中國國內廣義貨幣M2增速是19.70%,但當時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也僅有2%,基本上是歷史最低水平。
未來人民幣匯率更多地取決於美元指數以及中國央行對人民幣的態度。
近期我們看到了,央行宣布將遠期外匯風險准備金從0上調至20%,這是對抗人民幣貶值的一個重要手段,雖然不意味著人民幣馬上止跌,但至少我們看到了貨幣當局的態度。
對股市來說,匯率對它的影響肯定會有一些,但近期的股市大跌人民幣貶值肯定不是主因:多數情況下,短周期(3個月內)人民幣和上證指數呈現同步的關系。長周期我們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人民幣貶值,股市下漲,反之則上漲):人民幣貶值的初期,大量的熱錢流出,股市、樓市等資產導致價格大跌。
2、第二階段(人民幣貶值,股市上漲或走平):隨著人民幣的下跌,以人民幣標價的資產(股市、樓市)越來越便宜,資金出於逐利需要,開始湧向股市。
對於國內的A股,我一直堅持這樣一個觀點,從歷史經驗上看,股市急速大跌後基本不可能出現反轉,更大的可能是繼續下跌尋找底部,或者在區間內橫盤,夯實底部基礎,現在看來,第二種情況更大些。
對於人民幣匯率,我一直認為,適當的貶值並不是件壞事(當然,前提是不出現資本外流),中國目前廣義貨幣是177萬億,幾乎是GDP的兩倍,市場上的錢過多沒有相應的GDP作為支撐結果就是需要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維持高估的人民幣匯率,一次性貶值最好,如果其他國家不反對的話。
㈢ 通貨膨脹和匯率有關系嗎
雖然匯率對通貨膨脹有抑製作用,但是短期內收效甚微。
國際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價格對我國消費價格的影響較人民幣匯率大的多,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與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密切相關,這說明我國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的高通脹與美國的貨幣政策密切相關,我們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貨幣政策緊縮根治。中國政府要淡化美元的因素,結合當前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控,不可高估升值對通貨膨脹的抑製作用。
針對中國目前投資過熱的情況,政府必須抑制人民幣投資,防止外匯大量流入,或增加民間外匯持有量,總之,抑制流動性過剩。從長遠看復興金本位下的人民幣是必需的。我們的人民幣要同黃金堅固的掛鉤,成為後美元時代新的最具競爭力的強勢貨幣,擊垮美元體系是人民幣的長遠戰略。
美元與我國通貨膨脹的關系:貨幣政策獨立性被影響,經濟全球化及資本的可自由流動,使得政府與貨幣政策的作用空間和強度受到很大約束。美元巨貶,從而將美國經濟遇到的問題全球化,這既是本輪,也基本上是近30年來歷次全球性通貨膨脹大爆發的深層原因。中國經濟已經迅速融入到世界經濟當中,既是對美貿易的盈餘方,又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在分享全球化機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因美元巨貶所輸入的通貨膨脹。這必然要影響到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從而制約著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發揮。2006年貨幣當局總資產增量中,國外資產的佔比已經高達90%,2007年這一比例差不多是100%。這就好比上游發洪水,貨幣當局既不能放任匯率簡單地堵,又不能敞開口子大規模瀉洪,只好想法蓄與疏,外部因素導致基礎貨幣被動投放的壓力不言而喻.我國巨額「雙順差」造成人民幣的巨大升值壓力,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央行不得不幹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大量投放人民幣,同時在利率政策的運用上,要考慮中美利差因素,從而對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造成較大影響。當前國內流動性總體偏多的直接原因來自國際收支持續順差,間接原因則來源於人民幣升值壓力、儲蓄率過高、消費率偏低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外在表現,僅僅依靠對沖銀行體系過多流動性以及加強信貸調控等並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不斷生成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㈣ 中美之間存在利率差嗎,中美利差對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有什麼影響
利率差是貨幣遠期匯率差存在的基礎.每個國家的利率肯定都不一樣,但是存款是有一定限制的,你如果持旅遊簽證到美國也不可能把錢存到美國的銀行里去.你後面的問題應該找本專業的書來看,太復雜了!
