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自1981年開始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體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每個時期有些什麼措施
1.向市場經濟轉軌初期(1979-1993年) 第一階段是人民幣內部結算價與官方匯率並存時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幣匯率長期低於出口創匯成本,但高於國內外消費物價之比。為了擴大出口,人民幣需要貶值,不過人民幣貶值對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利。從兼顧貿易和非貿易兩方面的需要出發,1979年8月政府決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匯率之外實行貿易內部結算匯率,它以全國出口平均換匯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潤計算出來,明顯低於官方匯率。 第二階段是取消內部結算匯率,進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時期(1985~1993年)。雙重匯率體制明顯調動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外匯儲備也有所增加。但是這種安排存在明顯的問題:第一,從對外關系來看,IMF將雙重匯率看作是政府對出口的補貼,發達國家威脅要對我國出口商品徵收補貼稅。第二,從國內角度來看,雙重匯率造成外匯管理工作中的混亂,而且它在外貿部門仍然吃大鍋飯的情況下不能有效抑制進口。所以,從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內部結算價,人民幣又恢復到單一匯價。 為了配合外貿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國逐步取消財政補貼,從1988年起增加外匯留成比例,普遍設立外匯調劑中心,放開調劑市場匯率,形成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局面。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1994年至今) 第一階段是匯率並軌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時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國家外匯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年1月1日實行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並軌。第二,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第三,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菹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央行通過參與該市場交易管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對外公布的匯率即為該市場所形成的匯率。1996年12月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而實現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但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間小幅度升值外,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增長,中國政府進一步收窄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1999年,IMF對中國匯率制度的劃分也從「管理浮動」轉為「釘住單一貨幣的固定釘住制」。 第二階段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至今)。釘住製成功地保持了人民幣匯率水平的穩定,有力地促進了外貿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第一,對外貿易不平衡狀況加劇。自1994年以來(1998年除外),中國一直保持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格局,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雙順差規模持續擴大,2004年經常賬戶盈餘已達到當年GDP的4.2%。第二,雙順差造成中國的外匯儲備迅速增加並帶來了貨幣沖銷操作的壓力,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挑戰。第三,粗放的出口增長方式使我國出口品的技術含量低,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部分出口產品的資源和能源消耗大、對環境破壞嚴重,不利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②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歷史演變
1、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2、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
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
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
3、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
6、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漲影響,2010年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及即期匯價雙雙創下一個半月的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015元,即期市場開盤報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4,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間價6.3495升值341點,創2005年7月以來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設於6.4236元,較前一日下調96基點,並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118,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96個基點,漲幅達0.30%。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價報報6.4944,較上個交易日收盤價大漲751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③ 請問這個是那個國家的錢
是俄羅斯的盧布。
盧布(俄文:Рубль)是俄羅斯的法定貨幣,輔幣為「戈比」,1盧布等於100戈比,在前蘇聯時,盧布的幣值曾高達2美元,但蘇聯解體後,通貨膨脹非常迅速,盧布的幣值急劇下降,最低時達1400盧布兌換1美圓。1994年俄羅斯開始發行新盧布,普京當選總統後,執行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目前新盧布已達到將近24盧布兌換1美圓。為了讓具有800多年歷史的盧布躋身為國際貨幣之一,2006年俄羅斯決定為盧布票選出一個專屬標志。同年7月1日,盧布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
盧布最早為沙皇俄國的貨幣單位。1800年開始確立與黃金的比價,1897年盧布紙幣的含金量為0.774234克。
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繼續使用沙俄盧布。
1921年發行新盧布,規定1新盧布兌1萬舊盧布。
1922年10月,第二次縮小紙幣面額,規定1新盧布兌換1921年發行的100盧布。1922年10 月俄羅斯共和國國家銀行又發行了切爾文銀行券,每個切爾文含金量為 7.742克,由25%的黃金和75%的商品保證,含金量與沙俄金盧布相同,在蘇聯用於外匯貿易結算。
1924年2月發行新的1、3、5盧布政府紙幣和銅、銀輔幣, 同時規定新幣1盧布兌換舊幣5萬盧布,1切爾文銀行券兌換新幣10盧布,由此確立切爾文銀行券為政府紙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輔幣由財政部發行的統一的貨幣制度。30 年代中期,由於國內外政治經濟情況影響,盧布匯率經 常變動,很不穩定。從1936年4月1日起才把盧布匯率固 定在法國法郎上,規定1盧布等於3法郎,對其他貨幣則 據此套算。1936年10月1日法國法郎降低含金量,盧布匯 率調為1盧布等於4.25法國法郎,1937年6月底法國取消金本位制,盧布匯率改為以美元計算。
1947年幣制改革,廢除切爾文銀行券,保留輔幣不動,發行新的盧布紙幣,規定1新盧布兌換10舊盧布,用於回收二戰時期過多發行的1924版盧布。1950年進行戰後第二次貨幣改革,以匯率為中心,使東歐各國貨幣與盧布建立比價聯系,並規定盧布含金量為0.222168克, 同時對美元匯率定為1美元等於4盧布。從1957年4月1日 起,為吸引非貿易外匯,規定對西方自由外匯的非貿易往 來,在正式匯率基礎上附加150%的貼補,即對美元非貿易匯率為 1美元等於10盧布。
