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匯率原理與人民幣匯率讀本

匯率原理與人民幣匯率讀本

發布時間:2021-10-09 06:20:55

❶ 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原因詳細一點

我國的匯率機制是國家控制的浮動機制,並非像美元、歐元等國家自由浮動。但是匯率變動也有各種原因有內部與外部原因,我國貨幣是禁止買賣的,所以匯率的變動主要卡國家政策等各方面原因。
在1999年至今的樓市上漲是國家經濟發展加速、人人都知道房價過熱所以國家提高了利率稅收來壓低炒樓現象。而在房市被國家所帶來的高成本,人們開始進入股市,而在大盤長勢超過6000點後,銀行准備金被提高,印花稅的上升,很明顯的國家在有意的減慢經濟發展速度,使其不要過快過熱的發展、而在2007年為了增加農村人口經濟發展,農產品價格開始上漲,這一行為不僅增加了農村人口的經濟收入,而且的城鎮人口的消費帶動了。中國人民喜歡存錢,所以國家呼籲人民消費,人們並沒有太大的響應。而更具經濟學家的說明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為4%以內是正常的,而中國也是以每年4%左右的通脹。所以物價上漲是很正常的,但是隨著物價上漲,人民的收入也在上升中。上海的最低收入從600元,一路提升到840元、960元、但是物價上漲要比工資上漲來的大。我認為其之間的差別有一部分是人名幣匯率上升的關系。綜上所述人民幣匯率上升與國家內部的經濟發展有一定關系。
在國外方面,在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政府聲明人民幣不貶值,在國際上帶來了良好的聲譽。而在國家貿易中中國一直處與出口大於進口的順差。所以世界各國特別是與中國城競爭關系的國家希望人民幣升值,再加之常年的順差,中國政府有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使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還有我國原先匯率是盯緊美元的。與美元保持著常年的1:7.5的匯率。但是中國經濟發展與外貿的大量順差,使美國希望人民幣貶值,但是中國政府不願意變動匯率,美國就自身貶值,而中國政府也不傻,所以不在盯緊美元,而是盯住一欄貨幣,在07年美國受到次債危機的影響。美元狂跌。從而使得的人民幣在上升,又加之中國國內的各種好消息使的人民幣前途一片光明,人民幣開始上升終於破7了在將來人民幣的上升空間還是很的大。在中國國內人民希望人民幣上升,這樣國民出國旅遊等活動。人們將從中獲利,而在國際市場人民幣上升會對出口帶來影響,但是對進口國外高科技技術與設備是有利的。中國政府的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是快速的連續10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也是人民幣升值的一大動力
內部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外部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觀望是的人民幣有著升值壓力。

❷ 人民幣匯率是怎麼產生的有什麼決定的

人民幣匯率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

1、 一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收入增加會導致進口商品的需求擴張,繼而擴大對外匯的需求,推動本幣貶值。而支出的增長意味社會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有利於促進生產的發展,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刺激出口增加外匯供給。所以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會引起本幣升值。

2、 國際收支平衡的情況.國際收支中如果出口大於進口,資金流入,意味著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的增加,則本幣會上升。反之,如進口大於出口,資金流出,則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需求下降,本幣會貶值。

3、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差異。如果一國的物價水平高,通貨膨脹率高,說明本幣的購買力下降,會促使本幣貶值。反之,就趨於升值。

4、 利率水平的差異。溫和的通貨膨脹下,較高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流入,同時抑制國內需求,進口減少,使得本幣升高,但在嚴重通貨膨脹下,利率就與匯率成負相關的關系。

(2)匯率原理與人民幣匯率讀本擴展閱讀

1、人民幣升值有利於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我國大力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許多大企業也開始實施國際化的經營戰略,人民幣升值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國外的資源,使人民幣海外購買力增強,降低了海外並購的成本。

2、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企業技術提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出口企業要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對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需 求將不斷擴大。

3、人民幣升值有利於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發展。人民幣升值可以最有效率地對出口企業進行洗牌,把製造業中那些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出局,有利於改變過去資源過度向製造業集中的局面,引導更多資源轉向服務業,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良性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4、對內升值有利於壓低國內大宗商品價格,控制通貨膨脹,調控房地產價格,促進股市制度性下跌,降低股市圈錢功能,使優質上市公司受到損失,損害本國實體經濟,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加大經濟衰退風險。

5、對外升值有利於推高本國外向型製造業企業出口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因自主科技水平不足,又失去一定價格優勢,而競爭力大幅下降,使國家出口減少,經濟增長乏力。同時,降低進口產品價格,令外國企業在具有技術優勢的同時,又獲得了成本優勢,而加大對中國的出口,通過對中國的貿易,使本國經濟獲得復甦。

