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本幣在貿易匯率中相對低估與本幣升值的結果
先搞懂這個:
在外匯交易中,直接標價法所表示的外幣數額固定不變,匯率的漲跌是以本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的。如果外幣折算成本幣的數額上升,表示外幣升值,本幣貶值;相反,如果外幣折算成本幣的數額下跌,則說明外幣相對於本幣貶值,而本幣升值。簡單地說,直接標價法下,匯價數值越大,外幣價值越大,反之亦然。
目前,世界上除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以外,其他國家都使用直接標價法。
我國人民幣外匯牌價,也採用這種方法。
間接標價法是用若干數量的外幣來表示一定單位的本幣,或是以一定單位本幣為標准來計算應收付若干單位外幣的一種測量匯價的方法。
在外匯交易中,間接標價法所表示的本幣值固定不變,匯率的漲跌都以外幣數額變化來表示。數值越高,說明外幣幣值相對於本幣來說越小(貶值);數值越小,說明外幣幣值相對於本幣而言越高(升值)。目前世界上只有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使用間接標價法。美國在1978年9月以前也使用直接標價法,後來為了和國際市場上美元標價一致,才改為間接標價法。
所以,在直接標價法下,若1美元=8人民幣,如果本幣被低估,即原來值8人民幣的東西,現在只值6人民幣,在外幣數額固定不變的條件下,即1美元=6人民幣,相比之下,就和本幣升值的結果相同了。
㈡ 實際匯率上升為何就是貨幣貶值
在直接標價法時,匯率貶值=匯率上升=貨幣貶值
匯率表示有直接標價與間接標價,直接標價就是以本幣表示單位外幣的價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直接標價法,中國是直接標價法。
就匯率的概念來說,是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僅是一個數字而已。如1美元=7人民幣,7就是匯率,又稱為外匯匯率,7變為8就是匯率上升,在直接標價法下,匯率上升=匯率貶值=本幣貶值。
(2)實際匯率與本幣低估擴展閱讀:
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從國內角度看,貨幣貶值在金屬貨幣制度下是指減少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屬量,降低其對金屬的比價,以降低本國貨幣價值的措施;貨幣貶值在現代紙幣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超過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即貨幣膨脹)時,紙幣價值下降。
從國際角度看,貨幣價值表示為與外國貨幣的兌換能力,它具體反映在匯率的變動上,這時貨幣貶值就是指一單位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能力的降低,而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兌換300元人民幣,今年兌換400元人民幣,則人民幣貶值了。
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㈢ 直接標價下實際匯率大於一 本幣和外幣分別是被高估還是低估
前則高後則低
㈣ 實行金融抑制的國家,往往採取高於通貨膨脹的實際利率和低估本幣的匯率,這句話對么不對該怎麼說謝謝
個人認為,這里所說的金融抑制應該指外匯金融抑制導致外匯市場的非自由狀態,
原本自由狀態下,出於資本逐利的特性,應該往實際利率高的國家流動,在不考慮因為國家的貨物貿易等造成的順差或者逆差而對金融資本的借貸等情況下,所以國家可以通過調節利率來吸引外資或者排斥,
通貨膨脹率大致等於名義利率減去實際利率,因此,就前半句而言,高於通貨膨脹率的實際利率沒有意義,應該是高於名義利率,
低估本幣的匯率的意義主要在通過減低商品的外幣價格以刺激出口,
綜上,可以看出,如果該國家出於吸引外資又需要加大出口(或者說刺激出口) ,又本國的外匯金融控制比較有力,可以採取高於通貨膨脹率的名義利率和低估本幣匯率的政策.
望高手指正.