㈤ 請問:「中美利差」是什麼意思
利差就是利率差
利率差是貨幣遠期匯率差存在的基礎.每個國家的利率肯定都不一樣,但是存款是有一定限制的。
㈥ 美元與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分析對雙方(或某一方)貿易的影響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從成交數據看,一季度,外匯即期市場成交15.7萬億元,同比增長29.8%;外幣利率市場成交21.1萬億元,同比增長55.1%;利率衍生品市場成交5.4萬億元,同比增長24.2%;外匯衍生品市場成交32.4萬億元,同比增長33.8%。截至3月末,外匯市場會員738家,較2020年末增加3家。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先升後貶
一季度,美元指數震盪走強,人民幣匯率承壓。同時,美債收益率上行導致中美利差收窄,使得人民幣匯率的支撐力相對減弱,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先升後貶。
2月10日,在岸人民幣匯率達到本輪升值通道的最高點6.4380後,進入貶值通道。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5713,較2020年末貶值464個基點,貶值幅度為0.7%;即期交易匯率收於6.5566,較2020年末貶值168個基點,貶值幅度為0.3%。人民幣對美元重回至6.5時代,抹去了年內漲幅。
關於人民幣對美元回調的原因,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一是歐洲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新一輪反彈,市場避險情緒重新抬頭。加之美國經濟基本面預期持續轉好,美聯儲釋放出貨幣政策方面的「鷹派」信號,這些因素均提振美元指數走強;二是美國通脹預期上升,美債收益率上行,中美債收益率差收斂。隨著美債收益率走高,其配置價值有所提升,配合美元指數的走強,或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人民幣需求的降低。
不過,瑞銀分析認為,人民幣還有較大的上行空間。瑞銀表示,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過去幾周有所下行,但是從貿易加權的角度看來,人民幣過去四周的趨勢基本還是上行的,這體現人民幣相對非美貨幣仍較為強韌。
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市場預期平穩
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00億美元,較2月末下降350億美元,降幅為1.09%。國際金融市場上,受新冠疫苗進展及主要國家財政政策因素的影響,美元指數走強,匯率折算使得資產價格發生變化。
境外疫情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全球經濟復甦和國際金融市場仍面臨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積極因素明顯增多,有利於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基本穩定。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哦❤️【摘要】
美元與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分析對雙方(或某一方)貿易的影響【提問】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從成交數據看,一季度,外匯即期市場成交15.7萬億元,同比增長29.8%;外幣利率市場成交21.1萬億元,同比增長55.1%;利率衍生品市場成交5.4萬億元,同比增長24.2%;外匯衍生品市場成交32.4萬億元,同比增長33.8%。截至3月末,外匯市場會員738家,較2020年末增加3家。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先升後貶
一季度,美元指數震盪走強,人民幣匯率承壓。同時,美債收益率上行導致中美利差收窄,使得人民幣匯率的支撐力相對減弱,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先升後貶。
2月10日,在岸人民幣匯率達到本輪升值通道的最高點6.4380後,進入貶值通道。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5713,較2020年末貶值464個基點,貶值幅度為0.7%;即期交易匯率收於6.5566,較2020年末貶值168個基點,貶值幅度為0.3%。人民幣對美元重回至6.5時代,抹去了年內漲幅。
關於人民幣對美元回調的原因,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一是歐洲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新一輪反彈,市場避險情緒重新抬頭。加之美國經濟基本面預期持續轉好,美聯儲釋放出貨幣政策方面的「鷹派」信號,這些因素均提振美元指數走強;二是美國通脹預期上升,美債收益率上行,中美債收益率差收斂。隨著美債收益率走高,其配置價值有所提升,配合美元指數的走強,或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人民幣需求的降低。
不過,瑞銀分析認為,人民幣還有較大的上行空間。瑞銀表示,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過去幾周有所下行,但是從貿易加權的角度看來,人民幣過去四周的趨勢基本還是上行的,這體現人民幣相對非美貨幣仍較為強韌。
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市場預期平穩
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00億美元,較2月末下降350億美元,降幅為1.09%。國際金融市場上,受新冠疫苗進展及主要國家財政政策因素的影響,美元指數走強,匯率折算使得資產價格發生變化。
境外疫情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全球經濟復甦和國際金融市場仍面臨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積極因素明顯增多,有利於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基本穩定。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哦❤️【回答】
