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版概念股,都有哪些呀
排名 控制人 控制企業代碼 企業名稱 總市值(萬元)
1義大利意利瓦薩隆諾投資公司 000869 張裕A 3501139.2000
3 羅特克斯有限公司 000895 雙匯發展 2678497.4580
4 香格里拉(亞洲)有限公司 600007 中國國貿 2185803.0988
5 馬可工業投資有限公司 600595 中孚實業 1968809.1318
6 法國雷諾公司 600006 東風汽車 1636000.0000
7 林逢生 600641 萬業企業 1270595.7597
8 德國歐司朗(OSRAM) 000541 佛山照明 1118824.5491
9 Arran Profits Ltd. (BVI) 000005 ST星源 685750.2053
10 綠洲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600695 ST大江 622201.2403
11 拉法基中國海外控股公司 000935 四川雙馬 499876.6500
12 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 600081 東風科技 281263.3200
13 馬來西亞和昌父子有限公司 000056 深國商 185556.9946
14 睦合成工業株式會社 600114 東睦股份 174386.0000
合計 外資控制內地資本市場總市值 24087316.71
❷ 本人持資1000萬人民幣,按照股票投資的基本原理和組合投資方法,跪求一種最佳的股票投資組合及理由。
樓主資金大,投資務必審慎,以下提供的僅供參考
中國最具長期投資價值股票組合
1. 招商銀行:中國管理水平優秀和競爭實力最強的商業銀行。該公司堅持體制創新,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零售業務全國領先,股權激勵計劃已經建立。該公司上市以來2002-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4.23倍,凈利潤增長13.75倍. 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37101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2. 中國平安:公司經營區域覆蓋全國,是以保險業務為核心,以統一的品牌向客戶提供包括保險、銀行、證券、信託等多元化金融服務的全國領先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從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來看,中國與美國、歐洲以及亞洲某些較為發達的市場相比,滲透率仍然較低,顯示了中國保險市場有較大的增長潛力。該公司2003-2006年以來,保險業務收入增長28%,凈利潤增長1.84倍。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3. 興業銀行:興業銀行是我國首批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是一家全國性商業銀行。2004年,興業銀行在國內率先成功引進恆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公司(GIC)等三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加快零售業務的發展是興業業務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戰略轉型的重要內容。
4. 貴州茅台:貴州茅台作為我國醬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同時也是我國白酒行業第一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以及國內唯一獲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稱號白酒,是世界名酒中唯一純天然發酵產品,構成持久核心競爭力。公司產品具有高毛利率和自主定
價權。該公司上市以來2000-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39倍,凈利潤增長5.02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12825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5. 張裕A: 公司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基地,擁有上百年紅酒生產歷史。目前公司4種系列酒類產品年綜合生產能力達12萬噸,擁有遍布全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銷售網路,1363名銷售人員和3886餘家經銷商。公司擁有領先主要競爭對手2-3年的銷售網路與營銷模式。公司產品具有自主定價權,目前公司主要向高檔葡萄酒發展。是國內奢侈品生產的潛力型公司。該公司上市以來2000-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利潤率不斷提高,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47倍,凈利潤增長5.02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21073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
6. 萬科: 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以王石為代表的優秀的富有競爭力的管理團隊,造就了該股業績持續高速增長。"萬科"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全國馳名商標,成為中國房地產界第一個,也是中國房地產界唯一國家認定的馳名商標。該公司上市以來1991-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41.22倍,凈利潤增長80.98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25381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