6、降低本國學生出國留學的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有利於留學生定居國外,到外國學習先進理念,和舒適生活,促進中國人才的全球擴散,傳播中國文化。

7、有利於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對即將破產企業或業務進行收購,促進中國的對外投資,幫助世界各國經濟復甦,體現了中國的良好風范。

❸ 如何從匯率與基本面因素看人民幣目前的走勢

8月4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價報6.7181,創近10個月新高,較上一交易日漲52個基點,本周累計漲248個基點。

與此同時,歐洲經濟仍處於加速過程中,目前增速已經超過美國,而歐洲央行對寬松政策的邊際收緊將會導致歐元對美元繼續升值。總之,美元指數預計會繼續緩慢下行,並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高。

8月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上升79個基點,報6.7132,創去年10月11日以來新高,本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累計上升241個基點。

也有人分析,隨著下半年美聯儲縮表進程的漸次展開,美元指數走低的勢頭可能有所減緩,也將框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人民幣匯率將大概率呈現雙向波動、大體穩定的態勢。

不過,目前看還是比較平穩的走勢。

❹ 匯率超調理論的匯率超調與人民幣匯率制度選擇

由於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縣一級的基層單位構成了我國的經濟基礎。因此,我國商品市場仍然是一個分割程度相當高的市場,分割走向統一需要較長的歷程。在分割的市場中,信息的流動不是充分的,且是有成本的,一價定律不成立。這樣商品價格的調整速度就具有更大的滯後性和遲緩性。而我國的金融市場,其生成和發育是一個全新的過程,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引進先進技術設施的基礎上更易於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目前,中國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統一競價的證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貨幣市場。雖然整個市場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規范發展,還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但信息的流動相對充分,且成本較小,一價定律基本滿足,價格的調整也就相當迅速。所以,在統一市場中資產價格的調整速度要大於商品市場價格的調整速度,可能產生匯率超調。
當前我國與美國還存在一定的利差,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供給持續增加,市場預期人民幣將保持小幅升值 。國內金融市場為套利資本流入所提供的風險報酬是本、外幣利差扣除匯率預期變動的那部分,導致了「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隨著熱錢的內流,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給進一步增加,人民幣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我國的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利率尚未市場化,而人民幣升值會給國內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進行抑制,致使人民幣匯率對外匯供需的變化缺乏彈性。因此,人民幣匯率不可能在瞬間實現充分的升值以令市場形成對人民幣匯率將要貶值的預期,來抵消國內利率水平上升所形成的風險報酬。
匯率超調模型說明,均衡匯率的形成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和升值幅度的討論同樣可以認為升值幅度可以由購買力平價理論來決定。從長期看,均衡匯率的決定取決於相對經濟實力。而我國GDP 雖然穩步增長,但國情決定我國的經濟實力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由人民幣隨預期浮動升值為時尚早。可見,多恩布希的標准匯率超調理論並不能解釋人民幣匯率目前的情況。但其揭示的匯率超調並不是源於市場中的群體效應,而是由於國內商品市場的價格粘性在當今社會的存在。因此在我們探討人民幣匯率變動時,多恩布希關於匯率超調和商品市場價格粘性,資本市場價格彈性的思想仍然在起作用,並且對我國如何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中短期應對策略: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既非完全意義上的固定匯率制,也非真正意義上的浮動匯率制,而是政府根據市場變動狀況相機抉擇的浮動匯率制度。這種機制雖考慮了市場因素,但最終決定匯率的過程非常復雜。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其根本目的在於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機制。
1、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2、逐步過渡到自由結售匯制
3、慎重處理好各種關系
4、穩定市場環境
5、健全金融體系
長期規劃:一是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二是實行匯率目標區制度。

