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匯率不穩定,由什麼因素決定
一、貨幣政策
當央行認為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是有效的且干預結果將與政府的貨幣政策一致時,央行在外匯市場的參與將影響匯率。央行的參與通常是通過買入或賣出本幣以將本幣穩定在一個被認為是真實和理想的水平。市場的其他參與者對於政府貨幣政策對於匯率影響的判斷以及對於將來政策的預期同樣會對匯率產生影響。
二、政治形勢
如果全球形勢趨於緊張,則會導致外匯市場的不穩定,一些貨幣的非正常流入或流出將發生,最後可能的結果是匯率的大幅波動。政治形勢的穩定與否關系著貨幣的穩定與否,通常意義上,一國的政治形勢越穩定,則該國的貨幣越穩定。
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例加以說明。1987年底,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為了維持美元匯率的基本穩定,1987年12月23日西方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發表聯合聲明,並於1988年1月4日開始在外匯市場實施大規模的聯合干預行動,大量拋售日元和德國馬克,購進美元,從而使美元匯率回升,維持了美元匯率德基本穩定。例二,如果你關注歐元,你一定注意到了在科索沃戰爭期間,連續三個月,歐元兌美元的匯率累計下跌了10%,原因之一便是科索沃戰局對歐元形成下浮壓力。
三、國際收支狀況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將導致其本幣匯率的波動。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的一切對外經濟、金融關系的總結。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反映著該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也影響著該國的宏觀與微觀經濟的運行。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外匯的供求關系對匯率的影響。
由某項經濟交易(如出口)或資本交易(如外國人對本國的投資)引起了外匯的收入。由於外匯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國市場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幣兌換成本國貨幣才能投入國內流通。這就形成了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給。而由於某項經濟交易(如進口)或資本交易(到國外投資)則引起了外匯支出。因要以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幣方能滿足各自的經濟需要,在外匯市場上便產生了對外匯的需要。
把這些交易綜合起來,全部記入國際收支統計表中,便構成了一國的外匯收支狀況。如果外匯收入大於支出,則外匯的供應量增大;如果外匯支出大於收入,則對外匯的需求量增大。外匯供應量增大,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直接促使外匯的價格下降,本幣的價值就相應的上升;當外匯需求量增大時,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直接促使外匯的價格上漲,本幣的價值就相應的下跌。
四、利率
當一國的主導利率相對於另一國的利率上升或下降時,為追求更高的資金回報,低利率的貨幣將被賣出,而高利率的貨幣將被買入。由於相對高利率貨幣的需求增加,故該貨幣對其他貨幣將升值。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以解釋利率如何影響匯率的:假設有兩國A和B,兩國都不實行外匯管制,資金可在兩國間自由流動。作為A國貨幣政策的一部分,該國利率被上調了1%。同時B國的利率水平不變。市場上存在著數額龐大的短期游資,這部分游資總在國與國之間流動以尋找最優惠的利率。當其他條件不變而A國的主導利率上調,巨額的短期游資就會流入A國以追求更高的利率。當游資從B國流出時,巨額的B國貨幣將被賣出以兌換A國貨幣。這樣對於A國貨幣的需求上升,其結果是A國貨幣相對B國貨幣走強。
以上例子是對於兩國間的情況,實際上,在市場國際化的今天,它同樣實用於全球范圍。多年來,資金的自由流動和外匯管制的消除是大勢所趨。這種趨勢為國際短期游資(有時稱為「熱錢」)的自由流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需要指出的是,只有當投資者認為匯率的變動不會抵消高利率帶來的回報後,才會將資金調往高利率的區域或國家。
五、市場判斷
外匯市場並不總是遵循某一合乎邏輯的變動模式。難以明了的因素,諸如個人感覺、判斷、以及對於各種全球政治、經濟事件的分析、理解均對匯率產生影響。市場上的操作人員必須正確理解所公布的各種報道或數據,如外匯收支數據、通脹指標、經濟增長率等。
