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由人民幣貶值看大國博弈,全球金融危機要來了
1人民幣為何持續貶值?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人民幣自2015年8月11日暴跌之日起,至2016年的12月初的一個走勢情況。
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最低的6.2080升至最高的6.9330,最大升幅高達11.68%。也難怪為何會有很多人抱著大量現金去銀行兌換美元,一年11.68%的收益絕對可以跑贏大部分投資品種了。
圖1: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日線圖(2015年7月-2016年12月)
人民幣匯率暴跌後的事件回顧: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上午,央行公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2298,較上一個交易日貶值1136點,下調幅度達1.9%,為歷史最大單日降幅。
2015年8月12日,據路透社傳,中國央行對個別外資銀行進行窗口指導,暫停其跨境及其參加行境內外匯業務至16年3月底。
2015年9月3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文,自2016年1月1日起,每卡每年累計不得超過等值10萬元人民幣。
2015年12月23日,人民銀行宣布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同時進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體,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全部掛牌的交易品種。
2016年1月4日,A股觸發熔斷機制,中國股市的暴跌引發全球市場全線下挫,離岸人民幣日內暴跌超600點,美股納指跌超3%,歐股全線跌近3%。央行意外大幅下調人民幣中間價,市場認為央行再次成為匯率風險的主要來源。
主要在於央行的主動性調節
通過以上事件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從去年8月至今年1月份,人民幣的貶值主要是由央行主動性調節所致。用央行的話講,就是「鑒於我國貨物貿易持續保持較大順差,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相對於全球多種貨幣表現較強,與市場預期出現一定偏離。因此,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因為我國長期「盯住美元」,導致有效匯率過去幾年升值過多,需要回調,進行校正。通過下圖可以看到,人民幣匯率在近十年以來累計上漲幅度高達32%,人民幣升值趨勢於2014年開始打破。
圖2: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月線圖(2005年11月-2016年12月)
央行為何主動調節人民幣匯率?
可能大家會立刻想到的是,人民幣貶值對我國出口貿易形成利好。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貿易對我國GDP的貢獻在零附近,因此對我國GDP貢獻不大。
而且人民幣的貶值,也加重了海外負債較多的主體,對於跨國公司來講,其在中國的經營利潤也因人民幣貶值而折損。有專家表示,人民幣貶值並不能成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也沒辦法解決中國國內鋼鐵等產能過剩的問題。
那麼,大家就會產生疑問了,為什麼央行要進行主動性的調節呢?這個要從811匯改說起:
2015年8月11日,中國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匯改主要影響有:
雙向浮動彈性明顯增強,不再單邊升值;
不再緊盯美元,逐步轉向參考一籃子貨幣;
人民幣中間價形成的規則性、透明度和市場化水平顯著提升;
跨境資金流出壓力逐步緩解。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央行的一個態度,就是在中國金融市場穩定以及我國外匯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報價機制,來提高人民幣的市場化程度,更好的發揮匯率對外匯供求的調節作用。
當然,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眾多,我們將主要的貶值原因總結如下:
央行主動性調節;
長期升值帶來的調整壓力;
我國經濟放緩帶來的貶值壓力;
美元的加息預期等。
2美元加息窗口臨近
2016年12月14日,美聯儲將宣布利率決定並發表聲明。據彭博最新數據顯示,12月加息概率為84%。本月初公布的美國11月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基本符合預期,表明美國經濟依然強勁。市場普遍預期本次加息幾成定局,市場靜待靴子落地。
有分析人士稱,近期美元指數不斷走高,如果美聯儲按市場預期實施加息,加息「靴子」落地後,美元將階段性走弱。
圖3:美聯儲5次加息史
美元加息有哪些影響?
美國經濟:實體經濟短期將受到考驗,吸引國際資本流入美國,美元走強。
全球經濟:對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影響偏負面;對新興市場來說,不同國家受到的沖擊或有不同。對經濟結構欠合理和增長基礎薄弱的拉美和東歐地區的沖擊可能較大。
大宗商品市場:產生負面作用。絕大多數大宗商品以美元計價,在美元指數上升、商品貨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承壓,黃金、原油等價格受到壓制。
A股市場:美元加息對全球市場影響偏負面,對A股往往有短期壓力。但從更長周期看,A股走勢更取決於國內因素。
3全球金融危機即將到來?
