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早期加拿大的歷史,要關於17世紀到20世紀的!越詳細越好!
加拿大的歷史可追逆至二萬七千年前的冰川期結束的時候。育空地區出土的文物顯示,當時已有人類通過因為冰川退縮而顯露出來的陸橋,從亞洲遷徙到此地。
這些人是否就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因紐特人或印第安人的祖先,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作出判斷。但是對因紐特人語言的研究指出,他們的語言是古代亞洲語的一種,學術界稱之為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
在卑詩省的的史基納河谷有證據表明,印第安人至少已經在那裡連續居住了五千年。
歐洲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加拿大的土地上長期靠採集、農耕或漁獵為生。
二、加拿大的發現
寫於十三世紀的北歐傳奇聲稱,"紅人"艾力克於公元九百八十五年左右到達格陵蘭,他的兒子在紐芬壯大的北端建立了一個短暫的定居點。
顯然,斯堪的納維亞的懷金人曾經多次橫渡大西洋前往加拿大,隨後歐洲的漁民也曾偶爾漂流到此地。但是,有正式文獻記載的發現則到十五世紀末才開始。
一四九七年,英國的探險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到達了紐芬蘭島。他發現,這里有些地方魚群竟稠密到足以降低他的船速的地步。
一五三四年,法國人傑克。卡第艾(Jacques Cartier)到達了對羅倫斯灣。他發現此地盛產珍貴的毛皮。十六世紀上半期,法國航海家多次到達加拿大東海岸,他們把這一帶稱?quot;新法蘭西"。
直到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船長一七七六至一七七九年的航行探險之後,基督教世界才得知在洛基山脈以西還有大片土地存在。
從一七九二至一七九四年,喬志.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在測繪西北海岸線時,以蒙特利樂為基地的西北毛皮公司也在對加拿大西北的內陸進行勘察。
一七九三年,亞歷山大.麥肯錫(Alexander Mackenzie)橫穿了整個大陸。
一八O八年,西門。弗雷澤(Simon Fletcher)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翻越洛基山,發現弗雷澤河,並順流通到達太平洋的岸邊。
一七九八至一八O二年,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花了四年時間,從頭到尾勘測了哥倫比亞河。
【沖突的年代】
一、財富的誘惑
約翰.卡波特、傑克.卡第艾和一六O三年來到加拿大的法國探險家山繆爾。迪尚普蘭,以及這些人的追隨時者前往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財富,結果也確實不虛此行。歐洲人終於發現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
加拿大最早的歐洲人定居點皇家港(1605年建立)及魁北克(1608年建立)完全是為了毛皮交易而設置的。約四百年前建成的魁北市是現在北美洲唯一的一座四周用城牆圍起來的城市。
當時最受歐洲人歡迎的是海狸皮,因為這種毛皮最適合十七世紀的加工程序。法國人建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初期便完全依賴毛皮交易公司。
毛皮交易為印第安土著帶來了許多他們前未所有的東西。其中有日用品,有鋼刀、鐵斧及火槍等武器,而且還有比武器危害性更大的朗姆酒和白蘭地。
土著居民與殖民者之間經常發生流血沖突。英、法殖民者間的利益之爭也不斷加劇。雙方都和印第安部落結盟,並與盟友聯合起來打擊對方,爭奪地盤。為便於收購毛皮,法國人在內陸建立了好些據點。英國人則把殖民點設置在沿海地區,以便充分利用海軍力量。
二、 英法沖突
從一六八九年起英法兩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爭奪北美控制權的武裝沖突。
一七一O年諾.斯高莎半島落入英軍之手;法軍則重新佔領了皇家島(如今的布列敦角)。法國人在那裡修築路易堡,來防禦從對勞倫斯水道而來的英軍,並以它為新生法蘭西與西印度之間的貿易樞紐。
路易堡在一七四五年被英軍攻佔,但到一七四八年雙為法軍所收復。英國人隨後建築了哈利法克斯城與之抗衡。
一七五五年七月法軍在杜奎斯要塞前打幾了英國將領布拉多克的軍隊。消息傳來,諾瓦.斯高莎的英國人總督查爾斯地勞倫斯害怕本地阿卡迪亞法裔居民乘機作亂,竟將這一萬人強行遣送到路易斯安納。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確立了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的地位。在北美洲,傑弗雷.阿姆赫斯特將軍率部於一七五八年再次從法軍手中奪取了路易堡。
第二年,另一個英國將軍詹姆士.沃爾夫在魁北克的城外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佔領了魁北克城。一七六O年蒙特利爾也落入英軍之手。至此英國實際上已完全控制了新法蘭西。
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約使得新法蘭西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北美洲的屬地當時是南至墨西哥灣,北達哈得孫灣。
英國的勝利意味著大約六萬法裔加拿大人(包括一千五百名從路易斯安納倒流回來的阿卡迪亞人)必須適應與原來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幸虧後來的事實證明英國的統治總的說來還相當溫和。英國統治者採用英國刑法,但很快就意識到必須保留原來通行的法國民法。一七七四年魁北克法令正式規定兩套法律同時有效。
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保皇派不分貴賤紛紛逃離新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前來加拿大安家。這些新來的人與原來的居民在宗教、法律和社會制度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兩者之間產生了如何互相適應,究竟以誰為主的嚴重問題。
一七九一年這個問題獲得部分的解決。殖民地政府將原有的魁北克省分成上、下加拿大兩個部分 ,即如今的安大略及魁北克省。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議會。
原來的諾瓦.斯高莎省也逐漸劃分成幾個部分:一七六九年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英國直轄殖民地;一七八四年紐布朗斯威克省創立;紐芬蘭原來只是個漁業基地,直至一八三二年才有了自己的省政府。
當時加拿大的西部和北部是哈得孫灣公司(成立於一六七O年)的特許地,其地盤包括注入洽得孫海灣報有河流的流域。
三、英美沖突
在一八一二年開始的歷時三年的英美戰爭中,美軍一度進攻加拿大,但未獲勝。兩國海軍也幾次交鋒,都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最後雙方於一八一四年十二月簽訂協約,同意放棄在戰爭中佔領的領土,並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劃定加美邊境線。但直到一八一五年一月八日英軍在新奧爾良敗北,戰爭才終於真正結束。
這聲戰爭加強了美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因此美國人認為他們是勝利者。
盡管英軍、加拿大民兵及印第安武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加拿大未失掉一寸土地,而且直到加拿大發生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的叛亂之前,和約使得加、美雙方能基本上相安無事,因此加拿大人也滿有理由自我祝賀。
倒霉的只是英國。英國軍隊在戰爭中出了大力,但到頭來英國人還是情願忘掉這聲戰爭。
【聯邦的興起】
一、一八三O年代的動亂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加拿大政治、經濟問題叢生。下加拿大議會中法裔議員佔多數,但議會的執行委員會卻被英裔所把持。路易。巴皮諾為首的法裔一直企圖要奪過執委會的大權。另一方面,由於長期耕作不當,土地貧化,下加拿大小麥減產,出現了農業危機。
一八三七年,整個北美地區民生了貿易危機,使得下加拿大的經濟情況更加惡化。當年十一月,深具號召力的巴皮諾率眾暴動,但造反者的軍事力量遠遠比不上正規英軍以及相當兇猛粗野的民兵。
同年上加拿大地區也發生了規模較小的叛亂。新聞記者及議員威謙.麥肯齊大力宣傳美總統安德魯。傑克孫的民主思想,反對英國的統治,並發動了多倫多的暴動。這兩場叛亂都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巴皮諾和麥肯齊在指令性之後都有逃到美國。後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還繼續製造了一些邊境事件。
一八三八年,達勒姆伯爵就任加拿大總督,受命調查研究加拿大的叛亂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此人思想開放,精明能幹,但獨斷專行,到任才半年就被解職。然而他在一八三九年提交的達勒姆報告書卻改變了英國政府治理這殖民地的方式。