但實際上,在上述報道或數據向市場公開以前,市場上已經會存在一種對於報道或數據所反映的實質的預期或判斷。這種預期或判斷將先於報道或數據公開前反映在價格中。一旦出現真實的報道或數據與人們的預期或判斷大相徑庭,就會導致匯率的大幅波動。僅能正確理解各種經濟指標和數據對於一個外匯交易員是不夠的。他必須明了市場究竟會對未公布的指標和數據作出何種預期和判斷。
六、投機行為
市場主要操作者的投機行為同樣是影響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與國際貿易相關聯的交易相對來說所佔比例是不高的。大多數交易從實質上講是投機行為,這種投機行為將導致不同貨幣的流動,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當人們分析了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後得出某種貨幣匯率將上漲,競相搶購,遂把該幣上漲變為現實。反之,當人們預期某貨幣將下跌,就會競相拋售,從而使匯率下滑。
例如,二戰後一段時間,由於美國的政治穩定,經濟運行良好,通貨膨脹率低,而經濟增長在60年代初達年均5%,當時世界各國都願以美元作為支付手段,儲存財富,使美元匯率持續上漲。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於越南戰爭、水門事件、嚴重的通貨膨脹及稅收負擔加重、貿易赤字、經濟增長率的下降,使美元的價值大幅下跌。
B. 外幣財務報表的匯率適用原則與一般項目在資產負債表日的匯率適用原則是否不一致
這沒有不一致。需要編制外幣折算報表的情況是境外的子公司,境外子公司的財務報表在並入境內母公司時需要將外幣報表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報表。是調表不調賬,兩個使用原則沒有不一致。
C. 決定兩國不同匯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政府規定的嗎
所有外匯交易均涉及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在任一時候,實際的匯率將主要由相應貨幣的供給與需求決定。記住對於某種貨幣的需求意味著另一種貨幣的供給,同樣,當你提供某種貨幣時也意味著對於另一種貨幣的需求。有如下因素影響貨幣的供給與需求,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
一、貨幣政策
當央行認為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是有效的且干預結果將與政府的貨幣政策一致時,央行在外匯市場的參與將影響匯率。央行的參與通常是通過買入或賣出本幣以將本幣穩定在一個被認為是真實和理想的水平。市場的其他參與者對於政府貨幣政策對於匯率影響的判斷以及對於將來政策的預期同樣會對匯率產生影響。
二、政治形勢
如果全球形勢趨於緊張,則會導致外匯市場的不穩定,一些貨幣的非正常流入或流出將發生,最後可能的結果是匯率的大幅波動。政治形勢的穩定與否關系著貨幣的穩定與否,通常意義上,一國的政治形勢越穩定,則該國的貨幣越穩定。
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例加以說明。1987年底,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為了維持美元匯率的基本穩定,1987年12月23日西方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發表聯合聲明,並於1988年1月4日開始在外匯市場實施大規模的聯合干預行動,大量拋售日元和德國馬克,購進美元,從而使美元匯率回升,維持了美元匯率德基本穩定。例二,如果你關注歐元,你一定注意到了在科索沃戰爭期間,連續三個月,歐元兌美元的匯率累計下跌了10%,原因之一便是科索沃戰局對歐元形成下浮壓力。
三、國際收支狀況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將導致其本幣匯率的波動。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的一切對外經濟、金融關系的總結。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反映著該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也影響著該國的宏觀與微觀經濟的運行。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外匯的供求關系對匯率的影響。
由某項經濟交易(如出口)或資本交易(如外國人對本國的投資)引起了外匯的收入。由於外匯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國市場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幣兌換成本國貨幣才能投入國內流通。這就形成了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給。而由於某項經濟交易(如進口)或資本交易(到國外投資)則引起了外匯支出。因要以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幣方能滿足各自的經濟需要,在外匯市場上便產生了對外匯的需要。