7. 雙匯發展:國內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靠規模擴張保持較高盈利能力。控股股東雙匯集團在我國肉類加工企業中第一個實現銷售超百億元。雙匯集團整體產權公開掛牌轉讓,雙匯發展實際控制人面臨變更。代表美國高盛集團及鼎暉中國成長基金Ⅱ參與投標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中標 。該公司上市以來1997-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5.99倍,凈利潤增長8.07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35764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持續穩定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8. 伊利股份:國內乳業行業龍頭。公司是國內唯一在液體乳、冷飲和奶粉三大類產品中均名列三甲的企業。作為中國乳業龍頭,公司通過進一步整合資源、強化品牌建設、完善產業基地布局等舉措,積極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伊利」品牌作為中國馳名商標,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市場。公司已經實施股權激勵機制。該公司上市以來1996-2005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57.22倍,凈利潤增長17.18倍。2006年9月30日人均持有流通股15563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持續穩定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9. 金地集團: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之一,06年公司獲得「2006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綜合實力TOP10」第四名、「2006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財富創造能力(EVA)TOP10」該公司上市以來1996-2005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5.13倍,凈利潤增長4.29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35362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持續穩定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10.瑞貝卡: 發製品行業第一股:公司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世界一流的發製品企業,許昌是國內最成熟的人發流通市場,原材料優勢明顯,河南地區相對較低的人力成本也有利於提升公司競爭力,其工藝發條、女裝假發、化纖發、男裝發塊、教習頭等五大系列萬余種產品銷往北美、西歐、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開發將成為公司未來發展新的增長點。該公司上市以來2003-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00倍,凈利潤增長1.95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股10882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11.鹽湖鉀肥:公司亞洲最大鉀肥生產企業,鉀肥資源、毛利率高:資源豐富,公司坐擁國內最大的察爾汗鹽湖鉀肥資源,氯化鉀儲量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7%,壟斷了我國的鉀肥資源。由於國內氯化鉀產量缺口較大,每年三分之二的需求依賴進口,公司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司產品市場價格仍將維持相對高位。察爾汗鹽湖共5856平方公里,其中NaCl儲量約555億噸、鋰儲量800餘萬噸、鎂儲量40餘億噸,鉀儲量1.45億噸,總經濟價值超過17萬億元。因此,具有廣闊的持續開采前景,有望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該公司上市以來1996-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8.61倍,凈利潤增長20.06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股20639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❸ 賣股票。哪個好
應該是買股票吧 我目前只選了7隻出來,分別是: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興業銀行、華僑城、伊利股份、貴州茅台、張裕。
以下是我認為中國最具長期投資價值股票組合