他建議使法裔加拿大人與英裔同化,為此應該合並上、下加拿大。根據這個建議,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兩個殖民地一八四O年變成了新的加拿大省。
達勒姆更有深遠影響的建議是,殖民地行政當局應該對民選的議會負責,而不受命於英國指派的總督。當時的倫敦保守黨政府認為這樣的制度根本就行不通。
後來保守黨下台,而且諾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有羅伯特.包德溫、路易.拉封丹等人鼓動的民眾騷亂,英國政府才於一八四八年在加拿大採用達勒姆建議的制度。
後來英國其他的北美洲殖民地--紐芬蘭、愛德華王子島及紐布郎斯威克省--也在一八八五年以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同樣的政治問題。
二、統一的過程
(一) 促成改革的壓力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蒙特利爾與多倫多兩個主要城市之間修起了鐵路。這條鐵路後來又東聯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港,南接美國的芝加哥市。
其他的一些鐵路也在這些年裡開始通車。
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個地區互相隔絕的狀態,不僅改變了農村,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鐵路大大促進了英屬北美洲的革新,使加拿大的社會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為六十年代加拿大的聯合統一運動打下了基礎。外來因素也起了促進加拿大統一的作用。美國的南北戰爭爆發,美、加關系變得緊張。一八六一年十一月,美國戰艦聖傑西諾號攔截了英國貨輪特倫特號,並拘捕船上的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
英國為此極為憤慨,聲稱主權遭受侵犯,因而對美宣戰。第二年美國政府承認攔截英國船隻是非法行動,還釋放了那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才告結束。
這一事件使加拿大更加感覺到美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大英帝國本身也處於對殖民地幻滅階段。
這一切使英屬北美洲的許多人深切地意識必須進行重大的政治改革。
加拿大內部促進聯合的勢力主要來自西加拿大(即原來的上加拿大)。這里的人對一八四O年上、下加拿大合並時所定的條件越來越不滿。
這時候西加拿大的人口已經是東加拿大(即原來的下加拿大)人強烈要求他們的議員數目應該和人口成比例。
(二) 最早的聯邦
保守黨盡可能地抵制這一變革要求。但到了一八六四年情勢已十分明顯:除非進行改革,否則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無法維持下去。於是保守黨和改革黨在當年的六月結成同盟,確定了要組成英屬北美洲聯邦的目標。
大西洋沿岸的幾個殖民地與加拿大省之間相隔著廣闊的森林、阿巴拉契亞山脈以及緬因高地,相互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而且這幾個殖民地不僅歷史背景相異,興趣也不一致。
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的想法與大陸大有差距。但是諾瓦.斯高莎和紐布郎斯威克卻與愛德華王子島結成聯邦有興趣。
一八六四年十月,各方的代表提出的成立英屬北美聯邦的建議竟然取代了會議原來的議題。
英國政府熱烈贊成這一想法。五個殖民地的議會亦各自就這一建議進行了表決。
加拿大省在一八六五年三月通過了提案。但是紐布朗斯威克、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都有拒絕成立加拿大聯邦。諾瓦.斯高莎則決定,只有紐豐郎斯威克也加入的情況下才加入聯邦。
紐布朗斯克在一八六六改變了立場。這既因為受到英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也因為面臨外來的軍事威脅--這一年的四月和六月,美國的愛爾蘭的人反英秘密會社芬尼亞兄弟會兩次襲擊了這塊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也同意加入聯邦。一八六九年初英國國會通過英屬北美法令,讓加拿大省、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組成一個名為加拿大自治領的聯邦。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法令正式生效。從此七月一日成了加拿大的國慶日。
新聯邦把原來的加拿大省分成安大略和魁北克,加上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一共有四個省份。
聯邦政府有權否決省政府的法案。各省的宗教少數派在遭受侵害的特殊情況下,可以就教育權向聯邦政府提出上訴。聯邦及各省都採用了英國的制度組閣,政府對民選的議會負責。
(三) 聯邦的擴大
新加拿大聯邦的首任總理是約翰.麥克唐納。除了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八年之外,他一直聯任,直到一八九一年逝世。
在約翰。麥克唐納的任內,加拿大於一八六九年從英國哈德遜公司接管了西北領地,於一八七O年新設了明尼托巴省,於一八七一年合並了英屬哥倫比亞,又於一八七三年使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聯邦的新成員。
新入聯邦的西部各省地廣人稀,要治理本來就非常困難,加拿大政府既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對西部的實際上情況又缺乏了解。例如,只有在路易.李爾領導法、英與印第安土著混血兒舉行紅河起義之後,加拿大政府才迫於形勢成立了明尼托巴省。
一八七一年,麥克唐納政府為促使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加拿大聯邦,匆忙許諾要在兩年內開始鋪設一條從東部直到太平洋岸的鐵路,而且還預計一八八一年全線通車。
這條鐵路要通過四千八百公里寬的大陸,其間不僅有重重險山惡水,無邊的森林沼澤,連綿千里的大草原,而且人煙極為稀少。要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勘測地形,開路造橋的任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盡管有許多私方的投資,整個計劃連同麥克唐納政府在腐化丑聞四齣的情況下於一八七三年垮了台。
新上台的自由黨總理亞歷山大.麥肯齊企圖使用政府的力量繼續這項工程,但收效甚微。一八七八年卷土重來的保守黨政府也無所作為。
直到一八八O年,才有一個私方財團承擔了這一空前艱巨的工程項目。新組建的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始運作。這公司有雄厚的財源,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還有一位能力非凡的總裁威廉.范翰。結果不到五年,從蒙特利爾到溫哥華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就打下了最後的一顆道釘。
這條鐵路反加拿大的東西兩端聯成整體,大大地促進了廣袤內陸的開發。鐵路沿線原來渺無人煙的大荒原出現了無數新的城鎮和鄉村。
一八八O年,英國政府將北極群島交給加拿大。
從一八七三年起,加拿大的西北皇家騎警為加拿大西部的治安作出了出色的工作,但這支警察力量不可能解決導致叛亂的種種政治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政府缺乏遠見的西部政策。
一八八四年路易.李爾再次率眾在沙斯卡曲灣造反。政府利用太平洋鐵路,很快就能派軍隊到達那裡,並於第二年擊潰了李爾領導的梅梯斯大林人(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後裔)和印第安土著的聯合武裝力量。
保守黨政府一八八五年將李爾處以絞弄,結果引起了紛紛抗議,而且東部的抗議之聲比西部還要強烈。盡管加拿大的羅馬天主教會譴責李爾叛教,但他的命運卻觸動了法裔加拿大人的同情之心。,許多人認為他是個英雄。為此在法裔佔多數的魁北克省,保守黨的勢力大受削弱,並且長期不能恢復。
一八九一年麥克唐納在總理的任上去世。保守黨勢力因此進一步削弱。新領袖約翰.湯姆生既能幹又有魄力,盡力想保住保守黨的政權,而且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天不假年,一八九四年他也突然病逝。
一再受創的保守黨終於在一八九六年因復雜而棘手的明尼托巴學校總是被選民趕下了台。一八九O年明尼托巴省廢除按宗教分設學校的制度,並停止用法語充當官方語言。這個決定引起了強烈的爭議。
聯邦的保守黨怕引火上身,遲遲不加干預,直到一八九五年才受法庭之命提出恢復該省天主教學校的法案。國會反對派自由黨成功地阻止法案的通過。而在隨之而來的全國大選中獲得勝利。
【完成現代化的時代】
一、聯邦的繼續發展
接下來的十五年加拿大總理是自由黨領袖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他是加拿大的第一位法裔總理。此人身材修長,風度文雅,很有政治魅力,而且頗具真正的自由思想。
洛里埃當政之年也是加拿大急劇發展的時期。在一九一四年之前,加拿大又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九O五年在西部增設了阿伯塔和沙斯卡曲灣兩個省。
在一九一一年的聯邦大選中,洛里埃的自由黨被以羅伯特.博登為首的保守黨擊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民間對自由黨簽訂的,由美國首先提出的貿易互惠條約感到不滿,而博登充分了選民的民族情緒。
