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
根據當年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每日匯價進行加權平均計算而得出的當年年平均匯價。2015年美元兌人民幣平均匯率為6.2284。
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上升,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下降,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1)2015年一季度匯率分析擴展閱讀:
匯率會因為利率,通貨膨脹,國家的政治和每個國家的經濟等原因而變動。而匯率是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市場開放予不同類型的買家和賣家以作廣泛及連續的貨幣交易(外匯交易除周末外每天24小時進行,即從GMT時間周日8:15至GMT時間周五22:00。
即期匯率是指於當前的匯率,而遠期匯率則指於當日報價及交易,但於未來特定日期支付的匯率)。一國外匯行市的升降,對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結構、生產布局等會產生影響。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匯率下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匯率
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
㈡ 2016年第一季度外匯對人民幣匯率怎麼樣
近期中國央行公布了新的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這意味著未來人民幣匯率可能會在更大程度上參考一籃子貨幣。這意味著,2016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程度,很可能取決於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升值程度。美元兌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的匯率越強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幅度就可能越大。
預計2016年人民幣兌歐元匯率可能穩中有升。這一方面是因為歐元區的經濟基本面弱於中國,另一方面是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寬松程度強於中國。此外,如果希臘危機重新加劇,則人民幣兌歐元升值幅度可能放大。
預計2016年人民幣兌日元匯率可能穩中有貶。經過過去三年超過40%的升值,人民幣相對於日元已經不再便宜。此外,歷史數據顯示,日元匯率與日本經濟通常是負相關。2016年日本經濟走弱的可能性較大,這意味著日元走強的概率不低。
㈢ 2015年1月1日–3月15日人民幣匯率變化
招商銀行的外匯實時匯率(含中間價、現鈔買入價、現鈔賣出價、現匯買入價、現匯賣出價等),可進入以下鏈接查看:http://fx.cmbchina.com/hq/,具體匯率請以實際操作時匯率為准。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註:100外幣兌人民幣【溫馨提示:每個銀行兌換匯率都不同,但相差不大】
㈣ 2015年歐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預測
2015年歐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預測,總體是先跌後上漲。
1、2015年年初1月歐洲央行宣布萬億歐元QE引發歐元創12年新低,昨日歐元對美元匯率延續跌勢。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宣布,從2015年3月起每月購買600億歐元債券,持續到2016年9月,如有需要還會持續購買直至歐元區通脹率回升至2%。歐洲央行將啟動至少1萬億歐元QE的消息傳出後,歐元兌美元暴跌百點,2003年以來首次跌破1.15。兌人民幣也不斷下跌。
㈤ 2015年3月1日人民幣降息對匯率的影響因素
央行連續降息降准,也是說明了中國國內經濟正在經歷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無疑將會導致未來人民幣持續性貶值,因此未來人民幣對外的貶值或將繼續
㈥ 2014年和2015年匯率是什麼趨勢
2014年年初的時候
人民幣匯率
達到最高的1美元兌換6.02元人民幣,年中最低的時候達到1美元兌換到6.28元人民幣
㈦ 淺析2015年人民幣匯率500字
2015年,人民幣匯率將面臨更為復雜的內外環境。從外部環境來看,中、美貨幣政策取向將出現差異,美元走強引發的跨國資本流動值得關注;從內部環境來看,匯率取向需要在穩定貿易,保持國際競爭力與增加資本輸出、推動貨幣國際化之間取得平衡。
首先,我們理解在國內產能過剩、投資下滑情況下,外需對於「穩增長」作用更顯重要,在海外市場整體需求偏弱時,價格因素更顯重要,在此層面上需要適度偏弱的匯率來穩定出口增長。慶幸的是,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使用增加,匯率對於貿易的沖擊可以得到部分中和。
其次,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是明年影響資本流動的重要變數。中、美經濟增長差異,將導致兩國貨幣政策分化,進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牽動。
再次,我們認為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意願需要強勢匯率來保障。對於國際貨幣而言,價值的穩定性是作為交易媒介、計價尺度和儲藏職能的基礎。無論是貿易領域的人民幣結算、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發行都需要以匯率穩定為基礎。
最後,人民幣匯率更多的變化或來自於形成機制的優化,未來外匯市場交易更趨活躍,交易價與央行公布中間價偏離幅度增加將成為常態。
㈧ 15年我國匯率變動的原因