任正非:金融危機可能即將到來
近日,任正非在華為內部講話時對當前經濟形勢作為預判:認為金融危機可能即將到來。強調華為上下一定要降低超長期庫存和清結超長期欠款,以抵禦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風險。
任正非對金融危機的判斷,著實嚇壞了吃瓜群眾。大家不免會想,金融危機怎麼又來了?
美國總統交接期 金融市場變數多
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至今,已經過了八個年頭。回顧2016年,全球金融市場風波不斷,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看似是偶然的意外疊加,實則是各類主要風險持續擴張的必然結果。
而美國歷任的總統交接,往往也都伴隨著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點。比如布希2000年上台處理911和互聯網泡沫破裂,奧巴馬2008年上台處理次貸危機。
展望2017年金融市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全球財政風險維持在高位,債務壓力沉重,以及長期貨幣寬松將導致的資產泡沫和通脹預期等眾多的風險擾動下,2017年的金融市場難以樂觀。
強美元爆發金融危機?
有分析稱,強美元在美國的歷史上罕見,近30年美元指數破百僅有3次,而強美元時代,無疑都爆發了巨大的債務危機,而且基本都炸毀了一大經濟體。
圖4:近三十年美元指數月K線走勢圖
強美元帶來的三次全球危機:
1980年代,拉美經濟崛起,之後由於美國連續加息,實行了強美元戰略,結果發生了拉美債務危機。阿根廷和巴西等南美國家,就此一蹶不振,由此誕生一個經濟學的名詞叫做「中等收入陷阱」。之後,由於美元太貴,石油跌到了10美元以下,隨即爆發了第三次石油危機,連續的油價暴跌,甚至最後讓蘇聯經濟崩潰、陷入解體的困局。
1990年,日本的樓市泡沫達到頂峰,本來升值的日元,在強美元的對沖下,又開始貶值,日本政府被迫跟隨加息。之後日本樓市大泡沫破裂,再疊加人口老齡化困局,讓整個日本經濟失去了周期波動、長期低迷。
1997年-2000年,美國連續加息,刺破了亞洲經濟泡沫,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幾十年的經濟積累,被索羅斯的對沖基金血洗一空,直到現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也沒有重現當日的輝煌。之後,6.5%的高利率也使得美國自身開始出現問題,巨大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強美元刺穿了美國的經濟假象,再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美國經濟陷入大低迷。
全球經濟危機真的要來了?
通過前面的數據統計,以及各類事件的種種預示,我們似乎找到了金融危機即將到來的堅定理由。
金融危機誕生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它總結為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泡沫的破裂,再有就是內在出現了問題。
1、首先,歷史上著名的幾次金融危機,無不伴隨著巨大的泡沫的破裂。
如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以及2008年的次貸危機,無不是因為投機行為大行其道,導致市場嚴重偏離其價值,最後歸於破滅。
而目前的金融市場經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的「洗禮」並無明顯泡沫,而我國的房地產過熱現象也在近期的政策下得以顯效,因此筆者認為目前我國並不存在泡沫破裂的基礎。
2、其次,我國並不存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內生原因,而美國經濟在短期內也仍然向好。
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型的階段,近兩年已經取得初步成效,隨著國企改革、「一帶一路」和供給側改革等政策的貫徹執行,我國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會更加穩定。
另外,人民幣匯率的主動性調節,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美元升值有可能帶來的不穩定因素,隨著人民幣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匯率對外匯供求的調節作用也愈發明顯。
我國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有足夠的能力維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因此,國際性的金融危機爆發的基礎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認為換一種說法會更加適合,就是未來全球經濟會處在一個通縮的通道中,全球經濟的滯漲和通脹預期的增加,使得各國貨幣政策的空間非常狹窄,不同國家的政策會根據其自身發展而各有不同。
4特朗普到底在謀劃著什麼?
日前,特朗普連發了兩條推特,向中國提出了三個「質問」。
大意是:
中國自行貶值其貨幣(讓我國企業更難與之競爭)、大幅徵收我國商品進口關稅(我們沒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在南海興建軍事設施,他們這么干,問過我們的意見嗎?顯然沒有!