博登政府因為提倡加拿大經濟民族主義,強調維持與英國的密切關系,在民間頗有勢力基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博登的親英政策受到嚴峻考驗。一九一四年十月,加拿大派出三萬三千名軍人赴歐參戰。其中許多人將喪生疆場。
接著又有更多的加拿大師團奔赴歐洲戰場。很快加拿大軍隊成了協約在西線的突擊力量。
一九一七年四月,加拿大一個軍在英國名將朱里安,賓的指揮下攻克了德軍重兵把守的維米高地。協約國曾多次攻打這一軍事要地,但毫無進展,來自殖民地的一支軍隊卻創造了奇跡。為此加拿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和聲譽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軍隊的傷亡都空前嚴重。僅僅在一九一六年的索姆戰役,協約國方面就失掉了六十二萬三千九百零七人。其中二萬四千零二十九人為加拿大人。而在維米一戰,就有三千五百九十八名加拿大人陣亡。
嚴重的傷亡使前往歐洲訪問的博登總理意識到,要使加拿大軍隊繼續戰斗下去,只有實行強制徵兵制度。但一九一七年五月他回到加拿大時,發現國內許多人不能接受他的看法,而法裔中反對徵兵者尤為眾多。
為發避免人民的分裂博登邀請自由黨領袖洛里埃參加他的聯合政府,但遭到後者的拒絕。雖然博登總算組成了有贊成徵兵的自由黨人參加的聯合政府,但總的說來因為這一政策疏遠了法裔人民。
博登在外交上堅持加拿大在英帝國的戰爭政策上必須有發言權。由於他的努力,一九一九年加拿大能夠以獨立成員的身份在凡賽爾條約上簽字。這使加拿大在實現完全自治的方向上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三、經濟動盪時期
在這個世紀的頭二十年裡,加拿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汽車變成了尋常物;婦女在一九一八年獲得了選舉權;禁酒運動勢頭增旺;老式的牛仔酒巴,連同地上的鋸屑和痰盂,成了世界大戰和婦女運動的永久性犧牲。到了大戰末期,全國各省份都禁止買賣酒精飲料。但加拿大並不象美國那樣在和平時期也禁酒。一九二O年後在省級政府的控制下,各地逐漸恢復了各種酒類的合法銷售。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加拿大通貨膨脹,也使加拿大內部經濟、政治關系失調。一九一九年五月溫尼伯市爆發了總罷工。一九二一年的全國大選結果也顯示各地區、黨派之間分歧嚴重,意見紛紜。
這時候上台執政的是麥肯齊.金。他在一九一九年洛里埃逝世後成了自由黨領袖。
二十年代後期加拿大深受股票市場起落的影響。加拿大人也和美國人一樣在股票價值猛升時染上了股票熱,結果在一九二九年股票行情大暴跌時受到災難的打擊。不少人多年的積蓄頃刻化為烏有。
麥肯齊.金的政府也隨之於一九三O年下台。新總理理查德.本涅特和他的保守黨政府呼籲加拿大人民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緊縮開支。
加拿大完全自治的地位在一九三一年獲得了正式確認英國在這一年頒布的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不列顛與加拿大等英帝國的自治領互相平等。加拿大於是正式成為獨立和主權國家。
當時加拿大的小麥和其他主要的出口商品幾乎沒有買主。小麥價格從每浦式爾一無六十分暴跌至六十分。但更不幸的是,從三一年夏起發發生了持久的旱災,原來無邊的麥海變成了塵土滾滾的荒漠,數以萬計的農家因之破產。
以股市崩潰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令人絕望。加拿大人民不禁對自由企業制度產生幻滅之感。他們紛紛向別的經濟哲學和政治黨派尋求出路。
一些的新政黨於是應運而生,鼓吹社會主義的合作共同體聯盟在一九三三年成立;一九三五年社會信用黨在阿伯塔省的選舉中獲得了政權;以莫里斯.杜布萊西為首的民族聯盟一九三六年也在魁北克上了台。
就連保守黨的本涅特,在無他路可走的情況下也於一九三五年初仿效美聯社國的羅斯福總統提出了新經濟政策 的加拿大翻版。但這並未能挽救本涅特和他的政黨。在同年舉行的大選中,保守黨大敗在麥肯齊.金的自由黨的手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戰時總理
麥肯齊.金不公在一九三五年重新上台,而且一直保住政權直到四八年退休。在他領導下加拿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表面上看這個老單身漢圓滾肥胖,談吐乏味,處事模稜兩可,據說還經常就重大政事求教他母親的鬼魂。但實際上他卻精明過人,是個堅持主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而且還有傑出的用人之道。
他遠不是什麼天生的戰時領袖,然而他深有自知之明,能挑選最勝任的人才來承擔各項要職。他的內閣可謂是人才濟濟,不拘一格。
麥肯齊.金對歐洲一向缺乏好感,並不熱衷於為英國效力。一九三九年十日,在英國對德國宣戰七天之後加拿大也宣布參戰。但當時金只想讓加拿大起有限的作用。
一九四O年六月戰局惡化到極點,當時法國已經投降,而美國尚未參戰。繼續抵抗納粹德國霸佔歐洲的只有英國。加拿大在和其它的英聯邦國家。於是加拿大在麥肯齊.金的領導下實行全民動員,在各方面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巨大有貢獻和犧牲。
(二) 浴血奮戰的陸軍
戰爭爆發時加拿大人口約為一千一百二十六萬七千,到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時也不過一千二百零七萬二千。然而在這期間有一百一十萬人先後在軍中服役。在最高峰時加拿大陸軍有兵員四十九萬五千八百零四人。其中包括一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名婦女。加拿大皇家海軍大約有九萬二千人;而空軍人數在一九四三年達到二十萬零六千三百五十,到一九四五年時加拿大空軍的規模在全世界名列第四。
加拿大投入大量兵力,但是在加拿大政府的默許下,重大的軍事策略都由更重要的盟國決定。為此,在某些情況下加拿大軍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英軍當局命令加拿大的一個師強渡英倫海峽,攻打德軍重鎮迪耶普海港(位於法國諾曼地北部)。迪耶普沿岸岩石高陡,又是德軍重點防守之地。加拿大軍隊英勇歷戰,但在寡不敵眾,既缺乏英軍曾許諾的空海軍火力掩護,又沒有增援的情況下慘遭失敗。五千名登陸者中竟有三千三百六十七人傷亡或被俘。當時蘇聯及美國都批評英國遲遲不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英軍統帥部命令加拿大軍隊發動這?quot;偵察性"攻擊,顯然主要是為了堵住蘇聯和美國的口。軍事史家普遍認為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做登陸點是具顯而易見的錯誤。但是同盟國從這一指令性中汲取了教訓,更加意識到強行登陸必須有占絕對優勢的空、海軍支持。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國軍隊發動世界軍事史上空前規模的諾曼地登陸戰役時就沒再犯同樣的致命錯誤。從這一角度來,加拿大人的鮮血並未白灑迪耶普灘頭。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地登陸之戰中,同盟同軍隊的五個師(加拿大一個師,英、美各兩個師)分別攻佔了五個海灘。加拿大師不但攻破了德軍的海防陣線,還朝內陸向喀安城推進了十英里。
接著加拿大第一軍在數月連續苦戰之後,又於九月末進攻比利時謝爾特河港口安特衛普。同盟國迫切需要用這個港口來供應軍用品,而德軍則利用沿河沼澤頑強固守。加拿大軍隊從陸軍推進有極大困難,又無法利用登陸艇從水路進攻,因此傷亡非常嚴懲但經過兩個月流血奮戰,加軍終於攻克安特衛普。
這個勝利使同盟國船隻得以及時到達謝爾特港,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軍火及其他物資,為擊退那年冬天希特勒在比利時東部孤注一擲的大反撲奠定了基礎。
以後加拿大軍隊一直推進到德國荷蘭邊境的萊茵河,並強渡成功。接著又橫掃北德平原,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到達北海之濱,切斷了荷蘭德國佔領軍的後退之路,迫使該地區的德軍向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投降。隨後加拿大部隊又奉命回師解放了荷蘭。當時荷蘭人民正受飢荒之苦,許多人竟用鬱金得球根充飢。加拿大軍隊及時到達,才使許多人不至餓死。
為感謝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他們的幫助,許多荷蘭城鎮至今仍每年舉行解放日紀念儀式,表示對加拿大解放者的感激之情。荷蘭王室每年贈送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十萬枚鬱金香球根,為這城市美麗的春天錦上添花。
此外加拿大還有一個軍於一九四三年參加了義大利戰役,在那裡與英軍並肩作戰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
② 加拿大歷史
遙遠的年代
一、原住民
加拿大的歷史可追逆至二萬七千年前的冰川期結束的時候。育空地區出土的文物顯示,當時已有人類通過因為冰川退縮而顯露出來的陸橋,從亞洲遷徙到此地。
這些人是否就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因紐特人或印第安人的祖先,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作出判斷。但是對因紐特人語言的研究指出,他們的語言是古代亞洲語的一種,學術界稱之為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