1961年1月1日蘇聯進行戰後第三次貨幣改革,發行新盧布,含金量為0.987412克,1新盧布兌換 10舊盧布。盧布對內升值10倍,對外升值 4.44倍,即對美元匯率相應改為1美元等於0.90盧布,同時取消非貿易附加價,統一了匯率,直至1971年美元貶 值,盧布對美元匯率才相應調整。1973年2月美元再度貶值,西方國家貨幣先後實行浮動匯率,貨幣含金量已不 能作為確定匯率的依據。從1977年11月起,開始採用一 籃子貨幣加權法計算盧布對西方國家貨幣的匯率。1989年10月28日,蘇聯宣布實行雙重匯率。
1990年11月1日盧布官方匯率近30年來第一次大幅度貶值,由1美元兌0.6盧布貶到1美元兌1.80盧布。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盧布成為俄羅斯的本位貨幣單位。前蘇聯的其他加盟共和國在獨立後,有的發行了該國貨幣,有的仍採用盧布。1993年7月,俄羅斯政府宣布,1961~1992年發行的盧布紙幣停止流通,同時發行新版盧布。1994年11月25日,盧布的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3235盧布。
在前蘇聯時,盧布的幣值曾高達2美元,但蘇聯解體後,通貨膨脹非常迅速,盧布的幣值急劇下降,最低時達1400盧布兌換一美元。1994年俄羅斯開始發行新盧布,普京當選總統後,執行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目前新盧布已達到將近26盧布兌換一美元。
為了讓具有800多年歷史的盧布躋身為國際貨幣之一,2006年俄羅斯決定為盧布票選出一個專屬標志。同年7月1日,盧布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
希望能幫到你,祝好!
求採納。
④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程
匯改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在下一步推進匯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引入合格境外主體,促進形成境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匯率。
⑤ 匯率並軌中的雙重匯率分別是什麼
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中國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立場如下
一,實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中國一貫的方針;
二,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三,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中國的主權。
相關知識可以查詢匯通網匯率查詢版塊進行專業知識方面的查詢
⑥ 雙重匯率制度
國際投機性資本的頻繁流動,會對有關國家的國內經濟造成劇烈的沖擊,直至引發經濟金融危機。為了抵禦資本流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國政府除了採取常見的直接資本管制措施,即對資本帳戶的貨幣自由兌換進行數量限制外,還可選擇另一種方案,即實施雙重匯率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在其匯率制度發展進程中曾實施過雙重匯率制,既包括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等發達國家,也包括墨西哥、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
http://www.fundfund.cn/news_2010313_52296.htm
⑦ 人民幣匯率在2000年-----2007年的變化
2000年 全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累計成交摺合美元421.75億元,日均成交1.68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34.1%。 另據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統計,2000年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交易系統累計成交23192.49億元,日均成交92.4億元,比1999年增長217%。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大量融入資金,凈融入資金規模已經躍居同業市場首位。
中國2000年人民幣市場匯價統計(平均匯率)
http://tjsj..com/pages/jxyd/13/22/_0.html
2001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分析
http://www.qetdz.com.cn/special/develop-view/history/0011/a-06.htm
2002人民幣匯率走勢
http://oldfyb.chinacourt.org/old/public/detail.php?id=32663
2003銀行間外匯市場運行報告
http://www.chinamoney.com.cn/content/waihui/jiexi/yhhs/200307/41011524037420.htm
2004年銀行間外匯市場運行報告
http://www.chinamoney.com.cn/content/online2002/URLContent/guolian/Link_0406waihui.htm
2005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分析
http://finance.memail.net/041228/129,5,495059,00.shtml
2006年 人民幣匯率在「跑步前行」
http://cn.globaltexnet.com/news/detail/8/5/d85663.html
2007年人民幣匯率綜述
http://www.topcj.com/html/3/HGSD/20071228/56123.shtml
2007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回顧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2/20/content_7285888.htm
⑧ 請問什麼是雙重匯率制
雙重匯率制,即是允許一國經常帳戶的全部或部分外匯交易在官方市場進行,適用固定的商業匯率 (Commercial Rate),而資本帳戶及另外一部分經常帳戶的外匯交易則在自由市場進行,適用浮動的金融匯率 (Financial Rate)。中央銀行在官方市場進行干預,以保持商業匯率的穩定,對金融匯率則任其自由浮動。
⑨ 簡述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及其發展趨勢。
[摘
要]近年來,中國正經歷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在這種背景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逐漸凸顯出來,進而成為國際輿論關注
的焦點。文章首先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指出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希望對我國人民幣匯率
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及政策走向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匯率制度 固定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
引言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
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在國際金融史上,迄今為止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採取適當的匯率制度,對於一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將會起很大的影響作用。
一、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歷程
(一) 雙重匯率制時期(1981——1993)
1.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
十
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確立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始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以搞活經濟。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獎出限入,促進企業經濟核算,適應
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匯率制度,從1981年起試行雙重匯率。一種是適用於貿易外匯收支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匯率,這是內部調
節進出口貿易的平衡價;另一種是適用於非貿易外匯收支的匯價,按官方公布的匯價辦法,仍然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是:(1)典型的雙重匯率;(2)從性質上說是屬於貿易性匯率,它是以我國的貿易政策為中心,為出口創匯服務的;(3)人民幣仍然處於高估的狀態,難以很好地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