❺ 決定人民幣匯率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建議看一下匯率決定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假定t0時期A 國的物價水平為PA0,B國的物價水平為PB0,A 國貨幣的匯率為e0,t1時期A國的物價水平為 購買力平價
PA1,B國的物價水平為PB1,A 國貨幣的匯率為e1。PA為A國在t1時期以t0時期為基期的物價指數,PB為B國在t1時期以t0為基期的物價指數,則依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 相對購買力平價意味著匯率升降是由兩國的通脹率決定的
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投資者投資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投資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投資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差異,投資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iA是A 國貨幣的利率,iB是B國貨幣的利率,p是即期遠期匯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資者採取持有遠期合約的套補方式交易時,市場最終會使利率與匯率間形成下列關系:p = iA ? iB。其經濟含 利率平價學說
義是:匯率的遠期升貼水平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 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A 國遠期匯率必將升水,A國貨幣在遠期市場上將貶值。反之亦然。匯率的變動會抵消兩國間的利率差異,從而使金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 非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投資者根據自己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計算預期的收益,在承擔一定的匯率風險情況下進行投資活動。假定,Ep表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則Ep = iA ? iB。其經濟含義是:遠期的匯率預期變動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非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意味著市場預期A國貨幣在遠期將貶值。
國際收支學說通過說明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作用到匯率上。假定Y、Y'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國民收入,P、P'分別表示本國及外國的一般物價水平,i、i'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利率,e是本國的匯率,Eef是預期匯率。假定國際收支僅包括經常帳戶(CA)和資本與金融帳戶(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國的進出口決定,主要由Y、Y'、P、P'、e決定。因此,CA = f1(Y,Y',P,P',e)。K主要由i,i',e,Eef決定。因此K = f2(i,i',e,Eef)。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 如果將除匯率以外的其他變數均視為已經給定的外生變數,則匯率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變化到某一水平,從而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即: e = g(Y,Y',P,P',i,i',Eef) 國際收支說指出了匯率與國際收支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有利於全面分析短期內匯率的變動和決定。國際收支說並沒有對影響國際收支的眾多變數之間的關系,及其與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並得出具有明確因果關系的結論。國際收支學說是關於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
資產市場說: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 資產市場說
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也即所謂超調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認為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調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點,這使得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能成立,經濟存在著由短期平衡向長期平衡的過渡過程。在超調模型中,由於商品市場價格粘性的存在,當貨幣供給一次性增加以後,本幣的瞬時貶值程度大於其長期貶值程度,這一現象被稱為匯率的超調。
資產組合分析方法
1977年,Branson提出了匯率的資產組合分析方法。與貨幣分析方法相比,這一理論的特點是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風險等因素使非套補的利率平價不成立,從而需要對本幣資產與外匯資產的供求平衡在兩個獨立的市場上進行考察。二是將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制約著對各種資產的持有量,而經常帳戶的變動會對這一資產總量造成影響。這樣,這一模型將流量因素與存量因素結合了起來。 假定本國居民持有三種資產,本國貨幣M,本國政府發行的以本幣為面值的債券B,外國發行的以外幣為面值的債券F,一國資產總量為W=M+B+e'F。一國資產總量是分布在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之中的。從貨幣市場來看,貨幣供給是由政府控制的,貨幣需求是本國利率、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本國債券市場來看,本國債券供給同樣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增函數,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外國債券市場來看,外國債券的供給是通過經常帳戶的盈餘獲得的,在短期內也是固定的。對外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減函數,外國利率的增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 在以上三個市場中,不同資產供求的不平衡都會帶來相應的變數(主要是本國利率與匯率)的調整。只有當三個市場都處於平衡狀態時,該國的資產市場整體上才處於平衡狀態。這樣,在短期內,由於各種資產的供給量是既定的,資產市場的平衡會確定本國的利率與匯率水平。在長期內,對於既定的貨幣供給與本國債券供給,經常帳戶的失衡會帶來本國持有的外國債券總量變動,這一變動又會引起資產市場的調整。因此,在長期內,本國資產市場的平衡還要求經常帳戶處於平衡狀態。

❻ 人民幣匯率與外幣匯率

也就是說外幣可兌換到多少的人民幣
比如,現在,美元兌人民幣是,1:6.8458,也就是說,1美元可以兌換到6.8458元人民幣
這個就是匯率

❼ 求有關世界匯率走勢的書籍and人民幣匯率走勢書籍 謝謝!!

人民幣新的升值壓力
作者:佚名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06-7-10 下午 11:27:30

人民幣匯率是否升值,近年來一直是國際社會和外匯市場關注的焦點。但最近一周,由於美國政府的態度轉變和高盛公司經濟學家發表了最新看法,這一問題被再次推到國際金融市場的聚光燈下。

美國政府
加入"人民幣重估派"

人民幣升值說最早由日本政府提出。長期以來,日本政府一直在各種場合不厭其煩地竭力敦促中國對人民幣匯率重新估值。由於受中國出口產品沖擊,一些東南亞國家近兩年來也公開加入了這一陣營。