在卑詩省的的史基納河谷有證據表明,印第安人至少已經在那裡連續居住了五千年。
歐洲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加拿大的土地上長期靠採集、農耕或漁獵為生。
二、加拿大的發現
寫於十三世紀的北歐傳奇聲稱,"紅人"艾力克於公元九百八十五年左右到達格陵蘭,他的兒子在紐芬壯大的北端建立了一個短暫的定居點。
顯然,斯堪的納維亞的懷金人曾經多次橫渡大西洋前往加拿大,隨後歐洲的漁民也曾偶爾漂流到此地。但是,有正式文獻記載的發現則到十五世紀末才開始。
一四九七年,英國的探險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到達了紐芬蘭島。他發現,這里有些地方魚群竟稠密到足以降低他的船速的地步。
一五三四年,法國人傑克。卡第艾(Jacques Cartier)到達了對羅倫斯灣。他發現此地盛產珍貴的毛皮。十六世紀上半期,法國航海家多次到達加拿大東海岸,他們把這一帶稱?quot;新法蘭西"。
直到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船長一七七六至一七七九年的航行探險之後,基督教世界才得知在洛基山脈以西還有大片土地存在。
從一七九二至一七九四年,喬志.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在測繪西北海岸線時,以蒙特利樂為基地的西北毛皮公司也在對加拿大西北的內陸進行勘察。
一七九三年,亞歷山大.麥肯錫(Alexander Mackenzie)橫穿了整個大陸。
一八O八年,西門。弗雷澤(Simon Fletcher)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翻越洛基山,發現弗雷澤河,並順流通到達太平洋的岸邊。
一七九八至一八O二年,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花了四年時間,從頭到尾勘測了哥倫比亞河。
【沖突的年代】
一、財富的誘惑
約翰.卡波特、傑克.卡第艾和一六O三年來到加拿大的法國探險家山繆爾。迪尚普蘭,以及這些人的追隨時者前往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財富,結果也確實不虛此行。歐洲人終於發現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
加拿大最早的歐洲人定居點皇家港(1605年建立)及魁北克(1608年建立)完全是為了毛皮交易而設置的。約四百年前建成的魁北市是現在北美洲唯一的一座四周用城牆圍起來的城市。
當時最受歐洲人歡迎的是海狸皮,因為這種毛皮最適合十七世紀的加工程序。法國人建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初期便完全依賴毛皮交易公司。
毛皮交易為印第安土著帶來了許多他們前未所有的東西。其中有日用品,有鋼刀、鐵斧及火槍等武器,而且還有比武器危害性更大的朗姆酒和白蘭地。
土著居民與殖民者之間經常發生流血沖突。英、法殖民者間的利益之爭也不斷加劇。雙方都和印第安部落結盟,並與盟友聯合起來打擊對方,爭奪地盤。為便於收購毛皮,法國人在內陸建立了好些據點。英國人則把殖民點設置在沿海地區,以便充分利用海軍力量。
二、 英法沖突
從一六八九年起英法兩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爭奪北美控制權的武裝沖突。
一七一O年諾.斯高莎半島落入英軍之手;法軍則重新佔領了皇家島(如今的布列敦角)。法國人在那裡修築路易堡,來防禦從對勞倫斯水道而來的英軍,並以它為新生法蘭西與西印度之間的貿易樞紐。
路易堡在一七四五年被英軍攻佔,但到一七四八年雙為法軍所收復。英國人隨後建築了哈利法克斯城與之抗衡。
一七五五年七月法軍在杜奎斯要塞前打幾了英國將領布拉多克的軍隊。消息傳來,諾瓦.斯高莎的英國人總督查爾斯地勞倫斯害怕本地阿卡迪亞法裔居民乘機作亂,竟將這一萬人強行遣送到路易斯安納。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確立了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的地位。在北美洲,傑弗雷.阿姆赫斯特將軍率部於一七五八年再次從法軍手中奪取了路易堡。
第二年,另一個英國將軍詹姆士.沃爾夫在魁北克的城外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佔領了魁北克城。一七六O年蒙特利爾也落入英軍之手。至此英國實際上已完全控制了新法蘭西。
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約使得新法蘭西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北美洲的屬地當時是南至墨西哥灣,北達哈得孫灣。
英國的勝利意味著大約六萬法裔加拿大人(包括一千五百名從路易斯安納倒流回來的阿卡迪亞人)必須適應與原來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幸虧後來的事實證明英國的統治總的說來還相當溫和。英國統治者採用英國刑法,但很快就意識到必須保留原來通行的法國民法。一七七四年魁北克法令正式規定兩套法律同時有效。
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保皇派不分貴賤紛紛逃離新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前來加拿大安家。這些新來的人與原來的居民在宗教、法律和社會制度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兩者之間產生了如何互相適應,究竟以誰為主的嚴重問題。
一七九一年這個問題獲得部分的解決。殖民地政府將原有的魁北克省分成上、下加拿大兩個部分 ,即如今的安大略及魁北克省。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議會。
原來的諾瓦.斯高莎省也逐漸劃分成幾個部分:一七六九年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英國直轄殖民地;一七八四年紐布朗斯威克省創立;紐芬蘭原來只是個漁業基地,直至一八三二年才有了自己的省政府。
當時加拿大的西部和北部是哈得孫灣公司(成立於一六七O年)的特許地,其地盤包括注入洽得孫海灣報有河流的流域。
三、英美沖突
在一八一二年開始的歷時三年的英美戰爭中,美軍一度進攻加拿大,但未獲勝。兩國海軍也幾次交鋒,都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最後雙方於一八一四年十二月簽訂協約,同意放棄在戰爭中佔領的領土,並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劃定加美邊境線。但直到一八一五年一月八日英軍在新奧爾良敗北,戰爭才終於真正結束。
這聲戰爭加強了美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因此美國人認為他們是勝利者。
盡管英軍、加拿大民兵及印第安武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加拿大未失掉一寸土地,而且直到加拿大發生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的叛亂之前,和約使得加、美雙方能基本上相安無事,因此加拿大人也滿有理由自我祝賀。
倒霉的只是英國。英國軍隊在戰爭中出了大力,但到頭來英國人還是情願忘掉這聲戰爭。
【聯邦的興起】
一、一八三O年代的動亂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加拿大政治、經濟問題叢生。下加拿大議會中法裔議員佔多數,但議會的執行委員會卻被英裔所把持。路易。巴皮諾為首的法裔一直企圖要奪過執委會的大權。另一方面,由於長期耕作不當,土地貧化,下加拿大小麥減產,出現了農業危機。
一八三七年,整個北美地區民生了貿易危機,使得下加拿大的經濟情況更加惡化。當年十一月,深具號召力的巴皮諾率眾暴動,但造反者的軍事力量遠遠比不上正規英軍以及相當兇猛粗野的民兵。
同年上加拿大地區也發生了規模較小的叛亂。新聞記者及議員威謙.麥肯齊大力宣傳美總統安德魯。傑克孫的民主思想,反對英國的統治,並發動了多倫多的暴動。這兩場叛亂都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巴皮諾和麥肯齊在指令性之後都有逃到美國。後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還繼續製造了一些邊境事件。
一八三八年,達勒姆伯爵就任加拿大總督,受命調查研究加拿大的叛亂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此人思想開放,精明能幹,但獨斷專行,到任才半年就被解職。然而他在一八三九年提交的達勒姆報告書卻改變了英國政府治理這殖民地的方式。
他建議使法裔加拿大人與英裔同化,為此應該合並上、下加拿大。根據這個建議,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兩個殖民地一八四O年變成了新的加拿大省。
達勒姆更有深遠影響的建議是,殖民地行政當局應該對民選的議會負責,而不受命於英國指派的總督。當時的倫敦保守黨政府認為這樣的制度根本就行不通。
後來保守黨下台,而且諾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有羅伯特.包德溫、路易.拉封丹等人鼓動的民眾騷亂,英國政府才於一八四八年在加拿大採用達勒姆建議的制度。
後來英國其他的北美洲殖民地--紐芬蘭、愛德華王子島及紐布郎斯威克省--也在一八八五年以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同樣的政治問題。
