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計算題,具體公式是什麼,怎麼計算來的謝謝
公式表示:本國貨幣新匯率=本國貨幣舊匯率×(本國貨幣購買力變化率/外國貨幣購買力變化率)
相對購買力平價是指不同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認為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國家之間貨幣購買力或物價的相對變化;同匯率處於均衡的時期相比,當兩國購買力比率發生變化。則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就必須調整。
(1)購買力公式匯率擴展閱讀
理論公式
購買力平價理論揭示了通貨膨脹率與匯率變化之間的關系,為匯率預測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即預期的匯率變化應該等於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差異。
但由於匯率變動不僅受到通貨膨脹差異的影響,還受到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且由於運輸成本、交易成本和因貿易壁壘和非貿易壁壘引起的國際市場的分割,導致基於購買力平價前提條件的公式在現實中很難完全成立。因此,匯率在短期內的變動經常背離購買力平價理論。
但如果能夠准確地預測通貨膨脹率,則該理論在長期中以及通貨膨脹很高的經濟中還是能夠成立的,在確定貨幣的均衡匯率和預測長期匯率變動趨勢中有一定作用。
『貳』 實際匯率怎麼理解在購買力平價中的那個關於實際利率的公式又該如何理解求解釋下,謝謝。
實際匯率是指名義匯率乘以外國的物價指數,再除以本國的物價指數。是指將現實匯率經過相對物價指數調整後得到的匯率,是按外國與本國物價指數之比對名義匯率進行調整,用來反映剔除兩國貨幣相對購買力變動的影響後,匯率變動對兩國國際競爭力的實際影響。
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
通常情況下購買力平價的匯率,與兩國之間的實際匯率會有很大的差別。
『叄』 貨幣購買力和匯率有關系嗎
有一定關系,因為有一種匯率決定理論就稱之為購買力平價理論。但是並貨幣購買力並不完全決定匯率高低,還有很多因素在其中。
『肆』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如何決定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各自在發行國的購買力決定的。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伍』 購買力平價的公式
不知道樓主在什麼地方看到的公式,正確的公式是P=eP*,是乘號不是加號
『陸』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各國的匯率應該是多少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於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桑頓在1802年提出,其後成為李嘉圖的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後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G·Cassel , 1866~1945)加以發展和充實 ,並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一書中作了詳細論述。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所以願意買進外幣,是由於這種貨幣在該國對商品和勞務擁有購買力。而本國貨幣則對本國的商品和勞務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於兩種貨幣在這兩國的購買力之比。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名義匯率將等於原先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雖然可能出現背離這個新的名義匯率的情況,但匯率的變動趨勢始終是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因此,必須把用上述方式計算出來的匯率,看作是兩種貨幣之間新的平價。這一平價即購買力平價。這一理論看到了紙幣的購買力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並進而認為通貨膨脹的變化影響了匯率的變化。但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忽視了物價和匯率之間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
『柒』 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評價的關系
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種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
『捌』 關於購買力平價的計算
這里要分兩種: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
是指本國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本國玉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比率。若以Ra代表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的匯率,Pn代表本國物價指數,Pb代表外國物價指數,則
Ra = Pa / Pb 或 Pa =Pb * Ra
絕對購買力平價所考察的是在某一時點上的匯率決定,因此是靜態的。
相對購買力平價
從動態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認為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動的決定性因素。以Ro代表本國基期匯率,Rt代表經過t時間變動後的匯率,Pa(o)、Pa(t)代表本國基期和經過t時間變動後的物價指數,Pb(o)、Pb(t)代表外國基期和經過t時間變動後的物價指數,則有
Rt/Ro = Pa(t)Pb(o)/ Pb(t)Pb(o)
『玖』 匯率是如何計算的。計算公式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內的價格。匯率計容算:
1. 直接標價法:
匯率升貶值率=(舊匯率/新匯率-1)*100
2. 間接標價法:
匯率升貶值率=(新匯率/舊匯率-1)*100
結果是正值表示本幣升值,負值表示本幣貶值
要注意的是,匯率是不斷波動的。
匯率公式:1/實時匯率。
1/6.6974≈0.1493。所以,需要0.1493美元就能購買1人民幣。這就是人民幣/美元貨幣對,貨幣位置就要反過來了。
【1美元可換人民幣6.6974元】 也就是說1美元約等於7元人民幣
(9)購買力公式匯率擴展閱讀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