關於人民幣貶值問題、貿易稅率問題,此前特朗普曾多次表態,態度還非常激進。而市場普遍認為,特朗普是商人出身,因此相較於希拉里來說,可能更加註重的是經濟利益。下面我們總結了一下特朗普的一些政策主張。
特朗普主要政策主張:
放鬆監管:奧巴馬執政期間,勞動力監管顯著擴大。另外,「奧巴馬醫改」使得衛生保健行業佔美國經濟的比重過大,高達17%。特朗普的放鬆監管政策,會促使企業再次開始投資,對信心的提振明顯。
增加基礎設施投入:特朗普在與對手希拉里競選時曾豪言稱,對重建美國基礎設施的計劃投入,比希拉里提議的2750億美元「至少提高近一倍」。如果真實現,這將成為一個龐大的新政府刺激計劃。
減稅措施。特朗普在即將實施的新政中,將大幅降低企業所得稅,使現行所得稅從35%降至15%。除此之外,特朗普還准備廢除使美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處於不利境地的稅收條款,將跨國公司海外收入的稅率降為8.75%,此舉將促使大量海外資金迴流美國,並鼓勵投資者擴大在美國本土的投資。
債務問題。特朗普對大肆舉債以便大搞基建情有獨鍾,曾在5月稱「我是債務之王,我喜歡債務。」此前,特朗普在公開媒體承諾,他會利用現在的低利率環境,作為重建國家基建設施的一種途徑:「美國現在是時候借錢了,而且還要借長期的債。」
著名經濟學家房四海在其最新報告中指出:
經濟才是根本,政治服務於經濟,而軍事則是政治的婢女。特朗普重視經濟,就無法忽視國際政治、軍事層面的博弈。
從特朗普在推特中的三個質問中,不難看出特朗普其實是在「抓辮子」、「講條件」。也就是說,特朗普的思路很明確,也很自然,他會利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問題來威逼中國,以達到他經濟上的目的。
特朗普的要價是什麼?
阻止人民幣貶值,以降低中美之間的貿易赤字。眾所周知,人民幣匯率的下跌有利於我國出口貿易,使得中美間的貿易差更加擴大。
特朗普希望美國製造業迴流。比如希望蘋果產品在美國本土製造,這將影響蘋果產品的整個產業鏈,很多中小企業也可能被迫遷往美國。
讓美國企業在海外的存款迴流。主要手段是降稅,當然也包括查稅,軟硬兼施。美國企業在海外有超過2.5萬億美元的存款,相當一部分在中國。這些資金迴流美國,對中國意味著資本外流。
希望中國降低美國產品的稅率,市場對美國更加開放。
結語:大國之爭,在於綜合國力的競爭,在於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等的綜合競爭,在於國與國之間的動態博弈。美國和中國分別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間存在利益摩擦也在所難免。
很明顯,特朗普近期的種種表現,無非是想通過政治、軍事等方面給我國施加壓力,以達到他經濟上的目的。未來他還會施展哪些招式,我們靜觀其變。
❷ 怎樣分析中國遠洋這次由於人民幣匯率波動而造成的損失 給詳細一點 我要做案例分析
這個東西有好有壞。匯率變動,人民幣升值,我們出國去購物就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但是外國人到我們國家來買東西就會覺得貴一些了,這當然是不利於中國製造的對外銷售的。另外在過去的一些外貿中的訂單採取未來支付,比如2012年中國從美國定的貨而支付貨款日期在2014年,而這時人民幣已經升值很多了,這時用人民幣支付的話美國人會更喜歡因為用升值後的人民幣可以在市場上買到更多貨物了,而用美元支付的話中國人更喜歡因為可以為自己節省更多錢錢了。
❸ 人民幣匯率的大事記
焦點:人民幣匯率漲跌有跡可循市場化波動反令投資者變冷靜
路透香港5月27日 - 市場從瘋狂到理性,只需一個811匯改的洗禮。是的,盡管目前美元加息預期再起、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在,但在人民幣兌美元逼近前期低點的當下,整個市場卻表現冷靜,不得不令人感嘆:811匯改驚險一跳的人民幣,目前已沖過險灘步入市場化波動的另一重天地。
恰如一位中資大行交易員所描繪的:人民幣目前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匯改前的人民幣,只是圍著美元這顆恆星旋轉的行星;現在,已經變成與美元、歐元等保持相對平衡狀態的恆星了。
而這種變化,則令市場對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期更依賴於宏觀基本面,從而使投資者保持更多理性,大幅減弱了匯改之前的迷茫與匯改伊始的情緒化影響因素。
「說實話,境外的貶值預期並沒有消退,但更加理性了。因為市場是可預期的,至少預測人民幣中間價更精準了。」華僑銀行資深人民幣投資分析專家謝棟銘就表示。