近來,美元兌歐元和其他貨幣的匯率呈現持續下跌的態勢,而人民幣由於與美元掛鉤,致使人民幣匯率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家和政府開始呼籲中國對人民幣重新估值,其中,以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的呼聲最大。他們指出,中國通過人為地將人民幣維持在弱勢水平上來增強其出口競爭力,使美國經常項目逆差日益加大,並引起世界其他國家出現通縮,日本首當其沖。因此,任何旨在有秩序、有效地刺激世界經濟增長並扭轉全球通縮的政策都必須包括人民幣匯率調整這一環節,正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方七國集團曾經根據《Plaza協定》對日元實施了類似的干預政策。

在這個敏感問題上,美國政府過去在多數時候都小心地保持著沉默。然而,此次卻突然加入了"人民幣重估派"陣營。本周一,美國財政部長約翰·斯諾公開表示,明白中國政府有意邁向市場主導的彈性匯率制度,希望中國實行更靈活的匯率制度。此言一出,引致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是否將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各種猜想和討論,亦被國際外匯市場理解為美國政府支持人民幣匯率變動,從而產生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這一變化,使得本周國際外匯市場繼續炒賣人民幣升值,刺激1年期美元兌人民幣不可交割遠期合約折讓進一步擴大。貼水擴大到1950-1750的創紀錄水平,更一度達1900點。不可交割遠期貼水實際上代表了市場對於未來12個月人民幣重新估值的可能性的估算。本周的貼水,相當於一年後每美元兌8.09元人民幣,創下歷史高位。

"這是迄今為止來自布希政府高層官員最明確的表態,表明美國已加入西方七國工業集團的行列,呼籲中國對人民幣進行重新評估。此舉表明,包括美國在內的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正在進一步向北京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中國放棄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6月18日出版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對此評論說。

高盛呼籲人民幣自由浮動

上周四,高盛公司發表題為《中國需要貨幣制度改革》的報告更加大了有關中國政府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猜想的空間。報告說,"對中國來說,更明智也更可行的一個選擇是'制度改革'--以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取代固定匯率。中國將認識到,這樣做符合中國的利益,即使這將意味著必須在一開始接受匯率升值。"

6月18日晚,該報告的作者--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胡祖六自香港飛抵北京。19日中午,胡祖六約見記者,言談多涉及其剛剛完成的這份報告。

胡祖六對記者表示,"人民幣重估派"和"人民幣匯率不變派"兩種觀點都存在缺陷。認為人民幣需要重新估值的人誤解了中國出口競爭力強勁的原因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而認為維持人民幣匯率不變者則忽視了固定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自主權及資本賬戶漸進自由化之間的內在矛盾。

胡祖六分析說,中國出口表現強勁的原因應該歸結為實施長達十餘年之久的貿易改革、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及跨國公司加工組裝業務的大舉進入。但與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不同,美元現在兌歐元和其他主要貨幣持續貶值,自美元從2002年2月的匯率峰值一路走軟以來,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已貶值11%,中國的出口彈性系數為0.2%。在貿易加權基礎上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每貶值1%,中國的出口即增長0.2,因此,匯率的變化給中國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盡管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廉價商品大舉湧入世界市場拉低了國際商品價格,減少了邊際利潤率,但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中國是全球通縮的始作俑者。外界對中國自身通縮現象的擔心也有誇大之嫌,且這種擔心不應成為長期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理由。但如果中國為避免出現通縮而長期實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則是"更嚴重的錯誤"。

"無論如何,人民幣並非解決當前全球經濟問題的關鍵",胡祖六說。

然而,胡認為,人民幣確實被低估了。2002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740億美元,2003年一季度又增加300億美元,這一增長事實就足以表明人民幣實際上被低估了。不過,無論用何種匯率均衡模型計算,人民幣的低估幅度也只有15%左右。不過,盡管被嚴重低估言過其實,但中國官方所言人民幣的匯率水平"非常合適"的說法也值得商榷。

"人民幣重估派"和"人民幣匯率不變派"實際上都是在呼籲延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這兩種方式對解決當前世界經濟無濟於事,而且極可能會在中長期對中國經濟造成傷害。但從另一方面看,假如中國完全維持現狀不變,那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同時無法滿足國際社會的要求。

"中國和世界必須要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人民幣應當重估與否,而是這個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究竟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匯率制度",胡說,"中國應當享有貨幣政策高度自主權,要有獨立制定國內利率水平的能力,同時,必須也已經開始採取措施逐步開放資本賬戶。為促進結構改革並保持金融穩定,中國應當實行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以適度的彈性應對來自貿易和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雙重壓力。"