2.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
1980年我國恢復了在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IMF的有關規定,其會員國可以實行多種匯率,但必須盡量縮短向單一匯率過渡的時間。為了解決匯率制度帶來的諸多問題,盡快達到國際標准,從1985年1月1日起,我國又恢復了單一匯率,該匯率以貿易匯價為基礎。
另
一方面,1980年10月起我國創辦了外匯調劑市場,開展外匯調劑業務,當時規定外匯調劑價格是在官方匯率之上加10%。在這之後,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
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在這期間名義上是單一匯率,而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出現了官方牌價和調劑市場價格並存的局面。
(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2004)
1993
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該公告把我國的外匯體制改革推到了日程表上,標志著我國外匯體制改革正式起步,改革的主要內
容有:第一,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人民銀行宣布1994.1.1起執行外匯調劑市場和人民幣官方匯率的並軌;第二放開人民幣兌換,允許人民幣有條件市場兌
換,同時取消人民幣額度管理制度,取消各類外匯留成;第三,成立銀行間外匯市場,原外匯調劑中心繼續保留,服務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企業的外匯交易需要;第
四,從即日起(1994.1.1),境內不允許外幣流通,不允許在任何非法的途徑進行外匯買賣,暫停原外匯券的發行,已發行的繼續使用,直到對換完畢。
除上述規定外,《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還對外資外債管理、強化外匯宏觀管理及強化國際收支統監等很多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從而拉開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
(三)被稱為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的實施(2005—至今)
中
國人民銀行在2005年7月推出了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內容是人民幣不再僅看美元的臉色行事,而是有條件的選擇若干主要幣種,按照相應的權重
決定人民幣的浮動匯率,這是根據我國經濟及外貿現狀採取的一項重大變革。與此同時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些管理和調節
都是以市場為基礎,參考上述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當時規定出台後人民幣對美元即日起即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目前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人民幣匯率制度其實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涵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和外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內容和規范。當前在執行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
一點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實效性受到現有外匯管理制度的制約,這主要體現在我過強制性的外匯結算制度方面。這種外匯結算制度的後果是強制結匯政策導致國家
在外匯資金已經相當充裕的情況下,仍然不得不大量吃進真實貿易項下和投機人民幣升值項下的雙重外匯流入,被動地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其結果是:央行一方面在
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不得不收購進入國內的大量的外匯資金,造成流動性過剩;與此同時,卻為了減輕流動性過剩問題,又被迫的通過提高存款准備金或加大公開市
場操作的方法收迴流動性,形成左手出右手進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降低了政策執行的效率。
第二點是在決定匯率未來走向方面,
該政策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往往造成政策的左右為難的局面。比如當前局勢下人民幣升值預期有增無減,人民幣面臨著國內和國外的強大壓力,但是如果現在大幅度升
值,必然對我國的外貿出口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造成外匯儲備的具量減值,形成無可置疑的損失,也會影響到持有外匯的其他人群和機構;更為嚴重的是大幅度升
值還會人為造成人民幣匯率拐點的出現,極易引發資金外逃,造成金融的危機。但另一方面如果抑制人民幣升值或採取當前緩步升值的方法,經濟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還會頻繁的出現。
第三點是人民幣匯率經過改革雖然受美元的影響有所消弱,但不可否認,美元對人民幣的影響仍然是決定性的,客觀上為美國向中國輸出通貨膨脹、轉移經濟成本提供了通道。
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綜
上所述,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
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完全和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
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想吻合,
同時,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於解決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
方面進行著手:
第一,增強匯率彈性,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應是增強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逐漸放鬆對資本和外匯的管制。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應把握的原則是: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採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適當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第二,加強對國際游資的管理和監控,防止匯率波動帶來嚴重沖擊。國際游資為追求高額投機利潤而在全球金融市場中頻繁流動、積聚和炒作,在股票、期貨、房地產等極富投機性的市場上,巨額游資可以輕易地在較短時間內吹起經濟泡沫,引發市場的暴漲暴跌。
第
三,調節外匯儲備規模,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截至200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2.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雖然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並保持增長態
勢,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增強海內外對我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有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商投資,降低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於維護金融
體系穩定,應對突發事件,平衡國際收支波動,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但是外匯儲備持續激增是國際收支失衡的結果,順差也是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表現。現
在,我們應該由過去的「藏匯於國」向「藏匯於民」轉變,「藏匯於民」轉變意味著民眾與市場也要分擔承受匯率風險,這就要求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外匯市場,這個
市場上要有多樣的風險對沖工具,還要讓企業和個人有較多的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央行拋出「藏匯於民」的政策深意,目的就在於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將會在
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