1. 招商銀行:中國管理水平優秀和競爭實力最強的商業銀行。該公司堅持體制創新,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零售業務全國領先,股權激勵計劃已經建立。該公司上市以來2002-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4.23倍,凈利潤增長13.75倍. 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37101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2. 中國平安:公司經營區域覆蓋全國,是以保險業務為核心,以統一的品牌向客戶提供包括保險、銀行、證券、信託等多元化金融服務的全國領先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從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來看,中國與美國、歐洲以及亞洲某些較為發達的市場相比,滲透率仍然較低,顯示了中國保險市場有較大的增長潛力。該公司2003-2006年以來,保險業務收入增長28%,凈利潤增長1.84倍。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3. 興業銀行:興業銀行是我國首批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是一家全國性商業銀行。2004年,興業銀行在國內率先成功引進恆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公司(GIC)等三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加快零售業務的發展是興業業務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戰略轉型的重要內容。
4. 貴州茅台:貴州茅台作為我國醬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同時也是我國白酒行業第一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以及國內唯一獲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稱號白酒,是世界名酒中唯一純天然發酵產品,構成持久核心競爭力。公司產品具有高毛利率和自主定
價權。該公司上市以來2000-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39倍,凈利潤增長5.02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12825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5. 張裕A: 公司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基地,擁有上百年紅酒生產歷史。目前公司4種系列酒類產品年綜合生產能力達12萬噸,擁有遍布全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銷售網路,1363名銷售人員和3886餘家經銷商。公司擁有領先主要競爭對手2-3年的銷售網路與營銷模式。公司產品具有自主定價權,目前公司主要向高檔葡萄酒發展。是國內奢侈品生產的潛力型公司。該公司上市以來2000-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利潤率不斷提高,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47倍,凈利潤增長5.02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21073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
6. 萬科: 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以王石為代表的優秀的富有競爭力的管理團隊,造就了該股業績持續高速增長。"萬科"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全國馳名商標,成為中國房地產界第一個,也是中國房地產界唯一國家認定的馳名商標。該公司上市以來1991-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41.22倍,凈利潤增長80.98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25381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
7. 雙匯發展:國內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靠規模擴張保持較高盈利能力。控股股東雙匯集團在我國肉類加工企業中第一個實現銷售超百億元。雙匯集團整體產權公開掛牌轉讓,雙匯發展實際控制人面臨變更。代表美國高盛集團及鼎暉中國成長基金Ⅱ參與投標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中標 。該公司上市以來1997-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5.99倍,凈利潤增長8.07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35764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持續穩定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8. 伊利股份:國內乳業行業龍頭。公司是國內唯一在液體乳、冷飲和奶粉三大類產品中均名列三甲的企業。作為中國乳業龍頭,公司通過進一步整合資源、強化品牌建設、完善產業基地布局等舉措,積極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伊利」品牌作為中國馳名商標,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市場。公司已經實施股權激勵機制。該公司上市以來1996-2005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57.22倍,凈利潤增長17.18倍。2006年9月30日人均持有流通股15563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持續穩定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9. 金地集團: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之一,06年公司獲得「2006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綜合實力TOP10」第四名、「2006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財富創造能力(EVA)TOP10」該公司上市以來1996-2005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5.13倍,凈利潤增長4.29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有流通股35362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持續穩定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10.