近三年美元與人民幣匯率變動圖怎麼查啊【提問】
在一些股票軟體裡面都可以查詢 或者期貨軟體【回答】
可以推薦幾個嘛【提問】
你可以看下同花順和東方財富【回答】
都是股票啊,近三年的匯率變動走勢找不到[流淚]【提問】
不一樣的哦親 這個是屬於期貨類型【回答】
㈦ 美聯儲降息對美元匯率有什麼影響啊
美聯儲降息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降息在美國證券市場引起劇烈反應。
美聯儲宣布降息決定之後,市場反應較為劇烈,2007年9月18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躍升336點至13739.39,創下2002年10月15日以來的五年最大當日漲幅;標准普爾500指數躍升43點至1519.78,上漲2.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躍升70點至2651.66,上漲2.7%。市場反應劇烈的原因在於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在政策調整幅度上超出了市場事前的普遍預期,Bloomberg的調查顯示,近80%的經濟學家和市場參與者預測美聯儲僅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
降息將對美國實體經濟產生滯後的擴張性影響。
降息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利率降低將減少投資成本、增強投資需求,投資擴張彌補消費萎靡帶來的增長動力不足;二是利率降低將減輕住房抵押貸款人的還貸壓力,抑制房市違約率的不斷上升,進而防止「次級債風波」的持續惡化;三是利率降低將進一步緩解信貸緊縮狀況,減弱生產活動和企業擴張的融資困難;四是利率降低將支撐美元匯率貶值,刺激出口增長;五是利率降低將增強市場預期,抑制經濟活動在信心缺乏下的萎縮。
受政策時滯影響,這種刺激作用的大小在短期、中期和長期(短期為1年之內,中期為2到3年內,長期為4到5年內)有所不同。短期看,寬松貨幣政策的擴張效應會逐漸顯現。在降息初期實質效應較為有限,金融市場的走強將主要源於降息帶來的信心恢復。從第二個季度開始,GDP增長受消費萎靡的抑制影響將有所緩和。中期看,降息能使美國經濟避免陷入衰退。長期看,降息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將非常有限,價格機制的調整將使降息效應基本體現在流動性增加和通脹壓力加大上。總體看,美聯儲降息在短期和中期將給美國經濟增長提供助力,「次級債風波」帶來「大蕭條」式美國經濟危機的可能性較小。
我們用1971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二季度時間序列上連續146組數據對美國實際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美聯儲基準利率下降或貨幣供應增加對美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會在3個季度之後完全顯現,這意味著美國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為3個季度,在政策變化初期實體經濟受到的影響較小,而在10個季度之後,貨幣政策變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將緩慢消失。由此可以推算,此次降息將使美國經濟在2008年第二季度出現反彈。
降息將使美元持續貶值。
降息50個基點以及由此確認的寬松貨幣政策取向將使美元匯率持續走弱,而且這種走弱是美元相對於其他主要貨幣的全面走弱。美聯儲此番大幅降息迅速在外匯市場上引起了強烈反應。2007年9月24日,美元指數創下78.313的本世紀新低,這一數字相對於2001年7月6日創下的121.0的本世紀高點已經下跌了35.3%。美元指數的大幅下降是各權重貨幣集體對美元升值的整體表現。進一步分析,美元貶值並不局限於短期,原因有四:一是根據均衡匯率決定的利率平價理論,利差變化帶來的資本外流會導致本幣貶值,美國利率政策較其他經濟體更趨寬松將帶來美元走弱的影響;二是根據均衡匯率決定的基本因素理論,經濟基本面的強勢是幣值堅挺的基礎,美國經濟增長在「次級債風波」中的預期看淡將給美元匯率帶來貶值動力;三是根據均衡匯率決定的國際收支理論,政府可以通過貨幣貶值來減輕債務負擔和減少貿易赤字,美國長期的「雙赤字」將導致美元貶值的基本走向;四是根據均衡匯率決定的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次級債風波」影響下,國際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減持會加劇美元走弱。
美聯儲降息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降息將使國際貨幣體系穩定受到負面影響。
美元持續貶值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其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下降,從而增加油價和金價大幅上漲中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分析,代表「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及由習慣和歷史沿革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國際貨幣秩序的總和」的國際貨幣體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包括儲備資產安全、匯率制度穩定和收支調節有效三個層次的內涵,而美元貶值以及油價和金價的波動高企將惡化這三層內涵,並給國際貨幣體系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美聯儲降息還給國際商品市場帶來了較大影響。