㈤ 實際匯率上升代表國內貨幣升值還是貶值為什麼呀
實際匯率是相對於名義匯率而言的一個概念,名義匯率是對兩國相對價格的表達形式,實際匯率是兩國商品實際價格對比的形式,一般有四種常用形式:
外部實際匯率反映的是本國商品與外國商品實際價格對比,也可理解為本國實際貨幣值與外國貨幣實際值對比。外部實際匯率的公式為 R=ePf/Pd,e為直接標價法下的名義匯率,例如1美金=6.95人民幣,Pf為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d為本國商品價格水平。當R(外部實際匯率)上升則意味著單位本國商品所能換取的外國商品數量減少,根據公式,影響R上升的因素有e(名義匯率)的上升,Pf的上升和Pd的下降,e(名義匯率)上升意味著本幣匯率下降,本幣貶值。原本1美金=6.95人民幣,此時名義匯率上升則1美金=7人民幣,本幣出現貶值。
內部實際匯率反映的是一國范圍內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相對價格。其公式為R=Pt/Pn,Pt為本國貿易品的國內價格水平,Pn為本國非貿易品的國內價格水平。當R(內部實際匯率)上升意味著放棄同等數量的非貿易品消費能夠換得更少數量貿易品消費,即對貿易品而言,本幣購買力下降,本幣實際貶值。
第三中定義的實際匯率公式為 名義匯率加上或減去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則e(名義匯率)上升可影響實際匯率上升,意味著本幣匯率下降,本幣貶值。
第四種實際匯率包含了兩國勞動生產率對比,公式為R=e*(Wf/Wd)*(ad/af),Wd和Wf分別為本國和外國單位勞動工資,ad和af分別為本國和外國勞動單位產出。R上升意味著e上升,Wf或ad上升,Wd或af下降,當e(名義匯率)上升意味著本幣匯率下降,本幣貶值。
㈥ 本幣幣值低估是貶值還是升值
貶值
本幣低估又叫做匯率低估,即一國政府為了實現其匯率政策目標,以低於本幣實際價值或國內與國外通貨膨脹的差異幅度,而人為地低估本幣,降低本幣的對外匯率。
㈦ 為什麼外部實際匯率或者內部實際匯率上升,意味著本幣貶值
外部實際匯率反映的是本國商品與外國商品實際價格對比,也可理解為本國實際貨幣值與外國貨幣實際值對比。外部實際匯率的公式為
R=ePf/Pd,e為直接標價法下的名義匯率,例如1美金=6.95人民幣,Pf為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d為本國商品價格水平。當R(外部實際匯率)上升則意味著單位本國商品所能換取的外國商品數量減少,根據公式,影響R上升的因素有e(名義匯率)的上升,Pf的上升和Pd的下降,e(名義匯率)上升意味著本幣匯率下降,本幣貶值。原本1美金=6.95人民幣,此時名義匯率上升則1美金=7人民幣,本幣出現貶值。
內部實際匯率反映的是一國范圍內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相對價格。其公式為R=Pt/Pn,Pt為本國貿易品的國內價格水平,Pn為本國非貿易品的國內價格水平。當R(內部實際匯率)上升意味著放棄同等數量的非貿易品消費能夠換得更少數量貿易品消費,即對貿易品而言,本幣購買力下降,本幣實際貶值。
㈧ 實際匯率越高,會怎麼樣
三者關系如下:
逆差,外匯收入小於外匯支出,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外匯匯率上升。
順差,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本幣升值,外幣貶值,外匯匯率下降。
順差,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本幣升值。當然如果本幣升值到一定程度,就是對出口產生影響,使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在一定程度會緩解國際收支的過度順差,使其逐漸平衡,這是一個循環的調節過程。
過度的順差和逆差對經濟的影響都不好。一般國家都是希望出現一定順差,這樣有利於創匯,刺激經濟發展。但是長期大幅的順差會造成了外匯儲備過多,存在一定的風險。
㈨ 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的關系是什麼|
實際匯率是對名義匯率進行調整後的匯率,不同的調整方法對應不同的實際匯率含義。實際匯率=名義匯率±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貨膨脹率 ,公式為:s=(S×P*)/P,其中s表示實際匯率,S表示名義匯率(直接標價法下),P表示本國價格水平,P*表示外國價格水平。
(9)實際匯率與本幣低估擴展閱讀:
由於兩國相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匯率名義上的變動往往並不能反映兩國貨幣實際匯率水平的變動。當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程度與兩國的相對通貨膨脹率一致時,匯率的變動完全是名義上的匯率變動,其實際匯率水平並未改變。
當匯率變動與兩國的相對通貨膨脹率不一致時,才會引起實際匯率水平的變化。因此,名義匯率的變動通常以名義匯率指數,即以未經物價指數調整的雙邊或多邊匯率指數計量。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名義匯率
網路——實際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