瑞貝卡: 發製品行業第一股:公司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世界一流的發製品企業,許昌是國內最成熟的人發流通市場,原材料優勢明顯,河南地區相對較低的人力成本也有利於提升公司競爭力,其工藝發條、女裝假發、化纖發、男裝發塊、教習頭等五大系列萬余種產品銷往北美、西歐、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開發將成為公司未來發展新的增長點。該公司上市以來2003-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00倍,凈利潤增長1.95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股10882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11.鹽湖鉀肥:公司亞洲最大鉀肥生產企業,鉀肥資源、毛利率高:資源豐富,公司坐擁國內最大的察爾汗鹽湖鉀肥資源,氯化鉀儲量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7%,壟斷了我國的鉀肥資源。由於國內氯化鉀產量缺口較大,每年三分之二的需求依賴進口,公司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司產品市場價格仍將維持相對高位。察爾汗鹽湖共5856平方公里,其中NaCl儲量約555億噸、鋰儲量800餘萬噸、鎂儲量40餘億噸,鉀儲量1.45億噸,總經濟價值超過17萬億元。因此,具有廣闊的持續開采前景,有望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該公司上市以來1996-2006年期末,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8.61倍,凈利潤增長20.06倍。2006年12月31日人均持股20639股,籌碼高度集中。該公司上市以來業績持續穩定高增長,無業績低於上年記錄。
❹ 浙江金華火腿為啥出名雙匯發展的最近公司股票上市的技術分析
招商證券上調雙匯發展至「強烈推薦」評級現在正是集團做資產注入的最佳時機。一是外部壓力越來越大。公司關聯采購額占同類交易比重已超60%,解決關聯交易作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一環,相信監管層會給予公司較強的壓力;二是自身的動力充足。一方面集團今年業績有望大幅增長,09H2、10H1是集團屠宰業務的黃金時期,另一方面目前股價上半年抗漲,有利於多兌現股權。 我們測算股份外資產做整體上市後,EPS將有望增厚33 50%甚至更多。08年集團其它資產利潤已相當於股份的78%,如果再以60%速度增長,09年該比例將提高到96.6%;如果再把羅特克斯所享有的相當於股份公司凈利10 15%的少數股權損益計算在內,利潤增厚肯定要超100%。如果保守只按業績100%增厚、定向增發收購PE為10 15倍計算,EPS將增厚50 33%。 市場對於雙匯集團「對股份公司做資產注入」還是「到香港整體上市」存在誤解。市場有人認為雙匯集團想到香港整體上市,從而會通過關聯交易損害股份公司利益,我們不這么認為,事情有先後次序之分,集團要到香港上市,必先解決關聯交易,否則證監會也不會同意;此外,羅特克斯上市才叫整體上市,如果管理層想買下羅特克斯的股權,最好也趕在它上市之前。 公司經營穩健。雖然沒有出現我們預期的大規模主動性儲備凍豬肉,但公司經營基本穩定,渠道逐步在拓寬。雙匯的優秀得到了聖農發展、神冠控股等主要供應商的充分認可。 上調投資評級由「審慎推薦」到「強烈推薦」。公司目前定位為09年30倍PE,與一線品種一致,考慮尚有資產注入預期,可謂進可攻,退可守。風險因素是對集團外資產利潤的測算,以及注入時間進程的把握。
❺ 為什麼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在開曼群島注冊的
開曼公司特色
(1) 開曼公司注冊資本
開曼群島政府對其離岸公司的注冊資本並沒有限制,但是一般做法是採用 50,000美元作為最少的注冊資本注冊。資本可劃分為50,000股每股1.00美元 。
(2) 開曼公司股東
最少一名股東,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沒有國籍上的限制。開曼群島離岸公司 可選擇發行記名或不記名股票。
(3) 開曼公司董事
最少需有一名董事。董事可以是法人或自然人,而且沒有任何國籍上的限制。
(4) 注冊開曼辦事處
注冊辦事處必需位於開曼群島。
(5) 開曼公司名稱
對公司名稱沒有特殊要求,除非經過特許,否則公司名稱不能出現BANK(銀行) 、TRUST(信託)、MUTUAL FUND(基金)、INSURANCE(保險),或是REINSURANCE(再保險)等字眼。
(6) 開曼公司稅務要求
不需申報或繳納任何稅項,除了年度牌照費。
(7) 開曼公司隱密性
在開曼群島登記設立的境外公司,享有高度的隱密性,公司股東名冊完全不 對外公開。
注冊開曼公司及維護費用
(1) 注冊開曼公司費用
注冊全套費用包括首年牌照費用,首年注冊地址及注冊代理費用。
(2) 開曼公司維護費用
注冊後每年維護費用包括政府規費,注冊地址及注冊代理費 。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❻ 哪些股票是各板塊的龍頭股
1).指標股:
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石化、大秦鐵路、中國國航、寶鋼股份、長江電力、中國聯通、招商銀行、華能國際,中國石油,中國神華。
2).金融:
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深發展A、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證券、宏源證券、陝國投A、建設銀行、華夏銀行。
3).地產:
萬科A、金地集團、保利地產、招商地產、泛海建設、華僑城A、金融街、中華企業。
4).航空:
中國國航、 南方航空、上海航空。
(6)股票羅特克斯擴展閱讀:
龍頭條件:
1、龍頭股必須從漲停板開始,漲停板是多空雙方最准確的攻擊信號,不能漲停的個股,不可能做龍頭.