花旗銀行中國區資金交易部主管姚振華則指出,811匯改以後,該行對人民幣中間價的每日測算跟央行公布的實際值吻合度很高,而市場價與中間價的偏離也很小。
「今年以來,央行確實是根據與市場溝通的規則,要求報價行來計算和發布中間價的。」他稱。
「這表明了中間價對即期價格的聯動和指導效應。」姚振華稱。
央行在本月公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市場化反而更利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預期**
另有美資投行的交易員也表示,目前的人民幣市場相當淡靜,在整個市場弄清楚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後,海外市場的瘋狂炒作熱情反而偃旗息鼓了。
「兌美元的單邊不太好炒了...,一籃子匯率里有美元、歐元、日圓,以及新興市場貨幣,中間價的變化顯得更復雜,市場化程度太高了。」他稱。
在中間價符合央行提出的形成邏輯後,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與即期匯率的相關性就成為市場關注的另一個問題。簡單說,即期價格與中間價的偏離度,就變成中間價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因素。
根據花旗銀行的數據紀錄,自3月份至今的61個交易日中,有35個交易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處於當日即期交易價格區間內;有59個交易日中間價不偏離當日即期交易價格區間0.1%。
「這足以證明中間價對即期價格的聯動和指導效應。」姚振華稱。
**兌美元貶值幅度溫和**
在人民幣匯率的漲跌有跡可循之後,市場對其未來的走勢則更多地集中在了基本面的分析上。特別是對美元的走勢分析,則成為金融市場重點關注的對象。
「現在市場不再會像1月份那次,覺得人民幣會大幅貶值或者一次性貶值,比較接受目前這種兌美元溫和貶值。」謝棟銘稱。
他稱,人民幣和其他亞洲貨幣沒啥區別,屬於跟著美元大趨勢變化。目前總體還是看多美元,所以今年相對應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能會到6.6-6.7之間。
對於美元未來的走勢,香港中文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前美聯儲達拉斯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在接受路透專訪時則表示,美元目前處在第三個升值周期,已經達到上一個周期的高位,也算是歷史高位,而且美元升值的影響已經傳導到實體經濟,所以繼續大幅升值的動能不足。
「我上周在美國很很多海外基金經理聊過,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雖然放緩,但是即便增速下滑到5%-6%,依然高於世界大多數國家,美國近幾年的經濟增速只有2%左右。」他稱,「所以他們認為,如果此時撤出中國,會喪失比較好的機會。」
而對於人民幣匯率今年波動引發的換匯潮,王健認為,目前人民幣是從固定匯率向浮動匯率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可能還不習慣波動,稍微貶值一點,就導致國內很多人把人民幣換成美元。
「但像美國和加拿大,匯率波動非常大,人們並沒有頻繁的把資產從一種貨幣換成另一種貨幣,因為他們都習慣了。」他稱。(完)
❹ 現在人民幣匯率情況怎樣
您可以參抄考招行外匯「實時匯率」,請進入招行主頁,點擊右側的「 外匯實時匯率」查看,具體匯率請以實際操作時匯率為准。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註:100外幣兌人民幣;每個銀行兌換匯率都不同,但相差不大。
❺ 關於近期人民幣匯率連續5跌停事件的問題!
樓上在胡說些什麼啊。
人民幣對美元下跌,指人民幣疲軟,人民幣貶值。至於你說的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是匯率表示的方向弄反了,CNY/USD下跌,指的不就是人民幣可以兌換的美元少了嗎。
人民幣的中間價不容易解釋,是每天開市前將所有做市商提交的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的。通俗說就是每天一早大傢伙商量出來的。
即期匯率就是即期交割的匯率,你去銀行買外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價錢,可反映當前市場形勢。
對應的遠期匯率就是在一段時間之後交割的價錢,一般有30/60/90天。可反映市場對匯率走勢的預期。
解釋的夠詳細的吧
❻ 中美匯率戰大事件。急求!!!