二、統一的過程
(一) 促成改革的壓力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蒙特利爾與多倫多兩個主要城市之間修起了鐵路。這條鐵路後來又東聯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港,南接美國的芝加哥市。
其他的一些鐵路也在這些年裡開始通車。
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個地區互相隔絕的狀態,不僅改變了農村,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鐵路大大促進了英屬北美洲的革新,使加拿大的社會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為六十年代加拿大的聯合統一運動打下了基礎。外來因素也起了促進加拿大統一的作用。美國的南北戰爭爆發,美、加關系變得緊張。一八六一年十一月,美國戰艦聖傑西諾號攔截了英國貨輪特倫特號,並拘捕船上的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
英國為此極為憤慨,聲稱主權遭受侵犯,因而對美宣戰。第二年美國政府承認攔截英國船隻是非法行動,還釋放了那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才告結束。
這一事件使加拿大更加感覺到美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大英帝國本身也處於對殖民地幻滅階段。
這一切使英屬北美洲的許多人深切地意識必須進行重大的政治改革。
加拿大內部促進聯合的勢力主要來自西加拿大(即原來的上加拿大)。這里的人對一八四O年上、下加拿大合並時所定的條件越來越不滿。
這時候西加拿大的人口已經是東加拿大(即原來的下加拿大)人強烈要求他們的議員數目應該和人口成比例。
(二) 最早的聯邦
保守黨盡可能地抵制這一變革要求。但到了一八六四年情勢已十分明顯:除非進行改革,否則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無法維持下去。於是保守黨和改革黨在當年的六月結成同盟,確定了要組成英屬北美洲聯邦的目標。
大西洋沿岸的幾個殖民地與加拿大省之間相隔著廣闊的森林、阿巴拉契亞山脈以及緬因高地,相互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而且這幾個殖民地不僅歷史背景相異,興趣也不一致。
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的想法與大陸大有差距。但是諾瓦.斯高莎和紐布郎斯威克卻與愛德華王子島結成聯邦有興趣。
一八六四年十月,各方的代表提出的成立英屬北美聯邦的建議竟然取代了會議原來的議題。
英國政府熱烈贊成這一想法。五個殖民地的議會亦各自就這一建議進行了表決。
加拿大省在一八六五年三月通過了提案。但是紐布朗斯威克、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都有拒絕成立加拿大聯邦。諾瓦.斯高莎則決定,只有紐豐郎斯威克也加入的情況下才加入聯邦。
紐布朗斯克在一八六六改變了立場。這既因為受到英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也因為面臨外來的軍事威脅--這一年的四月和六月,美國的愛爾蘭的人反英秘密會社芬尼亞兄弟會兩次襲擊了這塊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也同意加入聯邦。一八六九年初英國國會通過英屬北美法令,讓加拿大省、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組成一個名為加拿大自治領的聯邦。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法令正式生效。從此七月一日成了加拿大的國慶日。
新聯邦把原來的加拿大省分成安大略和魁北克,加上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一共有四個省份。
聯邦政府有權否決省政府的法案。各省的宗教少數派在遭受侵害的特殊情況下,可以就教育權向聯邦政府提出上訴。聯邦及各省都採用了英國的制度組閣,政府對民選的議會負責。
(三) 聯邦的擴大
新加拿大聯邦的首任總理是約翰.麥克唐納。除了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八年之外,他一直聯任,直到一八九一年逝世。
在約翰。麥克唐納的任內,加拿大於一八六九年從英國哈德遜公司接管了西北領地,於一八七O年新設了明尼托巴省,於一八七一年合並了英屬哥倫比亞,又於一八七三年使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聯邦的新成員。
新入聯邦的西部各省地廣人稀,要治理本來就非常困難,加拿大政府既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對西部的實際上情況又缺乏了解。例如,只有在路易.李爾領導法、英與印第安土著混血兒舉行紅河起義之後,加拿大政府才迫於形勢成立了明尼托巴省。
一八七一年,麥克唐納政府為促使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加拿大聯邦,匆忙許諾要在兩年內開始鋪設一條從東部直到太平洋岸的鐵路,而且還預計一八八一年全線通車。
這條鐵路要通過四千八百公里寬的大陸,其間不僅有重重險山惡水,無邊的森林沼澤,連綿千里的大草原,而且人煙極為稀少。要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勘測地形,開路造橋的任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盡管有許多私方的投資,整個計劃連同麥克唐納政府在腐化丑聞四齣的情況下於一八七三年垮了台。
新上台的自由黨總理亞歷山大.麥肯齊企圖使用政府的力量繼續這項工程,但收效甚微。一八七八年卷土重來的保守黨政府也無所作為。
直到一八八O年,才有一個私方財團承擔了這一空前艱巨的工程項目。新組建的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始運作。這公司有雄厚的財源,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還有一位能力非凡的總裁威廉.范翰。結果不到五年,從蒙特利爾到溫哥華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就打下了最後的一顆道釘。
這條鐵路反加拿大的東西兩端聯成整體,大大地促進了廣袤內陸的開發。鐵路沿線原來渺無人煙的大荒原出現了無數新的城鎮和鄉村。
一八八O年,英國政府將北極群島交給加拿大。
從一八七三年起,加拿大的西北皇家騎警為加拿大西部的治安作出了出色的工作,但這支警察力量不可能解決導致叛亂的種種政治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政府缺乏遠見的西部政策。
一八八四年路易.李爾再次率眾在沙斯卡曲灣造反。政府利用太平洋鐵路,很快就能派軍隊到達那裡,並於第二年擊潰了李爾領導的梅梯斯大林人(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後裔)和印第安土著的聯合武裝力量。
保守黨政府一八八五年將李爾處以絞弄,結果引起了紛紛抗議,而且東部的抗議之聲比西部還要強烈。盡管加拿大的羅馬天主教會譴責李爾叛教,但他的命運卻觸動了法裔加拿大人的同情之心。,許多人認為他是個英雄。為此在法裔佔多數的魁北克省,保守黨的勢力大受削弱,並且長期不能恢復。
一八九一年麥克唐納在總理的任上去世。保守黨勢力因此進一步削弱。新領袖約翰.湯姆生既能幹又有魄力,盡力想保住保守黨的政權,而且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天不假年,一八九四年他也突然病逝。
一再受創的保守黨終於在一八九六年因復雜而棘手的明尼托巴學校總是被選民趕下了台。一八九O年明尼托巴省廢除按宗教分設學校的制度,並停止用法語充當官方語言。這個決定引起了強烈的爭議。
聯邦的保守黨怕引火上身,遲遲不加干預,直到一八九五年才受法庭之命提出恢復該省天主教學校的法案。國會反對派自由黨成功地阻止法案的通過。而在隨之而來的全國大選中獲得勝利。
【完成現代化的時代】
一、聯邦的繼續發展
接下來的十五年加拿大總理是自由黨領袖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他是加拿大的第一位法裔總理。此人身材修長,風度文雅,很有政治魅力,而且頗具真正的自由思想。
洛里埃當政之年也是加拿大急劇發展的時期。在一九一四年之前,加拿大又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九O五年在西部增設了阿伯塔和沙斯卡曲灣兩個省。
在一九一一年的聯邦大選中,洛里埃的自由黨被以羅伯特.博登為首的保守黨擊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民間對自由黨簽訂的,由美國首先提出的貿易互惠條約感到不滿,而博登充分了選民的民族情緒。
博登政府因為提倡加拿大經濟民族主義,強調維持與英國的密切關系,在民間頗有勢力基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博登的親英政策受到嚴峻考驗。一九一四年十月,加拿大派出三萬三千名軍人赴歐參戰。其中許多人將喪生疆場。
接著又有更多的加拿大師團奔赴歐洲戰場。很快加拿大軍隊成了協約在西線的突擊力量。