2、龍頭股必須是在某個基本面上具有壟斷地位。
3、龍頭股流通市要適中,大市值股票和小盤股都不可能充當龍頭。11月起動股流通市值大都在5億左右。
4、龍頭股必須同時滿足日KDJ,周KDJ,月KDJ同時低價金叉。
5、龍頭股通常在大盤下跌末期端,市場恐慌時,逆市漲停,提前見底,或者先於大盤啟動,並且經受大盤一輪下跌考驗。再如12月2日出現的新龍頭太原剛玉,它符合剛講的龍頭戰法,
一是從漲停開始,且籌碼穩定,
二是低價即3.91元,
三是流通市值起動才4.5億,周二才6.4億,從底部起漲,炒到翻倍也不過10億,也就是說不到2-3億的私募資金或游資就可以炒作。
四是該股日周月KDJ同時金叉,說明該股主力有備而來。
五是該股在大盤恐慌末端,逆市漲停,此時大盤還在下跌,但並沒有影響此股漲停。通過以上介紹可以看出龍頭的起漲過程,也說明下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大盤下跌,沒有龍頭出現。
❼ 需要一篇關於雙匯發展的論文!急需
雙匯必將再起
3。15那天,雙匯公司被CCTV曝光,原因是使用了添加了瘦肉精的豬肉。於是雙匯公司瞬間成為了國人批判的對象,瞬間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很奇怪,對於這種事情一向低調的央視,那次怎麼就那麼高調和果斷。央視,一向是含有政治因素的,他的一言一行都與政治因素相聯系。然道他不知道後果嗎?然道他不知道這樣做了之後會引起全國人民對食品安全的恐慌?以前,在處理三鹿奶粉事件時,他是在群情憤怒的情況下才不得不站出來的。
瘦肉精事件是真是假,我想只有雙匯公司和央視知道真相。我們,只能對他進行猜測,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根據我了解到的信息來看,雙匯公司是家名副其實的大型食品企業,無論從技術上,管理上採用的都是歐美先進水平。雙匯還是值得我們信賴和依靠的。對於這么一家值得相信的食品公司,央視還為啥要曝光關於他的一些丑聞呢?然道是國內的一些同行想通過央視這個渠道整垮他,爭奪利益嗎?這種可能性不大。其實,雙匯公司在其股權分配上有著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2006年4月,以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為首的投資集團以20.1億元人民幣成功收購了雙匯集團。持續兩個月的中國最大食品企業雙匯集團國有股權拍賣終於畫上了句號。也就是說,雙匯有國有企業變成了外資企業。但是,事情還沒有完,之後,雙匯集團管理層,通過各種手段,迫使高盛投資公司不斷轉讓其股權,經過連續三次減持,高盛對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已經從51%下降至15%。羅特克斯公司目前100%控股雙匯集團,同時持有雙匯發展21.19%股份,而雙匯集團是雙匯發展持股30.27%的第一大股東。去年12月,雙匯集團經歷了五年的曲折,正式獲得了雙匯的實際控制人。這個時候,雙匯公司又由外資企業變成了國有企業。
也許你會說,這不就是公司性質的的改變嗎?這其中並不是簡單的公司性質,其中涉及到好多外資的利益問題,好多海外資本家的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這些外資豈會善罷甘休。瘦肉精事件也許就是他們採取的一個手段,整垮雙匯,使雙匯的股價暴跌,然後購買雙匯的股票,重新得到雙匯的控股權,從中謀得利益。
外資的事,央視插手幹嘛呢?央視與外資聯手,這是多麼讓人感到心寒?高盛公司,在我們國家從來都是享有超國民待遇的優惠,這到底是為啥?其中太多的利益問題我們無從得知。如果我們繼續打擊雙匯,不就剛好順應了 他們的狼子野心?我們要做的不是對雙匯繼續炮轟,我們必須給予雙匯以信心的支持,我們必須支持雙匯,讓雙匯重新站起來。我們要做的是,讓這些奸詐之人的陰謀破滅。
我們必須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雙匯會重新站起來,雙匯會東山再起,繼續創造他們的輝煌。
❽ 雙匯發展今天10點多瞬間突然打到跌停價,之後迅速彈起,收盤時又跌了5%,是不是主力出貨了
看看今天的這個新聞。
葉檀:高盛減持雙匯不明不白 信息需公開透明
上市公司高管MBO能否說個清清楚楚?就因為高管的曲線MBO,投資者就得被蒙在鼓裡兩年多?雙匯的利益就此從國內資本市場投資者手裡流向了高盛與鼎輝?
