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運用杠桿
1、在股市中,使用杠桿有如下方法:
(1)杠桿不宜過高。配資公司申穆提供的最高杠桿基本上是倍,但是據不完全統計,在配資客中能夠長久配資並且持續盈利的客戶杠桿基本上是2-4倍。不光是說杠桿越低,風險越小,更多的風險是體驗在人為的操控不當之中,5倍的杠桿一開始維持率就是16.67%,重倉操作下股票下跌則退無可退,只能忍痛割愛,接受次日的平倉;若是杠桿低一點操作,那麼則有升降餘地,不至於落的那麼容易平倉割肉;
(2)用多少,借多少。很多資金量大的客戶一來就是一筆借滿,圖個方便。但是結果看中的股票走勢不好,資金便是浪費了!所以要做到物盡其用的地步就是要用多少,借多少。
(3)分多筆借。建議資金量大的客戶能夠分多筆借款來借,並且按月和按天混搭著來借,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資金成本,又能有效的控制賬戶情況;適時的還款來提高維持率可以把按天借的資金還掉,如此也是降低了成本。
2、在股市中,使用杠桿股票後,影響保證金的因素很多,這是因為在交易過程中由於各種有價證券的性質不同,面額不等,供給與需求不同,所以,客戶在交納保證金時也要隨因素的變動而變動。杠桿股票可分為三種類型:
(1)採用現金保證金交易購買的股票。
(2)採用權益保證金方式購入的股票。
(3)採用法定保證金方式購入的股票。
B. 杠桿五要素
杠桿五要素是:
1、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來表示。
2、阻力:專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屬F2來表示。
3、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通常用字母O來表示。
4、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2表示。
5、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1表示。
(2)杠桿新課導入的方法擴展閱讀:
1、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
2、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
3、杠桿原理 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
4、杠桿原理基本有3種類型,第一類的杠桿例子是天平、剪刀、鉗子等,第二類杠桿的例子是開瓶器、胡桃夾,第三類杠桿如錘子、鑷子等。
C. 怎樣引入新課平拋物體的運動最好教案
知識目標
1、認識重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會計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
2、聯系實際,重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二、基本知識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點(重心);方向(豎直向下);大小(G = mg);
2、重心的確定
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質量的分布有關,還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教法建議
一、有關重力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重力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
另外讓學生區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關重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介紹重力方向時要明確重垂線的方向為豎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為豎直向下,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為豎直方向(靜止的水面為水平方向),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說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關於重心和質心的區分的有關內容教師可以參考(3)杠桿新課導入的方法擴展閱讀中的《重心和質心》.
三、有關重心位置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如何確定物體重心的位置時,可以講解懸掛法測量均勻薄板的重心.同時讓學生討論理解.對於重心位置的確定,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身邊的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如課本的重心的確定,沙漏的重心確定,另外也可以通過數學方法來計算物體的重心,如摺尺的重心的確定.
有些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將物體的平衡內容(教材在第四章中進行了介紹)也對學生說明,也就是重心的穩度問題,建議在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圖片資料中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雙圓錐(圓錐上滾)的圖片,老師可以參考使用.
重力
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提問:什麼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2、提問: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表示力?具體說明?
3、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二、新課教學
(一)重力
通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象提出:
問題:什麼是重力?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產生的原因: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
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物體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物體(水平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正在運動的物體等等)讓學生討論重力的方向.
共同討論之後,教師說明並總結: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無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質量均勻的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物體的重心).質量不均勻的物體重心,跟形狀、質量分布有關.對於質量分布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過懸掛法得到(教師可以演示該實驗,同時讓學生進行討論),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體上(如圖).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測量:重力的測量用彈簧秤.
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重力作用,並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於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重力不等於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課題1
題目:採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採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則形狀(質量分布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演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杠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D. 求杠桿一課程設計
【設計理念】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工具杠桿談起,通過學生主動觀察、分析、猜想、探究,從而得到杠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歸納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用具】 1.學生自備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組實驗器材:鐵架台、杠桿、鉤碼等。 3.桿秤、水果、汽水瓶、多媒體、光碟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學生如何打開汽水瓶蓋,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工具」的話題。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工具,說明它們的用途和好處。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一步展示: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錘、訂書機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大型機械嗎?是否了解它們的用途?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鼓勵,並利用多媒體展示:生產中常見的機械(如吊車、推土機、汽車、飛機、輪船等)。 介紹:我國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種機械的先例。指出,雖然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但勤勞的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製造的各種簡單工具,改善了生產條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體顯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使用情況。 教師總結並指出:生活和生產中的這些機械和工具實質上就是利用了「杠桿」的知識。 教師提問:為什麼使用這些工具(杠桿)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由此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探究杠桿的共同特徵,認識杠桿: 學生活動1 讓學生觀察桔槔(多媒體顯示)。 學生活動2 學生觀察教師用木棍撬重物的過程。 學生活動3 學生討論。 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學生活動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點。 學生活動5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活塞式抽水機手柄壓水畫面,觀察固定點。 學生活動6 教師讓學生用桿秤稱水果。提問:桿秤是不是杠桿?它的固定點在哪裡?並由此導入以下內容。 認識杠桿的幾個科學術語: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F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F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學生活動7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幾個杠桿示意圖,學生指出圖中的支點、動力、阻力。並作出動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活動8 讓學生使用桿秤稱不同個數的水果,引出杠桿平衡概念。 杠桿平衡: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探究活動: 學生活動9 學生觀察:教師開門時的兩種不同情形:一次在門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門軸附近用力,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想使杠桿轉動或靜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與力臂的大小有關。 學生活動10 學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實驗。 教師提示學生之間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學生活動11 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4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讓學生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處理實驗數據時,要注意與前面的猜想結合起來。) 實驗結論:動力/阻力=阻力臂/動力臂 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並提出問題:在本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開始的時候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這樣做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