一九一七年四月,加拿大一個軍在英國名將朱里安,賓的指揮下攻克了德軍重兵把守的維米高地。協約國曾多次攻打這一軍事要地,但毫無進展,來自殖民地的一支軍隊卻創造了奇跡。為此加拿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和聲譽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軍隊的傷亡都空前嚴重。僅僅在一九一六年的索姆戰役,協約國方面就失掉了六十二萬三千九百零七人。其中二萬四千零二十九人為加拿大人。而在維米一戰,就有三千五百九十八名加拿大人陣亡。
嚴重的傷亡使前往歐洲訪問的博登總理意識到,要使加拿大軍隊繼續戰斗下去,只有實行強制徵兵制度。但一九一七年五月他回到加拿大時,發現國內許多人不能接受他的看法,而法裔中反對徵兵者尤為眾多。
為發避免人民的分裂博登邀請自由黨領袖洛里埃參加他的聯合政府,但遭到後者的拒絕。雖然博登總算組成了有贊成徵兵的自由黨人參加的聯合政府,但總的說來因為這一政策疏遠了法裔人民。
博登在外交上堅持加拿大在英帝國的戰爭政策上必須有發言權。由於他的努力,一九一九年加拿大能夠以獨立成員的身份在凡賽爾條約上簽字。這使加拿大在實現完全自治的方向上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三、經濟動盪時期
在這個世紀的頭二十年裡,加拿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汽車變成了尋常物;婦女在一九一八年獲得了選舉權;禁酒運動勢頭增旺;老式的牛仔酒巴,連同地上的鋸屑和痰盂,成了世界大戰和婦女運動的永久性犧牲。到了大戰末期,全國各省份都禁止買賣酒精飲料。但加拿大並不象美國那樣在和平時期也禁酒。一九二O年後在省級政府的控制下,各地逐漸恢復了各種酒類的合法銷售。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加拿大通貨膨脹,也使加拿大內部經濟、政治關系失調。一九一九年五月溫尼伯市爆發了總罷工。一九二一年的全國大選結果也顯示各地區、黨派之間分歧嚴重,意見紛紜。
這時候上台執政的是麥肯齊.金。他在一九一九年洛里埃逝世後成了自由黨領袖。
二十年代後期加拿大深受股票市場起落的影響。加拿大人也和美國人一樣在股票價值猛升時染上了股票熱,結果在一九二九年股票行情大暴跌時受到災難的打擊。不少人多年的積蓄頃刻化為烏有。
麥肯齊.金的政府也隨之於一九三O年下台。新總理理查德.本涅特和他的保守黨政府呼籲加拿大人民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緊縮開支。
加拿大完全自治的地位在一九三一年獲得了正式確認英國在這一年頒布的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不列顛與加拿大等英帝國的自治領互相平等。加拿大於是正式成為獨立和主權國家。
當時加拿大的小麥和其他主要的出口商品幾乎沒有買主。小麥價格從每浦式爾一無六十分暴跌至六十分。但更不幸的是,從三一年夏起發發生了持久的旱災,原來無邊的麥海變成了塵土滾滾的荒漠,數以萬計的農家因之破產。
以股市崩潰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令人絕望。加拿大人民不禁對自由企業制度產生幻滅之感。他們紛紛向別的經濟哲學和政治黨派尋求出路。
一些的新政黨於是應運而生,鼓吹社會主義的合作共同體聯盟在一九三三年成立;一九三五年社會信用黨在阿伯塔省的選舉中獲得了政權;以莫里斯.杜布萊西為首的民族聯盟一九三六年也在魁北克上了台。
就連保守黨的本涅特,在無他路可走的情況下也於一九三五年初仿效美聯社國的羅斯福總統提出了新經濟政策 的加拿大翻版。但這並未能挽救本涅特和他的政黨。在同年舉行的大選中,保守黨大敗在麥肯齊.金的自由黨的手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戰時總理
麥肯齊.金不公在一九三五年重新上台,而且一直保住政權直到四八年退休。在他領導下加拿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表面上看這個老單身漢圓滾肥胖,談吐乏味,處事模稜兩可,據說還經常就重大政事求教他母親的鬼魂。但實際上他卻精明過人,是個堅持主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而且還有傑出的用人之道。
他遠不是什麼天生的戰時領袖,然而他深有自知之明,能挑選最勝任的人才來承擔各項要職。他的內閣可謂是人才濟濟,不拘一格。
麥肯齊.金對歐洲一向缺乏好感,並不熱衷於為英國效力。一九三九年十日,在英國對德國宣戰七天之後加拿大也宣布參戰。但當時金只想讓加拿大起有限的作用。
一九四O年六月戰局惡化到極點,當時法國已經投降,而美國尚未參戰。繼續抵抗納粹德國霸佔歐洲的只有英國。加拿大在和其它的英聯邦國家。於是加拿大在麥肯齊.金的領導下實行全民動員,在各方面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巨大有貢獻和犧牲。
(二) 浴血奮戰的陸軍
戰爭爆發時加拿大人口約為一千一百二十六萬七千,到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時也不過一千二百零七萬二千。然而在這期間有一百一十萬人先後在軍中服役。在最高峰時加拿大陸軍有兵員四十九萬五千八百零四人。其中包括一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名婦女。加拿大皇家海軍大約有九萬二千人;而空軍人數在一九四三年達到二十萬零六千三百五十,到一九四五年時加拿大空軍的規模在全世界名列第四。
加拿大投入大量兵力,但是在加拿大政府的默許下,重大的軍事策略都由更重要的盟國決定。為此,在某些情況下加拿大軍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英軍當局命令加拿大的一個師強渡英倫海峽,攻打德軍重鎮迪耶普海港(位於法國諾曼地北部)。迪耶普沿岸岩石高陡,又是德軍重點防守之地。加拿大軍隊英勇歷戰,但在寡不敵眾,既缺乏英軍曾許諾的空海軍火力掩護,又沒有增援的情況下慘遭失敗。五千名登陸者中竟有三千三百六十七人傷亡或被俘。當時蘇聯及美國都批評英國遲遲不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英軍統帥部命令加拿大軍隊發動這?quot;偵察性"攻擊,顯然主要是為了堵住蘇聯和美國的口。軍事史家普遍認為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做登陸點是具顯而易見的錯誤。但是同盟國從這一指令性中汲取了教訓,更加意識到強行登陸必須有占絕對優勢的空、海軍支持。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國軍隊發動世界軍事史上空前規模的諾曼地登陸戰役時就沒再犯同樣的致命錯誤。從這一角度來,加拿大人的鮮血並未白灑迪耶普灘頭。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地登陸之戰中,同盟同軍隊的五個師(加拿大一個師,英、美各兩個師)分別攻佔了五個海灘。加拿大師不但攻破了德軍的海防陣線,還朝內陸向喀安城推進了十英里。
接著加拿大第一軍在數月連續苦戰之後,又於九月末進攻比利時謝爾特河港口安特衛普。同盟國迫切需要用這個港口來供應軍用品,而德軍則利用沿河沼澤頑強固守。加拿大軍隊從陸軍推進有極大困難,又無法利用登陸艇從水路進攻,因此傷亡非常嚴懲但經過兩個月流血奮戰,加軍終於攻克安特衛普。
這個勝利使同盟國船隻得以及時到達謝爾特港,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軍火及其他物資,為擊退那年冬天希特勒在比利時東部孤注一擲的大反撲奠定了基礎。
以後加拿大軍隊一直推進到德國荷蘭邊境的萊茵河,並強渡成功。接著又橫掃北德平原,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到達北海之濱,切斷了荷蘭德國佔領軍的後退之路,迫使該地區的德軍向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投降。隨後加拿大部隊又奉命回師解放了荷蘭。當時荷蘭人民正受飢荒之苦,許多人竟用鬱金得球根充飢。加拿大軍隊及時到達,才使許多人不至餓死。
為感謝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他們的幫助,許多荷蘭城鎮至今仍每年舉行解放日紀念儀式,表示對加拿大解放者的感激之情。荷蘭王室每年贈送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十萬枚鬱金香球根,為這城市美麗的春天錦上添花。
此外加拿大還有一個軍於一九四三年參加了義大利戰役,在那裡與英軍並肩作戰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
(三) 英勇獻身的空、海軍
加拿大的空、海軍也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加拿大的飛行學校為英聯邦各國空軍訓練了大批飛行員。在戰爭初期,有八千餘名加拿大飛行員畢業後直接編者編入英國皇家空軍。
(四) 戰時的國內政策
戰爭年代在加拿大國內,政府動員、組織和規劃了全國的經濟,大量生產武器彈葯。英國的戰爭努力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是依賴加拿大的經濟;就美國也認為加拿大的幫助很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③ 在19世紀二十年代美國怎麼影響加拿大的