把這些交易綜合起來,全部記入國際收支統計表中,便構成了一國的外匯收支狀況。如果外匯收入大於支出,則外匯的供應量增大;如果外匯支出大於收入,則對外匯的需求量增大。外匯供應量增大,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直接促使外匯的價格下降,本幣的價值就相應的上升;當外匯需求量增大時,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直接促使外匯的價格上漲,本幣的價值就相應的下跌。
四、利率
當一國的主導利率相對於另一國的利率上升或下降時,為追求更高的資金回報,低利率的貨幣將被賣出,而高利率的貨幣將被買入。由於相對高利率貨幣的需求增加,故該貨幣對其他貨幣將升值。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以解釋利率如何影響匯率的:假設有兩國A和B,兩國都不實行外匯管制,資金可在兩國間自由流動。作為A國貨幣政策的一部分,該國利率被上調了1%。同時B國的利率水平不變。市場上存在著數額龐大的短期游資,這部分游資總在國與國之間流動以尋找最優惠的利率。當其他條件不變而A國的主導利率上調,巨額的短期游資就會流入A國以追求更高的利率。當游資從B國流出時,巨額的B國貨幣將被賣出以兌換A國貨幣。這樣對於A國貨幣的需求上升,其結果是A國貨幣相對B國貨幣走強。
以上例子是對於兩國間的情況,實際上,在市場國際化的今天,它同樣實用於全球范圍。多年來,資金的自由流動和外匯管制的消除是大勢所趨。這種趨勢為國際短期游資(有時稱為「熱錢」)的自由流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需要指出的是,只有當投資者認為匯率的變動不會抵消高利率帶來的回報後,才會將資金調往高利率的區域或國家。
五、市場判斷
外匯市場並不總是遵循某一合乎邏輯的變動模式。難以明了的因素,諸如個人感覺、判斷、以及對於各種全球政治、經濟事件的分析、理解均對匯率產生影響。市場上的操作人員必須正確理解所公布的各種報道或數據,如外匯收支數據、通脹指標、經濟增長率等。
但實際上,在上述報道或數據向市場公開以前,市場上已經會存在一種對於報道或數據所反映的實質的預期或判斷。這種預期或判斷將先於報道或數據公開前反映在價格中。一旦出現真實的報道或數據與人們的預期或判斷大相徑庭,就會導致匯率的大幅波動。僅能正確理解各種經濟指標和數據對於一個外匯交易員是不夠的。他必須明了市場究竟會對未公布的指標和數據作出何種預期和判斷。
六、投機行為
市場主要操作者的投機行為同樣是影響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與國際貿易相關聯的交易相對來說所佔比例是不高的。大多數交易從實質上講是投機行為,這種投機行為將導致不同貨幣的流動,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當人們分析了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後得出某種貨幣匯率將上漲,競相搶購,遂把該幣上漲變為現實。反之,當人們預期某貨幣將下跌,就會競相拋售,從而使匯率下滑。
例如,二戰後一段時間,由於美國的政治穩定,經濟運行良好,通貨膨脹率低,而經濟增長在60年代初達年均5%,當時世界各國都願以美元作為支付手段,儲存財富,使美元匯率持續上漲。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於越南戰爭、水門事件、嚴重的通貨膨脹及稅收負擔加重、貿易赤字、經濟增長率的下降,使美元的價值大幅下跌。
D. 請問客戶開出的發票上的記賬匯率與我公司的記賬匯率不一致時,是否需要進行匯兌損益的調整
你們只管按你們所使用的匯率記你們的賬,跟對方的匯率是沒有關系的。
如你所舉的例子,如果是以外幣現款支付的,那就做:
借:相關科目(商品或費用) 7500
貸:銀行存款-外幣戶 7500 (USD$1000)
此處不產生匯兌差額,只是到月底將銀行存款外幣賬戶進行匯況差額調整就行了。
E. 外幣匯率折算差額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如何體現 原有的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格式中,並沒有考慮匯率折算差額
凈利潤與其他綜合收益欄
F. 為什麼不同銀行在兌換外幣是匯率是不一樣別和我說匯率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我說在同一時刻
外幣兌換各銀行有所不同.但差別不大.因為各銀行在每日的外匯結算中某種外匯的頭寸不同,為軋平頭寸,多頭的外匯需要拋出,空頭的外匯需要補進,擁有某外匯多頭的銀行,該外匯報價會相對低一些,而空頭的銀行報價會稍高一些.但相差不會太大,否則會形成銀行間的套匯行為.