胡祖六強調說,只有實行一種可以更好地反映多變的市場狀況和經濟基礎的靈活的匯率制度才最符合中國的利益。

官員學者看法不一

在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問題上,經濟學家的觀點並不一致。"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肯龍是反對人民幣升值的兩個代表性人物。

今年3月,蒙代爾在北京多次表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明智之舉。他再三強調,一個對外匯兌換實施控制的國家永遠不必將其貨幣升值。政府應該做的是放鬆他們的控制,逐步朝著貨幣自由兌換的方向發展。"將人民幣升值是一個糟糕的主意,它將加劇而不是防禦中國經濟的通縮,中國政府應當汲取日本的教訓"。

麥肯龍則指出,對人民幣重新估值的建議是錯誤的。他警告說,如果允許人民幣升值,中國就會步日本之後塵陷入通縮的泥潭。

19日晚,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人民幣匯率問題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博士。

"坦率地講,此前我們也曾經在各種內部場合就匯率制度改革問題提出過種種建議,比如說,適當放鬆匯率的浮動范圍,變單一盯住美元為一攬子匯率制度,還有就是適當減少出口",魏加寧說,"我個人原先曾經估計,如果沒有SARS的沖擊,按照此前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很可能在不遠的某個時候(比如說今年晚些時候)中國現行的匯率制度就應當有所改善"。

但是針對目前的變化,魏加寧博士向記者表達了以下看法:

首先,按照國外的一些觀點,認為人民幣應當升值50%,而我則認為,其中至少有一半幅度以上應當是對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被嚴重高估的一種價值回歸。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在亞洲金融危機最為嚴峻的時候,中國政府冒著極大的風險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政策,鼓勵國內企業通過提高競爭力來克服眼前的困難。當時,中國政府的這一舉措,不僅贏得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贊譽,而且得到了發達國家的高度評價。同時不應忘記的是,作為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而且還只是一個剛剛實現經濟起飛的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還面臨著許多困難,為此,我們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做出了極大的犧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盡責任做著超國力的事情。也就是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條件下,1994年匯率制度改革時形成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才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所謂"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後來,中國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從匯率的角度來看,存在著價值回歸的成分,並不能完全等同於應當升值的部分。

其次,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確應當有所改變,應當在適當的時候回到1994年確立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上來,但絕不是現在。絕對不應當是在中國人民正在飽嘗SARS之苦,中國經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的時候。這個時候提出這個問題,未免有些不合時宜。

再次,亞洲金融危機和"SARS危機"的性質不同。亞洲金融危機,雖然沖擊來自境外,但本質卻屬於經濟性質。而"SARS危機"不僅發生在國內,而且從長期看有公共衛生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但從短期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基本卻是外生的,因此在對策上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在這種時候,不能再給企業雪上加霜,更不能給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魏加寧說,"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本人無意將經濟問題、學術問題泛政治化。但誰都清楚,匯率問題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也不是純學術問題,至少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在實踐上,日本經濟從'廣場協議'到'泡沫經濟',再到90年代的經濟停滯和金融危機,前車之鑒沒有多遠,我想,中國政府不會不從中汲取教訓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完全放開人民幣匯率恐怕還尚需時日。即使是小幅度放開浮動范圍和改變匯率生成機制也絕對不應當是現在這個不確定性還很強的時候。"

至於何時中國會改進現在的匯率制度,魏加寧認為,要視中國經濟下一步的走勢,看SARS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滯後效應如何。

6月19日下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獲悉,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官方口徑是"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時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此外並無最新說法。

閱讀全文

與匯率原理與人民幣匯率讀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安旺財靠譜理財產品 瀏覽:107
大連公積金貸款利率2014 瀏覽:887
保險公司是類金融企業文化 瀏覽:214
銀行如何才能做信用貸款 瀏覽:835
微博光大銀行理財 瀏覽:170
5g晶元概念股龍頭股票 瀏覽:746
海外上市公司名錄 瀏覽:936
境外資金投資金融機構 瀏覽:228
南京證券股票行情走勢 瀏覽:834
2019年6月21日美元匯率 瀏覽:960
正源集團股東 瀏覽:200
融資難的原因一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缺乏服務 瀏覽:697
螺紋鋼6至14價格 瀏覽:685
外匯管理局延期付匯操作流程 瀏覽:874
中國航信股東分紅 瀏覽:904
海水上市公司 瀏覽:292
銀行基金理財產品收益率怎麼算的 瀏覽:750
08年危機後匯率 瀏覽:568
異能用杠桿炒期貨的全部小說 瀏覽:999
華鑫期貨ctp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