【遙遠代】 、原住民 加拿歷史追逆至二萬七千前冰川期結束候育空區土文物顯示已類通冰川退縮顯露陸橋亞洲遷徙 些否加拿原住民紐特或印第安祖先目前沒足夠證據作判斷紐特語言研究指語言古代亞洲語種術界稱古亞細亞語系斯基摩-阿留申語族 卑詩省史基納河谷證據表明印第安至少已經連續居住五千 歐洲前印第安紐特加拿土期靠採集、農耕或漁獵 二、加拿發現 寫於十三世紀北歐傳奇聲稱"紅"艾力克於公元九百八十五左右達格陵蘭紐芬壯北端建立短暫定居點 顯斯堪納維亞懷金曾經橫渡西洋前往加拿隨歐洲漁民曾偶爾漂流式文獻記載發現則十五世紀末才始 四九七英探險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達紐芬蘭島發現些魚群竟稠密足降低船速步 五三四傑克卡第艾(Jacques Cartier)達羅倫斯灣發現盛產珍貴毛皮十六世紀半期航海家達加拿東海岸帶稱?quot;新蘭西" 直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船七七六至七七九航行探險基督教世界才知洛基山脈西片土存 七九二至七九四喬志.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測繪西北海岸線蒙特利樂基西北毛皮公司加拿西北內陸進行勘察 七九三亞歷山.麥肯錫(Alexander Mackenzie)橫穿整陸 八O八西門弗雷澤(Simon Fletcher)克服重重困難翻越洛基山發現弗雷澤河並順流通達太平洋岸邊 七九八至八O二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花四間尾勘測哥倫比亞河 【沖突代】 、財富誘惑 約翰.卡波特、傑克.卡第艾六O三加拿探險家山繆爾迪尚普蘭及些追隨者前往加拿主要目尋找財富結確實虛行歐洲終於發現片富庶土 加拿早歐洲定居點皇家港(一陸05建立)及魁北克(一陸0吧建立)完全毛皮交易設置約四百前建魁北市現北美洲唯座四周用城牆圍起城市 受歐洲歡迎海狸皮種毛皮適合十七世紀加工程序建立新蘭西殖民初期便完全依賴毛皮交易公司 毛皮交易印第安土著帶許前未所東西其用品鋼刀、鐵斧及火槍等武器且比武器危害性更朗姆酒白蘭 土著居民與殖民者間經發流血沖突英、殖民者間利益爭斷加劇雙都印第安部落結盟並與盟友聯合起打擊爭奪盤便於收購毛皮內陸建立些據點英則殖民點設置沿海區便充利用海軍力量 二、 英沖突 六八九起英兩間發系列爭奪北美控制權武裝沖突 七O諾.斯高莎半島落入英軍手;軍則重新佔領皇家島(今布列敦角)修築路易堡防禦勞倫斯水道英軍並新蘭西與西印度間貿易樞紐 路易堡七四五英軍攻佔七四八雙軍所收復英隨建築哈利克斯城與抗衡 七五五七月軍杜奎斯要塞前打幾英領布拉克軍隊消息傳諾瓦.斯高莎英總督查爾斯勞倫斯害怕本阿卡迪亞裔居民乘機作亂竟萬強行遣送路易斯安納 七戰爭英確立世界號殖民強位北美洲傑弗雷.阿姆赫斯特軍率部於七五八再軍手奪取路易堡 第二另英軍詹姆士.沃爾夫魁北克城外贏決定性勝利並佔領魁北克城七六O蒙特利爾落入英軍手至英實際已完全控制新蘭西 七六三巴黎約使新蘭西式英殖民英北美洲屬南至墨西哥灣北達哈孫灣 英勝利意味著約六萬裔加拿(包括千五百名路易斯安納倒流阿卡迪亞)必須適應與原相同式 幸虧事實證明英統治總說相溫英統治者採用英刑快意識必須保留原通行民七七四魁北克令式規定兩套律同效 七七六美獨立保皇派貴賤紛紛逃離新立美利堅合眾前加拿安家些新與原居民宗教、律社制度面都相差異兩者間產何互相適應究竟誰主嚴重問題 七九問題獲部解決殖民政府原魁北克省、加拿兩部 即今安略及魁北克省每部都自議 原諾瓦.斯高莎省逐漸劃幾部:七六九德華王島英直轄殖民;七八四紐布朗斯威克省創立;紐芬蘭原漁業基直至八三二才自省政府 加拿西部北部哈孫灣公司(立於六七O)特許其盤包括注入洽孫海灣報河流流域 三、英美沖突 八二始歷三英美戰爭美軍度進攻加拿未獲勝兩海軍幾交鋒都沒決定性勝負 雙於八四十二月簽訂協約同意放棄戰爭佔領領土並立委員劃定加美邊境線直八五月八英軍新奧爾良敗北戰爭才終於真結束 聲戰爭加強美民族意識並促進美工業發展美認勝利者 盡管英軍、加拿民兵及印第安武士付巨代價加拿未失掉寸土且直加拿發八三七至八三八叛亂前約使加、美雙能基本相安事加拿滿理由自我祝賀 倒霉英英軍隊戰爭力英情願忘掉聲戰爭 【聯邦興起】 、八三O代亂 十九世紀三十代加拿政治、經濟問題叢加拿議裔議員占數議執行委員卻英裔所持路易巴皮諾首裔直企圖要奪執委權另面由於期耕作土貧化加拿麥減產現農業危機 八三七整北美區民貿易危機使加拿經濟情況更加惡化十月深具號召力巴皮諾率眾暴造反者軍事力量遠遠比規英軍及相兇猛粗野民兵 同加拿區發規模較叛亂新聞記者及議員威謙.麥肯齊力宣傳美總統安德魯傑克孫民主思想反英統治並發倫暴兩場叛亂都快鎮壓 巴皮諾麥肯齊指令性都逃美者美支持繼續製造些邊境事件 八三八達勒姆伯爵任加拿總督受命調查研究加拿叛亂問題並提解決辦思想放精明能幹獨斷專行任才半解職八三九提交達勒姆報告書卻改變英政府治理殖民式 建議使裔加拿與英裔同化應該合並、加拿根據建議原、加拿兩殖民八四O變新加拿省 達勒姆更深遠影響建議殖民行政局應該民選議負責受命於英指派總督倫敦保守黨政府認制度根本行通 保守黨台且諾瓦.斯高莎省加拿省羅伯特.包德溫、路易.拉封丹等鼓民眾騷亂英政府才於八四八加拿採用達勒姆建議制度 英其北美洲殖民--紐芬蘭、德華王島及紐布郎斯威克省--八八五自式解決同政治問題 二、統程 () 促改革壓力 十九世紀五十代蒙特利爾與倫兩主要城市間修起鐵路條鐵路東聯美緬州波特蘭港南接美芝加哥市 其些鐵路些始通車 便利交通打破各區互相隔絕狀態僅改變農村城市發展提供能性鐵路促進英屬北美洲革新使加拿社發永久性變化六十代加拿聯合統運打基礎外素起促進加拿統作用美南北戰爭爆發美、加關系變緊張八六十月美戰艦聖傑西諾號攔截英貨輪特倫特號並拘捕船兩南部邦聯特使 英極憤慨聲稱主權遭受侵犯美宣戰第二美政府承認攔截英船非行釋放兩南部邦聯特使兩間戰爭狀態才告結束 事件使加拿更加覺美威脅另面英帝本身處於殖民幻滅階段 切使英屬北美洲許深切意識必須進行重政治改革 加拿內部促進聯合勢力主要自西加拿(即原加拿)八四O、加拿合並所定條件越越滿 候西加拿口已經東加拿(即原加拿)強烈要求議員數目應該口比例 (二) 早聯邦 保守黨盡能抵制變革要求八六四情勢已十明顯:除非進行改革否則管哪黨執政都維持於保守黨改革黨六月結同盟確定要組英屬北美洲聯邦目標 西洋沿岸幾殖民與加拿省間相隔著廣闊森林、阿巴拉契亞山脈及緬高相互間基本處於隔絕狀態且幾殖民僅歷史背景相異興趣致 德華王島紐芬蘭想與陸差距諾瓦.斯高莎紐布郎斯威克卻與德華王島結聯邦興趣 八六四十月各代表提立英屬北美聯邦建議竟取代議原議題 英政府熱烈贊想五殖民議亦各自建議進行表決 加拿省八六五三月通提案紐布朗斯威克、德華王島紐芬蘭都拒絕立加拿聯邦諾瓦.斯高莎則決定紐豐郎斯威克加入情況才加入聯邦 紐布朗斯克八六六改變立場既受英政府強壓力面臨外軍事威脅--四月六月美爾蘭反英秘密社芬尼亞兄弟兩襲擊塊英殖民 隨著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同意加入聯邦八六九初英通英屬北美令讓加拿省、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組名加拿自治領聯邦八六七七月令式效七月加拿慶 新聯邦原加拿省安略魁北克加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共四省份 聯邦政府權否決省政府案各省宗教少數派遭受侵害特殊情況教育權向聯邦政府提訴聯邦及各省都採用英制度組閣政府民選議負責 (三) 聯邦擴 新加拿聯邦首任總理約翰.麥克唐納除八七三至八七八外直聯任直八九逝世 約翰麥克唐納任內加拿於八六九英哈德遜公司接管西北領於八七O新設明尼托巴省於八七合並英屬哥倫比亞於八七三使德華王島聯邦新員 新入聯邦西部各省廣稀要治理本非困難加拿政府既沒面經驗西部實際情況缺乏解例路易.李爾領導、英與印第安土著混血舉行紅河起義加拿政府才迫於形勢立明尼托巴省 八七麥克唐納政府促使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加拿聯邦匆忙許諾要兩內始鋪設條東部直太平洋岸鐵路且預計八八全線通車 條鐵路要通四千八百公寬陸其間僅重重險山惡水邊森林沼澤連綿千草原且煙極稀少要短暫間內完勘測形路造橋任務根本能事情盡管許私投資整計劃連同麥克唐納政府腐化丑聞四情況於八七三垮台 新台自由黨總理亞歷山.麥肯齊企圖使用政府力量繼續項工程收效甚微八七八卷土重保守黨政府所作 直八八O才私財團承擔空前艱巨工程項目新組建太平洋鐵路公司始運作公司雄厚財源政府力支持位能力非凡總裁威廉.范翰結五蒙特利爾溫哥華加拿太平洋鐵路打顆道釘 條鐵路反加拿東西兩端聯整體促進廣袤內陸發鐵路沿線原渺煙荒原現數新城鎮鄉村 八八O英政府北極群島交給加拿 八七三起加拿西北皇家騎警加拿西部治安作色工作支警察力量能解決導致叛亂種種政治問題--其嚴重政府缺乏遠見西部政策 八八四路易.李爾再率眾沙斯卡曲灣造反政府利用太平洋鐵路快能派軍隊達並於第二擊潰李爾領導梅梯斯林(白與印第安混血裔)印第安土著聯合武裝力量 保守黨政府八八五李爾處絞弄結引起紛紛抗議且東部抗議聲比西部要強烈盡管加拿羅馬主教譴責李爾叛教命運卻觸裔加拿同情許認英雄裔占數魁北克省保守黨勢力受削弱並且期能恢復 八九麥克唐納總理任世保守黨勢力進步削弱新領袖約翰.湯姆既能幹魄力盡力想保住保守黨政權且做貢獻假八九四突病逝 再受創保守黨終於八九六復雜棘手明尼托巴校總選民趕台八九O明尼托巴省廢除按宗教設校制度並停止用語充官語言決定引起強烈爭議 聯邦保守黨怕引火身遲遲加干預直八九五才受庭命提恢復該省主教校案反派自由黨功阻止案通隨全選獲勝利 【完現代化代】 、聯邦繼續發展 接十五加拿總理自由黨領袖威爾弗德.洛埃加拿第位裔總理身材修風度文雅政治魅力且頗具真自由思想 洛埃政加拿中國劇發展期九四前加拿增加百三十九O五西部增設阿伯塔沙斯卡曲灣兩省 九聯邦選洛埃自由黨羅伯特.博登首保守黨擊敗其主要原民間自由黨簽訂由美首先提貿易互惠條約滿博登充選民民族情緒 博登政府提倡加拿經濟民族主義強調維持與英密切關系民間頗勢力基礎 二、第世界戰 第世界戰歐洲爆發博登親英政策受嚴峻考驗九四十月加拿派三萬三千名軍赴歐參戰其許喪疆場 接著更加拿師團奔赴歐洲戰場快加拿軍隊協約西線突擊力量 九七四月加拿軍英名朱安賓指揮攻克德軍重兵守維米高協約曾攻打軍事要毫進展自殖民支軍隊卻創造奇跡加拿際影響聲譽提高 第世界戰雙軍隊傷亡都空前嚴重僅僅九六索姆戰役協約面失掉六十二萬三千九百零七其二萬四千零二十九加拿維米戰三千五百九十八名加拿陣亡 嚴重傷亡使前往歐洲訪問博登總理意識要使加拿軍隊繼續戰斗實行強制徵兵制度九七五月加拿發現內許能接受看裔反徵兵者尤眾 發避免民裂博登邀請自由黨領袖洛埃參加聯合政府遭者拒絕雖博登總算組贊徵兵自由黨參加聯合政府總說政策疏遠裔民 博登外交堅持加拿英帝戰爭政策必須發言權由於努力九九加拿能夠獨立員身份凡賽爾條約簽字使加拿實現完全自治向邁步 三、經濟盪期 世紀二十加拿發巨變化汽車變尋物;婦九八獲選舉權;禁酒運勢增旺;式牛仔酒巴連同鋸屑痰盂世界戰婦運永久性犧牲戰末期全各省份都禁止買賣酒精飲料加拿並象美平期禁酒九二O省級政府控制各逐漸恢復各種酒類合銷售 第世界戰導致加拿通貨膨脹使加拿內部經濟、政治關系失調九九五月溫尼伯市爆發總罷工九二全選結顯示各區、黨派間歧嚴重意見紛紜 候台執政麥肯齊.