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師讓學生分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甲組的同學把杠桿掛在支架上,觀察到杠桿左端下沉,
(1)杠桿左端下沉,則重心應向右移動,可在右側末端纏些透明膠就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
(2)甲組只從一次實驗研究得出結論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實驗結論必須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得出,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實驗結果偶然性出現.力和力臂是單位不同的兩個物理量,故不能相加.
(3)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杠桿傾斜時,力臂不在杠桿上,不方便測量力臂大小.
故答案為:(1)右;
(2)只做一次實驗就得出結論,且實驗數據還具有特殊性,不同單位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3)杠桿在水平位置;便於在杠桿上直接得出力臂的大小.
❷ 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杠桿左端下沉
(1)杠桿的左端低,說明這一側力與力臂的乘積大,應將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以減小這一側的力臂.因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才正好在杠桿上,也就是正好等於相應杠桿的長,這樣測量起來會比較方便.
(2)設杠桿分度值是L,一個鉤碼重是G,所以2G×2L=nG×L,所以n=4(個).
如果再在A、B兩處各加掛一個鉤碼,3G×2L>5G×L,所以杠桿左端下沉.
由多次實驗可以得出杠桿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
(3)當斜向下拉時,阻力和阻力臂一定,動力臂變小,由杠桿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可知,動力變大,所以,測力計的示數將大於1N.
(4)要使翹翹板轉動,可採取的做法是:男孩不動,女孩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或者女孩不動,男孩向靠近支點方向移動;或者女孩不動,男孩蹬地,減小男孩對蹺蹺板的壓力).
故答案為:(1)右;便於測量力臂;(2)4;左;F 1 L 1 =F 2 L 2 ;(3)大於;(4)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
❸ 小明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把杠桿支起在支架上,觀察到杠桿左端下沉,當他去調節螺母時
(1)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我們應首先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一調節過程的目的是為了使杠桿的自重對杠桿平衡不產生影響.
在杠桿調平時,觀察到杠桿左端下沉,說明水平時重心在支點左邊,使重心右移,杠桿才能平衡,在沒有螺母的情況下,在右側末端纏些透明膠能使杠桿重心向右移動,纏適量透明膠,當重心到支點處,杠桿就平衡了.
(2)小明在兩邊鉤碼下方各拿走兩個鉤碼,此時左邊剩2個鉤碼,右邊剩1個鉤碼,左邊:F1×L1=2個×3格,右邊:F2×L2=1個×4格,F1×L1>F2×L2,杠桿左邊下沉.
為使杠桿恢復水平平衡,設鉤碼重為G,杠桿每小格為1cm.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
L1=
F2L2 |
F1 |
G×4cm |
2G |
❹ 在「探究杠桿平衡」的實驗中:(1)把杠桿掛在支架上,觀察到杠桿左端下沉,為使杠桿在______位置平衡,
(1)「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左端下沉,調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都向右端移動;
(2)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3)第一次實驗:∵0.98N×4cm=F2×8cm,∴F2=0.49N;
第二次實驗:∵1.47N×L1=2.45N×6cm,∴L1=10cm;
第三次實驗:∵F1×2cm=1.96N×4cm,∴F1=3.92N.
故答案為:(1)水平,右,右;
(2)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見下表:
動力(N) | 動力臂(cm) | 阻力(N) | 阻力臂(cm) |
0.49 | |||
10 | |||
3.92 |
❺ 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前他發現杠桿左端下沉(如圖甲所示)。
從甲圖到乙圖,即使左側沒加砝碼,右側的測力計也有一定讀數,目地是使杠桿由傾斜平衡轉變到水平平衡,因此F1乘以L1大於F2乘以L2。
❻ 根據「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要求,完成下列各題:(1)剛開始實驗時,杠桿處於左端下沉,右端上翹狀
(1)剛開始實驗時,根據「左偏右調,右偏左調」原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為了使杠桿的重心過支點,消除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
(2)有帶刻度的杠桿,便不需要刻度尺,而實驗中有測力的工具,所以缺少彈簧測力計;
(3)由圖知,測力計的讀數為1N,動力是2N,動力臂是0.2m,阻力是2N,阻力臂為0.1m;
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實驗次數 | 動力F1(牛) | 動力臂l1(米) | 阻力F2(牛) | 阻力臂l2(米) |
1 | 3 | 0.2 | 4 | 0.15 |
2 | 5 | 0.05 | 1 | 0,25 |
3 | 1 | 0.2 | 2 | 0.1 |
❼ 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時:(1)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發現杠桿的左端下沉,如圖所示,則應調
(1)杠桿的左端下沉,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所以螺母必須向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利用杠桿平衡條件計算得,從左到右,第二次實驗:2,6,3,4;第三次實驗:4,2,1,8.
(3)通過一次實驗得出結論,偶然性大,不能代表物理規律性,故小明的結論是錯誤的;且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故答案為:(1)右、右、水平位置平衡、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從左到右,第二次實驗:2,6,3,4;第三次實驗:4,2,1,8;
(3)錯誤,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❽ 小明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把杠桿掛在支架上,觀察到杠桿左端下沉,當他去調節螺母時,
(1)杠桿的左端下沉,則應將平衡螺母向右調節,若右端平衡螺母丟失,則應在右側纏些透明的膠布,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每次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方便測量力臂;
(3)由表格中數據知,
第一組數據:1N×8cm=2N×4cm;
第二組數據:2N×8cm=1N×16cm;
第三組數據:2N×12cm=3N×8cm;
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F2L2.
故答案為:(1)右;水平;(2)力臂;(3)F1L1=F2L2.
❾ 根據「研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要求,完成下列各題:(1)剛開始實驗時,杠桿處於左端下沉,右端上翹狀
(1)剛開始實驗時,根據「左偏右調,右偏左調」原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為了使杠桿的重心過支點,消除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
(2)有帶刻度的杠桿,便不需要刻度尺,而實驗中有測力的工具,所以缺少彈簧秤;
(3)可以根據讀數,動力是2N,動力臂是0.1m,阻力是1N,阻力臂為0.2m;
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實驗次數 | 動力F1(牛) | 動力臂l1(米) | 阻力F2(牛) | 阻力臂l2(米) |
1 | 3 | 0.2 | 4 | 0.15 |
2 | 5 | 0.05 | 1 | 0,25 |
3 | 2 | 0.1 | 1 | 0.2 |
❿ 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杠桿左端
(1)杠桿重心右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設杠桿分度值是L,一個鉤碼重是G,所以4G×3L=nG×2L,所以n=6(個);如果再在A、B兩處各加掛一個鉤碼,5G×3L>7G×2L,所以杠桿左端下沉.
(3)設杠桿上每格長度是L,每個鉤碼的重力時0.5N,由杠桿平衡條件得:FALA=FCLC,則FB=
FALA |
LC |
0.5N×4×3L |
2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