12月14日,雙匯發展(000895)發布了一則遲到兩年、澄而不清的公告,確認戰略投資者高盛曾在2007年大幅減持股份,高盛與鼎輝之間存在大量關聯交易。而在筆者看來,高盛的撤退似乎是一出精心謀劃的好戲。
雙匯高管MBO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2006年3月3日,雙匯集團國有產權掛牌出讓;5月12日,漯河市國資委與羅特克斯公司簽約,將持有的雙匯股權以20億元出售給高盛、鼎暉投資旗下的合資公司羅特克斯公司。當時,高盛在羅特克斯中占股51%,鼎暉占股49%。
時間再倒推3年,2003年6月13日,雙匯集團與海宇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書》,將其持有的8559.25萬股(占總股本25%),以每股4.70元的價格轉讓給海宇投資,海宇以4.02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成為雙匯發展的第二大股東。當時就有媒體調查了海宇的主要股東,其中有人與雙匯發展的高管完全同名。
如果說海宇與雙匯高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麼此前的海匯則是明火執仗式的。成立於2002年的海匯投資十幾家公司,大都與肉類加工、調味品、物流等相關,收益不菲。而後海匯在2004年關閉,原因據說是雙匯高管持股過於惹眼——其50名自然人股東均為雙匯高管,包括了雙匯發展董事長張俊傑、副董事長李冠軍等,職位最低的也是雙匯各地分公司的經理,第一大股東和法定代表人為萬隆。
國有股的退出,不能由海宇等公司直接接盤,由高盛與鼎輝暗渡陳倉是上佳之選。而高盛扮演了過橋投資者的形象,在入主雙匯後的2007年10月8日,高盛將其所持羅特克斯的股份由51%降至46%,鼎暉在羅特克斯中的股份則由49%變為54%,鼎暉變成了雙匯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成為大股東。
高盛不是活雷鋒,他們寄託在雙匯的盈利前景上,通過雙匯高管急於MBO的心態,以「吃光式分紅」的做法,獲得了高額回報。從2003年到2008年,雙匯發展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是262.28%和160.46%,但同期其總資產和股權權益僅分別為43.50%和38.47%。原因就是「吃光式分紅」,自2004年起已經連續4年分紅超過利潤的60%,其中以2006年與2007年最甚,分紅方案均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現金分紅41084.4萬元,2007年度現金分紅48479.59萬元,分別占當年合並報表凈利潤88%和86%。
上述現象讓人懷疑是否有對賭協議,通過利潤增長獲得股價增值,通過高分紅獲得真金白銀。
高盛與鼎輝所獲不菲,相關統計顯示,高盛與鼎暉入主雙匯的3年多時間里,僅分紅就拿到了6.86億現金。總體而言,高盛通過雙匯集團以及羅特克斯持有雙匯發展23%左右的股份,通過分紅,通過股權轉讓,大約賺取了15億元人民幣的利潤。這對於高盛不過是小菜一碟,但對於萬千中國人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
遲至2009年12月14日,雙匯發展才發布澄清公告,確認了戰略投資者高盛曾在2007年大幅減持股份。但表明,只是境外高盛和鼎暉投資對ShineB的共同管理和控制關系不因上述股權轉讓發生變化。也許雙匯是想說明,此次轉讓根本不關國內投資者的事,所以用不著公告?人們有理由懷疑,是否還有什麼地下條款沒有披露?未來雙匯最可能的路徑是不是走境外上市之路,以最終完成股權轉讓,鼎輝在站最後一班崗?
雙匯的案例讓人感慨,為了曲線MBO,境內投資者利益流失,國有資產低價出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MBO受到了制度與輿論的圍追堵截,大量的交易在地下暗渡陳倉,最終國內投資者支付了更高的成本。雙匯發展隱瞞高盛大幅減持,顯然是在重大事項上隱瞞了投資者,對於投資者的判斷有所損害。縱觀雙匯曲線MBO事件,雙匯高管與境外投資者獲利,惟一受損的是A股市場的投資者,他們信息不通,所持有公司資產與收益大幅下降。
筆者並不反對MBO,只要信息公開透明,只要過程合法合規,只要投資者投票支持。但制度的扭曲導致了上市公司高管行為的極度扭曲,最終市場付出了失信與失財的雙重代價。據報道,12月16日,河南證監局上市處負責人表示已關注雙匯涉嫌 「瞞報」高盛減持事件,「關注」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讓我們拭目以待。