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實驗前應該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
(2)如發現杠桿左端偏高,則重心應向左移動,故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
(3)設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杠桿的一個小格為L,
由杠桿的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知,
2G×2L=nG×L
解得:n=4.
(4)當彈簧測力計在圖乙所示的C位置斜向下拉時,力臂變小,即L 1 <4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
2N×2L=F×L 1 ,因為L 1 <4L,所以F>1N;
故答案為:(1)水平;便於測量力臂;(2)左;(3)4;(4)大於.
⑵ 在杠桿平衡實驗前,為什麼要先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平衡為什麼不能先放上鉤碼以後,再調節平衡這樣不
在杠桿平衡實驗前,為什麼要先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平衡?為什麼不能先放上鉤碼以後,再調節平衡?
這是操作規范,為了減小誤差,測量結果更准確。
如果不先調節平衡,那麼接下來的實驗,就沒必要做了,得不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在杠桿不平衡時,會受到自身重力的影響嗎?
只要支點選擇在均勻杠桿的中點,就不用考慮自重對平衡的影響
⑶ 在實驗前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
實驗前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實驗中在杠桿兩端懸掛勾碼後也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達到平衡。這是為了方便讀出力臂的值。 試想一下,力臂指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方向平衡,力的作用線方向豎直向下,由支點向力臂做垂線正好落在杠桿上。杠桿上所標的刻度,也就是對應力臂的長度。
⑷ 實驗前都調節杠桿在水平方向的實驗中怎麼才能不在水平方向
要看什麼樣的杠桿,如果支點與重心重合,那麼就沒有這個作用.如果水平時,重心在支點正上方或正下方,就有這個作用.
一般回答這個題目時,只有一空的,回答便於測量力臂;有兩空的,可考慮後者.
⑸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實驗前,調節杠桿使其處於水平位置,其原因主要是為了消除_____
(1)為盡量減小杠桿自身的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左端偏高,應該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端調節,使杠桿在平衡位置平衡;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與力臂垂直,可以方便地測量力臂.
(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
1.5N×10cm=1N×L2,
L2=15cm;
(3)第三次實驗中,拉力F1的方向不再與杠桿垂直,因此小明存在的錯誤是誤把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當做了力臂;
(4)彈簧測力計由斜向下拉改為豎直向下拉時,F2和L2都不改變,力臂L1增大了,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故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變小.
故答案為:(1)杠桿自身重力的影響;左;
(2)15;
(3)動力臂測量錯誤(或L1不是F1的力臂);
(4)變小.
⑹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1)實驗前應先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______.(2)杠桿平
(1)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杠桿本身才與豎直方向下的重力方向垂直,此時的力臂正好在杠桿上,是杠桿的長度,測量起來非常方便,同時,重力作用線過支點,還可以消除杠桿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設每隻鉤碼的重力G,杠桿每一格的長度為s,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2G×2s=nG×s,解得,n=4,則在杠桿b處應掛的鉤碼數是4個;
(3)斜向下拉,力臂變小,力變大.
(4)反向延長動力的作用線,從支點O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支點到垂足的距離就是力臂.如下圖所示:
故答案為:
(1)便於在杠桿上直接讀出力臂大小;4;
(3)大於;
(4)如圖所示
⑺ 1.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前,調節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什麼實驗時,調節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什麼
避免杠桿自身的重量,給實驗帶來誤差
⑻ 實驗前杠桿平衡的調節向左行駛向右調節平衡螺母向右輕向左調節平衡螺母
由圖示可知,杠桿的左端下沉,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左端的螺母或右端的螺母向右調節;
故選B.
⑼ 實驗前應調節杠桿上的什麼使杠桿水平平衡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右端的平
右 ; 使杠桿的自重 對 杠桿平衡不 產 生影 響 (使杠桿的重力的力臂為 0 或 便於測量力臂 ) 考點:內 專題:容實驗題. 分析:杠桿的調節也跟天平類似,應向高的一側移動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最大的好處就是測量力臂時非常方便. 杠桿的左端低,說明這一側力與力臂的乘積大,應將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以減小這一側的力臂.因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才正好在杠桿上,也就是正好等於相應杠桿的長,這樣測量起來會比較方便. 故答案為:右;便於測量力臂.
⑽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1)實驗前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發
解(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偏高,則重心應向左移動,故應向左調節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
(2)實驗中,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平衡是杠桿的左側在多個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採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的.這主要是因為杠桿的力和力臂數目過多.
(3)不改變支點O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將左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第三個鉤碼的下方,即左側的力是三個鉤碼,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2個×3格=3個×n格,n=2;即保持左側第2格的鉤碼不動.
(4)不能得出探究結論;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5)杠桿在水平位置的方案好;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杠桿在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進行實驗,力臂不在杠桿上,不方便測量;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
故答案為:(1)左;(2)D;(3)2;(4)不能;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5)水平;便於測量力臂,同時又可以消除杠桿自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