金九九洛埃逝世自由黨領袖 二十代期加拿深受股票市場起落影響加拿美股票價值猛升染股票熱結九二九股票行情暴跌受災難打擊少積蓄頃刻化烏 麥肯齊.金政府隨於九三O台新總理理查德.本涅特保守黨政府呼籲加拿民束緊腰帶同聯邦政府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束緊腰帶同聯邦政府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緊縮支 加拿完全自治位九三獲式確認英頒布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列顛與加拿等英帝自治領互相平等加拿於式獨立主權家 加拿麥其主要口商品幾乎沒買主麥價格每浦式爾六十暴跌至六十更幸三夏起發發持久旱災原邊麥海變塵土滾滾荒漠數萬計農家破產 股市崩潰始經濟蕭條情況令絕望加拿民禁自由企業制度產幻滅紛紛向別經濟哲政治黨派尋求路 些新政黨於應運鼓吹社主義合作共同體聯盟九三三立;九三五社信用黨阿伯塔省選舉獲政權;莫斯.杜布萊西首民族聯盟九三六魁北克台 連保守黨本涅特路走情況於九三五初仿效美聯社羅斯福總統提新經濟政策 加拿翻版並未能挽救本涅特政黨同舉行選保守黨敗麥肯齊.金自由黨手 四、第二世界戰 () 戰總理 麥肯齊.金公九三五重新台且直保住政權直四八退休領導加拿經歷第二世界戰 表面看單身漢圓滾肥胖談吐乏味處事模稜兩據說經重政事求教母親鬼魂實際卻精明,堅持主見,謀深算政治家,且傑用道 遠戰領袖,深自知明,能挑選勝任才承擔各項要職內閣謂才濟濟拘格 麥肯齊.金歐洲向缺乏並熱衷於英效力九三九十英德宣戰七加拿宣布參戰金想讓加拿起限作用 九四O六月戰局惡化極點已經投降美尚未參戰繼續抵抗納粹德霸佔歐洲英加拿其英聯邦家於加拿麥肯齊.金領導實行全民員各面戰勝西斯做巨貢獻犧牲 (二) 浴血奮戰陸軍 戰爭爆發加拿口約千百二十六萬七千九四五戰爭結束千二百零七萬二千期間百十萬先軍服役高峰加拿陸軍兵員四十九萬五千八百零四其包括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名婦加拿皇家海軍約九萬二千;空軍數九四三達二十萬零六千三百五十九四五加拿空軍規模全世界名列第四 加拿投入量兵力加拿政府默許重軍事策略都由更重要盟決定某些情況加拿軍付慘重代價 九四二八月十九英軍局命令加拿師強渡英倫海峽攻打德軍重鎮迪耶普海港(位於諾曼北部)迪耶普沿岸岩石高陡德軍重點防守加拿軍隊英勇歷戰寡敵眾既缺乏英軍曾許諾空海軍火力掩護沒增援情況慘遭失敗五千名登陸者竟三千三百六十七傷亡或俘蘇聯及美都批評英遲遲歐洲陸辟第二戰場英軍統帥部命令加拿軍隊發?quot;偵察性"攻擊顯主要堵住蘇聯美口軍事史家普遍認選擇做登陸點具顯易見錯誤同盟指令性汲取教訓更加意識強行登陸必須占絕優勢空、海軍支持九四四六月六同盟軍隊發世界軍事史空前規模諾曼登陸戰役沒再犯同致命錯誤角度加拿鮮血並未白灑迪耶普灘 九四四六月六諾曼登陸戰同盟同軍隊五師(加拿師英、美各兩師)別攻佔五海灘加拿師攻破德軍海防陣線朝內陸向喀安城推進十英 接著加拿第軍數月連續苦戰於九月末進攻比利謝爾特河港口安特衛普同盟迫切需要用港口供應軍用品德軍則利用沿河沼澤頑強固守加拿軍隊陸軍推進極困難利用登陸艇水路進攻傷亡非嚴懲經兩月流血奮戰加軍終於攻克安特衛普 勝利使同盟船及達謝爾特港軍隊提供足夠軍火及其物資擊退冬希特勒比利東部孤注擲反撲奠定基礎 加拿軍隊直推進德荷蘭邊境萊茵河並強渡功接著橫掃北德平原九四五四月十五達北海濱切斷荷蘭德佔領軍退路迫使該區德軍向英蒙哥馬利元帥投降隨加拿部隊奉命師解放荷蘭荷蘭民受飢荒苦許竟用鬱金球根充飢加拿軍隊及達才使許至餓死 謝加拿第二世界戰幫助許荷蘭城鎮至今仍每舉行解放紀念儀式表示加拿解放者激情荷蘭王室每贈送加拿首都渥太華十萬枚鬱金香球根城市美麗春錦添花 外加拿軍於九四三參加意利戰役與英軍並肩作戰直至九四五月
④ 介紹加拿大歷史
加拿大歷史可追溯至大約33,000年前。當地的原住民由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組成,大約在33,000年前移居到北美洲。北歐的斯堪地納維亞人(Viking) 在大約公元986年在現為紐芬蘭的地方暫居。斯堪地納維亞人是第一批踏足北美的歐洲人。但是在16和17世紀才有歐洲人到北美作永久性定居。來北美定居的歐洲人主要來自英國和法國。
在1763年結束的七年戰爭,英法簽訂的巴黎條約令法國放棄了它們在北美殖民地的主權。美國革命戰爭(1775年-1783年)以後,大規模的親英分子北上移居到英屬北美。在1812年至1815年,美國和英國在北美展開1812年戰爭。
在1867年,英國政府通過了《英屬北美法案》,同意在1867年7月1日成立加拿大自治領聯邦政府。在1867年,4個省份,安大略、魁北克、新斯科舍(新蘇格蘭)和新不倫瑞克,同意加入聯邦政府,組成英帝國內的加拿大自治領。到1910年,加拿大已經有9個省份(紐芬蘭省是在1949年加入聯邦的)。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條例》(Statute of Westminster; 西敏寺法)擴大了加拿大政府自主權,包括外交。英國國會在1982年 通過的《加拿大法案》把修改憲法的權力從英國國會移交給加拿大。
原住民時期
根據考古發現,加拿大育空地區至少在公元24,500年前即有人類活動,南安大略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00年[1] </ref>[2]。舊克羅平地和藍魚洞穴的印地安人遺跡是加拿大境內最古老的人類居住地[3][4][5]。加拿大原住民社會的特點包括成立了永久居住點、農業耕種、復雜的社會等級和貿易網路等[6][7]。一部分部落在歐洲人抵達後便瓦解了,如今只能通過考古發掘研究[8]。據估計,加拿大原住民人口在15世紀晚期約在20萬到200萬之間[9]。由於缺乏相應的免疫系統,加拿大原住民被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襲擊,造成大約40%到80%的人口銳減[10][11][9]。如今原住民包括第一民族、因紐特人和梅蒂人,其中梅蒂人是原住民和法裔加拿大人的混血後代。總的來說,因紐特人和歐洲殖民人的交流較少。
歐洲殖民時期
公元1000年左右,歐洲人第一次探訪加拿大。來自北歐的維京人領袖萊弗·艾瑞克森(紅鬍子埃里克之子)曾在加拿大紐芬蘭一帶建立村莊[12],但不久後該定居點便被淹沒在印第安人之中了。自紅鬍子埃里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加拿大與歐洲沒有接觸,直到1497年義大利人喬瓦尼·卡博托為英格蘭探索了加拿大大西洋沿岸[13]。在16世紀早期,巴斯克及葡萄牙海員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季節性的捕魚點。1534年,法國人雅各布·卡蒂爾探索了聖勞倫斯河,並按法國國王之名將這片土地命名為弗朗索瓦一世[14]。1583年,英國在如今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的聖約翰斯建立了定居點,並宣稱這是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15]。1603年,法國探險家薩繆爾·德·尚普蘭在如今新斯科舍省的皇家港和魁北克省魁北克市的地方建立了北美第一個歐洲人的永久定居點[16]。在新法蘭西的領域內,法裔加拿大人開始沿著聖勞倫斯河一帶擴張,阿卡迪亞人開始在如今的大西洋省份定居。與此同時,傳教士和皮毛交易擴展到了五大湖及法屬路易斯安那。為了爭奪皮毛交易的控制權,阿爾岡金部落和易洛魁部落分別在英國、荷蘭和法國的支持下發生了海狸戰爭。[17]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烏得勒支和約把如今新斯科舍的大陸部分割讓予英國,而隨後的七年戰爭的巴黎和約更是讓新法蘭西絕大部分領土都讓給了英國,自此英國獲得了如今加拿大東部的控制權[18]。
英國於1763頒布的公告將新法蘭西分離建立了魁北克省,並將布雷頓角島合並到新斯科舍。1769年,聖約翰斯島(即如今的愛德華王子島)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為了避免魁北克境內法裔的不滿,英國頒布了1774年魁北克法案,將魁北克地區延伸至五大湖和俄亥俄河,並在魁北克地區重新確立了法語、天主教信仰和法國民法的地位。
1783年簽署的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並將五大湖南部區域割讓予美國[20]。新不倫瑞克從新斯科舍劃分出來成立皇室置地。為了安撫魁北克境內的的英裔保皇派,英國將魁北克分為講英語的上加拿大和講法語的下加拿大兩部分,賦予兩者各自的選舉立法權,上下加拿大隨後成為了如今的安大略和魁北克[21]。1812年,英國和美國交戰,加拿大為主要戰場,戰火一度燃燒到美國本土,但最後的和約又將邊境恢復至戰前狀況。1812戰爭之後,大量英國人和愛爾蘭人移民到加拿大。在1825年到1846年間,共有626,628歐洲移民合法進入加拿大,但是其中大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移民在1891年前死於傳染病。
出於對責任政府的渴望,加拿大人掀起了1837年起義。為了平息叛亂和同化法裔,英國頒布了1840年聯合法案,重新將上下加拿大合並成立加拿大省。1849年,代表所有英屬北美的責任政府建立[22]。1846年,英美簽定俄勒岡條約,規定美國和英屬北美在西部的邊境以北緯49度為界。這一條約解決了長久以來英屬北美和美國的邊境爭端,也為英國建立溫哥華島殖民地和英屬哥倫比亞殖民地鋪平了道路[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