國際金價在持續上漲之中已經突破2006年5月12日730美元/盎司的歷史高位,2007年9月21日金價最高升至739.3美元/盎司,較2001年2月16日253.85美元/盎司的本世紀低位上漲了191%。國際油價在供需博弈之間已經進入新一輪沖高階段,2007年9月21日油價一度走上82.40美元/桶的高位,較2005年5月24日49.66美元的低位上漲了65.9%。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並不局限於短期。由於黃金和美元同時發揮著價值儲藏的職能,所以美元貶值將使黃金的替代避險作用更為明顯;而由於石油標價貨幣大多為美元,所以美元貶值也會給油價上漲形成支撐。我們用2005年6月23日至2007年9月25日美元指數、金價和油價589組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近兩年來金價波動受到美元貶值較大影響,而油價波動在顯示出較強自主性的同時也與美元幣值較為相關。因此,美元的貶值將與金價和油價的高位波動一起增強國際貨幣體系中長期的不確定性,並給國際投機性資本的大幅流動創造條件。
美聯儲降息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降息將減輕美國需求下降對中國出口的負面影響。
前述分析表明,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增長短期內會有所放慢,但不太可能出現大幅下降。中國出口在本世紀一直保持較快增長,而且市場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已經降低了中國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對美出口佔中國出口總值比率從2005、2006年的21%左右下降到近幾個月的20%以下,2007年7月,這一數字已經降至18.96%,創下本世紀以來的最低點。美聯儲降息將刺激美國經濟增長,抑制美國進口需求的過快下降。在「次級債風波」發生的2007年8月,中國出口總值增長並沒有受到明顯影響,1113.6億美元的單月出口總值創下了歷史新高,相比7月的1077.3億美元增長了22.7%,在美聯儲降息影響下,這一高增長勢頭將繼續維持。
美聯儲降息不會改變中國貨幣政策審慎收緊趨勢。
在美聯儲降息決定發布之後,很大一部分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貨幣政策的有序緊縮受到了外部「掣肘因素」的影響,他們認為中國央行以往的加息行動是在美國利率維持高位、中美之間存在較大利差的背景下進行的,而中美利率政策方向的背離將會在收縮利差的同時給中國進一步緊縮銀根形成制約。我們認為這種分析有失偏頗,依舊維持我們之前對中國貨幣政策走向的判斷:「宏觀調控的重點是遏制金融增長高位加快的勢頭,切實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宏觀調控將進一步加強,年內央行還有一次甚至兩次加息的可能。」
從中美經濟角度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當前中國內部均衡缺失相比外部均衡缺失更具有緊迫性,尤其是2007年以來宏觀經濟金融增長高位加快,CPI和金融機構信貸增速較快,貨幣政策進一步緊縮的壓力增加;二是國際游資的流向對中美利差變化本身並不十分敏感,而更看重人民幣升值、中國股價和房價等資產價格高漲帶來的收益。
美聯儲降息釋放的流動性給中國帶來雙重風險。
美聯儲此番大幅降息和未來可預期的進一步放鬆銀根所帶來的過剩流動性,很可能將流入預期回報較高的中國市場。這種國際資本流動變化將給中國經濟帶來雙重風險。
首先,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開放壓力將進一步增強。由於中國目前資本項目還沒有全面開放,因此國際資本在中國市場投資價值放大的背景下會進一步要求中國金融改革提速。此外,國際游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會帶來人民幣升值更大的市場壓力,尤其在美元可預期的持續貶值下,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將加大。
其次,中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非理性繁榮」的風險將進一步加大。由於市場內部風險控制尚不完善,中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在國際流動性湧入加大的背景下有可能出現投機勢力更趨活躍、資產泡沫不斷形成的發展態勢,增強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周期性風險。從數據來看,中國房市已經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2006年外資對中國房產行業的月度平均投資尚不足8億美元,但2007年前8個月都逼近或超過了10億美元,2007年8月這一數字已經高達14.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21%。與此同時,對房地產行業投資佔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總值比率也從2006年初的0.085%躍升至2007年8月的27.6%。
商業銀行需要關注的幾個方面:
——關注美元持續貶值帶來的外幣資產管理問題。在目前商業銀行股東和市場主體都較為關心「次級債風波」對中資銀行收益影響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外幣資產管理需要通過資產組合及時調整來防止可能損失的出現,並審慎減少對固定收益類美元資產的購買和持有。
——密切關注美國政策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海外發展影響。在降息帶來流動性增加的背景下,美國監管層為最大限度地抑制海外資本流入美國進而減弱流動性過剩壓力,未來很可能以提高透明度、公司治理以及反洗錢法律架構不足等市場門檻來人為放緩中資銀行的市場准入或業務開辦審批進程,對此商業銀行應密切關注相關政策變化,主動拿出應對措施。
——密切關注境外資金可能加大流入中國股市和房市等境內市場的動態,主動防範信貸風險。尤其應加強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按揭貸款的審查力度,嚴格控制信貸發放節奏,並加大房地產貸款證券化的創新力度。
㈧ 「中美利差」是什麼意思
利差就是利率差
利率差是貨幣遠期匯率差存在的基礎.每個國家的利率肯定都不一樣,但是存款是有一定限制的。
㈨ 中美貿易戰對外匯有什麼影響
簡單的說,在昨天特朗普簽署對話貿易備忘錄之後,華爾街慘遭血洗,美股狂跌,恐慌指數VIX明顯上漲。而外匯方面避險日元狂飆:美元/日元跌破105關口,最低下挫至104.62,為2016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FX168資深分析師許亞鑫稱,美國/中國的緊張局勢將會抑制全球貿易、推高進口價格導致兩國國內消費減少,進而導致全球經濟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