G. 因銀行結售、購入外匯或不同外幣兌換而產生的銀行買入、賣出價與摺合匯率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財務費用。
是你自己的記帳匯率,一般定每月的第一天的匯率。(銀行的基準價)
H. 網路中查到的中國銀行的外幣匯率為什麼和現實中銀行大廳屏幕上的不一致
網路是天天更新的,但是營業廳櫃台上的匯率是時時變化的,只有櫃台上的終端才能查到時時匯率...一般情況,到銀行兌換,操作前查的匯率和操作時的匯率都不一樣,呵呵...
I. 外幣實收資本多次入賬的匯率不一致會有什麼問題
沒有問題,因為匯率是不斷變動的。
J. 合並報表時,對子公司個別報表中的外幣報表折算差額如何處理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會計分錄: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會計處理大致有兩種方法:
(1)遞延處理.
在遞延法下,將折算差額列入所有者權益,並單列項目反映.遞延處理有利於保持會計報表有關項目原有的比例關系,便於進行財務比率分析.
(2)計入當期損益.
將折算差額計入損益,列入利潤表.這樣做的優點是能真實反映企業所承受的匯率風險,但是將未實現的損益記入當期損益,有可能引起對會計報表的誤解.
除以上兩種方法外,還有一些方法,比如:將折算差額借方發生額,即折算損失,記入損益;將折算差額貸方發生額,即折算收益,加入遞延,記入所有者權益.
採用現行匯率法(我國),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作遞延處理;採用時態法時,外幣報表折算差額列為當期損益。也稱外幣報表折算差額.當企業的子公司、合營企業、聯營企業和分支機構的記賬本位幣不同於企業的記賬本位幣時,在將企業的境外經營通過合並報表、權益法核算等納入到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時,需要將企業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折算為以企業記賬本位幣反映。
由於資產負債表不同項目採用的折算匯率不同,在折算過程中會產生差額,在合並資產負債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單獨作為"外幣報表折算差額"項目列示.而每年折算差額的變動則構成其他綜合收益,在綜合收益表中列示。
(10)外幣抵消關聯交易匯率不一致擴展閱讀
外幣報表折算是對會計報表的一種處理,處理的是以外幣為幣種的報表,處理的目的是將其轉化為以記賬本位幣或要求幣種的報表。進行外幣折算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是單純的轉化成特定幣種的報表。會計報表是給有需要的進行閱讀的,既包括企業的領導人員、企業的員工、政府、投資者、銀行、以及其他的利益相關者。
閱讀人群可能來自不同國家,語種不一樣,因此閱讀會計報表的習慣也就不一樣,為了方便需要的人閱讀,而將財務報表轉化成閱讀人需要的幣種,這只是一種單純的幣種轉換,這種方法並不會產生折算差額。
第二個是合並財務報表需要先折算外幣報表。一般而說,跨國公司的總公司會設立在一個大城市,而在其他城市甚至是二線的成立會設立很多的分公司。
跨國公司在計算其資產負債情況時,需要將各個子公司的報表進行合並,這時就需要先進行財務報表的折算,以滿足母公司的計算需要。這種情況下進行的折算,會打破原先各個子公司已經平衡的資產負債表,因此會產生一個差額,這個差額就是外幣報表的折算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