一、國際收支狀況。國際收支狀況是決定匯率趨勢的主導因素。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收支的總和。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逆差表明外匯供不應求。在浮動匯率制下,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變動,因此國際收支逆差將引起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國際收支順差則引起外匯匯率下降。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變動決定匯率的中長期走勢。
二、國民收入。一般講,國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費水平提高,對本幣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如果貨幣供給不變,對本幣的額外需求將提高本幣價值,造成外匯貶值。當然,國民收入的變動引起匯率是貶或升,要取決於國民收入變動的原因。如果國民收入是因增加商品供給而提高,則在一個較長時間內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得以加強,外匯匯率就會下跌。如果國民收入因擴大政府開支或擴大總需求而提高,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超額的需求必然要通過擴大進口來滿足,這就使外匯需求增加,外匯匯率就會上漲。
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基礎。如果一國的貨幣發行過多,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因為匯率是兩國幣值的對比,發行貨幣過多的國家,其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減少,因此在該國貨幣折算成外國貨幣時,就要付出比原來多的該國貨幣。
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將改變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對債券收益、外幣價值的預期。通貨膨脹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出口虧損,進口有利。在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需求增加,本國貨幣需要減少,從而引起外匯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相反,如果一國通貨膨脹率降低,外匯匯率一般會下跌。
四、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是決定貨幣價值、貨幣購買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國貨幣供給減少,則本幣由於稀少而更有價值。通常貨幣供給減少與銀根緊縮、信貸緊縮相伴而行,從而造成總需求、產量和就業下降,商品價格也下降,本幣價值提高,外匯匯率將相應地下跌。如果貨幣供給增加,超額貨幣則以通貨膨脹形式表現出來,本國商品價格上漲,購買力下降,這將會促進相對低廉的外國商品大量進口,外匯匯率將上漲。
五、財政收支一國的財政收支狀況對國際收支有很大影響。財政赤字擴大,將增加總需求,常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及通貨膨脹加劇,結果本幣購買力下降,外匯需求增加,進而推動匯率上漲。當然,如果財政赤字擴大時,在貨幣政策方面輔之以嚴格控制貨幣量、提高利率的舉措,反而會吸引外資流入,使本幣升值,外匯匯率下跌。
六、利率,利率在一定條件下對匯率的短期影響很大。利率對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差異引起資金特別是短期資金的流動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國利率差異大於兩國遠期、即期匯率差異,資金便會由利率較低的國家流向利率較高的國家,從而有利於利率較高國家的國際收支。要注意的是,利率水平對匯率雖有一定的影響,但從決定匯率升降趨勢的基本因素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對匯率的變動起暫時的影響。
七、各國匯率政策和對市場的干預,各國匯率政策和對市場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匯率的變動。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央行都盡力協調各國間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力圖通過影響外匯市場中的供求關系來達到支持本國貨幣穩定的目的,中央銀行影響外匯市場的主要手段是:調整本國的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影響匯率;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對資本流動實行外匯管制。
八、投機活動與市場心理預期,自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外匯市場的投機活動越演越烈,投機者往往擁有雄厚的實力,可以在外匯市場上推波助瀾,使匯率的變動遠遠偏離其均衡水平。投機者常利用市場順勢對某一幣種發動攻擊,攻勢之強,使各國央行甚至西方七國央行聯手干預外匯市場也難以阻擋。過度的投機活動加劇了外匯市場的動盪,阻礙正常的外匯交易,歪曲外匯供求關系。
另外,外匯市場的參與者和研究者,包括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和技術分析員、資金交易員等每天致力於匯市走勢的研究,他們對市場的判斷及對市場交易人員心理的影響以及交易者自身對市場走勢的預測都是影響匯率短期波動的重要因素。當市場預計某種貨幣趨跌時,交易者會大量拋售該貨幣,造成該貨幣匯率下浮的事實;反之,當人們預計某種貨幣趨於堅挺時,又會大量買進該種貨幣,使其匯率上揚。由於公眾預期具有投機性和分散性的特點,加劇了匯率短期波動的振盪。
九、政治與突發因素,由於資本首先具有追求安全的特性,因此,政治及突發性因素對外匯市場的影響是直接和迅速的,包括政局的穩定性,政策的連續性,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戰爭、經濟制裁和自然災害等。另外,西方國家大選也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與突發事件因其突發性及臨時性,使市場難以預測,故容易對市場構成沖擊波,一旦市場對消息作出反應並將其消化後,原有消息的影響力就大為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