正好最近整理了。給你吧。
中美匯率戰爭大事記
1973年 在以美元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後,許多國家採行了浮動匯率機制,容許由市場決定各主要貨幣的匯價,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
1985年1月1日 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匯率下調
1991年4月9日 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
1993年5月25日 美國財政部在一份遞交給國會的報告中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同年九月和七月中國均被置於匯率操縱國名單上
1994年1月1日 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初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當年人民幣兌美元約為1兌8.7
1996年12月1日 中國實施經常帳兌換,人民幣匯率小幅升值為8.3兌1美元。人民幣實現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但資本項下依然實行嚴格管制。在此之後,人民幣的匯價便固定在8.28兌1美元,上下浮動的幅度很小
1997至1998年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採取多項配套措施穩住人民幣
2004年2月 中國允許香港銀行提供有限的人民幣零售銀行服務,以促進跨進旅遊消費
2005年7月21日 中國將歷時十年的與美元掛鉤的制度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一夜之間升值2.1%,匯率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2006年5月15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8:1的心理關口,達到1美元兌7.9982元人民幣
2007年1月11日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突破7.8,同時人民幣匯率13年來首次超過港幣
2007年5月18日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3‰擴大至5‰。這是自2006年初銀行間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以來最重要的舉措,也是自1994年以來對人民幣對美元匯價波幅的首次調整
2007年7月 首批人民幣計價債券在香港發售
2008年4月10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達到6.9920元人民幣兌1美元
2008年7月 隨著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日益惡化,中國事實上將人民幣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6.83元,作為穩定中國經濟的緊急措施
2009年1月16日 奧巴馬要求中國調高人民幣匯率
2009年4月17日 人民幣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
2010年1月29日 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要求人民幣升值
2010年2月23日 中國官方媒體連發4文反擊人民幣升值
2010年3月12日 奧巴馬第三次呼籲人民幣升值
2010年3月17日 美參議員或提議案懲罰中國人民幣政策
2010年3月18日 世行與IMF稱中國應提高人民幣幣值
2010年3月20日 商務部副部長赴美為人民幣爭議降溫
2010年4月4日 美決定暫不將中國列為操控匯率國家
2010年6月19日 央行宣布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繼續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
2010年9月15日 美國會召開人民幣匯率聽證會
2010年9月29日 美國會眾議院通過施壓人民幣法案
2011年10月11日 美國會參議院以63票贊成、35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
《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要
求美國政府對所謂「匯率被低估」的主要貿易夥伴徵收懲
罰性關稅。
2011年10月12日 央行撰寫報告反駁中國操縱匯率
2011年10月13日 澳財長:將在G20上對人民幣施壓
2011年10月13日 白宮擔憂人民幣議案與國際義務不符 與國會商討
2011年10月19日 商務部:中國將採取措施回應美國匯率法案
❼ 今年以來中美人民幣匯率爭端事件全過程
事實上,中國自2005年開始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2006年人民幣升值3.35%,2007年和2008年升值均接近6%。但同期中國的貿易順差也在增長,2006年順差為1774億美元,2007年為2622億美元,2008年更是高達2954億美元。這樣的案例決非偶然。上世紀80年代,德國、日本的貨幣大幅升值,也沒有減少其貿易順差。
從1949年到1994年,美國發起組織了「巴統協議」,對中國出口實行限制;「巴統協議」之後,又制定了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9個國家的新限制;從2007年開始,美國把中國單列出來,實施更為嚴格的出口管制。陳德銘說,這種做法不僅對中國不公平,對美國人民、企業家,特別是出口商、製造商也非常不公平,對美國當前提高就業率、恢復經濟增長也不利。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也表示,2003年前後,中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18%來自美國,但目前卻只有7%左右。如果美國在技術貿易中能夠進一步放寬出口管制,特別是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中美貿易會有更加平衡的發展。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中美已從單純的貨物貿易擴展到經濟的各個領域,在會計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旅遊業等服務貿易方面,美國企業獲得豐厚收益。對華貿易投資還加快了美國就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移的步伐,為美國服務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美方從中美經貿合作中獲得的宏觀經濟利益也相當可觀。一方面,中美經貿合作有助於保持經濟穩定。美國從中國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使美國在巨額「雙赤字」的壓力下,得以維持比較低的通脹率,擴大了消費需求,為美國經濟保持增長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中國購買美國的國債也有利於美穩定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